在現在日本47個行政區劃中,北海道的地位相當特殊,作為日本唯一的「道」,它面積最大,達到8.3萬平方公裡,而人口僅500餘萬,人口密度日本倒數第一,可謂地廣人稀,這在擁擠狹窄的日本列島相當罕見。
所以,北海道可謂是日本的一塊「寶島」,這裡是日本最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其擁有日本全國四分之一的農業用地,糧食自給率達到173%,小麥、大豆、馬鈴薯、甜菜、蕎麥、洋蔥、南瓜、玉米、牛奶、牛肉、輕種馬等農牧業產品均為日本第一;此外,漁業,林業,工礦業,重工業等,北海道也是出奇的發達。
北海道有日本罕見的大片農田
這種情況和我國東北地區非常類似,事實上北海道的歷史和我國東北地區也非常相像,我國東北地區的開發最初得益於100多年前那批「闖關東」的華北農民;而北海道地區也是一樣,它的開發也得益於100多年前的先驅,不過,有區別的是,「闖關東」的農民大部分是因災被迫背井離鄉;而日本北海道地區的拓殖是受到日本政府嚴密組織的,這不得不提到一群人:北海道屯田兵。
北海道古代實際上可以看作是荒蠻地區,這裡是日本列島原住民——漁獵民族阿依努人的聚集地,日本長期以來普遍不視其為國土,但是大和民族也很早就小規模滲透了進去,並逐漸取得優勢地位,控制了北海道經濟,但和人的開發規模很小,頂多討一些皮毛特產,江戶時代,幕府開始將其納入勢力範圍。
一直到明治維新後,日本才決定開拓北海道,1868年,明治新政府宣布設立箱館裁判所,這才將北海道納入新政府統治之內,和境內其它地區不一樣,在北海道地區,日本政府的最重要任務不是建立統治秩序,而是趕緊開發充實邊疆,要知道,這裡此時基本還是蠻荒,基本沒什麼人(一直到1884年經過十餘年開發,北海道的人口也僅有227,900人,日本倒數第一,1869年的情況可想而知),而且此時日本的北方邊疆實際上還面臨重大地緣威脅——俄國人虎視眈眈。
位於北海道開拓村的開拓使本廳舍複製建築
所以,對北海道的開發必須要加速,那國家就要出動組織,為此日本政府想到了一個古老的辦法——派軍隊屯田。集體性的規劃管理,既能夠提高開發效率和進度;又能夠增強政府控制力,而大量有紀律性的開發人員,非軍人莫屬了。
1873年12月25日,根據北海道開拓次官黑田清隆建議,日本政府決定設置特殊的屯田兵制度,方案是以破落士族為中心,招募一批特殊軍人,他們除了擔負鞏固國防的任務外還有從事北海道的生產開發,旨在解決北海道的防衛與開拓問題,同時還能解決內地的士族失業問題。
1874年10月,日本陸軍省和海軍省共同制定的《屯田兵例則》經明知天皇批准頒布施行。
早期的北海道屯田兵
有組織地開發北海道,這不是第一次,早在江戶中期的1800年,就有一批100人的武士被派去嘗試開發北海道,不過這次開發是失敗了,這裡氣候太惡劣的,這批人終於因為水土不服,於1804年全部撤離。
不過,過了70多年,生產力和政府組織能力進步了很多,所以這次的開發不是嘗試性的,而是大規模開發,1875年,第一批軍人移民已經安排上了,考慮綜合因素,先從日本本州島北部最靠近北海道的青森、宮城、秋田三縣招人,共招募198戶965人作為第一批屯田兵開始進駐北海道,編制是第一大隊第一中隊,乘船從港城小樽登陸後,他們披荊斬棘,步行36公裡來到原始叢林深處,建立了北海道第一個兵村——琴似屯田兵村。
他們可能不會想到,這座村莊後來會漸漸發展為北海道中心,擁有190萬人口的日本大都市札幌!
至今,札幌仍然保留了一批「兵屋」作為歷史遺蹟,既紀念歷史,同時也感激當年開墾北海道的先民。
此後,陸陸續續有其它日本人進駐北海道開拓,這裡面既有自由移民,當然也有屯田軍人。自首批屯田兵1875年進駐後,一直到1899年最後一批屯田兵進入,共25年,根據統計,屯田兵總人數達到7337人,加上家屬共計近4萬人,他們以200-240戶為一個兵村,組成一個中隊;多個中隊組成一個大隊,他們分布在北海道各處屯墾中心,比如北海道第二大城旭川,1892年,400個家庭2300人來到旭川定居。他們在此處修建訓練設施,家裡的戶主(軍人)每天中午前進行訓練,午後則與家人進行農業耕作,開發國土。
鼎盛時期,北海道有37個兵村,屯田兵編制達4個大隊37個中隊,1881年,為鼓舞士氣,昭和天皇親自視察屯田兵村。
1881年,昭和天皇視察屯田兵村
屯田兵制度也越來越完善,管理部門由屯田兵事務局變為屯田兵本部、屯田兵司令部,招募的資格也由士族擴展到平民,軍種也由步兵到騎兵、工兵、炮兵,服役期限也由子承父業(無限期服役),到現役三年、 預備役四年、後備役十三年、後來預備役削除,現役變八年,後改成五年。
屯田兵也越來越富裕,屯 田兵的土地配給也由一戶分五千坪 ( 約 25 畝 )到一戶一萬五千坪 ( 約 75 畝 ),軍官可達二萬坪 (100畝),7300多戶屯田兵家庭耕種著7.4萬公頃的土地,耕地都被整齊分割為54米×270米的區塊,每10個區塊就設有獨立的道路與柵欄,住宅用地緊鄰著道路,耕地基本都遠離道路而靠近水源,頗有「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秩序感,這種區劃方式後來成了明治時代以後北海道的標準配置。
1875年11月28日,札幌附近琴似兵村屯兵完成
屯田兵對於被海盜的開發和日本邊防的鞏固做出了極大貢獻,然而幾十年了,由於民間自發移民到北海道的人員不斷增加,北海道漸漸充實,官方組織的屯田兵作用也漸漸淡化了,事實上屯田兵的生活是很艱苦的,甲午戰爭爆發時,日本政府原本想將屯田兵編成臨時第七師團參戰,但4900多名應徵人實際只能徵召到不到4000人,也就是有近1000人不堪忍受這種艱苦而逃亡。
琴似屯田兵村兵屋遺蹟裡陳列的屯田兵當年的生產生活用具
日本政府意識到屯田兵制度無法發揮出軍隊戰鬥力,加之此時北海道開發任務已經基本完成,故決定漸漸取消屯田兵制度,各大隊相繼解散。1896年,由屯田兵為主體的常備第七師團正式組建。1899年,最後一批屯田兵進駐北海道士別和劍淵地區,之後就再沒有新的屯田兵進駐北海道了。
1899年屯田兵制度最後設置的兵村,約100戶進入士別地區,後發展成今天的士別市。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北海道地區也開始實行徵兵令,旋即「屯田兵制度」被正式取消,30年來,這支日本版的「生產建設兵團」終於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屯田兵」也成為了一個歷史術語。只不過在今天的北海道,還處處留有他們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