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殖北境30年,日本明治時期的「屯田兵」是如何開拓北海道的?

2020-12-14 國史拾遺

在現在日本47個行政區劃中,北海道的地位相當特殊,作為日本唯一的「道」,它面積最大,達到8.3萬平方公裡,而人口僅500餘萬,人口密度日本倒數第一,可謂地廣人稀,這在擁擠狹窄的日本列島相當罕見。

所以,北海道可謂是日本的一塊「寶島」,這裡是日本最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其擁有日本全國四分之一的農業用地,糧食自給率達到173%,小麥、大豆、馬鈴薯、甜菜、蕎麥、洋蔥、南瓜、玉米、牛奶、牛肉、輕種馬等農牧業產品均為日本第一;此外,漁業,林業,工礦業,重工業等,北海道也是出奇的發達。

北海道有日本罕見的大片農田

這種情況和我國東北地區非常類似,事實上北海道的歷史和我國東北地區也非常相像,我國東北地區的開發最初得益於100多年前那批「闖關東」的華北農民;而北海道地區也是一樣,它的開發也得益於100多年前的先驅,不過,有區別的是,「闖關東」的農民大部分是因災被迫背井離鄉;而日本北海道地區的拓殖是受到日本政府嚴密組織的,這不得不提到一群人:北海道屯田兵。

北海道古代實際上可以看作是荒蠻地區,這裡是日本列島原住民——漁獵民族阿依努人的聚集地,日本長期以來普遍不視其為國土,但是大和民族也很早就小規模滲透了進去,並逐漸取得優勢地位,控制了北海道經濟,但和人的開發規模很小,頂多討一些皮毛特產,江戶時代,幕府開始將其納入勢力範圍。

一直到明治維新後,日本才決定開拓北海道,1868年,明治新政府宣布設立箱館裁判所,這才將北海道納入新政府統治之內,和境內其它地區不一樣,在北海道地區,日本政府的最重要任務不是建立統治秩序,而是趕緊開發充實邊疆,要知道,這裡此時基本還是蠻荒,基本沒什麼人(一直到1884年經過十餘年開發,北海道的人口也僅有227,900人,日本倒數第一,1869年的情況可想而知),而且此時日本的北方邊疆實際上還面臨重大地緣威脅——俄國人虎視眈眈。

位於北海道開拓村的開拓使本廳舍複製建築

所以,對北海道的開發必須要加速,那國家就要出動組織,為此日本政府想到了一個古老的辦法——派軍隊屯田。集體性的規劃管理,既能夠提高開發效率和進度;又能夠增強政府控制力,而大量有紀律性的開發人員,非軍人莫屬了。

1873年12月25日,根據北海道開拓次官黑田清隆建議,日本政府決定設置特殊的屯田兵制度,方案是以破落士族為中心,招募一批特殊軍人,他們除了擔負鞏固國防的任務外還有從事北海道的生產開發,旨在解決北海道的防衛與開拓問題,同時還能解決內地的士族失業問題。

1874年10月,日本陸軍省和海軍省共同制定的《屯田兵例則》經明知天皇批准頒布施行。

早期的北海道屯田兵

有組織地開發北海道,這不是第一次,早在江戶中期的1800年,就有一批100人的武士被派去嘗試開發北海道,不過這次開發是失敗了,這裡氣候太惡劣的,這批人終於因為水土不服,於1804年全部撤離。

不過,過了70多年,生產力和政府組織能力進步了很多,所以這次的開發不是嘗試性的,而是大規模開發,1875年,第一批軍人移民已經安排上了,考慮綜合因素,先從日本本州島北部最靠近北海道的青森、宮城、秋田三縣招人,共招募198戶965人作為第一批屯田兵開始進駐北海道,編制是第一大隊第一中隊,乘船從港城小樽登陸後,他們披荊斬棘,步行36公裡來到原始叢林深處,建立了北海道第一個兵村——琴似屯田兵村。

他們可能不會想到,這座村莊後來會漸漸發展為北海道中心,擁有190萬人口的日本大都市札幌!

至今,札幌仍然保留了一批「兵屋」作為歷史遺蹟,既紀念歷史,同時也感激當年開墾北海道的先民。

此後,陸陸續續有其它日本人進駐北海道開拓,這裡面既有自由移民,當然也有屯田軍人。自首批屯田兵1875年進駐後,一直到1899年最後一批屯田兵進入,共25年,根據統計,屯田兵總人數達到7337人,加上家屬共計近4萬人,他們以200-240戶為一個兵村,組成一個中隊;多個中隊組成一個大隊,他們分布在北海道各處屯墾中心,比如北海道第二大城旭川,1892年,400個家庭2300人來到旭川定居。他們在此處修建訓練設施,家裡的戶主(軍人)每天中午前進行訓練,午後則與家人進行農業耕作,開發國土。

鼎盛時期,北海道有37個兵村,屯田兵編制達4個大隊37個中隊,1881年,為鼓舞士氣,昭和天皇親自視察屯田兵村。

1881年,昭和天皇視察屯田兵村

屯田兵制度也越來越完善,管理部門由屯田兵事務局變為屯田兵本部、屯田兵司令部,招募的資格也由士族擴展到平民,軍種也由步兵到騎兵、工兵、炮兵,服役期限也由子承父業(無限期服役),到現役三年、 預備役四年、後備役十三年、後來預備役削除,現役變八年,後改成五年。

屯田兵也越來越富裕,屯 田兵的土地配給也由一戶分五千坪 ( 約 25 畝 )到一戶一萬五千坪 ( 約 75 畝 ),軍官可達二萬坪 (100畝),7300多戶屯田兵家庭耕種著7.4萬公頃的土地,耕地都被整齊分割為54米×270米的區塊,每10個區塊就設有獨立的道路與柵欄,住宅用地緊鄰著道路,耕地基本都遠離道路而靠近水源,頗有「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秩序感,這種區劃方式後來成了明治時代以後北海道的標準配置。

1875年11月28日,札幌附近琴似兵村屯兵完成

屯田兵對於被海盜的開發和日本邊防的鞏固做出了極大貢獻,然而幾十年了,由於民間自發移民到北海道的人員不斷增加,北海道漸漸充實,官方組織的屯田兵作用也漸漸淡化了,事實上屯田兵的生活是很艱苦的,甲午戰爭爆發時,日本政府原本想將屯田兵編成臨時第七師團參戰,但4900多名應徵人實際只能徵召到不到4000人,也就是有近1000人不堪忍受這種艱苦而逃亡。

琴似屯田兵村兵屋遺蹟裡陳列的屯田兵當年的生產生活用具

日本政府意識到屯田兵制度無法發揮出軍隊戰鬥力,加之此時北海道開發任務已經基本完成,故決定漸漸取消屯田兵制度,各大隊相繼解散。1896年,由屯田兵為主體的常備第七師團正式組建。1899年,最後一批屯田兵進駐北海道士別和劍淵地區,之後就再沒有新的屯田兵進駐北海道了。

1899年屯田兵制度最後設置的兵村,約100戶進入士別地區,後發展成今天的士別市。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北海道地區也開始實行徵兵令,旋即「屯田兵制度」被正式取消,30年來,這支日本版的「生產建設兵團」終於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屯田兵」也成為了一個歷史術語。只不過在今天的北海道,還處處留有他們的痕跡。

相關焦點

  • 日本是如何一步步徵服北海道的?
    事實上這種認識並不符合歷史事實,相反,北海道最早納入日本的管轄是在德川時期,而實際有效統治是在明治時期,距今不過二百年,可以說與「自古以來」想去甚遠。那麼日本是如何一步步徵服北海道的呢? 北海道的原住民是阿伊努人,古時候稱作蝦夷人。
  • 現在全日本唯一的「道」——北海道到底是行政區名還是島嶼名稱?
    時期,的行政區域劃分。「五畿」指近畿地方內的五個令制國,又稱「畿內」或「五畿內」。京畿之外的日本全土則仿古中國唐制,以「道」稱之,共分為「七道」。哪「七道」?東海道、東山道、北陸道、山陽道、山陰道、南海道、西海道。從地圖上看是這樣的。大家覺得有些怪吧,怎麼沒有北海道?
  • 北海道大開發,日本花了一百五十年
    1869年,日本明治政府設置開拓使,並將「蝦夷地」改名為北海道,同時大舉向北海道移民內地居民,以增加必要的勞動力數量,提高糧食產量。隨著日本內地改革的逐漸深入,北海道的開發也開始收穫成效。1881年,北海道開發的十年計劃到期,其實際支出大大超過原計劃的1000萬日元。開拓使次年即被撤除,同時北海道被分為札幌、函館、根室三縣,並在農商務省設立北海道事業管理局。因此這一時期也被稱為「三縣一局」。
  • 日本人有多熱愛西方文化?在寒冷的北海道,他們複製了一個歐洲
    日本是最受中國遊客喜愛的海外旅遊目的地之一,相似的東方文化、良好的社會治安和衛生環境以及較近的地理距離使得日本旅遊的熱度一直高居不下。去過日本的朋友大概都對這個國家的傳統文化印象深刻,特別是木質的古建築,讓人回想起唐朝的輝煌。
  • 北海道旅行,日本浪漫之地的告白,像寫給旅行者的一封情書
    從「蝦夷地」到「北海道」北海道的原住民愛努人在過去將北海道、庫頁島、千島群島等地統稱為阿依努茅希利,意為人類居住之地。而古日本居民和人則稱愛努人為蝦夷,稱北海道為蝦夷地。在明治年代設立開拓使之後,蝦夷地這一名稱開始修改。
  • 歷史上,北海道並非日本國土,北海道人更非日本人
    在日本的上古神話中,創世神伊邪那歧和伊邪那美生下日本國土,但不包括北海道的主要部分「大八島」和其他小島,這些島嶼是阿伊努族的領地。日本古典文集《日本書紀》對阿伊努族有了詳細記載:「蝦夷者,男女相居,父子無別,冬則宿穴,夏則築巢,茹毛飲血,昆弟相疑。亦土地肥沃而廣之,擊可取之。」
  • 札幌是北海道的首府,是日本的第五大城市
    札幌是北海道的首府,四周多山,面積1118平方公裡,人口180多萬。該市在明治之前還是一片沒有開發的原始森林地,少有人跡。1871年成為北海道行政中心後興起,1922年設市。它在100多年內快速發展成為北海道的文化和政治中心,是日本的第五大城市。工業以食品、印刷、亞麻紡織、機械製造為主。市內有北海道大學、藝術大學。名勝有茨戶公園、植物園等。
  • 當今世界上正在鬧獨立的地區之七十七:北海道阿伊努人(日本)
    北海道阿伊努人鬧獨立日本是一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上的群島國家,主要的島嶼包括本州島、九州島、四國島和北海道島四大島嶼,以及另外6800多個島嶼共同組成。日本是一個人口密度很高的國家,全國總人口約為1.268億人,國土面積約為37.8萬平方千米,人口密度高達335人每平方千米,是我國人口密度的兩倍多。
  • 日本留學:被低估的設計學科大學-拓殖大學
    今天胖虎老師帶大家看一所被低估的拓殖大學,很多同學只知道拓殖大學的商學或者經濟學,但其實拓殖大學的設計學科也是非常不錯的。拓殖大學的設計學科校區位於東京都的八王子市,設計學科下面共設立了4個大的專攻,生活設計(室內設計),產品設計,感性設計(情報設計),媒體設計。
  • 日本站:北海道-小樽
    童話十字路口Marchen Intersection小樽代表性的特色地景,街道兩旁還完好的保留了許多日本明治到大正年間的歐式風格建築,經過多年的風水日曬,仍展露出獨特的風韻,尤其是在櫻花盛開的時節。小樽有名的西點店們都集中在童話十字路口的一側。
  • 饑荒頻發,封閉保守,古代日本「東北六縣」是怎樣的存在?
    東北地區(日語稱「東北地方」),位於本州的東北部,現今則設有6縣,從北至南分別為青森縣、秋田縣、巖手縣、山形縣、宮城縣和福島縣,總面積約佔本州的三成,古代令制國時期屬於「陸奧」與「出羽」,故通常簡稱為「奧羽」。
  • 札幌「圓山公園」一日遊:參拜北海道神宮、動物園看北極熊
    日本的每一座大城市幾乎都擁有象徵性的休閒公園,而對於札幌市民來說,最具代表性的當然就是「圓山公園(円山公園)」了!遼闊的公園境內有北海道神宮、圓山動物園等人氣景點,是來札幌自由行時必安排的一日遊路線!明治2年,奉明治天皇之命祭祀北海道「開拓三神」:大國魂神、大那牟遲神及少彥名神,至昭和39年時合祀明治天皇,自此這四位神只便成為北海道神宮的主要祭神。進入神宮本殿參拜前,別忘了先到一旁的「手水舍」舀水洗淨雙手、漱口,以示對神明的尊敬,這是參拜日本神社參拜的禮節之一!
  • 從「西域」到「西北」——西北邊疆拓殖與開發的歷史啟示
    [關鍵詞] 西北邊疆;拓殖;開發;西域;西北一、「西北」:「西域」之再發現「邊疆」是一個歷史性、流動性的概念,它隨著歷史上的中國國勢的消長、疆域的膨脹或緊縮而有所伸縮,並且與文明的傳播有莫大的關聯,正如梁啓超在寫於1902年的《中國地理大勢論》一文中所說:大抵中國地理開化之次第,自北而南。
  • 日本最有名的零食,來自冰天雪地的北海道,廠房仿佛童話中的城堡
    包裝上有法語標註,白巧克力貓舌餅乾與本州、九州和四國島不同,北海道雖然也是日本本土四島之一,但開發非常晚,並且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這裡都並不屬於日本大和文明的勢力範圍,而是被名為阿伊努的原始民族所控制
  • 日本北海道三毛別棕熊襲人事件
    苫前郡行政區示意圖,苫前郡屬北海道的道北地方留萌振興局,轄苫前町、羽幌町和初山別村三個行政區,在圖中的位置依次為下、中、上。沒幾天,11月30日,這隻棕熊第三次出現,還留下了爪印。北海道行政區示意圖,日本自近代以來,一直都在向北海道滲透,明治維新以後更是直接佔據了北海道,從日本內地移民了一些人到這裡,稱作開拓民,三毛別的居民都是來自日本東北的開拓民。
  • 人口排名日本前五的札幌,還是北海道的首府,卻不像一座大城市
    眾所周知,位於東亞的島國是一個領土狹窄,人口密集的國家,日本的不少大都市也非常龐大而繁華,那麼,位於北海道的札幌,又是什麼模樣呢?
  • 人口排名日本前五的札幌,還是北海道的首府,卻並不像一座大城市
    眾所周知,位於東亞的島國是一個領土狹窄,人口密集的國家,日本的不少大都市也非常龐大而繁華,那麼,位於北海道的札幌,又是什麼模樣呢?札幌(Sapporo)位於北海道南部,是日本北海道的道廳所在地,也是整個北海道最大的城市,雖然位於寒冷的北國,這座城市的規模其實並不小,按人口來算,可以排到日本前五。新千歲機場是札幌主要的民航機場,很多外國遊客都是從東京的成田或羽田機場乘飛機前往札幌。
  • 最後一塊被併入日本的北方領土,淺談北海道的前世今生
    而日本則只有一個北海道,北海道也是日本目前唯一的一個「道」級行政單位。(位於日本最北部北海道)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前,日本曾推行「五畿七道」的行政制度,其中「五畿」又稱「畿內」,是指:山城、大和、河內、和泉、攝津五個地區,是京都所轄範圍。
  •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私立大學為什麼興起?
    除了原有的國立大學之外,早稻田大學、慶應義大學等私立大學紛紛在這一時期湧現並逐漸壯大,成為日本教育界的主力軍,為什麼私立大學在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能夠興起呢?特殊的時代背景十九世紀中葉,處於幕府末期的日本內憂外患,政府腐敗,天災不斷,百姓遭殃。
  • 日本國也有獨立運動,北海道獨立運動與琉球(衝繩)獨立運動始末
    北海道阿伊努人北海道的原住民是阿伊努人,阿伊努人古稱蝦夷,北海道古稱蝦夷地,阿伊努人是《山海經》與倭王武上表(倭王給南朝宋皇帝的表文)中的毛人,本來生活在日本關東,後被大和朝廷不斷驅逐至本州北方與北海道。這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日本列島與朝鮮半島的形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