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必先強民,強民必先強心」,人類的文明起源於公元前4000年的兩河流域,從最原始的農耕慢慢演變至今,每一次的社會進步都離不開人類的創新與學習。
日本作為亞洲的彈丸小國在短時間內脫穎而出,成為亞洲經濟強國,要歸功於十九世紀的明治維新,而明治維新之所以能夠成功,離不開新政府對教育的重視程度。
除了原有的國立大學之外,早稻田大學、慶應義大學等私立大學紛紛在這一時期湧現並逐漸壯大,成為日本教育界的主力軍,為什麼私立大學在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能夠興起呢?
特殊的時代背景
十九世紀中葉,處於幕府末期的日本內憂外患,政府腐敗,天災不斷,百姓遭殃。邊界遭受西方列強的侵擾,岌岌可危。
以明治維新政權為主力的新政府軍與幕府軍在京都附近交戰,幕府軍兵敗,統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被新政府推翻。日本正式跨入了明治維新時期。
由巖倉具視為代表的使節團被派往海外,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於1873年回國後,向明治政府提出了「殖產興業」、「文明開化」和「富國強兵」三大國策。並且很快被採納,用於建設新型的日本社會。
國策之一的「文明開化」指的就是通過學習西方國家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達到富國強民的目的。
針對當時落後的教育環境,新政府設立了文部省,頒布了教育改革法令《學制》,規定「從今以後,無論是誰都有書讀,男女平等,貴賤平等」。
《學制》的頒布,否定了幕府時期只有權貴才擁有學習特權的政策,強調人人都擁有學習的權力。同時提出學問教育由人民的自由自發予以推行並自負費用,否定由政府提供學費衣食的舊習慣。
這一新政的推出,大大推進了社會辦學的蓬勃發展,明治政府提出「鼓勵私學新辦」,一大批私立學校湧現。
早期工業化對人才的需求
明治3年,明治政府設置工部省,派留學生出國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從歐美發達國家聘請專家來日指導經濟生產,按照西方的樣本,發展本國的經濟。
以「殖產興業」作為口號的新明治政府,在外國專家的建議下,先後在國內創辦了官營企業、興建鐵路,推動私人資本主義發展。為了加快工業化進程,政府在1880年又頒布了「官業下放令」等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的新舉措。
由於政府的大力扶持,80年代中期,日本出現了早期的工業革命熱潮。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日本的產業結構也由原來的農需工業逐步轉變為重化學工業為中心。
經濟的增長,產業結構的轉變,社會經濟現代化的發展,日本國內對人才的需求缺口在逐步加大。而此前,日本的教育還停留在幕府時期的儒家經典的傳播上,落後的教育資源和體系已經無法跟上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
大力普及初等教育,改革中等教育和發展實業教育、注重重點大學的教育等措施再次被提上明治政府能否改革成功的關鍵議題。
明治政府在《學制》中提出「以淘汰無用之雜學,開導文藝長進」為目的,對以往的教則,乃至書籍、授課方式、授課內容均做出全面改革。通過對公立和國立學校的改革和完善來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顯然已經不能跟上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
私人建立學校來滿足高等教育的需要成為必然。而私立大學的教學重點也是以當時西方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知識為主要教學方向,這一點高度契合了當時日本國內對工業人才的需求標準。
教育的發展
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的實業教育還停留在民間學徒制的基礎上。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政府引進國外先進的設備,新辦工廠,而原有的技術人員的素質普遍偏低,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
明治政府開始從國外引進先進的人才和技術,在國內培養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提高整體的國民素質。實業教育規模化發展成為當務之急。經濟發展與「興學熱、就學熱」的興起,成為明治維新時期社會的發展新趨勢。
1871年8月,工部省在東京延岡藩邸設立工學寮,目的在於「培養工業技術官」,這是日本第一所職業學校。
為了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的培養,明治政府於1920年再次頒布了《實業學校令》,承認實業補習學校的獨立地位。私立學校的地位再次被確立。
東亞傳統文化衰退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十九世紀前,整個東亞地區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較為深遠,這其中就包括了日本。儒家文化從人性上立足性本善,從人倫上主張利他,追求整體的統一和諧,這與西方國家崇尚的個性自由的思想完全背道而馳。
明治維新之後,來自於西方的教育理念,慢慢滲透到日本國內,隨著西方價值觀為標準的現代化進程不斷延伸,日本的一些年輕人普遍對傳統文化產生了逆反情緒。
加上,當時的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市場對擁有國外先進思想和技術人才的需求不斷擴大,導致更多的年輕一代對儒家文化的否定。
此時,擁有西方先進教學思維的私立學校的誕生,剛好滿足了當時年輕人的需要。學習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已經成為明治維新時代,保障年輕人就業的基本前提條件。即使私立學校的學費再昂貴,也抵擋不住年輕人學習新技術、新文化的迫切需求。
歐美教育思想的傳入
世界上最古老的私立大學創辦於公元970年的開羅。之後便蓬勃發展起來。
因為資金的方便活用,且與公立大學同樣享有政府補貼。西方的私立大學設立了獎學金制度,從而吸引了優秀的青年資源,創造出高質量的教育水準。
牛津大學
西方的私立教育發展至十九世紀已經達到了新的高度。以美國和英國為首的私立大學在全世界教育領域獨佔鰲頭。
在明治政府開始執政初期,就曾經派遣大批的留學生遠赴歐洲各國學習。這其中就有伊藤博文、橫井小楠等人,這些人員除了對歐洲的資本主義進行深入研究之外,還專門對歐洲的最高學府——牛津大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伊藤博文
學成回國後,改革派開始對日本國內的大學進行制度改革。這其中也包括了私立大學的改革。
有了政府的支持,私立大學吸納了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建立了各門學科和學系。這也意味著私立大學與社會發展相結合,成為符合時代潮流的大學模板,也正是這一原因,造就了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私立大學蓬勃發展的必然趨勢。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在新時代的發展中,我們也急需借鑑一些前人的經驗來幫助我們發展教育行業。
橫井小楠
國之強大,教育為先。一個國家要想真正強大,離不開教育的發展。只有積極提高全民素質教育,發展科學技術,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強國之夢。
追本溯源,無論是日本的強大,還是美國的強大,不是看他們的國庫有多富饒,軍隊實力有多強大,而是看這些國家國內有多少所世界知名學府。教育資源的充沛才是國家富國強民的最好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