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私立大學為什麼興起?

2020-12-08 孔甲丙

「強國必先強民,強民必先強心」,人類的文明起源於公元前4000年的兩河流域,從最原始的農耕慢慢演變至今,每一次的社會進步都離不開人類的創新與學習。

日本作為亞洲的彈丸小國在短時間內脫穎而出,成為亞洲經濟強國,要歸功於十九世紀的明治維新,而明治維新之所以能夠成功,離不開新政府對教育的重視程度。

除了原有的國立大學之外,早稻田大學、慶應義大學等私立大學紛紛在這一時期湧現並逐漸壯大,成為日本教育界的主力軍,為什麼私立大學在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能夠興起呢?

特殊的時代背景

十九世紀中葉,處於幕府末期的日本內憂外患,政府腐敗,天災不斷,百姓遭殃。邊界遭受西方列強的侵擾,岌岌可危。

以明治維新政權為主力的新政府軍與幕府軍在京都附近交戰,幕府軍兵敗,統治日本260多年的德川幕府被新政府推翻。日本正式跨入了明治維新時期。

巖倉具視為代表的使節團被派往海外,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於1873年回國後,向明治政府提出了「殖產興業」、「文明開化」和「富國強兵」三大國策。並且很快被採納,用於建設新型的日本社會。

國策之一的「文明開化」指的就是通過學習西方國家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達到富國強民的目的。

針對當時落後的教育環境,新政府設立了文部省,頒布了教育改革法令《學制》,規定「從今以後,無論是誰都有書讀,男女平等,貴賤平等」。

《學制》的頒布,否定了幕府時期只有權貴才擁有學習特權的政策,強調人人都擁有學習的權力。同時提出學問教育由人民的自由自發予以推行並自負費用,否定由政府提供學費衣食的舊習慣。

這一新政的推出,大大推進了社會辦學的蓬勃發展,明治政府提出「鼓勵私學新辦」,一大批私立學校湧現。

早期工業化對人才的需求

明治3年,明治政府設置工部省,派留學生出國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從歐美發達國家聘請專家來日指導經濟生產,按照西方的樣本,發展本國的經濟。

以「殖產興業」作為口號的新明治政府,在外國專家的建議下,先後在國內創辦了官營企業、興建鐵路,推動私人資本主義發展。為了加快工業化進程,政府在1880年又頒布了「官業下放令」等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的新舉措。

由於政府的大力扶持,80年代中期,日本出現了早期的工業革命熱潮。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日本的產業結構也由原來的農需工業逐步轉變為重化學工業為中心。

經濟的增長,產業結構的轉變,社會經濟現代化的發展,日本國內對人才的需求缺口在逐步加大。而此前,日本的教育還停留在幕府時期的儒家經典的傳播上,落後的教育資源和體系已經無法跟上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

大力普及初等教育,改革中等教育和發展實業教育、注重重點大學的教育等措施再次被提上明治政府能否改革成功的關鍵議題。

明治政府在《學制》中提出「以淘汰無用之雜學,開導文藝長進」為目的,對以往的教則,乃至書籍、授課方式、授課內容均做出全面改革。通過對公立和國立學校的改革和完善來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顯然已經不能跟上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

私人建立學校來滿足高等教育的需要成為必然。而私立大學的教學重點也是以當時西方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知識為主要教學方向,這一點高度契合了當時日本國內對工業人才的需求標準。

教育的發展

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的實業教育還停留在民間學徒制的基礎上。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政府引進國外先進的設備,新辦工廠,而原有的技術人員的素質普遍偏低,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

明治政府開始從國外引進先進的人才和技術,在國內培養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提高整體的國民素質。實業教育規模化發展成為當務之急。經濟發展與「興學熱、就學熱」的興起,成為明治維新時期社會的發展新趨勢。

1871年8月,工部省在東京延岡藩邸設立工學寮,目的在於「培養工業技術官」,這是日本第一所職業學校。

為了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的培養,明治政府於1920年再次頒布了《實業學校令》,承認實業補習學校的獨立地位。私立學校的地位再次被確立。

東亞傳統文化衰退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十九世紀前,整個東亞地區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較為深遠,這其中就包括了日本。儒家文化從人性上立足性本善,從人倫上主張利他,追求整體的統一和諧,這與西方國家崇尚的個性自由的思想完全背道而馳。

明治維新之後,來自於西方的教育理念,慢慢滲透到日本國內,隨著西方價值觀為標準的現代化進程不斷延伸,日本的一些年輕人普遍對傳統文化產生了逆反情緒。

加上,當時的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市場對擁有國外先進思想和技術人才的需求不斷擴大,導致更多的年輕一代對儒家文化的否定。

此時,擁有西方先進教學思維的私立學校的誕生,剛好滿足了當時年輕人的需要。學習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已經成為明治維新時代,保障年輕人就業的基本前提條件。即使私立學校的學費再昂貴,也抵擋不住年輕人學習新技術、新文化的迫切需求。

歐美教育思想的傳入

世界上最古老的私立大學創辦於公元970年的開羅。之後便蓬勃發展起來。

因為資金的方便活用,且與公立大學同樣享有政府補貼。西方的私立大學設立了獎學金制度,從而吸引了優秀的青年資源,創造出高質量的教育水準。

牛津大學

西方的私立教育發展至十九世紀已經達到了新的高度。以美國和英國為首的私立大學在全世界教育領域獨佔鰲頭。

在明治政府開始執政初期,就曾經派遣大批的留學生遠赴歐洲各國學習。這其中就有伊藤博文、橫井小楠等人,這些人員除了對歐洲的資本主義進行深入研究之外,還專門對歐洲的最高學府——牛津大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伊藤博文

學成回國後,改革派開始對日本國內的大學進行制度改革。這其中也包括了私立大學的改革。

有了政府的支持,私立大學吸納了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建立了各門學科和學系。這也意味著私立大學與社會發展相結合,成為符合時代潮流的大學模板,也正是這一原因,造就了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私立大學蓬勃發展的必然趨勢。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在新時代的發展中,我們也急需借鑑一些前人的經驗來幫助我們發展教育行業。

橫井小楠

國之強大,教育為先。一個國家要想真正強大,離不開教育的發展。只有積極提高全民素質教育,發展科學技術,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強國之夢。

追本溯源,無論是日本的強大,還是美國的強大,不是看他們的國庫有多富饒,軍隊實力有多強大,而是看這些國家國內有多少所世界知名學府。教育資源的充沛才是國家富國強民的最好證明。

相關焦點

  • 日本明治時期女性茶道教育為什麼興起?
    」茶之一道,於我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於周邊諸國亦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尤以日本最得精髓。不過飲茶者素來以男子居多,然而日本明治時期女性茶道教育為什麼興起?一、日本茶道談及日本文化,不覺間湧上腦海的約莫便是關於武士道、茶道、花道以及日本動漫等等。
  • 歷史上明治維新時期「維新三傑」的下場
    小編最近在讀《日本史》,今天我們來說一下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維新三傑」的結局,「維新三傑」分別是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他們的結局和歷史上主持維新變法的人物一樣,有喜有悲。
  • 《浪客劍心》: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激烈爭鋒
    其實,《浪客劍心》電影的成功之處不僅在於高度還原漫迷心目中的緋村劍心,更在於不遺餘力地展現出日本維新變法對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  維新變法貫穿主人公緋村劍心坎坷波折的前半生,劍心的個人經歷也成為激烈變法中武士的真實狀態。
  • 日本那些容易被混淆成國公立大學的私立大學!
    眾所周知,按照性質來劃分,日本高校可以分為國立,公立和私立。因為日本文部科學省對於私立大學的命名沒有特別的限制,同學們在區分三類高校時,很難通過校名進行準確劃分。今天立思辰留學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下容易被混淆成國公立大學且實力不俗的幾所日本私立大學!
  • 為什麼日本明治維新比清朝末年的改革成功
    所以,無論是鴉片戰爭還是日本的黑船事件,都是西方國家以極小的力量撬開了一個幾千萬人口,甚至幾億人口大國的國門。 日本的明治維新,取得了傑出的成功,成為唯一一個晉升為列強的非白人國家,並且在日俄戰爭中擊敗俄國成為當時唯二的擊敗了白人列強的國家,另一個就是著名的衣索比亞。 但是,日本取得的成績更被人欽佩,因為日俄雙方是一場牽扯到百萬人級別的大戰,參戰雙方日軍40萬,俄軍50萬。
  • 日本著名大學名錄(十八) 明治大學
    明治大學明治大學(Meiji University),簡稱明大,是本部設在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區的著名私立大學。由岸本辰雄,宮城浩蔵,矢代操三人創立於1881年。明治大學是日本一流的私立大學,還是東京都內五大名門學府「MARCH」中的一員(分別為M明治大學、A青山學院大學、R立教大學、C中央大學和H法政大學)。同時也是日本文部科學省國際化據點整備事業的13所重點大學之一,在日本國內享有極高的聲譽。與東京大學、慶應義塾大學、早稻田大學、法政大學、立教大學共同組成了「東京六大學棒球聯盟」。
  • 還有誰不知道早稻田大學是私立?
    一直在國內接受教育的學生,往往對於「私立」、「民辦」等詞彙十分敏感,因為這些詞彙用在教育機構上往往跟「不靠譜」、「質量差」等掛鈎。學習成績不好才去私立大學,家裡有錢才去民辦學校,這是我們國人的固有印象,所以到了出國留學的階段,也會將這種想法帶入到外國大學中去,至少日本就是這樣。
  • 日本著名大學名錄(三十三) 明治大學
    明治大學明治大學(Meiji University),簡稱明大,是本部設在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區的著名私立大學。由岸本辰雄,宮城浩蔵,矢代操三人創立於1881年。明治大學是日本一流的私立大學,還是東京都內五大名門學府「MARCH」中的一員(分別為M明治大學、A青山學院大學、R立教大學、C中央大學和H法政大學)。同時也是日本文部科學省國際化據點整備事業的13所重點大學之一,在日本國內享有極高的聲譽。與東京大學、慶應義塾大學、早稻田大學、法政大學、立教大學共同組成了「東京六大學棒球聯盟」。
  • 百日維新和明治維新都自上而下,為何明治成功了,光緒卻失敗了
    光緒帝的「百日維新」和明治天皇的「明治維新」一比的話,那毫無疑問就是一個假冒偽劣產品。光緒的百日維新為什麼不能像明治維新一樣成功?原因就在於雖然百日維新和明治維新都是自上而下的變革,但是光緒的「上」和明治的「上」卻有天壤之別。
  • 光緒帝和明治都是年輕即位,主導維新變法,為何結局截然不同
    兩個國家都進行過維新變法,但是卻走上了不一樣的道路,最後日本通過甲午戰爭,把中國打敗了。在研究晚清和日本的近代史時,會發現明治天皇和光緒帝都是年輕即位,都曾主導過維新變法,但是一個成功了,一個失敗了,其中原因不得不令我們深思。光緒帝和明治天皇都是年輕即位,為何晚清和日本會相差如此之大。
  • 從「藩民」到「國民」,明治維新後,為何日本民族意識迅速覺醒?
    日本民族在明治維新時期的民族意識覺醒,就是典型的例子。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內外交困的社會背景,是日本民族意識覺醒的催化劑我們常說,中國近代史上國家民族意識的覺醒,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日不落帝國」以堅船大炮打醒了沉睡的雄獅,開啟了中國近代史上轟轟烈烈的民族革命之路。
  • 日本明治大學怎麼樣?
    明治大學是本部設在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區的著名私立大學,與東京大學、慶應義塾大學、早稻田大學、法政大學、立教大學合稱「東京六大校」,與青山學院大學、立教大學、中央大學、法政大學合稱東京五大名門「MARCH」。下面蔚藍留學老師為大家介紹明治大學怎麼樣的相關內容!
  • 明治大學是什麼檔次的大學?
    提起【明治】一詞,我們會想起牛奶、巧克力或者是日本天皇,但是提起明治大學,相信對大多數不關心日本留學的人來說,是非常陌生的。即使是了解明治大學的同學,也都對這所大學褒貶不一,讚賞的人說:明治大學是一所東京地區的頂級私立大學,在MARCH五校中也是處於領先地位,尤其是商科專業是非常厲害的。
  • 洋務運動為何成不了明治維新?
    1、推翻幕府是上下聯手多數人革少數人的命日本的變法主體較為龐大,手腕比較高明。日本明治維新時,幕府的勢力十分脆弱,陷入極端孤立的境地。維新勢力以中下級武士為核心(德川幕府時期,日本武士及其家屬約佔總人口的6%-10%,在武士實力雄厚的薩摩藩,甚至佔該藩人口的25%),抬出天皇為旗幟,與反幕府的強藩相結合,既有基地又有軍隊,廣大農民和市民也積參加和支持反幕武裝。它聯合了資產階級、封建藩主、農民等階級,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去迅猛的速度推翻幕府的統治,把大權收歸天皇,進行改革。
  • 日本明治維新先驅 -- 吉田松陰的一生 | 塑造日本人心性的陽明學
    明治維新的原動力來自長州藩和薩摩藩,前者的中心人物是維新理論奠基者吉田松陰,後者的中心人物則是作為軍人實際指揮了革命的西鄉隆盛。直至今日,吉田松陰仍然被視作教育者的一面旗幟,而西鄉在國民中也仍然很有人氣。
  • 留學 日本私立大學排名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總結了一些日本私立大學的排名,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點幫助~【SA級】私立大學四大天王 慶應義塾大學(應慶義塾大學)由日本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明治時期傑出的教育家福沢諭吉創辦。【A1級】一流私立大學青山學院大學・學習院大學・中央大學・東京理科大學・明治大學・立教大學・同志社大學
  • 明治維新後,日本逐漸崛起為東方的列強,並走向了對外侵略的道路
    十九世紀中期的日本是由德川幕府掌權的時代,它是日本最後的一個幕府,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為德川幕府時代。德川幕府對外實行的是閉門鎖國的政策。只允許同中國、朝鮮和荷蘭等國通商,而且只準在長崎一地進行。同時還嚴禁基督教在日本的傳播。
  • 日本私立大學排名表一覽
    眾所周知,日本大學按照性質可以分為三類:國立、公立、私立。日本私立大學在日本是指主要由民間資本所維持經營的大學,一般是由非地方或者中央政府投資,全部或者部分依靠學生的學費來維持大學的經營,而非公共資金的學校。
  • 明治維新時的刺殺活動,明治元勳大久保利通,為何最後遇刺身亡?
    這個時期的日本政府,被稱為大久保政府,大久保的權勢可見一斑。毫不客氣地說,此時的大久保利通是真正意義上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以想像,當大久保利通看著日本按照他所規劃的道路發展史,他內心是怎樣的一種成就感與滿足感。
  • 日本人拒絕承認侵華罪行的原因,150年前明治維新就已經給出答案
    你知道為什麼日本人一直不肯承認自己的侵華罪行嗎?除去中國人自己的自說自唱自圓其說之外,觀點未免有些偏頗。試問一下,你問過日本人真實的想法沒有呢?真實的日本人到底是怎麼想的呢?而且中國人很多沒做的事情,日本人很早就已經在做了。三 ,日本國與中國不一樣。我們食肉的習慣和觀念與食肉的西方國家是一樣的。四,150年前明治維新時,日本就已經完成「脫亞入歐」,也就是「食肉不食草」的飲食革命。日本真正地徹底地脫胎換骨了,而中國依舊是個純吃草的國家,兩者相差1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