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後,日本逐漸崛起為東方的列強,並走向了對外侵略的道路

2020-12-12 龍火果果

十九世紀中期的日本是由德川幕府掌權的時代,它是日本最後的一個幕府,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為德川幕府時代。德川幕府對外實行的是閉門鎖國的政策。只允許同中國、朝鮮和荷蘭等國通商,而且只準在長崎一地進行。同時還嚴禁基督教在日本的傳播。

幕府的倒臺

隨著日本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幕府的統治遭到了動搖。商人們開始呼籲改革政治體制,與有資產階級色彩的藩地諸侯、武士和反對幕府的農民組成政治聯盟,形成了倒幕派的實力基礎。

德川慶喜

黑船事件後,日本與美國籤訂了與西方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日美親善條約》。其他的西方列強也跟隨美國,紛紛向日本提出通商的要求。迫使日本結束了鎖國的時代,幕藩的體制也隨之受到瓦解。

戊辰戰爭結束時,日本可謂百廢待興。為了改變日本現狀,實現富國強兵。學習西方成為日本上層階層的共識,在他們的推動下,日本掀起了學習西方的浪潮。

明治政府派使節團到歐美等強國考察學習

1871年,經過精心準備的日本明治政府,以右大臣巖倉具視為首的大型使節團,登上了美國公司的輪船出訪歐美,考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情況,學習各國的治國經驗。

明治政府的使節團

巖倉的使節團歷時22個月,先後訪問了英、美、法、比、荷、奧、德、俄、丹、意、瑞士、瑞典等西方國家。每到一國,都會認真地向該國學習和研究。

巖倉的使節團經過對西方國家的考察,收穫還是豐富。不僅使明治政府的領導階層開闊了眼界,還使他們深刻認識到與西方的差距。從而堅定了明治政府全面學習西方的決心。

此後,明治政府以「文明開化、殖產興業、富國強兵」作為日本建設的三大重要方針,為日本今後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明治天皇

三大政策方針

1.文明開化

文明開化運動是明治維新改革的主要方針之一,其主要核心就是日本的教育改革。為了提高日本國民的知識文化水平,按照當時的理解就是以西方為師,在教育、思想、觀念以及生活習慣上進行全面的變革。大力發展現代教育,培養現代化的人才等。

使明治時期的日本大規模吸收西方文化,掀起了日本上下一致全面學習的熱潮,同時還發展了日本的義務教育制。日本教育機關頒布《考育敕語》,灌輸武士道、忠君愛國等思想。使一代代日本人從小就接受忠君思想的教育,成為了忠實為天皇履行使命的工具。

日本皇室

2.殖產興業

殖產興業主要從物質層面上使日本的實力得到加強,並以日本國營軍工企業為主導,引進西方近代的工業技術,大力扶持和發展日本的資本主義經濟。因為工業和經濟的發展也是國家強盛的重要基礎。

這是巖倉使節團出訪歐美等國的深刻感受。在殖產興業的實施下,日本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並首先實現了輕工業的工業化。甲午海戰時,日本已經以資本主義工業國家的面貌在大清帝國面前亮相。

工業革命

3.富國強兵

日本的富國強兵之路就是推行軍隊和警察制度的改革,創辦軍火工業,實行徵兵制。凡是年滿20歲的成年男子必須服兵役,一般服役期為3年和預備役2年。後來一般役及預備役分別增至3年及9年,總計12年。1873年時,日本的作戰部隊動員可達40萬人。

隨著明治後期的軍費急劇增長,為提高軍人的戰鬥素質,日本借鑑了西方歐美等國的做法,創辦了各種專業的軍校,並請西方的外籍教官負責訓練。在軍隊的編制改革上,陸軍參考德國的訓練,海軍則參考英國海軍編制。實行軍國主義與武士道精神,成為日本侵略亞洲各國的罪惡之源。

軍國主義

結語

明治維新改革後的日本,經過20多年的發展,國力越來越強盛。作為日本歷史的轉折點,明治維新使日本最終進入了近代。在其獨立發展的道路上,日本迅速的成為了亞洲以及世界上的強國。然而這個迅速崛起的東方列強,從日本帝國主義誕生之時,都帶有強烈的軍事封建色彩。從此,好戰的日本軍部軍閥們,走向了對外瘋狂的侵略擴張之路。

(完)

相關焦點

  • 從「藩民」到「國民」,明治維新後,為何日本民族意識迅速覺醒?
    西方國家是由內而外,通過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和在全世界範圍內建立殖民地的方式,來推動和實現自己國家和民族意識覺醒的;而東方,包括中國日本等在內的亞洲國家,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和民族意識的覺醒,其實是在被殖民被侵略的過程之中被動催生的。
  • 光緒帝和明治都是年輕即位,主導維新變法,為何結局截然不同
    文 人文視角編輯 九歌中國和日本的近代史,兩者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都是落後的封建社會,都遭到西方列強的侵略。兩個國家都進行過維新變法,但是卻走上了不一樣的道路,最後日本通過甲午戰爭,把中國打敗了。在研究晚清和日本的近代史時,會發現明治天皇和光緒帝都是年輕即位,都曾主導過維新變法,但是一個成功了,一個失敗了,其中原因不得不令我們深思。光緒帝和明治天皇都是年輕即位,為何晚清和日本會相差如此之大。
  • 中國因為日本的侵略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日本為何要侵略中國?
    在無數中華兒女的奮起反抗下,我國以至少犧牲三千五百萬軍民為代價,將侵略者趕出了國土。一直以來,日本侵略中國被視為二戰中東方戰場的一場戰爭,但實際上,所謂的二戰只是一戰的延續。甚至再極端一點,整個抗日戰爭只是中國近代史中被日本侵略的延續。從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最後到抗日戰爭,日本對於中國的侵略就沒中斷過。
  • 明治維新使日本崛起,其前、後三傑中有五人是從王陽明心學獲得了...
    日本明治維新是一場震天動地的國家改革,改革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諸多領域。明治維新使日本徹底擺脫了西方的殖民統治,迅速崛起為世界級強國。 日本之所以會發生這種奇蹟,正是因為有一批被王陽明心學力量武裝的明治維新的鬥士,包括明治維新前三傑:吉田松陰、高杉晉作和坂本龍馬;明治維新後三傑中的大久保利通和西鄉隆盛。
  • 為什麼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國力迅速崛起?
    日本的學習對象也從中原政權轉向了西方列強,並走上了一條與東北亞其他國家完全不同的一條道路。在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國力大增,並在此基礎上擴軍備戰,多次參加地區性爭端,和多國交戰,獲取更大的利益。漸漸的,日本變成了東北亞地區的一條害蟲,直到二戰末期被擊敗,才最終安定下來,不再出來禍害。
  • 卓南生:再談「明治百年祭」論爭與日本走向
    正如前面所述一般,當時日本社會正呈現「國論二分」的狀態。對於明治以來百年所走過的道路,日本的知識界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正面評價者認為,明治時代英明的聖賢果斷地引領了日本人走上近代化國家的道路,促使日本成為亞洲史上最初,也是唯一曾經擁有殖民地的亞洲工業強國。
  • 《浪客劍心》: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激烈爭鋒
    在影片當中,以劍心為代表的「倒幕派」維新志士與「親幕組」的武士組織「新撰組」展開殊死較量,而歷史上也確實有這兩個組織。  日本藩制難得可貴的是,雖然政治、軍事力量相對分散,也正因為如此才能更容易擺脫幕府的控制,而且最終長州、薩摩等藩能夠達成一致目標,使這股分散的力量最後集中起來,給敵人致命的一擊。  二.
  • 明治維新一項國策已註定,日本崛起必入侵中國,奈何清廷看不透
    1840年,以鴉片戰爭為標誌,英國的炮艇叩響了中國的大門。當時主政中國的清廷,未能抵擋英國的堅船利炮,戰爭以中國的失敗告終。武器窳劣固然是中國失敗的一個原因,但更為重要的是,一個開始走向沒落的封建帝國,無論它如何努力,都難以抗拒新興的資本主義主宰世界的潮流。
  • 軍史探秘:美國刺激並幫助日本崛起,卻養虎遺患,背後是什麼原因?
    接著,俄國、英國也接踵而來,日本又相繼籤訂了不平等條約,喪失了關稅自主權,在橫濱等港口讓西方開租界(「居留地」)並給予領事裁判權。直至日本進行甲午戰爭及隨後打贏日俄戰爭後,才以國威軍威為後盾廢除或修改了不平等條約。
  • 洋務運動為何成不了明治維新?
    日本既有此溫床,蓄勢待發,因此一經與西歐接觸,符節相合,一個東方產業革命乃應運而生矣。此一「歐羅巴社會結構」說,頗能道其契機。」2、日本雖閉關鎖國 但留有渠道了解世界16世紀起,西方的自然科學和技術,主要是荷蘭人傳到日本。因主要是通過荷蘭語進行研究的。
  • 日本幕府政體與英國相似,為何明治維新卻效仿德國?
    「但是前行的人們還需要留心:要知道,春天的老路依然充滿了泥濘……」這是《平凡的世界》中改革後作者說的一句話。 而那條前行的泥濘的道路,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改革的艱辛。什麼是改革?改革是在大時代浪潮中人的思想得到的變化,改革並不是改變我們的物質世界,他真正的意義,便是改變人。
  •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私立大學為什麼興起?
    日本作為亞洲的彈丸小國在短時間內脫穎而出,成為亞洲經濟強國,要歸功於十九世紀的明治維新,而明治維新之所以能夠成功,離不開新政府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除了原有的國立大學之外,早稻田大學、慶應義大學等私立大學紛紛在這一時期湧現並逐漸壯大,成為日本教育界的主力軍,為什麼私立大學在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能夠興起呢?
  • 日本為何總想侵略中國?因為總惹事被吊打,害怕被報復
    總是喜歡搞趁火打劫的事情,唐王朝的時候,就曾經夥同高句麗發動侵略唐王朝的戰役。只是當時唐王朝實力空前絕後,很快就打的日本屁滾尿流,算是把日本真正打怕了。唐宋年間,日本頻頻來到中土學習,甚至以嫁到這邊來為榮。日本人很羨慕中國人的生活,不僅文化豐富,而且地大物廣,安居樂業。明朝中後期,豐臣秀吉就想滅掉大明,遷都到中國去,豐臣秀吉都想瘋了。
  • 日本那麼小,為什麼總在對外侵略列國志
    ,還要把明朝納人日本的統治,戰爭開始前,豐臣秀吉就與部下約定,倘若攻下明朝,會把中國的土地分封給各位主將,當日軍攻佔漢城後,他又發布了「明徵服二十五條計劃」,聲稱要把天皇迎到北京,將自己的養子豐臣秀次封為大唐關白,根據記載,當時連印度都被他納人到了侵略的對象中,觀眾老爺們請把呵呵打在彈幕上,這種對土地的佔有欲,成為了豐臣秀吉發動戰爭的根本動因。
  • 為什麼日本明治維新比清朝末年的改革成功
    日本的明治維新,取得了傑出的成功,成為唯一一個晉升為列強的非白人國家,並且在日俄戰爭中擊敗俄國成為當時唯二的擊敗了白人列強的國家,另一個就是著名的衣索比亞。 但是,日本取得的成績更被人欽佩,因為日俄雙方是一場牽扯到百萬人級別的大戰,參戰雙方日軍40萬,俄軍50萬。
  • 明治維新150周年:日本改革開放,教會了中國什麼?
    其中,日本明治維新帶給亞洲鄰國最大的啟示是:亞洲可以有國家成長發展起來和西方國家平起平坐。我們今天所說的振興也罷,崛起也罷,都需要改變世界已經形成的框架、等級,包括經濟、思維和話語等體系。日本的明治維新就是很好的榜樣,給了中國巨大的啟示。
  • 列強隆隆炮聲中,日本能夠崛起,為何中國不能?
    日本經歷倒幕運動,親政的明治天皇開始進行明治維新,同時期稍晚的清朝也開始洋務運動,但是,東方兩個儒家文化圈的國度相似的經歷走上了不同的結果,滿清一開始就是治標不治本的樣子工程,而日本則是自上而下的全民革新運動。
  • 明治維新背後的國家體制重構,幕府政治背後的危與機!
    甚至直接向殖民者進攻,英國,荷蘭,法國,美國的軍艦都遭受日本各地的進攻,但是由於軍事實力存在巨大差距,日本各地武裝損失慘重。而對於日本這一個國家而言,幕府有著名義上的政治權威,所以擦屁股的事還必須要幕府出面。這也就是意味著幕府只能向列強進一步妥協,出賣國家利益,而這又正重尊王派的下懷。
  • 史林|明治日本的黃禍論與人種論
    在1895年下關條約籤訂後,他聯合俄國反對日本割佔遼東半島,並命令畫家赫爾曼庫納克斯繪製了著名的《黃禍圖》,……黃禍論隨即在歐洲傳播開來。」黃禍圖由上可知,在百科事典的解釋中,黃禍論往往被定義為三國幹涉還遼以後,西方列強為了打壓日本崛起的外交政策。但是,這樣的理解過於強調國際政治的因素,忽略了西方社會中長期存在的人種主義思想背景。
  • 歷史上明治維新時期「維新三傑」的下場
    小編最近在讀《日本史》,今天我們來說一下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維新三傑」的結局,「維新三傑」分別是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他們的結局和歷史上主持維新變法的人物一樣,有喜有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