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我國古代被稱為倭國,在漫長的歷史當中,日本經常處於分裂狀態,整個國家無法從根本上實現統一。所以這造成日本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在各方面的發展都全面落後於中原地區。無論是經濟、文化、藝術、軍事甚至是身高都比不過中原人,可以說那段時間的日本被稱為蕞爾小邦,是非常合理的。
雖然日本也有統治者,希望通過入侵朝鮮半島來獲得更好的發展資源和空間。但他們在漫長的歲月裡,多次入侵卻引來了中原政權的強力鎮壓。而日本也因此從唐朝開始掀起了全面向中原政權學習的風潮。
但隨著統治中原地區的清朝,因為鴉片戰爭的慘敗,被日本看出了大清政權的虛弱。日本的學習對象也從中原政權轉向了西方列強,並走上了一條與東北亞其他國家完全不同的一條道路。在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國力大增,並在此基礎上擴軍備戰,多次參加地區性爭端,和多國交戰,獲取更大的利益。漸漸的,日本變成了東北亞地區的一條害蟲,直到二戰末期被擊敗,才最終安定下來,不再出來禍害。
那麼日本為何在明治維新這段時間,綜合國力迅速增長,進而走上了一條以侵略別國國土,掠奪別國資源的罪惡之路呢?
日本學習的西方文明就是一種傾向於掠奪性的文明
當日本看到清朝被西方列強欺辱的時候,可能會想起自己曾經在唐朝時,在朝鮮地區,自己的軍隊被唐軍全部殲滅。那時候的日本對中原地區政權只有仰望,而如今他卻看到了另一種擺脫千年仰望中原宿命的可能。
來自於西歐地區的西方文明,在早期因為宗教原因而大肆向外擴張。在中東地區掀起了多次十字軍戰爭,讓當地人民飽受戰亂之害。而在工業文明以後,他們又憑藉堅船利炮,入侵非洲發展黑奴貿易,掠奪非洲資源。對於亞洲其他的弱小國家,他們也不會存有任何仁慈。有多個西歐國家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都佔有殖民地,並對當地實行殘忍的殖民統治,從這些事例都可以看出,西方文明相比於東方文明而言,更加具有侵略性。
所以日本在學習西方軍事技術的時候,也同樣繼承了西方文明當中那暗藏其中的強烈侵略基因。尤其是日本早期師從美國,向美國學習陸軍戰術,卻不知美國在滅絕美洲印第安人方面,簡直是戰功卓著。
所以日本在擁有相對強大的綜合國力以後,馬上就開始利用自己的軍事實力對外擴張,以掠奪他國資源作為發展本國的強勁動力。並在隨後多年一直執行這樣的侵略性政策,直到二戰當中被擊敗,但就算如此,日本人內心當中可能也暗藏不服。
日本明治天皇可以有效掌控全國的資源
日本天皇在歷史當中多次是以傀儡的形象存在,尤其是在幕府時期,幕府將軍對於日本天皇擁有強大的壓制力。但這種情況在明治天皇登基以後,得到了根本性改變。日本明治天皇在幕府倒臺以後,獲得了全國空前的支持。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明治天皇是日本歷史當中極為少見的掌權天皇。
在這種情況之下,明治天皇可以集中全國的所有力量用於發展日本經濟和軍事,國內也沒有敢於和他說不的權臣或者是割據勢力。所以日本得以在他的思想之下迅速發展,沒有去走彎路,而是一直大踏步快跑。
而且明治天皇本人相當聰慧,對於將日本建成一個非常繁榮的國家擁有非常強的執念。他也願意為了日本富強奉獻出自己所有的力量,而隔海相望的大清皇帝顯然並不是這樣的。於是兩個國家在不同的人帶領之下,走向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日本國民對於國家富強都有非常強的意願
日本國民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渾渾噩噩的生活,國內大名和武士的爭端,他們不想參與也不願意去管。他們只希望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好好地活著就足夠了。但是在1853年,日本黑船事件爆發以後,美國強盛的軍力不僅震驚了日本朝堂人士,也讓日本民間極為震驚,日本的民族意識也在那一階段開始覺醒。
於是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民間對於國家的發展都是鼎力支持的。國家軍隊建設出現資金困難的時候,明天還會發起籌款行為,支持購買更新式的武器。和隔壁大清國民對誰當家都無所謂的態度簡直是雲泥之別,如此區別之下,日本才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崛起。因為,他們擁有的是民心,也是全國發展的極大動力。
結語
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幾乎全民支持國家發展,國家領導人也有發展富強的意願,全國上下一心,以極低的身段,虛心向西方列強學習。同時通過對外擴張掠奪別國資源,用於自身發展。這才讓日本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裡,就敢於和美國開戰,成就了日本的高光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