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藩民」到「國民」,明治維新後,為何日本民族意識迅速覺醒?

2020-12-15 華太師

國家和民族意識的覺醒,是世界近現代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但比較而言,東西方的國家和民族意識的覺醒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西方國家是由內而外,通過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和在全世界範圍內建立殖民地的方式,來推動和實現自己國家和民族意識覺醒的;而東方,包括中國日本等在內的亞洲國家,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和民族意識的覺醒,其實是在被殖民被侵略的過程之中被動催生的

日本民族在明治維新時期的民族意識覺醒,就是典型的例子。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內外交困的社會背景,是日本民族意識覺醒的催化劑

我們常說,中國近代史上國家民族意識的覺醒,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日不落帝國」以堅船大炮打醒了沉睡的雄獅,開啟了中國近代史上轟轟烈烈的民族革命之路。

實際上,十九世紀的中國雖然落後,但畢竟還有廣闊的疆域和世界第一的人口作為支撐,在西方列強眼中,依然是一塊難啃的骨頭。但是一水之隔的日本,就不同了。

四面環海的地理位置,小國寡民的現實,以及同當時的中國一樣,落後的閉關鎖國的政策,種種因素交加在一起,在西方殖民者眼中,簡直就是一塊放在嘴邊的肥肉。

1854年,在美國軍艦的脅迫下,日本被迫開關,與西方籤訂了一些列不平等條約,國家民族的危機,從一開始就陷入了生死存亡的關頭。而當時的日本國內,卻還在德川幕府統治的時代的末期,臣民通常只知道本藩的利益,而不知道有國家民族的概念。

日本幕府將軍德川秀忠

中國古代的《詩經·棠棣》之中有句話:

「兄弟鬩於牆,而外御其侮。」

作為大中華文化圈的一部分,日本人自然也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當西方列強的「黑船」迫使日本民族意識到外部壓力,從天皇到普通的百姓,才開始意識到民族的危機。

當時的日本歷史學家田口卯吉在《時勢論》之中寫到:

「黑船一旦進入內海,海內之人民開始知道強國橫行於海外……以為不退夷狄,皇國不得安,王室不得貴……士農工商求俸祿安息而不得,即至以滿腦精神關注國事。是即依賴其藩主、 依賴德川氏之念消失之所以也。」

在長相,語言,文化與自身完全不同的西方人的逼迫下,日本人才意識到了相對於乘黑船而來的列強,國內的紛爭頂多時能算是「兄弟鬩於牆」,所以才開始尋求團結國內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以求得民族生存之機的明治維新運動。

自此,內憂外患的壓力下,常年內鬥,藩鎮割據的日本國內,從上到下才開啟了近代民族國家概念的萌芽。

民族意識的覺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民間有識之士的宣揚加日本當時政府的推動作用下形成的

但近代國家概念的普及,和整體性的民族覺醒,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實現日本民族意識覺醒的過程之中,需要包括天皇,藩鎮長老,以及普通人共同的努力,才能夠成功。

從民間來看,首先是大量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的呼籲,吹響了日本民族覺醒大業的號角。所謂矯枉一定過正,在這一時期出現的「國民主義」「國粹主義」,正是思想界呼籲民族覺醒的典型例子。

當時的日本學者陸羯南在《日本文明進步的歧路》之中說:

「吾輩在此使用的 『國民主義』,是指英語主張之所謂 『國民性』的思想。歷來 『國民性』之原語……原來之 『國民性』以構成民族者為基礎,構成包括對其他民族具有獨立特殊之性格者,暫時將之翻譯為國民主義。」

國民主義強調了日本民族相對於其他民族的獨立特殊之性質,其實就是呼籲鼓吹日本民族覺醒的方式。

從國家層面上看,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政府對於國民的教育上,呈現出兩方面的特點,其一自然就是在技術上學習追趕西方的步伐,這毋庸多說。

其二則是在學習西方先進科技的同時,又保有並堅持本土文化,強調人民對於國家和民族的忠誠,同時強調日本傳統文化的國粹,是日本民族區別於世界其他民族的根本所在。

在此基礎之上,公辦學校中強化愛國教育,強化學生對於民族和國家的認知,為其後日本國民素質的提升,民族國家覺醒的進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民間有識之士的呼籲,政府大力的支持和推動,給經歷過巨大打擊的日本民族以方向,以力量,使其民族的覺醒在短時間內得以迅速完成,並很快學習西方,建立了近代統一的君主立憲制國家,走到了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

明治維新日本民族意識的快速覺醒,使日本迅速立於世界強國之林,但也留下了諸多隱患,最突出的就是封建殘餘思想的流毒

從日本國內的歷史來看,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國家民族意識的覺醒,自然對身處於內憂外患的日本民族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使其逐漸擺脫封建時代藩鎮割據的亂像,能夠集中人力物力,趕超當時在世界上較為先進的西方國家,迅速從一個與中國一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過渡為資本主義列強帝國。

與同時期的亞洲其他各國相比較,日本因為迅速的國家和民族意識的覺醒,得以抓住了西方列強在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泥淖中無法自拔時的發展機遇,迅速的擺脫了半殖民半封建的歷史,成為地區和世界強國。

但另一方面,從弊端的角度上看,日本的民族覺醒由於太過迅速,國內社會原本存在的社會矛盾,被迅速席捲而來的外部壓力所掩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封建殘餘的勢力沒有得到徹底的肅清,就已經成立新的資本主義國家。

《宋史》有段關於蘇軾給宋神宗上的奏疏的記載,說的是歷朝歷代變法的事情。

「惟商鞅變法不顧人言,驟至富強。亦以召怨天下,雖得天下,旋踵滅亡。」

政治體制,包括國家民族的變革,就如同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變法一樣,宜緩不宜急,因為只有慢,才能充分的將問題暴露出來,然後找到解決的辦法。

但顯然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民族意識覺醒,並不滿足慢的需求。在日本民族氣質裡本身帶有的偏執和外部強大的壓力下,日本民族意識的覺醒近乎是在瞬間完成的,其後隱藏的藩鎮不合的矛盾,底層武士階層迅速佔據社會統治地位的現實,舊的封建時代殘留下來的擴張土地和領土的思潮,都潛藏在外部壓力之下。

在日本還很弱小,需要全民一起面對危機的時候,這些矛盾自然不是主要矛盾,可等到了日本借著一戰對西方的牽制,迅速崛起,成為亞洲強國的時候,這種內部矛盾就開始逐漸爆發。

更重要的是,當時的日本並未完成徹底的覺醒,依然還是四面受敵的境地,就好比原本的嬰兒突然長成了少年,可周圍還是一群五大三粗的成年人。這時候日本國內為了轉移內部矛盾,也為了能夠與西方大國抗衡,就逐漸走上了對外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並最終演變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爭的軸心國成員,對亞洲和世界的和平,都起到了惡劣的影響。

從日本自身的情況來看,常年的戰爭使得剛剛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日本,失去了喘息的機會,原本因為民族意識覺醒和明治維新強大起來的國力,也因為被拖入戰爭的泥淖裡而消失殆盡。

日本人在十九世紀亞洲其他各國都還懵懂無知的時候,建立起來的相對優勢,也因此消亡的一乾二淨,反倒成了二戰後的戰敗國,失去了主權的完整。

結語

綜上,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民族意識的覺醒,是在特殊時代背景下,強大的外部壓力迫使下形成的,因為內憂外患的現實,促使日本從上到下的所有階層,都意識到了民族危機的現實,從而推動了日本民族意識的覺醒在短時間內迅速完成。

但這種迅速的覺醒也給日本民族留下了隱患,綿延千年的封建殘餘沒有被徹底肅清,民族覺醒的過程太過依賴於外部壓力,而不是民族自身的覺醒,使得當外部壓力減輕的時候,剛剛被擰起來的國力又迅速的陷入瓦解的危機。不得已之下,日本選擇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又將多年的努力付諸於戰火,優勢消失殆盡。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日本民族意識覺醒成功和不足的地方,都值得今天的我們深思,任何民族和國家的改革與發展,只有源自於自身的需求,按照自己的步伐穩步推進,才能達成最終的目的,走捷徑固然快,也肯定會留下隱患。

參考文獻:

《時勢論》

《日本近代思想大系》

《日本文明進步的歧路》

相關焦點

  • 洋務運動為何成不了明治維新?
    洋務運動進行30多年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一、基礎不同雖然是同時期的改革,但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在開始時所具有的基礎就大為不同。
  • 明治維新後,日本逐漸崛起為東方的列強,並走向了對外侵略的道路
    明治政府派使節團到歐美等強國考察學習1871年,經過精心準備的日本明治政府,以右大臣巖倉具視為首的大型使節團,登上了美國公司的輪船出訪歐美,考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情況,學習各國的治國經驗。不僅使明治政府的領導階層開闊了眼界,還使他們深刻認識到與西方的差距。從而堅定了明治政府全面學習西方的決心。此後,明治政府以「文明開化、殖產興業、富國強兵」作為日本建設的三大重要方針,為日本今後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 日本人拒絕承認侵華罪行的原因,150年前明治維新就已經給出答案
    而且中國人很多沒做的事情,日本人很早就已經在做了。三 ,日本國與中國不一樣。我們食肉的習慣和觀念與食肉的西方國家是一樣的。四,150年前明治維新時,日本就已經完成「脫亞入歐」,也就是「食肉不食草」的飲食革命。日本真正地徹底地脫胎換骨了,而中國依舊是個純吃草的國家,兩者相差150年。
  • 為什麼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國力迅速崛起?
    那麼日本為何在明治維新這段時間,綜合國力迅速增長,進而走上了一條以侵略別國國土,掠奪別國資源的罪惡之路呢?日本學習的西方文明就是一種傾向於掠奪性的文明當日本看到清朝被西方列強欺辱的時候,可能會想起自己曾經在唐朝時,在朝鮮地區,自己的軍隊被唐軍全部殲滅。
  •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私立大學為什麼興起?
    日本作為亞洲的彈丸小國在短時間內脫穎而出,成為亞洲經濟強國,要歸功於十九世紀的明治維新,而明治維新之所以能夠成功,離不開新政府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除了原有的國立大學之外,早稻田大學、慶應義大學等私立大學紛紛在這一時期湧現並逐漸壯大,成為日本教育界的主力軍,為什麼私立大學在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能夠興起呢?
  • 光緒帝和明治都是年輕即位,主導維新變法,為何結局截然不同
    兩個國家都進行過維新變法,但是卻走上了不一樣的道路,最後日本通過甲午戰爭,把中國打敗了。在研究晚清和日本的近代史時,會發現明治天皇和光緒帝都是年輕即位,都曾主導過維新變法,但是一個成功了,一個失敗了,其中原因不得不令我們深思。光緒帝和明治天皇都是年輕即位,為何晚清和日本會相差如此之大。
  • 明治維新使日本崛起,其前、後三傑中有五人是從王陽明心學獲得了...
    日本明治維新是一場震天動地的國家改革,改革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諸多領域。明治維新使日本徹底擺脫了西方的殖民統治,迅速崛起為世界級強國。 日本之所以會發生這種奇蹟,正是因為有一批被王陽明心學力量武裝的明治維新的鬥士,包括明治維新前三傑:吉田松陰、高杉晉作和坂本龍馬;明治維新後三傑中的大久保利通和西鄉隆盛。
  • 歷史上明治維新時期「維新三傑」的下場
    小編最近在讀《日本史》,今天我們來說一下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維新三傑」的結局,「維新三傑」分別是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他們的結局和歷史上主持維新變法的人物一樣,有喜有悲。
  • 為什麼日本明治維新比清朝末年的改革成功
    到了19世紀,隨著西方工業革命如火如荼的進行,歐美國家在面對世界其他地區的時候擁有了超越一個時代的優勢。 所以,無論是鴉片戰爭還是日本的黑船事件,都是西方國家以極小的力量撬開了一個幾千萬人口,甚至幾億人口大國的國門。
  • 《浪客劍心》: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激烈爭鋒
    其實,《浪客劍心》電影的成功之處不僅在於高度還原漫迷心目中的緋村劍心,更在於不遺餘力地展現出日本維新變法對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  維新變法貫穿主人公緋村劍心坎坷波折的前半生,劍心的個人經歷也成為激烈變法中武士的真實狀態。
  • 百日維新和明治維新都自上而下,為何明治成功了,光緒卻失敗了
    光緒帝的「百日維新」和明治天皇的「明治維新」一比的話,那毫無疑問就是一個假冒偽劣產品。光緒的百日維新為什麼不能像明治維新一樣成功?原因就在於雖然百日維新和明治維新都是自上而下的變革,但是光緒的「上」和明治的「上」卻有天壤之別。
  • 市統考糾錯---民族意識覺醒與邊疆危機
    他們的著述充分體現了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民深沉的民族覺醒意識。現將此題涉及的「民族意識覺醒(民族主義)」、「邊疆危機」兩個概念的內容梳理如下: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演變民族主義(民族意識)的含義:反對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爭取民主權利;發展經濟,改變國家極度貧窮的狀況;發展科學文化,促進思想解放、社會文明的進步。
  • 日本明治維新先驅 -- 吉田松陰的一生 | 塑造日本人心性的陽明學
    明治維新的原動力來自長州藩和薩摩藩,前者的中心人物是維新理論奠基者吉田松陰,後者的中心人物則是作為軍人實際指揮了革命的西鄉隆盛。直至今日,吉田松陰仍然被視作教育者的一面旗幟,而西鄉在國民中也仍然很有人氣。
  • 日本幕府政體與英國相似,為何明治維新卻效仿德國?
    這一切都是因為統治者害怕日本一些大名和商人私下通商,在武力和經濟上都超越幕府。 值得一提的是,到這個時候,日本幕府還提倡「武士」,以宣傳武術為重,對武器、槍枝等認識非常少。而德川幕府的衰落也正因國家的「閉關鎖國」。
  • 明治維新時的刺殺活動,明治元勳大久保利通,為何最後遇刺身亡?
    在明治維新前的尊王攘夷運動中,刺殺就成為了當時日本一種獨特的景觀,無論是倒幕派、還是幕府派,相互之間的刺殺總是層出不窮。可以說日本的明治維新,完全建立在了武士的刀劍之下。然而當戊辰戰爭結束,日本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後,這種刺殺反而又活躍了起來。新政府與舊武士階層的衝突,最終再次演變為了刺殺。維新三傑的大久保利通也成為了刺客們的刀下之鬼。
  • 踢館:為何明朝打不過滿清?清朝又打不過明治維新後的日本?
    往期欄目中,我發現堂主多次強調近代化國家的在和平時期的競爭能力和戰爭時期的生存能力,相較於中世紀國家完全是代差碾壓,給的依據是近代化國家的上下層之間緊密聯繫,政府可以直接統治到老百姓,而中世紀國家的上下層完全脫離,也就是「皇權不下鄉」。為什麼前者可以獲得碾壓後者的組織和動員能力?西方是在什麼時間、用什麼方式做到了中世紀國家到近代民族國家的脫胎換骨?
  • 明治維新中,日本非常重視教育,那麼他們是怎麼做的?
    六至十四的兒童接受近代化的義務教育,按照日本的規劃,全國幾乎有五萬三千七百六十所小學,平均六百名人口即設立一所小學。明治三十五年的識字率為90%,到了明治四十二年達到了98%。普及了義務基礎教育,日本的平民才能擺脫文盲,這才有」文明開化「的基礎。
  • 明治時期西村茂樹「公德論」之建樹
    西村茂樹「公德論」的理論貢獻是:「公德論」勾勒了關於高水平社會「公德」的國民思想像,描繪了社會「公德」的理想狀態,為社會「公德」建設指明了方向;"公德"建設強調"借政府的力量是必要的",對政府推動「公德」快速提升給予了很大的影響。當時作為日本「公德」弘道會的會長的西村茂樹將「道德論」與弘道會結合,使弘道會成員以身作則,做"「公德」的示範,然後向民眾闡述,從而推動了社會「公德」迅速發展。
  • 日本「明治」時代如何造就現代公民?
    1868年的維新為起點至1911年明治時代結束共歷經44年。臺灣學者陳弱水先生認為在日本最早提出「公德」這一概念的是福澤諭吉。在福澤諭吉提出「公德」與「私德」概念二十多年後的明治三十年代即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特別是明治三十四年(1901)日本社會出現一個以「公德」為核心的熱議話題,這裡最值得介紹的是明治三十四年《讀賣新聞》的一系列討論。
  • 吉田松陰和他的弟子們 | 明治維新時代
    提督得知他們的目的後答覆,他個人也很想帶幾個日本人到美國去,但遺憾的是不能這樣做。……對於提督的答覆,兩人非常驚慌,聲稱如果回到陸地上他們一定會被砍頭的,懇求允許他們留在船上。這個請求當場被乾脆但又禮貌地拒絕了。他們還進行了長時間的對話,兩人用盡各種理由為能夠得到支持而辯解,希望訴諸於美國人的人道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