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為什麼日本人一直不肯承認自己的侵華罪行嗎?
除去中國人自己的自說自唱自圓其說之外,觀點未免有些偏頗。試問一下,你問過日本人真實的想法沒有呢?
真實的日本人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日本人拒絕承認中國戰爭失敗的真實想法和原因(如下):
一,我們是被食肉的美國人打敗的,不是被吃草的中國人打敗的。
二,中國人現在做的事情,一百年前我們就已經在做了。而且中國人很多沒做的事情,日本人很早就已經在做了。
三 ,日本國與中國不一樣。我們食肉的習慣和觀念與食肉的西方國家是一樣的。
四,150年前明治維新時,日本就已經完成「脫亞入歐」,也就是「食肉不食草」的飲食革命。日本真正地徹底地脫胎換骨了,而中國依舊是個純吃草的國家,兩者相差150年。中國的國民素質和日本人的國民素質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
五,日本60年代的經濟就已經達到現在中國的水平,日本20年代就擁有自己的航母,40年代就與美國硬鋼,中國還差得遠呢
總之,150年前明治維新一開始,不承認敗給亞洲敗給中國人就已經是我們日本人的「國民精神」了。從根上日本人就不會承認。因為那是日本人「優越」的本源。
為什麼日本人要脫亞?
一,飲食上。
中國人吃草,吃豬肉,吸菸草,嚼檳榔,毫無違和感。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吃草的人笨,吃豬肉的人蠢,吸菸草的人命短,嚼檳榔的人患癌症。
這些中國人不知道?
愚昧無知
二,文化上。
中華文化毫無禁忌,沒有底線。中國人的劣根性中國人不管,這種不管叫「不得罪人」,美其名曰「中庸之道」
曾經有位國人跟這麼評價道「一個精神有問題的大和民族有什麼值得驕傲的?!」
是的,大和民族沒什麼值得驕傲的,但是作為一個問題,以實事求是的精神我們不防以另一個角度看問題 ,把問題看全面了不是很好嗎?而且人家150年前明治維新就有許多值得中國人借鑑之處。
為什麼說脫亞入歐,強大絕非偶然
一,改變飲食,強壯體魄——食肉不食草(脫亞入歐)
脫亞入歐主張的首倡者是福澤諭吉(最大面值的一萬日元紙幣上的那人)。其脫亞入歐、改良人種等改革主張,成為明治維新的主導思想。特別是脫亞入歐更是日本人的精神根基
二,設備=工業化,人員圍著機器轉。設備是第一生產力,或者說工具決定效率
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沒錯,然而科技的載體就是設備,沒有設備就沒有科技。
三,教育。沒用的文化全部擱置不用,包括儒教佛教,甚至文字。為機器設備準備和培養有用的工人。
四,練軍備戰——男人必須軍訓和練劍,女人必須知道醫護。日本人辦事向來認真嚴謹,不是來玩的。
五,弱肉強食為宇宙法則,日本人作為強者需要生存空間。
以上是總結的「明治維新」總體的政策導引,日本人的政策很準確,強大絕非偶然。
脫亞入歐的成功實施
歐洲的生活方式是以食牛肉為主,而亞洲的生活方式是食草(米麵)
吃肉還是吃草?這是個問題。這是一場草類和肉類的較量。歷史給了你我答案:日本人選擇了肉食!
明治5年(公元1872年),明治天皇帶頭吃了牛肉,支持歐洲的生活方式。
明治6年(公元1873年)《東京日日新聞》發表了稿件《豬肉不利於健康,大家不要食用》。
明治10年(公元1877年)天皇宮中的正式料理改為西餐。同時東京的牛肉屋也達到560家。
到了明治中後期,西餐已經普及到家庭料理了。
明治17年(公元1884年),海軍省醫務局長高木兼寬建議把海軍的軍糧改為西餐,理由是海軍人員因蛋白質不足,易患腳氣病,而且問題很嚴重。
隨後陸軍也開始對軍糧進行改革,夥食加入大量肉食和西餐。日清戰爭時《戰時陸軍給與規則》規定1日基準的魚和肉不低於150克。
明治37年(公元1904年)日露戰爭開始後,牛肉罐頭、牛肉乾作為戰場軍糧大量使用。
明治43年(公元1910年)制定的《陸軍公式食譜集》《軍隊料理法》《明治43年陸普3134號》等文件裡都列舉了大量以牛肉為基礎食材的西式料理
那問題來了「日本的牛肉產能少吧?也是靠進口維持吧?」。是的,答案是肯定的。
大正12年(公元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後,鹹牛肉罐頭的進口急增。
雖然二戰以後,日本人的飲食改變不少,對待肉類依舊如故。牛肉其實不夠用,用魚肉代替也是不錯的選擇。
結語:「脫亞入歐」已經成功150年了。日本如今依舊「脫亞入歐」絕不回頭。
福澤諭吉:「所奉行的主義,惟在脫亞二字。我日本之國民精神卻已脫離亞細亞之固陋,而轉向西洋文明」「確定它為一切議論的標準,以這個標準來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這是日本精神之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