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因父親是侵華日本軍,於是拒絕生育以及吃中國菜

2020-12-23 騰訊網

善良的心就是太陽。——雨果

有名的人總會有一些奇奇妙妙的怪癖,很難說得清楚他們這種行為是好還是壞,也說不出這種怪癖的由來。由於名人效應,這種怪癖反倒變得非常的正常,在普通人眼中,擁有怪癖使得這些名人的光環更加的明顯。

作為日本一位知名的作家,村上春樹同樣有著一些怪癖。這位曾經數次衝擊諾貝爾文學獎的人,雖然一直都沒能拿到理想當中的成就,但是名聲卻已經在全世界傳播,而他的怪癖也跟隨著他的名聲一併為人所知。

村上春樹最為出名的怪癖有兩個,第一個是拒絕生育,第二則是拒絕吃中國菜。他為什麼會有這樣一些看起來十分奇特的行為呢?

根據村上春樹的說法,他的父親是一位侵華士兵,而他則堅決反對戰爭,他對父親侵略行為深感不恥,他拒絕生育和吃中國菜,實際上是為了表達一種對中國的愧疚。

一、村上春樹與父親的矛盾

父親是一個男子一生當中影響最大的人,別看父親平時沉默寡言,幾乎不怎麼說話。可要論及對男孩的影響上,父親絕對是首屈一指。一個家庭父親是什麼樣子,孩子多多少少也會展現出相同的模樣。

有其父必有其子,在小的時候,村上春樹同樣覺得自己的父親是一個大英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村上春樹接觸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他的想法逐漸發生了改變。

學會自由思考之後,村上春樹就對自己父親的侵略行為深感羞恥。父親是一位侵華日軍,每每想到這裡,村上春秋的內心都會覺得倍感煎熬。

在那些睡不著的夜晚,村上春樹會想起自己的父親,想起自己父親在中國幹下的那些卑劣行徑。他與父親早已經決裂,但他卻發自內心的厭惡那樣一種行為。

不僅如此,在村上春樹看來,父親不肯承認自己侵略中國的罪行,這更讓他的內心覺得非常的痛苦。侵華行為已經是板上釘釘之事,為什麼自己的父親卻還不願意承認並為之懺悔。

村上春樹的內心無比的矛盾,一方面自己的父親給予了自己生命,將他撫養長大,給了他相應的生活條件,不讓他流落街頭。可另一方面,自己的父親卻踐踏著別人的生命,從某種角度上來說,自己也是父親的幫兇。

這種矛盾的心理對村上春樹產生了難以磨滅的影響,在村上春樹看來,自己的身上同樣延續有父親的罪惡。父親一生都無法將這種罪惡洗脫,而他也一樣一生都將背負著這種罪惡前行。

這種製造感成為了村上春樹一生揮之不去的夢魘,以至於村上春樹沒有辦法擁有像正常人一樣的生活。他雖然創作出了非常多的優秀作品,但他的生活卻是一團糟,他的內心在自我放逐,在一片沒有盡頭的荒原裡艱難前行。

村上春樹對於侵略中國的父親備感恥辱,這種恥辱感還延伸到了他的日常生活當中。在涉及與中國相關的事情,是村上春樹都會抱有極大的尊敬。

可惜的是,雖然日本有像村上春樹這樣深刻意識到了自己罪惡的人,但依然有非常多的人死不認帳,非要美化戰爭,覺得侵華行為並沒有任何的過錯,錯只錯在他們沒有打贏這場戰爭。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村上春樹在日本更像是一個「異類」。日本有非常多的人對於村上春樹是一種否定態度,村上春樹在這樣一種環境之中將如何生存呢?

二、日本國內的「異類」

罪惡感深深的隱藏在村上春樹的心底,他擔心自己父親的罪惡行徑會傳遞到自己的孩子身上。為此村上春樹與自己的妻子約定,他們並不生育,不讓日本國內罪惡的思想,不讓自己身上罪惡的血液流傳給下一代。

不僅如此,在一次途經中國的旅行當中,村上春樹面對滿滿一桌子的熱菜熱飯絲毫都沒有動筷子的念頭,他默默地打開了自己帶著的罐頭。在村上春樹看來,自己身上流淌著外國侵略者的血液,他根本就不配享受來自中國的美食。

日本政府向來對於戰爭行徑拒不承認,面對村上春樹這樣反戰的作家,日本政府同樣持一種強硬的態度。甚至於公然向公眾呼籲,希望日本的民眾不要購買村上春樹的書籍。

而日本的一些民眾對於村上春樹也是非常的敵視,在這一些對戰爭罪行拒不承認的人看來,村上春樹就是一個叛徒,一個背叛民族與家庭的叛徒。

在一些日本人看來,他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根本就沒有任何的罪行。而他們唯一的過錯就是沒能戰勝那場戰爭,如果他們在當初戰勝了的話,那現在面對的世界將會有巨大的不同。

村上春樹在日本國內直面這些人,並拿起筆與這些人做堅決的抗爭。他的文章當中,裡裡外外都展現出一種對戰爭的排斥。他因為自己父親的罪行而飽受折磨,只有這些文字才能夠減輕他內心的痛苦。

雖然沒有拿到諾貝爾文學獎,但是村上春樹卻對這件事情已經看淡了。他曾經陪跑過那麼多次諾貝爾文學獎,時間一天天在過去,而他對於人生的思考也在一天天的加深。

在他看來,文學作品最多的是要表達一種思想,他想要將愛好和平的思想深深的植入到日本人民的骨髓當中,希望下一代日本人民不要再受到軍國主義的影響,不要再去侵略其他國家,製造不必要的傷亡。

戰爭對於任何國家來說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從來都沒有戰勝國與戰敗過一說,每一個參與戰爭的國家都是戰敗國。他們將自己國家的冷飲送到其他國家的土地上去送死,將自己國家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財富揮霍於無形之中,即便贏得了戰爭,得來的也不過是一紙空文。

目前全世界已經趨於穩定,美國,俄羅斯,中國,歐洲,日本這些強國構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格局,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不會輕易爆發戰爭,一旦開打,那可不是兩個國家之間的問題,恐怕全人類都要陪葬。

武裝衝突只會限定在一些特定區域,而且,這種衝突還會帶來巨大的社會問題。中東地區的戰爭不僅讓中東人民飽受痛苦,而且也成為了歐洲的困境。

村上春樹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他看到了戰爭之後邪惡的一面,並用自己的一身來與之進行抗爭。這樣的作家值得人們尊敬,中國人向來愛好和平,反對戰爭,村上春樹這樣的作家永遠都與中國人民站在一起。

總結

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會存在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世界上總體處於一個和平的階段,雖然各個國家的政府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但這種缺陷卻根本不至於導致戰爭。如果不是別有用心之人在暗中謀劃,一個國家和政府怎麼可能在頃刻之間垮臺。

按照目前國際形勢的發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局部的戰爭依然會時不時地爆發。想要結束戰爭的歷史,靠的不是強權,也不是政治,而是人心。只有將和平的觀念深深地植入到每一個人的心中,才能真正地將戰爭消滅於無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村上春樹:因為父親是侵華日本軍,因此拒絕生育和吃中國菜!
    中國人痛恨日本人是有歷史原因的,可謂深仇大恨,但是就有那樣一個日本人深受國人喜愛,所作書籍為國人青年熱捧,不僅僅是源於作者文學上的造詣吸引,更因為他高尚的品質及節操,這個為中國人所喜愛的日本作家名字叫村上春樹。父親是侵華戰犯村上春樹1949年生於日本京都,代表作有《且聽風吟》和《挪威的森林》。
  • 村上春樹再談父親侵華史,因此便拒絕生育和吃中國菜
    日本有位非常受歡迎的小說家叫村上春樹,而他在世界範圍內也有不少的粉絲,其中還包括中國。不過村上春樹有2個讓人看不懂的觀念:不吃中國菜與不生育後代。據說他會產生這2個奇怪的想法全與村上的父親千秋有關,這其中到底有何原因呢?
  • 村上春樹:介意父親曾參與侵華戰爭,因此拒絕生育和吃中國菜
    他所著的小說《挪威的森林》受到中國年輕一輩的追捧,不同於其他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不曾因他日本籍的身份而受到抵制。與父親的隔閡有喜歡村上春樹的朋友或許會注意到,在村上春樹的書籍中很少提到他的父親,提到也是簡單的一筆帶過。
  • 村上春樹:不生育不吃中國菜,和父親決裂,因為父親是侵華日軍
    但是,即便是這樣,他的作品卻值得中國人對他肅然起敬,因為他是為數不多述說歷史,指責侵華戰爭的日本作家。而且因為父親是侵華日軍而一輩子生活在掙扎當中,不生育不吃中國菜,愧疚一生。這樣的人,值得我們尊重。父愛如山,而他的父親是魔鬼1931年9月18日,日本終於按奈不住自己的野心,開始找藉口進行大規模的侵華戰爭,他們在中國大地上犯下了滔天的罪孽,這等罪孽不是說隨著時間推移就能夠磨滅的,這是國讎家恨。而村上春樹的父親就是侵華戰爭中窮兇極惡的一員。
  • 因其為侵華日軍,父子關係惡化長達20年!且聽村上春樹談起父親時
    被戲稱為諾貝爾文學獎常年陪跑者的村上春樹,曾在2017年以一本《刺殺騎士團長》講述侵華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的種種暴行,他希望用「講故事」的方式與日本右翼進行對抗。於是在《棄貓:當我談起父親時》一書中,身為兒子的村上春樹重點講述了父親兩方面的創傷經歷——一是關於原生家庭的拋棄;二是關於強制徵兵所帶來的戰爭體驗。關於被父母拋棄的經曆本書之所以以棄貓的故事開篇,是因為被遺棄的母貓與父親的童年經歷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由於家裡的母貓懷孕,為了避免隨之而來的麻煩,父親做出了棄貓的決定。
  • 村上春樹:父親是侵華士兵,用軍刀砍下戰俘人頭,20年了我沒見他
    一、村上春樹的父親參與了侵華戰爭 中國近一百多年發生的事情可以說異常豐富,它的前半部分是悲慘的,後半部是逐漸走向美好。想必大家也都想到了前半部分是什麼,沒錯,就是侵華戰爭。當初日本為了滿足自己的野心,對中國進行了掠奪。在這個過程中,許多無辜的人喪命,婦女被抓去當慰安婦,同胞被抓去做細菌實驗,還有那震驚世界的南京大屠殺等。 這一樁樁一件件都給中國帶來了無法彌補的傷害。而村上春樹所講述的,是發生在自己家中的事情。
  • 這一次,村上春樹談起了父親
    熟悉村上春樹的讀者,一定不難感覺到,在很多村上的小說中,對於父親這一概念所做出的特殊隱喻。往往,它以一種權威和強權的體現登場,出於對生命個體性和人格獨立性的一種尊重和追求,主人公會同父親產生一種隔閡甚至是厭惡的情緒。所以,當村上春樹談起自己的父親時,你會有一種怎樣的閱讀期待呢?
  • 村上春樹的最新作品:終於完整談起了父親、自我與貓
    今天我們的評審書目——《棄貓 當我談起父親時》,來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2019年,村上春樹曾撰文自曝「家醜」,首次對外公布父親的侵華戰爭史,一時激起輿論熱議(詳見:村上春樹再談父親侵華隱秘史,因此拒絕生育和吃中國菜)。村上春樹與父親絕交二十多年,父親人生中經歷過的動搖與恐懼,也成為了他對世界的迷茫與不安。
  • 村上春樹承認父親侵華,重讀挪威的森林,才知道他一點也不小清新
    村上春樹的小說很受中國市場歡迎,既具有流行價值,又有文學價值,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多年的陪跑、文青裝逼的寶典,他可以說是中國最暢銷的日本作家之一。最近,村上春樹冷不丁出現在眾人面前,他公開承認父親曾是侵華日軍,作為侵華戰爭的直系後代,他很羞恥。他為此拒絕吃中國菜,拒絕生娃,因為他不確定是否應該將這種侵略者的基因傳給下一代,讓孩子重複自己的痛苦。
  • 村上春樹的最新作品,終於完整談起了父親、自我與貓
    今天我們的評審書目——《棄貓 當我談起父親時》,來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2019年,村上春樹曾撰文自曝「家醜」,首次對外公布父親的侵華戰爭史,一時激起輿論熱議(詳見:村上春樹再談父親侵華隱秘史,因此拒絕生育和吃中國菜)。村上春樹與父親絕交二十多年,父親人生中經歷過的動搖與恐懼,也成為了他對世界的迷茫與不安。
  • 村上春樹的新作《棄貓》承認南京大屠殺,還講述了父親的侵華經歷
    作者:Jay校對:LIT.CAVE工作室配圖:Online引言讀過村上春樹的新作《棄貓》後,我心中一驚。這本薄薄的關於村上春樹談父親的集子,文風一貫展現著村上性格平和與溫婉的一面,但實質飽含著他對父親的激烈情感。
  • 村上春樹新作《棄貓 當我談起父親時》:「爸爸,他也是第一次做爸爸」
    2021年1月7日,村上春樹的新作《棄貓 當我談起父親時》中文版正式發行。村上春樹在這部作品中首度完整回憶了父親、家族與歷史。他冷靜地書寫了父親的整個人生,將自己與父親漫長的隔閡、決裂與和解轉換為看得見的文字,毫不避諱地向讀者展示。村上春樹,「正經到不像一個作家「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 村上春樹4月發新書:事關父親和童年,附閱讀村上春樹節奏指導
    距離《刺殺騎士團長》(2017)已隔3年,村上春樹依舊按照老節奏,在下一部長篇中插入一個短篇或隨筆。在以往的寫作中,小說和隨筆給予人的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和形象。小說是天馬行空,獨往獨來,我行我素,保持距離,而隨筆則娓娓道來,春風吹物,幽默頻發。一個是孤獨浪子,一個是鄰家大叔,這兩種形象共同構成了村上春樹文學作品筆下的整體形象。
  • 新井一二三專欄:村上春樹與父親
    最近一期(二〇一九年六月號)的日本《文藝春秋》雜誌刊登了他寫的一篇散文題為:《棄貓兒——當我談到父親的時候,我談些什麼》。文中村上第一次寫到他跟父親的不尋常關係。村上春樹 資料圖村上春樹出生於一九四九年一月,屬於日本戰後的嬰兒潮一代。他父親村上千秋則一九一七年出生,乃京都一所佛教寺廟的次男。日本傳統的習俗是長男繼承全部家產。
  • 村上春樹喊你看書啦!
    雷迪森and箭頭們大家好今天依舊是努力搬磚的周二我是最近想不開定了看書flag的小M對於一般人來說今天只是工作日的第二天但對於在文學方面頗有了解的同學都知道今天是村上春樹出生的日子村上春樹1949年1月12日日本當代作家村上春樹的父親村上千秋是日語教師,母親村上美幸是家庭主婦
  • 劉研︱村上春樹的「蒙古」形象 ——兼論日本式東方學的話語構建
    [3]參見拙作《日本「後戰後」時期的精神史寓言——村上春樹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0-11頁。[4]〔日〕村上春樹:《尋羊冒險記》,林少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年,第201頁。[5] 村上春樹研究會編:『村上春樹作品研究事典(増補版)』,第183頁。[6]〔日〕村上春樹:《尋羊冒險記》,第200頁。
  • 村上春樹的棄貓與尋父
    虞家茵恨她的父親,一個毫無廉恥的浪子,一幅帝國末世的縮影。張愛玲自己的父親和家族中幾個男性長輩,他們的影子輪番出現在《多少恨》、《創世紀》、《花凋》中,他們在官場上日夜忙著弄錢弄權四處鑽營,在家庭中是喜怒無常的暴君。張愛玲以小說的方式殺死了她血液中的帝國餘暉。據說日本人有四怕:火災、地震、打雷、父親。日本文藝作品裡的父親常有一種滿臉橫肉感。
  • 村上春樹——《棄貓》
    村上春樹先生的《棄貓》只有1.8萬字,很快就讀完了。說實話,心情本來就沮喪,看完更沮喪了。其實,有些事情真是不想提起,也不能提起的。我原以為《棄貓》是寫一個小故事,沒想到由一個小故事衍生到了父親的一些往事,也第一次正面提及了自己的父親。網上說,村上春樹先生不願提及父親,是因為他父親服過兵役,參加過戰爭,由於戰爭的殘酷,以及戰爭中犯下的錯誤,造成了村上春樹心靈的創傷,所以不願提及。 但我看了這篇文字之後,我覺得,這可能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父與子之間天然的鴻溝吧。
  • 《挪威的森林》:寫渡邊徹,亦是在寫自己,解讀村上春樹的孤獨感
    於是在滿足了物質需求後,人又渴望與同類進行精神上的交流。  在他六歲的時候,他的父親便允許村上春樹在附近的書店賒帳購買自己喜歡的書,當然只限於正經書,諸如漫畫、周刊之類是絕對不允許的。  也因父親喜愛書的緣故,村上春樹從此得以成為一個讀書少年,經常遨遊於書的海洋之中。村上春樹十二歲的時候,全家乂遷居到蘆屋市,村上春樹在那裡的一所初中學校就讀。
  • 村上春樹:廚房中誕生的作家
    1987 年,以代表作《挪威的森林》的問世為標誌,村上春樹完成了一場小說藝術的「個人革命」。村上文學被提升到「後戰後」的日本精神史的高度,受到了不同國別的讀者的廣泛關注,引發了久盛不衰的「村上現象」。村上春樹對戰後日本社會現存精神危機的藝術揭示,顯示出戰後日本、乃至整個文明人類的某種革命性的文學變革與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