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廚房中誕生的作家

2020-12-22 挖史人

日本當代作家村上春樹(1949---),1979 年以處女作《且聽風吟》登上文壇,在 30 年的創作歷程中,先後完成了《尋羊冒險記》、《挪威的森林》、《發條鳥年代記》和《海邊的卡夫卡》等主要作品。如今已聲名遠播,不但出落成為日本當代文壇的領軍人物,而且超越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成為代表日本走向世界的最具影響力的作家。

1987 年,以代表作《挪威的森林》的問世為標誌,村上春樹完成了一場小說藝術的「個人革命」。村上文學被提升到「後戰後」的日本精神史的高度,受到了不同國別的讀者的廣泛關注,引發了久盛不衰的「村上現象」。村上春樹對戰後日本社會現存精神危機的藝術揭示,顯示出戰後日本、乃至整個文明人類的某種革命性的文學變革與走向。

「村上神話」是在戰後日本的純文學處於低谷的狀態下出現的。他的小說從對日本傳統文本的叛逆出發,逐漸形成了用語洗鍊、暢曉明白的特色,且語境中隱隱流淌著抒情的調子,被批評界譽為風格獨具的「美國味」小說。作品結構常常橫亙於現實與虛幻兩個世界,在撲朔迷離中完成意趣盎然的故事敘述與人物塑造。題材、體裁的駕馭遊刃自如,短篇的單一與長篇的複雜相映成趣,循環利用主題的獨特性自成一格。意象與象徵的表現手法頻繁使用,妙趣橫生之中不乏玄機與迷離,顯示了對後現代主義文學技巧的全面領悟與創新。

村上春樹是一位對美國現代文學完全認同、幾近臣服的日本作家,費茨傑拉德、卡弗的影響痕跡甚重,是村上最有價值的老師和文學同道。持續地把美國小說作為自己的文學資源,創造了以譯養文的「特別格式」,在戰後日本文學翻譯史上同樣是一個重要的存在。村上在自己創作的第二個十年回歸日本,美國因素的淡出和日本文學傳統的浮現,由是成為村上小說的重要改變。

如今已名滿天下的村上春樹,不僅是日本當代文壇的領軍人物,也是一位「世界上名聲最大的日本作家」。他的小說創作及其所引發的久盛不衰的「村上現象」,標示著戰後日本、乃至整個文明人類的某種革命性的文學變革與走向。 1949 年 1 月 12 日村上春樹出生在京都市的伏見區。

京都是日本的千年古都,最初模仿中國隋唐時代的長安和洛陽而建,是日本文化的搖籃與古代文明的象徵。伏見亦即安土桃山文化時期的桃山,曾經是日本戰國時代末期封建領主豐臣秀吉的領地。「伏見桃山城、大阪城的天守閣也繼承了這種輝煌壯麗的城郭建築模式」。這位終其一生、完成了統一日本大業的人,同時又是日本僭越亞洲、擺脫中華文化的濫觴,最終便是在伏見結束了六十餘年的戎馬生涯、長眠地下。

村上的父親村上千秋是高中國語教師、母親村上美幸是全職家庭主婦。村上作為這個家庭的長子出生後不久,舉家即移居兵庫縣西宮市夙川。「我生在關西,長在關西。父親是京都的和尚的兒子,母親是船場商家的女兒,我可以說是地地道道的關西人」。

1955 年春,6 歲的村上入西宮市立香櫨園小學就讀。「我的家庭雖然是普通的家庭,可是因為父親酷愛讀書,所以除雜誌和漫畫以外、容許我在附近的書店購買自己喜歡的書,能這樣我就已經很滿足了。託父親的福,我也算是一個讀書少年了」。

12 歲上,村上成了蘆屋市立精道中學的中學生。「我不喜歡學校,也不怎麼用功。說白了,我是一個逆反心理很強的學生。關於初中經歷的所有印象只留下挨老師的打……」。這種情形,使得村上的中學生活成為一種並不規範的模式。「當時,也就是六十年代前期,我的家裡訂了河出書房的《世界文學全集》和中央公論新社的《世界歷史》各一套,每個月書店都會寄過來,我在一本一本的閱 讀的同時,度過了少年時代。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我的讀書範圍直到今天始終是外國文學,說這是三歲看老也好,最初的因緣也好,環境影響也好,人的喜好大體上也就這樣被決定了」。

在兵庫縣神戶高中,村上送走了 15 歲至 18 歲的時光。此間,日本正值以1964 年東京奧運會為標誌,實現經濟的持續、高速和穩定增長的發端,社會面貌和國民生活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和許多戰後出生的年輕人一樣,村上開始沉湎於物質享受,幾乎整日玩麻將,交女友,或者在爵士樂酒吧和電影院裡消磨時光。同時染上了抽菸,翹課,上課時讀小說等習氣。在前面等待他的,自然是高考落榜的重創。

「我特別喜歡讀書,只要一有時間我就會閱讀文學類書籍。就這樣我根本不怎麼用心學習,可是語文成績一直不錯。關於英語,進入高中開始我便沒有接受過任何指導,一直是自己選擇讀一些廉價的英文讀物。在接觸這些簡單的讀本時,我對自己的英文還是很有自信的;可是一到具體的語言知識和語法時,我便越過去了,所以英語成績並不是很好,儘管如此在我的記憶中也應該是中等偏上的。我現在從事翻譯工作,並且出版了大量的作品,那時教我的英語老師如果知道這件事,一定會感到不可思議的」。

為了報考國立大學,以滿足父母的望子成龍的心願,村上不得不回讀一年,在蘆屋的圖書館裡飽受煎熬。1968 年,村上考入早稻田大學文學部戲劇專業,住在目白元細川藩邸的民營宿舍「和敬寮」。「經營者是臭名昭著的右翼分子,宿舍長是一個陸軍中野學校出身的面目可憎的男子。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像我這樣的人居然沒有被趕出來。那個學潮迭起的年代,我也正值血氣方剛、激情澎湃的人生階段」。如果說村上在高中還是基本上不學習的話,大學時代的村上可謂壓根不用功。讀到大三,22 歲的村上即與大學同學高橋陽子成婚。婚後居住在文京區千石經營床上用品的陽子的父母家裡。一邊靠嶽父接濟度日,一邊拼命打零工賺錢,村上甚至為此而休學過一年。與村上同齡的夫人陽子於 1972 年畢業,而村上拿到早稻田大學戲劇專業的文憑卻足足用去了七在光陰,比同期同學晚了三年。

成家以後在生存的壓力下,村上被迫改變著生活方式,認真思考著自己的人生去向。到了在國分寺經營 「彼德貓」爵士樂酒吧時,村上也只有 25 歲,當時 15還是在大學就讀期間。店名取自在三鷹居住時養的一隻寵物貓,開店資金 500萬日元中一半是夫妻打零工的共同積累,一半來自銀行貸款。「開始也曾想過去就職,便到幾家有關係的電視臺轉了轉,可是工作內容都實在是太無聊了,只好作罷。與其做那樣的工作,還不如開個小店,親自去採購、烹飪、為客人服務,自己一個人有規律地認真生活。這樣想來,我能做的事就只有開爵士樂酒吧了,因為我喜歡爵士樂,想做一些多少同爵士樂相關的工作」。

可見,多少有些孤僻的性情,不願意接受任何形式約束的個性,導致當時的村上沒有像大多數年輕人一樣去公司就職,而是主動地確立了個體經營者的職業選擇與社會定位。疲憊不堪中經歷了許多的痛苦和失望之後,村上的生意開始慢慢地有了起色。在淡淡的憂鬱與難得的喘息中,他也便從經營酒吧純粹是為了維繫生存,轉向可否為生活平添些許自己嚮往的內容的思考。其時「彼德貓」爵士樂酒吧已經遷址到文京區的千馱谷附近,村上本人也已接近而立之年。

村上春樹作為小說家的人生,是從《且聽風吟》開始的。

1978 年 4 月 1 日的一個春天的下午,村上躺在明治神宮球場坐席外的草地上,一邊喝著冰啤酒,一邊欣賞一場職業棒球比賽。他突然感到似乎有什麼東西從天宇中飄下,那一刻他決定去寫一部小說。「我沒有想當作家的野心,總之我想用心地寫一部小說。我腦子裡並不太清楚自己想要寫些什麼,只是感覺自己可以去寫。而當我真正坐在桌前時,才意識到自己連一支像樣的鋼筆都沒有。於是我到新宿的紀伊國屋書店,買了一本稿紙和一支廉價的鋼筆,算是一筆小小的投資」。實際上,在這種突發奇想式的創作衝動和小說實踐之間,儘管村上表現了過人的天分和才能,一路走來卻畢竟是歷盡坎坷、艱辛備至。

「酒吧的工作每天都會持續到很晚,深夜當一切結束以後,我便一邊喝著啤酒,一邊坐在廚房的桌子上寫小說,一字一句地堅持寫到『今天就到這裡吧』的感覺出現」。最初的 8 萬字左右的初稿,便是這樣完成的。可是村上對自己以傳統意義上的文體完成的這一稿並不滿意,感覺和自己的想像相去甚遠。「可能是受了庫爾特·馮內古特(Kurt Vonnegut)和理察·布勞提根(Richard Brautigan)的影響,我意識到如何使用日語之於小說創作,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於是拋棄了已完成的 200 頁稿紙,讓一切重新開始」。

當漫長的夏季來臨的時候,村上又殺青了《且聽風吟》的第二稿。然而,對稿件的處理卻有些茫然。他跑到附近的「明治屋書店」,站在那裡查閱了相關的文學雜誌,思考著小說的何去何從。當時,較之《文學界》四萬字上下的徵稿要求,「群像」的八萬字左右的容量更加符合村上的所願。於是,「便將手稿作為徵文投至《群像》雜誌的新人文學獎項,甚至連底稿都沒有留,仿佛它的去留存亡與我並無干係。它就是現在的《且聽風吟》」。

秋高氣爽的時節,村上已然把當了一回作家的感覺忘得一乾二淨,回到依然故我的生活現實中,除了填寫稅金報表和偶爾寫幾封信以外,每天著意於把自己的生意算盤撥得叮噹作響。所以,在轉年春天的一個周日的早上接到《群像》編輯部的電話,被告知《且聽風吟》已入圍「新人文學獎」的時候,仿佛如天外來鴻、喜不自禁。「撂下電話以後我和陽子外出散步,在千馱谷小學的校門前發現了一隻因翅膀受傷而不能飛翔的鴿子。我雙手捧著它走到原宿,交給了表參道的派出所。一路上我不時感覺到鴿子在手中顫抖。這個弱小的生命,包括它的體溫一直鮮活地留存在掌股之中,至今我仍能感受到。那是一個令人陶醉的暖春的早晨,生機盎然的感覺油然而生。我毫無緣由地預感到自己會成功,而實際上我確實獲了獎」。

1979 年 6 月,村上春樹以處女作長篇小說《且聽風吟》榮膺當年的「群像新人文學獎」。在獎項眾多的日本文壇,這個成就被視為最高文學獎項「芥川獎」的敲門磚。應徵該年度新人文學獎的作品總數為 1263 篇,其中小說 1148 篇,評論 115 篇。評選委員會由佐佐木基一、佐多稻子、島尾敏雄、丸谷才一和吉行淳之介等五位資深的作家、評論家和翻譯家組成。村上的《且聽風吟》得到了五位評委的一致肯定和好評,成為當時文壇上耐人尋味的現象。如果沒有他們的慧眼,不可能想像酒吧廚房中會誕生一位作家,自然也便不會有現今的村上春樹。 十年以後,村上在回顧處女作的獲獎與自己的文學生涯的關聯時,也曾這樣寫道:「一些其它雜誌社的人也對我說過,倘若當時選擇的不是群像而是其它雜誌的話,或許不會有今天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講,我想我是幸運的。如果沒有獲獎的話,那以後我大約就不會去寫小說;即使去寫經歷的也一定是和現在不同的過程」。

一致看好村上春樹和《且聽風吟》的五位評委,感受又各不相同。文學評論家佐佐木基一在談到《且聽風吟》入選的主要理由時,認為村上的小說文體輕而 17不薄,俗而不鄙,「如同流行藝術作為現代美術的一種形式得到了認同一樣,我以為認可這樣的文學存在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女作家佐多稻子的評價同樣是饒有興味的:「《且聽風吟》我讀了兩次,第一次便感覺很有意思。為了找到魅力的所在,我又讀了第二次,結果趣味仍然不減。這就是這部作品不需要說明的藝術力量」。另一位作家島尾敏雄則充分肯定了《且聽風吟》的令人嘆為觀止的虛無感。小說家吉行淳之介看到了「『鼠』這個少年實際上是『我』、也就是作家的分身,而村上能將『鼠』作為影子形象來處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本事」,並由此認定這是今年文壇的一個重要收穫。

歷數幾位評委的極具見地的批評認識,無疑當首推丸谷才一。他以《新美國小說的影響》為題,指出:「村上春樹的《且聽風吟》是在現代美國小說的強烈影響下完成的,作家潛心學習了庫爾特·馮內古特和理察·布勞提根的文風,這種虔誠的態度非常難得,與此同時如果沒有過人的才能,也無法從現實主義的傳統中擺脫出來臻於這般境地。銳意出新已成為現今日本小說的一般性傾向,在巧妙地依據國外的樣板來實踐這一過程的意義上,《且聽風吟》有理由成為一種值得注意的成果。庫爾特·馮內古特的小說讓人在歡笑中感受悲傷,留下的最終卻是苦澀;而《且聽風吟》卻能讓人始終保持單純與清爽的欣賞過程。這種帶有美國風味的日本式的抒情小說也許不久將成為這位作家的獨創。總之,這位 29歲的年輕人,才華橫溢,技巧超群。這位新人的出現之於文壇,最為重要的是他所帶來的文學趣味的變革」。丸谷才一的獨特目光包括他的預見能力,無不為其後的村上春樹的小說創作實踐所一一證實。

初登文壇的村上春樹委實是十分幸運的。發表獲獎感言時的村上,卻是低調的。他認為《且聽風吟》僅僅是一個開始,假以時間與歷練,十年以後自己將會拿出更加純熟的作品。「邁出學校大門以後就沒再寫過什麼,所以開始動筆的時候相當費勁。費茨傑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的『要想講述與別人不同的故事,就要使用與別人不同的語言』雖然是我的創作信條,但是做起來卻不那麼簡單。也許到了四十歲會寫出像樣的東西來吧,我邊寫邊想、直到現在仍然這樣以為。得獎雖然是一件讓人十分高興的事情,但我不願被虛榮所累,因為我已經不再是那樣的年齡」。

獲獎使《且聽風吟》的精裝本的銷量超過了 15 萬冊,此前默默無聞、並不 18被人知曉的村上在爵士樂酒吧的廚房裡一舉成名,因此也迅速地引起了文壇與讀者的注目。

相關焦點

  • 村上春樹作品的英譯者回憶,村上如何成為世界級作家?
    《村上春樹和我》內容簡介本書寫了傑伊·魯賓和村上春樹因書結緣的種種趣事,一切從村上春樹打給魯賓的一通電話開始,延及兩位的文學交往,比如兩位的初次見面竟是在一次馬拉松比賽上,第一次拍到的照片竟然只拍到了魯賓的兩隻腳等等,這本書中不僅有魯賓在翻譯村上小說過程中發生的種種事件,也有文學觀的交流
  • 孤單思考的摩羯座作家,不只有村上春樹
    理性、自律、堅韌的摩羯座,看起來似乎和需要感性的「作家」並不搭配,但環顧世界文壇,摩羯座又的確誕生了一批重量級的著名作家。比如前兩天剛剛度過72歲生日的村上春樹,全球擁有無數讀者,又時不時吐槽自己的星座,可能這就是摩羯座作家的魅力所在吧?村上春樹(1月12日)關鍵詞:自律
  • 「少年」村上春樹,生日快樂!
    1月12日,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72歲生日。村上春樹說,少年與年齡無關,只關乎三件事:穿運動鞋、每月去一次理髮店而不是美容室、從不一一自我辯解。在29歲之前,他從未寫過小說,也從沒產生過要寫小說、要當作家的念頭。
  • 林少華,陪伴村上春樹三十五年
    要讓我想想知名的日本作家,我會想起川端康成、夏目漱石、東野圭吾、渡邊淳一和村上春樹。也許我的記憶不能完全代表這些作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但是估計能代表很多中國讀者的認知。林少華是著名文學翻譯家、作家,《林少華看村上》是一部文學評論集。
  • 72歲的「少年」村上春樹,生日快樂!
    今天,是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的72歲生日。作為一個相當高產的作家,村上在他的創作生涯裡,幾乎從未寫起過自己的家人,就連他書中的主人公,也常是15到30歲,幾乎沒有家人。而就在昨天,書單君收到了他的新書《棄貓》,這本書的副標題是「當我談起父親時」。書單君不由得感慨,村上真的上年紀了。
  • 村上春樹與寫作結緣的契機:一聲棒球的打擊聲|成為一名作家
    一、初識村上春樹作品的印象在印象中,村上春樹的名字大概已經連續兩三年登上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了,雖然至今還沒有獲得該獎項,可村上作為小說家的大名早已傳遍世界了。在中國,應當也有很多他的忠實讀者吧。過了好久,又看了《海邊的卡夫卡》這部作品,可能是見識過了村上春樹的風格了,加上又虛長了幾年的年歲,竟覺得挺好看,仍然是虛幻與現實結合的世界設定,真實世界的種種不可能,到了村上的書中都沒有什麼特別了。忽然之間,大約明白了:村上春樹原來是一個擅長講故事的小說家。
  • ...在黃昏起飛》中文版問世,村上春樹:作家「必須和什麼決一死戰」
    這是村上春樹迄今接受過的最長訪談,總共歷時四次、11個小時,總計13萬字。這部深入探析村上春樹藝術和內心世界的訪談記錄,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出版中文版,近期與讀者見面。「後記」中,村上春樹如此描述這次訪談——川上未映子把過去從未有人問過的那類問題迎面砸來,並且毫不膽怯地從各個角度反覆提問,一直問到心滿意足為止。「而在一個個回答那樣的提問當中,我在自己心中發現了我本身迄今從未想到的意味和風景。」
  •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七十大壽!「御用翻譯」林少華這樣評價他
    今天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70歲的生日。關於這位在中國十分流行的日本作家,村上在中國的「御用翻譯」林少華先生有話說。(村上春樹;Via VCG)2003年之前,翻譯家林少華對他那位神交已久的天涯朋友幾乎一無所知,村上也對他在華的「代言人」知之甚少。
  • 《林少華看村上》:翻譯村上春樹作品最多的作家,教你書評怎麼寫
    村上春樹在我國,村上春樹無疑是最受歡迎的日本作家之一,其創作的作品如《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1Q84》等,出版以來深受廣大中國讀者喜愛。《林少華看村上》《且聽風吟》是村上的處女座,村上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冒出寫小說的念頭,當時開著酒吧的他,在夜裡伏在酒吧桌子上開始寫作,這部作品使得村上從一個酒吧老闆躋身為有名的作家。
  • 《林少華看村上》:讀懂了村上春樹,也就讀懂了我們自己
    期間,林少華與村上春樹的會面,至今有兩次,第一次是在2003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村上春樹正是藉由林少華的妙筆,才為中國讀者所熟知,林少華用獨具風格的語言和文字將村上的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情感故事呈現出來,讓越來越多的國人喜歡村上的作品,從《且聽風吟》的故事到《挪威的森林》,再到《國境以西太陽以南》,所有愛過和愛著村上春樹世界的人,無不也為譯者林少華而折服。
  • 「諾貝爾獎陪跑者」村上春樹:無比蕪雜的心緒,獻給讀者的炸牡蠣
    一個職業作家寫了40多年,靜下心來翻翻之前的隨筆,有些驚訝,有時無感,也可能感慨自己失去了當年的意氣,也會去暗笑那時的幼稚。稍作整合誕生了這部「村上春樹雜文集」,所呈現的五味雜陳也只能以「蕪雜」一詞來概括。作為20世紀80年代日本文學的旗手,村上春樹把這杆大旗一直扛到了現在。雖然有人戲稱村上春樹一生都在與諾貝爾文學獎陪跑,但這種言論正能說明,他在文學上有不可磨滅的建樹。
  • 身為職業作家,卻每星期跑步60公裡,村上春樹:寫小說只是個意外
    最近一段時間看了一些村上春樹的作品,感受良多,所以打算寫這篇文章來分享一下自己膚淺的感悟。前幾天還聽說村上春樹又一次和諾貝爾獎擦身而過,很多人都為他打抱不平,但當我看了一些村上春樹的文字,才發現人家可能根本不在乎這件事。除了書籍的銷售數量不錯之外,村上春樹本人更加在意的其實是他自己對自己作品的看法,至於得不得獎什麼的,根本不必考慮。
  • 村上春樹熱衷於跑步的原因
    村上春樹寫過一本書叫做《關於跑步,我其實說的是……》,其中提到他每天跑步一小時,正式開始跑步據他所說是在寫《尋羊冒險記》時,一跑就堅持了三十多年,令人欽佩。村上春樹認為即使作為一個職業作家,也並不是只要有那麼一點敲擊鍵盤(或者紙上運筆)的指力就可以的,他認為一個強健的體魄會對自己的身心大有裨益。
  • 村上春樹的作品《我的職業是小說家》
    第一次接觸村上春樹的作品,是幾年前學習英語時看的英文翻譯本《挪威的森林》。很喜歡的一本書,尺度很大,剛開始有些難以接受,看進去後發現有很多平時觸碰不到的角落也突然變得明亮,似乎一直陰鬱沉悶的情緒被無情地拽出,一下子赤裸裸地亮在眾人面前。
  • 《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村上春樹:作家也能向陽而生
    印象中依靠靈感創作的作家也是如此,所以當我聽說有一位作家,堅持長跑三十年,每年參加一次馬拉松時覺得真是不可思議。於是翻開他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的作者村上春樹,是日本當代著名小說家,他憑藉第一部作品《 且聽風吟 》獲得日本群像新人獎,1987年第五部長篇小說《 挪威的森林 》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暢銷一千萬冊,連續七年都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講述的是村上春樹自己跑步的心路歷程。雖然語言非常樸實,卻很打動我。
  • 村上春樹的推薦書單(100本)
    ——村上春樹——村上春樹 弗朗茨卡夫卡曾在1904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說:「 我想,我們應該只讀那些咬傷我們、刺痛我們的書。所謂書,必須是砍向我們內心冰封的大海的斧頭。」——村上春樹 ……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和雷蒙德·錢德勒的《漫長的告別》。它們都是我人生(身為讀書人、身為作家的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小說。倘若只讓我從中挑選一本,那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不起的蓋茨比》。
  • 村上春樹 一棵什麼樣的樹
    ……於是就有了所謂「村上現象」。在這個據說文學越來越低迷的時代,一個作家,尤其是一個日本作家能受到這樣的愛戴,實在是件稀罕事。    了解作家的最佳途徑是閱讀作品。如今村上春樹的主要作品幾乎都已譯成中文或正在譯介中。較有代表性的是上海譯文出版社陸續推出的17卷本《村上春樹文集》。
  • 村上春樹4月發新書:事關父親和童年,附閱讀村上春樹節奏指導
    距離《刺殺騎士團長》(2017)已隔3年,村上春樹依舊按照老節奏,在下一部長篇中插入一個短篇或隨筆。在以往的寫作中,小說和隨筆給予人的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和形象。小說是天馬行空,獨往獨來,我行我素,保持距離,而隨筆則娓娓道來,春風吹物,幽默頻發。一個是孤獨浪子,一個是鄰家大叔,這兩種形象共同構成了村上春樹文學作品筆下的整體形象。
  • 村上春樹再次與諾獎失之交臂 因為作品太火?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方社交網站帳號)9日一大早,#村上春樹繼續陪跑文學獎#衝上了熱搜。一些網友感嘆村上春樹再一次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還有人曬出其作品中比較經典的句子。也有不少人在討論,村上春樹啥時候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獲獎的可能性有多大?「陪跑」文學獎的村上春樹最近幾年,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都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但基本次次落空。
  • 不止村上春樹!這些大作家,都是摩羯座
    真的難以置信,一直「村上大叔」地叫著,印象裡他也是年輕的模樣,擺著酷酷的poker face拍照(話說村上真的很少在照片裡露出笑容)。 把村上春樹想像成一個永遠年輕的人,不是沒有理由的。每次打開村上春樹的作品,都能從他那略帶克制的筆觸裡,讀出一股蓬勃的生命力。(這一點真的很摩羯座,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