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明治維新比清朝末年的改革成功

2020-12-23 騰訊網

到了19世紀,隨著西方工業革命如火如荼的進行,歐美國家在面對世界其他地區的時候擁有了超越一個時代的優勢。

所以,無論是鴉片戰爭還是日本的黑船事件,都是西方國家以極小的力量撬開了一個幾千萬人口,甚至幾億人口大國的國門。

西方的強大讓日本和清朝都嘆為觀止,兩國也都開始了對西方的學習,但是學習的結果就不一樣了。日本的明治維新,取得了傑出的成功,成為唯一一個晉升為列強的非白人國家,並且在日俄戰爭中擊敗俄國成為當時唯二的擊敗了白人列強的國家,另一個就是著名的衣索比亞。

但是,日本取得的成績更被人欽佩,因為日俄雙方是一場牽扯到百萬人級別的大戰,參戰雙方日軍40萬,俄軍50萬。

在武器裝備上雙方也是相差無幾,並且在作戰中出現了很多讓同時代的人值得借鑑的東西。

比如,德國觀察團發現機關槍在戰爭中的應用效果極好,於是在一戰的時候德國人成為運用機關槍最好的國家。

和日本同時代改革的大清就差多了,大清帝國雖然也認識到了西方列強的強大,並且希望學習好,可沒想到,甲午戰爭敗給了國力遠不如自己的日本,也宣示著大清改革的失敗。

但是,大清並沒有放棄,隨後又有了百日維新。

然後,百日維新也失敗了。

隨後又有了慈禧組織下的庚子新政。

可以說,大清並不缺少學習的熱情,但他的改革卻一直沒有成功。

其實,兩個國家之所以一個改革失敗,一個改革成功,最關鍵的一個因素是清朝因為沒有日本那種一步到位的深刻改革,從而失去了歷史機遇期。

清朝的改革是一場循序漸進式的改革,看上去好像穩妥,可是沒有取得顯著的效果。

以清朝的軍事改革為例:

大清軍事改革首先開始於鎮壓太平天國時期,當時以李鴻章的淮軍為代表的新式清軍已經裝備了大量洋槍洋炮,但是從軍隊的組織上仍然和其他的舊式軍隊沒什麼區別。為了能夠維持淮軍對朝廷的效忠,淮軍甚至有類似八旗鐵桿莊稼的恩餉,結果,這支軍隊迅速墮落,在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

直到甲午戰爭之後,清朝才意識到新式陸軍的重要性,於是命袁世凱為代表的一批有識之士建立了新式陸軍,特徵是「習洋槍,學西法」。

但是,這支軍隊並沒有在1900年和八國聯軍的戰爭中做出貢獻,因為袁世凱不願意和西方人作戰。等到1901年之後,清朝才在全國編練新軍,到1905年決定在全國編練36鎮新軍,但此時已經到了王朝末期,人心盡失,新軍反而成了推翻清王朝的主力。

日本卻不是這樣,講的是一步到位。

在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就開始在軍事體制上大刀闊斧的改革的方式,讓甲午戰爭中日軍士兵的戰鬥力遠超清軍。

試想,如果當時清朝有模仿德國陸軍的36鎮新式陸軍,就算是海戰失敗,陸戰也會打贏,最起碼雙方算是打了個平手。

戰爭結束之後,雙方都會在自己的短板方面加大投入,李鴻章也不會那麼怯戰了。

正是因為清朝在改革的時候不夠深入徹底,使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錯失了歷史機遇期,最終失敗!

相關焦點

  •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私立大學為什麼興起?
    日本作為亞洲的彈丸小國在短時間內脫穎而出,成為亞洲經濟強國,要歸功於十九世紀的明治維新,而明治維新之所以能夠成功,離不開新政府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除了原有的國立大學之外,早稻田大學、慶應義大學等私立大學紛紛在這一時期湧現並逐漸壯大,成為日本教育界的主力軍,為什麼私立大學在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能夠興起呢?
  • 洋務運動為何成不了明治維新?
    一、基礎不同雖然是同時期的改革,但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在開始時所具有的基礎就大為不同。雙方在起跑線上就拉開了差距。證明明治維新群眾基礎堅實是在確定日本的政治體制時的一次論戰,有六十四次上書請願,而其中大多數是下層的武士和平民百姓!因此,組成了強大的維新陣營,一舉推了幕府舊政權。2、明治維新得以成功因維新主體是實力強大的武士商人聯盟日本明治維新的改革主體是日本的中下級武士。
  • 百日維新和明治維新都自上而下,為何明治成功了,光緒卻失敗了
    光緒帝的「百日維新」和明治天皇的「明治維新」一比的話,那毫無疑問就是一個假冒偽劣產品。光緒的百日維新為什麼不能像明治維新一樣成功?原因就在於雖然百日維新和明治維新都是自上而下的變革,但是光緒的「上」和明治的「上」卻有天壤之別。
  • 歷史上明治維新時期「維新三傑」的下場
    小編最近在讀《日本史》,今天我們來說一下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維新三傑」的結局,「維新三傑」分別是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他們的結局和歷史上主持維新變法的人物一樣,有喜有悲。
  • 《浪客劍心》: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激烈爭鋒
    提到《浪客劍心》,對漫改真人電影有了解的人總會評價它是「近年來日本電影史上最成功的漫改電影」。其實,《浪客劍心》電影的成功之處不僅在於高度還原漫迷心目中的緋村劍心,更在於不遺餘力地展現出日本維新變法對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  維新變法貫穿主人公緋村劍心坎坷波折的前半生,劍心的個人經歷也成為激烈變法中武士的真實狀態。
  • 日本人拒絕承認侵華罪行的原因,150年前明治維新就已經給出答案
    你知道為什麼日本人一直不肯承認自己的侵華罪行嗎?除去中國人自己的自說自唱自圓其說之外,觀點未免有些偏頗。試問一下,你問過日本人真實的想法沒有呢?真實的日本人到底是怎麼想的呢?而且中國人很多沒做的事情,日本人很早就已經在做了。三 ,日本國與中國不一樣。我們食肉的習慣和觀念與食肉的西方國家是一樣的。四,150年前明治維新時,日本就已經完成「脫亞入歐」,也就是「食肉不食草」的飲食革命。日本真正地徹底地脫胎換骨了,而中國依舊是個純吃草的國家,兩者相差150年。
  • 光緒帝為何沒能像明治天皇一樣改革成功?看完你就知道了
    光緒帝為什麼沒能像「明治天皇」一樣「明治維新」?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兩場變法改革運動,以光緒帝為領導的戊戌變法和明治天皇為領導的明治維新運動,從兩場運動所處的環境來看,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都是因為國家面臨著西方列強的全面侵略,社會面臨著殖民地化或半殖民地化嚴重危機時,所發生的政治運動。中國當時面對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主權逐步喪失、大量的賠款、割地和全國被幾個列強瓜分為若干個勢力範圍,中國面臨亡國的危險。
  • 明治維新使日本崛起,其前、後三傑中有五人是從王陽明心學獲得了...
    日本明治維新是一場震天動地的國家改革,改革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諸多領域。明治維新使日本徹底擺脫了西方的殖民統治,迅速崛起為世界級強國。 日本之所以會發生這種奇蹟,正是因為有一批被王陽明心學力量武裝的明治維新的鬥士,包括明治維新前三傑:吉田松陰、高杉晉作和坂本龍馬;明治維新後三傑中的大久保利通和西鄉隆盛。
  • 清朝的洋務運動為何失敗了?日本的維新為何成功了?對比後才明白
    8、 綜合國力:清朝當時世界第一,並且是出口大國,其GDP是英國的4倍,是日本的9倍,為何清朝就沒改革成功呢? 在「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全面學習歐洲,組建了內閣,將權力成功分離。無論是從日本身上,還是從英國身上我們都能清晰地看到,想改革,就必須要分權,想分權,就必須要發展民營經濟。
  • 明治維新使日本強大,為何戊戌變法卻100多天就失敗?原因在自身
    我們通常形容中國與日本的關係,一般是說「一衣帶水」,也就是二者關係很近。實際上也確實如此,尤其是近代的中國和日本,有很大的相似性。近代中國落後挨打,日本也落後挨打;然後喪權辱國,日本也差不多;接著就是維新變法,日本也來了個明治維新。但是中日兩國的命運就在變法這裡分道揚鑣了。
  • 明治維新後,日本逐漸崛起為東方的列強,並走向了對外侵略的道路
    不僅使明治政府的領導階層開闊了眼界,還使他們深刻認識到與西方的差距。從而堅定了明治政府全面學習西方的決心。此後,明治政府以「文明開化、殖產興業、富國強兵」作為日本建設的三大重要方針,為日本今後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 日本明治維新為什麼可以成功?
    等到第二年,16歲的明治天皇又下令廢除幕府,令德川將軍把實際權力交出來,不要名義上奉還大政,實際上依然割據一方。對此,德川將軍表示不服,於是他宣布「王政復古大號令」為非法,並調集軍隊與明治天皇開戰,結果明治天皇的軍隊很快把幕府軍打敗,並一舉統一日本全境。
  • 同樣經歷閉關鎖國,為何清朝洋務運動失敗,而日本明治維新卻成功?
    於是19世紀中後期清朝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在亞洲展開轟轟烈烈的國家自救運動。 19世紀日本長崎 日本具備維新思想的武士們,形成了以復甦日本天皇統治的倒幕派,與德川幕府產生了激烈碰撞,最終德川幕府把日本政權交還天皇。 日本明治天皇
  • 同樣經歷閉關鎖國,為何清朝洋務運動失敗,而日本明治維新卻成功
    於是19世紀中後期清朝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在亞洲展開轟轟烈烈的國家自救運動。19世紀日本長崎圖片:wikipedia1894年日本對清朝發動侵略戰爭,最終清朝戰敗。日本明治天皇圖片:wikipedia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組建新的政府,並且發表了《五條御誓文》,開啟了日本明治維新的序幕。
  • 從「藩民」到「國民」,明治維新後,為何日本民族意識迅速覺醒?
    日本民族在明治維新時期的民族意識覺醒,就是典型的例子。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內外交困的社會背景,是日本民族意識覺醒的催化劑我們常說,中國近代史上國家民族意識的覺醒,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日不落帝國」以堅船大炮打醒了沉睡的雄獅,開啟了中國近代史上轟轟烈烈的民族革命之路。
  • 清朝和日本都閉關鎖國,為什麼日本被打醒了,清朝卻繼續挨揍
    閉關鎖國還有一個方面,日本的情況不同於中國,日本閉關鎖國是德川幕府的政策,打開國門是在明治維新之後的天皇君主立憲時代,中間經歷了政權的更替。而中國閉關鎖國時期清政府一直把控政權,因此即便有改變,也是不痛不癢的改革,觸及頑固派利益就被立即終止的那種。所以清朝不是一直沒醒,是不願意醒。畢竟,醒來就得面對中央集權的削弱,這是掌權者們所不能接受的。
  • 明治維新時的刺殺活動,明治元勳大久保利通,為何最後遇刺身亡?
    在明治維新前的尊王攘夷運動中,刺殺就成為了當時日本一種獨特的景觀,無論是倒幕派、還是幕府派,相互之間的刺殺總是層出不窮。可以說日本的明治維新,完全建立在了武士的刀劍之下。然而當戊辰戰爭結束,日本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後,這種刺殺反而又活躍了起來。新政府與舊武士階層的衝突,最終再次演變為了刺殺。維新三傑的大久保利通也成為了刺客們的刀下之鬼。
  • 明治維新中,日本非常重視教育,那麼他們是怎麼做的?
    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掀起了一場之上而下的全盤西化的改革。這場改革雖然不徹底,但是涉及的方面還是非常多的。教育改革是一切改革的重中之重,任何文化落後的民族,民智未開的國家,都是難以進入近代社會的,教育能夠促進民智的開化。
  • 光緒帝和明治都是年輕即位,主導維新變法,為何結局截然不同
    兩個國家都進行過維新變法,但是卻走上了不一樣的道路,最後日本通過甲午戰爭,把中國打敗了。在研究晚清和日本的近代史時,會發現明治天皇和光緒帝都是年輕即位,都曾主導過維新變法,但是一個成功了,一個失敗了,其中原因不得不令我們深思。光緒帝和明治天皇都是年輕即位,為何晚清和日本會相差如此之大。
  • 日本幕府政體與英國相似,為何明治維新卻效仿德國?
    「但是前行的人們還需要留心:要知道,春天的老路依然充滿了泥濘……」這是《平凡的世界》中改革後作者說的一句話。 而那條前行的泥濘的道路,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改革的艱辛。什麼是改革?改革是在大時代浪潮中人的思想得到的變化,改革並不是改變我們的物質世界,他真正的意義,便是改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