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點擊上方藍字,來給▲小鎮姑娘講故事
文:閆曉雨
每年回家,我吃的第一頓飯都是杜爾伯特廣場西側,索師傅家的魚香肉絲拌麵。雷打不動,絕無例外。其實這家館子的招牌是骨頭餄餎,北方固有的一種麵食,從形狀宛若鋤頭倒鉤的奇怪機器裡,通過篩子擠壓出來,過水,煮熟,再擱置簡單湯料,有人喜歡加滷豆皮,有人喜歡加雞蛋,而我,完全不喜歡吃餄餎。
我媽不會做飯,打小我就沒吃過正頓的家常飯。
長大以後當別人想家的時候,總會提到「媽媽的味道」,每每如此,我都很心塞——因為我媽做的飯實在太難吃了。糖醋白菜把糖誤放成鹽,過油肉土豆片裡的土豆片從來咬不動,紅燒茄子空有一副誘人的煙柳賣相,卻著實進不了嘴,連最基本的煮餃子,她也會神奇的燉出一鍋血肉模糊的湯湯片片,失去餃子固有的形狀。所以在我的記憶裡,媽媽的味道,是很殘忍的味道。
對於食物,我是一個很沒有歸屬感的人。
迄今為止都沒有幾道菜是我想起來就覺得打心窩子裡暖暖的,我的少年時代,如同我對於食物的感受,動蕩不安,五味雜陳。
第一次去索師傅是高中,我們學校在下午放學至晚自習期間有將近一小時的休息時間,有的班級還會提前上晚自習,所以很多同學都來不及趕回家吃飯。當然,我不屬於這種。我家其實住學校對面,隔著條馬路,步行不到五分鐘就可以坐在電視機前了,但我仍會選擇和大部隊一起,去學校外面吃飯。有時還會走上十幾分鐘,穿過步行街。
暮秋是最舒坦的時節,無論是湖藍色的夏季校服還是墨水色的冬季校服都可以穿,整個校園裡,人潮洶湧,尖叫和嬉鬧均不覺得刺耳。連陽光都變得斯文。
女孩子們梳著馬尾或亓耳的童花頭,當時流行的名詞叫,沙宣。男生是板寸、圓寸居多。三三兩兩外出覓食,比較符合學生價位的餐廳有小馬拉麵、吉阿婆麻辣燙、過橋米線之類的。我的同桌在下午小自習的時候神神秘秘和我說,她發現一家麵館,裡面的魚香肉絲拌麵超級好吃。但是她一個人吃不下大碗,邀我同去。
那個時候我是不吃辣的,唯一破戒的理由就是,心情不好,放縱一把。和喝酒的道理差不多,吃辣容易叫我澎湃、自然,釋放出那些不安分的心事。
想不起來當時是為了什麼事不開心了,總之很想去吃辣。就跟著她去了。
索師傅的地理位置和紅色招牌很顯眼,偏偏之前從未注意過。魚香肉絲拌麵分為小、中、大三個等級,小碗六塊,中碗七塊,大碗八塊,大碗的碗差不多該用「小面盆」來形容了,雖然是瓷製,完全不見江南的毓秀柔美。
我和同桌叫了一個大碗,又和老闆娘要了一個小碗,下面是煮熟的麵條,上面是翻炒出鍋的魚香肉絲,肉,胡蘿蔔,尖椒,青椒,幾樣食材糾纏在一起,讓人不舍分開。攪拌完畢,我們得挑揀出來,分成兩人份,再拿筷子費力的將整個碗上下翻騰一遍,呲溜呲溜,好不痛快。很快紅彤彤的小臉就演變成微暈的醬紫色。
我是屬於不著辣的人,就是那種吃一點點辣椒,都會跳起來跺腳的人。不愛吃尖椒,但是尖椒那股子直直衝進鼻子裡的嗆辣,確實格外霖香。
那天從索師傅的飯館裡出來,我蹲在路邊,哭了好一會兒。實在太辣了,眼淚不自覺的往下掉。
自此就跟上癮一樣,對魚香肉絲拌麵,再沒戒掉。
隔三差五,不管是不是飯點兒都往索師傅那裡跑,漸漸地,身邊的朋友都被我傳染上了「拌麵症」。
因為我實在吃不了辣,老闆娘還貼心的推出了專屬於我的改良過的魚香肉絲拌麵。把裡面的尖椒換成黃瓜,雖然沒有傳統魚香肉絲的甜辣感,倒也莫名多了份清爽,濾掉了很多油膩。平時我都吃改良版,只有心情不好,故意想借辣釋苦的時候才會點上正常的魚香肉絲拌麵。
店裡有幅清明上河圖,在北側牆壁,對面是滿張牆的大鏡子,將空間襯託得更大一些。暖氣就藏在鏡子下的木製箱中,我喜歡挨著暖氣坐,每次去,都會搶差不多左手邊第二張、第三張桌子的緊裡處。不僅暖和,還可以偷偷照鏡子鼓搗下劉海。現在雖然梳著中分,仍喜歡坐這裡,可以在飯後順理成章的補上口紅。
老闆娘女兒胖胖的,印象中,每次去都坐在挨著櫃檯旁的桌子上寫作業。
看起來很乖,有時也會對著媽媽的背影做鬼臉。
這些小細節落在食客的眼裡,說不出的動人。就這樣,索師傅從最初常去的飯店逐漸成為我們一伙人的革命根據地,曉不得多少人的失戀,都是坐在那裡吃著拌麵度過的。
食物帶給人類最深層次的安慰,是以一個陪伴者的姿態,經過你的經過。
為什麼大家常常拿「媽媽的味道」來暗指故鄉,本質上,是對我們自身所擁有過、流淌過的那一切的懷念。因為懷念,所以美化——這是成年人對待故鄉的自我修養,其實不見得那碗魚香肉絲拌麵多好吃,不見得我們口口聲聲的過去多動人,採薇採薇,薇亦剛止,生命的流逝原本在於歲月的修飾。
每個人心裡都有根隱形的弦,上面布滿年少的青苔,記憶的摩斯,情感的陷阱,只有在特定的時刻才會被特定的事物所奏響。
在外多年,我獨立到幾乎沒有過多麼呼之欲出,想家的場景。
只是偶爾在深夜裡,在病床前,在不得已的啞境裡,突然想起索師傅的一碗魚香肉絲拌麵,會覺得很踏實。
一個人對於故鄉的態度,幾乎決定了她的半生路。過於依賴者終究要過上朝九晚五的穩妥日子,比起溫暖,更想要自由的人註定漂泊。對於後者,久而久之,故鄉就成為一種可愛而不可信的虛擬退路。你知道它就在那裡,那裡有著你精緻的過往和不確定的未來,可你很難真正回去。
長大後的你,覺得什麼都不缺。
又覺得什麼內心始終是空落落的,大概,那個空下去的地方,就是故鄉。
很早之前 我就關了讚賞
有心的讀者
可以點擊左下角原文連結
買本書帶回家
小年快樂
作者簡介:
閆曉雨,不稱職媒體人。
新書《你可以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正在熱銷中
如果你有故事,請講給我聽。
微博@閆曉雨Esse
微信公眾號:zhaohua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