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人與匈人帝國

2021-02-13 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一、匈人

匈人是一個古代生活在歐亞大陸的遊牧民族。他們在4世紀西遷到了歐洲東部,併入侵東、西羅馬帝國。

匈人的種族、語系,至今仍未能考證。現代考古學只透過歐亞草原出土的文物,了解此一古民族的歷史。據傳說,匈人的個子並不高大,鼻梁扁平、近似黃色膚色,似北亞人種,善騎射、作戰,因長時間騎在馬上活動,站立於地上時雙腳向外扭曲,頗重視商貿活動,可受聘為僱傭兵,收取報酬為其他國家作戰。

過去匈人曾被一些學者認定是古代中國文獻中記載的匈奴單于國,但沒有確鑿的證據顯示入侵歐洲的匈人與匈奴有血緣關係。根據秦漢時的漢籍史料等文獻記載,當時匈奴活躍於中國北疆境外及中亞的準噶爾盆地、塔裡木盆地、中亞河中地區和圖蘭地區。其戰鬥力和機動性較高,使他們在與對方作戰中經常佔有優勢,尤其在與一些農耕文明的民族作戰時。後來匈奴於東漢初期屢被鮮卑、南匈奴、東漢打敗後,匈奴的一分支北匈奴於155年被鮮卑沉重打擊下,最終於158年被丁零擊敗之後開始西遷到圖蘭地區。有人認為他們就是於372年左右進入了歐洲的匈人的祖先。現代中文書籍有時也把他們稱為「匈奴人」,但他們和中國古代的匈奴是否有血緣關係或系同一民族尚無定論。但是在2006年,法國和匈牙利遺傳學者利用2300年前的古代匈奴貴族屍體,與現在在蒙古地區的蒙古人群體、雅庫特人群體、以及現代安納託利亞的土耳其人群體,進行的Y染色體和線粒體、常染色體DNA分析。結果表明,古代匈奴和當代蒙古人群為延續世系,而現代土耳其人與蒙古人更多的是文化和語言學上的交流而非基因上的交流。匈奴人和西伯利亞的雅庫特人也沒有血緣關係。日本學者杉山正明認為,匈奴是由多民族與多人種混合結盟所形成的國家,不是民族或人種的稱呼。匈人繼承了這個國家名稱。認為這兩個民族系出同源的最主要證據是北匈奴西遷和三百年後在歐洲出現的匈人時間上的吻合。

匈人在3世紀之前的歷史史書中並未有記載,最早的出現紀錄是在窩瓦河以東。約在公元350年左右,匈人進入了歐洲,隨後在稱為巴蘭比爾王的領導下開始了他們的徵服戰爭,第一個目標便是當時稱為阿蘭的伊朗語族人國度。

匈人在歐洲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但他們的帝國很快瓦解,甚至整個民族也消失在歐洲的歷史和文化當中。匈人促成了歐洲歷史的發展,他們把叢林裡的日耳曼人推上了歷史舞臺,並與後者一起摧毀了羅馬的時代。匈人的歷史消失後,多元化的封建國家政治開始了,一個幾乎延續至今的歐洲國家的主要劃分格局形成了。

 

二、匈人帝國

匈人帝國(370年–469年)是匈人在歐洲建立的帝國,控制地區從中亞大草原到相當於如今的弗蘭德爾;從多瑙河河谷到波羅的海海濱。其領土包括德國大部分、中歐、巴爾幹和烏克蘭。它的西部和西南部和西羅馬帝國接壤,東南方與東羅馬帝國接壤,但是北部和東部邊界無法確定。453年阿提拉死亡後,在領導權和繼承權的鬥爭下,帝國開始解體;469年阿提拉的兒子鄧吉西克陣亡後,帝國最終滅亡。

(1)早期

350年,當時的阿蘭國堪稱強國,阿蘭王傾全國之兵與匈人軍戰於頓河沿岸,卻遭慘敗,阿蘭王被殺,阿蘭國滅,阿蘭餘部最終臣服於匈人。匈人在西方史書第一次出現即伴隨著阿蘭國的滅亡,整個西方世界為之震動。滅亡阿蘭國後,匈人在頓河流域附近逗留了幾年,然後在他們年邁的國王巴蘭比爾的帶領下繼續向西方進攻。

(2)中期

432年,匈人各部落在魯嘉的領導下完成了統一。434年魯嘉死後,他的兩個侄子阿提拉和布萊達便繼承了他而統治著匈人。之後他們的勢力快速擴展,並開始與當時的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相討歸還幾個在東羅馬帝國庇護下的叛教部族。於翌年,阿提拉和布萊達於馬古斯(Margus,現波扎雷瓦茨,塞爾維亞境內城市)會見了東羅馬帝國的代表團,在談判後並達成一個十分成功的條約:東羅馬承諾歸還叛教部族(這些部族曾經協助東羅馬對抗汪達爾人),並把以往每年對匈人的350羅馬鎊(約114.5千克黃金)納貢增加兩倍,開放更多的市場予匈人商人互市,並為每個被俘虜的羅馬人支付8個金幣的贖金。在籤署條約後,匈人為了鞏固和加強他們的帝國,便從東羅馬帝國的邊疆撤向歐洲內陸地區。而狄奧多西二世便藉此機會,建立了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並沿多瑙河建立防禦工事,增強了東羅馬帝國的防禦能力。

在接下來的五年,匈人未有再對東羅馬帝國進行大規模進攻,而是轉而向埃蘭沙赫爾進攻。但是,當他們在亞美尼亞遭到埃蘭沙赫爾還擊打敗後,阿提拉和布萊達便放棄攻佔波斯。440年,匈人再次把注意力放到東羅馬帝國,並屢次侵擾多瑙河北岸的商人市場。阿提拉和布萊達指責東羅馬人未履行他們的條約,更聲稱馬古斯的主教褻瀆了在多瑙河北岸(潘諾尼亞和雷蒂亞)的匈人皇家墳墓,要挾要再次進攻東羅馬。阿提拉率領匈人橫渡了多瑙河,把伊利裡亞地區(今巴爾幹半島西部地區)和色雷斯地區徹底摧毀,其中還包括了首府費米拉孔。匈人一直推進到馬古斯,在此當匈人正與東羅馬人相討交出主教的條件時,該名主教出逃並放棄了此城。

狄奧多西二世在汪達爾人的領袖蓋薩裡克於429年佔領迦太基以及埃蘭沙赫爾皇帝伊斯特格德二世入侵亞美尼亞後,決定撤走多瑙河沿岸的防禦工事,使得阿提拉和布萊達更容易進攻巴爾幹半島。441年,匈人軍隊先後攻陷了馬古斯、費米拉孔、辛吉度努姆,今貝爾格勒)及塞爾曼等城市,直至翌年狄奧多西二世從北非調回他的軍隊,以及發行新金幣支付軍費,才暫時遏止了阿提拉的攻勢。在此之後,他認為已有足夠力量對抗阿提拉,便拒絕了匈人的要求。

在要求被拒後,阿提拉和布萊達於443年再沿多瑙河沿岸發動大規模進攻,並侵佔了軍事重鎮Ratiara,及圍攻了Naissu(今塞爾維亞尼什)。在此兩戰中,匈人首次使用了攻城槌及攻城車等重形裝備。然後匈人軍隊再度攻佔了巴爾幹半島,沿著尼沙瓦河攻陷了謝爾迪卡(今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菲立普波裡斯(今保加利亞城市普羅夫迪夫)、呂萊布爾加茲,今土耳其境內城市)等大城市,最後攻至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

匈人雖然消滅了城外的羅馬守軍,但由於欠缺攻城武器,所以面對著君士坦丁堡的巨大城牆只能圍困該城。

在長期圍困後,狄奧多西二世投降,命皇室使節亞納多留斯與阿提拉相議和平條約。最終狄奧多西二世與阿提拉達成恊議,籤訂一條更嚴厲且苛刻的條約:東羅馬同意賠償6,000羅馬鎊(約1963千克黃金)作為早前毀約的懲罰,而每年納貢增加三倍至2,100羅馬鎊(約687千克黃金),至於每個被俘虜的羅馬人支付的贖金亦增至12個金幣。這些條款雖然為東羅馬帝國帶來更沉重的負擔,但亦暫時滿足了匈人的欲望,使他們再次撤向歐洲內陸地區。根據約爾丹尼斯及普利斯庫斯的著作記載,約於445年,即匈人撤向內陸地區後不久,布萊達便被阿提拉殺害。在殺害布萊達後,阿提拉成為唯一統治匈人的君主,並再度將矛頭指向東羅馬帝國。

(3)盛極時的匈人帝國

由448年至450年,匈人帝國的版圖到了盛極的地步:東起自鹹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這廣大區域的一帶附屬國,都有自己的國王和部落酋長,平日向阿提拉稱臣納貢,戰時出兵參戰。在阿提拉在政的時期,他甚至派出使節團到其他國家進行外交考察,以此拉攏同盟、強化貿易活動。

(4)進軍西方

450年,阿提拉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西歐,並向西羅馬帝國表示願意與之結盟,共同對付政治核心在阿基坦高盧土魯斯的強大西哥特王國。在此之前阿提拉與西羅馬帝國,尤其與當時已成為大公的埃提烏斯(幼時被作為人質交換至匈人帝國)維持著一段良好的關係。在當時,匈人軍隊對巴斯克人和哥德人的節節勝利,使阿提拉在西歐已獲得「大元帥」(magister militum)的稱號。而汪達爾王蓋薩裡克,在懼怕西哥特王國人的陰影下,對西歐其他各部族的外交努力亦對提升阿提拉在西歐的影響力產生幫助。

但是在羅馬,當時的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與他的姐姐奧諾莉亞,就阿提拉提出的建議卻持相反意見。霍諾利亞為了逃避與一名宮廷官員的婚約,竟於當年春季主動向阿提拉求婚。阿提拉在考慮過後,接受了她的提議,但卻同時提出要以帝國的一半管治權作為嫁妝。瓦倫丁尼安三世得知後,斷言拒絕了提議並以「提婚不合法」為由回復了阿提拉,並在攝政太后加拉·普拉西提阿的建議下把霍諾利亞流放。但阿提拉卻沒有被說服,並派遣了使者到拉文納要求進一步的解釋,準備一旦無法獲得滿意的答覆便揮軍進攻西羅馬帝國。

同年,在東羅馬帝國,統治長達42年的皇帝狄奧多西二世因墮馬而喪生,繼承其位的馬爾西安停止了向匈人的納貢,因為在經過長年累月被匈人和其他蠻族蹂躪後,作為支撐帝國經濟命脈的巴爾幹半島已經無甚可剩了。同時間在阿提拉轄下統治的法蘭克人,在國王死後他的兩個兒子爆發了爭奪王位的衝突,長子及次子此人可能是法蘭克墨洛溫王朝的始祖墨洛維。分別向阿提拉與埃提烏斯求援。著名歷史學家J.B. Bury認為,阿提拉介入此舉的最終目的,可能是為了把他的帝國跨越高盧擴展至大西洋海岸。

在派遣到拉文納使者得不到答覆,以及加上法蘭克人的求援後,阿提拉決定集結一支龐大軍隊攻向高盧。他從阿蘭人、薩克森人、東哥德人、勃艮第人、赫魯利人等服從匈人統治的部族中抽調軍隊,加上自己領導的匈人騎兵,組成一支混合軍隊進攻西羅馬帝國的高盧。451年,當阿提拉率領大軍推進到西羅馬帝國比利時省時,根據約爾丹尼斯的記載已達50萬(雖然含有誇大成分)。於4月7日他攻陷了梅斯,同時間羅馬主將埃提烏斯正於凱爾特人、法蘭克人和勃艮第人中抽調軍隊。

當阿提拉進一步向西推進後,元老院議員阿維都斯便受命說服西哥特王狄奧多裡克,使西哥特人與羅馬人結盟,也構成了一支龐大的軍隊準備與匈人決戰。這支軍隊搶先在阿提拉之前趕到了奧爾良地區後來的研究指出在羅馬和西哥特聯軍趕到前,奧爾良城已經被匈人攻佔;但於約爾丹尼斯的著作中卻無此記載。以阻止匈人軍隊繼續前進。終於埃提烏斯於約現今法國的香檳沙隆追上了阿提拉的軍隊,雙方爆發了著名的沙隆戰役。慘烈的戰役最後以羅馬和西哥特聯軍勝利結束,但西哥特王狄奧多裡克在此戰中戰死,而埃提烏斯因為不能有效控制聯軍,而被逼將之解散。阿提拉在此戰之後,離開了高盧,並說:「我還會回來。」把目標指向義大利本土。

(5)驟逝

在452年,當阿提拉重新向西羅馬帝國要求對霍諾利亞的婚姻時,匈人的軍隊同時越過了阿爾卑斯山侵入了羅馬帝國的核心—義大利本土。他的軍隊攻佔了許多城市,並且把義大利東北的軍事重鎮阿奎萊亞徹底摧毀,使之永久地從地圖上消失。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被嚇怕,從拉文納逃到舊都羅馬,只剩下埃提烏斯留在北部死守,但所提供的支援卻很少。最後匈人軍隊在義大利北部的波河停止了攻勢,阿提拉並接見了由教宗利奧一世,元老院首席議員阿維努斯及禁衛軍統領特裡傑久斯(Trigetius)等當時羅馬帝國內身份最顯赫的人所領導的議和使節團。在一輪相議後,阿提拉決定接受議和條款並撤走,但他也同時警告如果西羅馬帝國違反對霍諾利亞的婚約時,他會再次入侵羅馬。

對於阿提拉突然撤走的原因,歷史上有不同的說法。其中最可信的原因指出,阿提拉的軍隊當時可能受到軍糧短缺或瘟疫困擾,或者被東羅馬帝國軍隊越過多瑙河侵擾後方所逼。而根據普利斯庫斯的記載,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因為阿提拉害怕會重蹈410年8月,西哥特王亞拉裡克一世攻佔羅馬城後不久暴斃的覆轍。這個由預言家阿基坦所發出的預言,經過畫家拉斐爾的畫筆與阿加第的鑿子美化後,形成了一幅由聖彼得和聖保羅保護著教宗,警告蠻族不得入侵「永恆之城」羅馬的畫像。

阿提拉死後,他的後裔退至頓河口,分裂成兩部,庫特利格爾匈人,烏特利格爾匈人(曾經與西突厥可汗達頭聯手圍攻克裡米亞的刻赤),他們互相攻擊,最後存在至南俄草原的保加爾人時期。保加爾人被認定與庫格利格爾匈人有關,他們是楚瓦什人的祖先。453年阿提拉死後,匈人退到今匈牙利一帶。後來又往東退到今烏克蘭的西南部與北高加索。其子厄爾納克在南俄草原頓河一帶活動。這時候東羅馬史料中已改用保加爾國(Bulgharei)來稱呼厄爾納克政權了。最後一次說匈人是東羅馬使者到突厥汗國時說到突厥找一位匈人為先可汗人殉。

469年,最後一位匈人君主鄧吉西克陣亡。這個日期被視為匈人帝國的終結。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相關焦點

  • 匈人是不是匈奴人?匈人帝國曾經有多強大?
    這群入侵阿蘭國的遊牧騎兵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匈人」。看到「匈人」這個名字,很多人可能會立即聯想到古代長期襲擾中國北方邊境的匈奴人。那麼,匈人和匈奴人到底是什麼關係?匈人是不是匈奴人呢?要解釋這個問題,首先還是來看看匈奴人去哪了。
  • 匈人王阿提拉
    在匈人王阿提拉的帶領下,歐亞大草原的各個部落俯首稱臣,東羅馬帝國都城兩次被圍,西羅馬帝國皇帝逃離首都。短短十多年,匈人就建立起一個東至黑海,西至今天法國北部的大帝國。匈人王阿提拉也獲得一個震古爍今的名號,「上帝之鞭」(scourge of God)。按理說,這麼一個龐大的帝國,應該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奇怪的是,這個匈人帝國,卻像彗星劃破夜空一樣,耀眼而匆忙。匆忙到什麼程度?
  • 羅馬帝國的終結者——匈人阿提拉和日耳曼人
    匈人,因「阿提拉帝國」和「上帝之鞭」而載入史冊,帝國以其首領之名而命名,「上帝之鞭」則是歐洲人對匈人的稱呼,由此可以反映出匈人給歐洲人帶來的「震撼」!歐洲人在了解中國歷史的時候驚奇的發現,「匈人」很可能就是漢朝時期西遷的「匈奴」,這也是後來廣為流傳的漢朝擊敗匈奴,匈奴入侵導致羅馬崩潰的由來。
  • 有上帝之鞭之稱的匈人橫掃歐洲,匈人是匈奴人嗎?後裔在哪裡?
    從字面意思上看,匈人和匈奴人二者確實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甚至會給人一種:匈人就是匈奴人的後裔的感覺。事實上,匈人和匈奴人二者是否是同一人種?是否有民族傳承和文化沿襲的共性,目前並沒有確切的答案。雄踞蒙古高原的匈奴與橫行亞歐大陸的匈人公元前3世紀,在蒙古高原一帶興起了一個強大的民族——匈奴,他們以射獵為生、驍勇好戰,一度威脅到了中原王朝的統治。公元前176年,匈奴政權達到了統治頂峰,建立起橫跨北方草原的大帝國。
  • 「匈人」:邪惡的軸心勢力
    當然,沒有人將羅馬的潰敗直接歸咎於匈人,但是,與阿米亞諾斯同時代的人還是對匈人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們野蠻成性,對哥特人實施恐怖統治,並且迫使特溫基人到羅馬帝國尋求庇護。匈人極其野蠻兇殘。他們四肢發達、脖子粗壯,長相醜陋、面目扭曲,很容易被當成兩條腿的野獸,或者酷似在橋梁的護杆上看到的用斧頭在枯樹樁上面砍出的粗糙的類人形象。雖然匈人的外表惹人厭,可他們的野外生存能力十分強悍。
  • 橫行歐洲的匈人真的是中國的匈奴人嗎?
    至少在中國,「匈人即為匈奴人」的說法已經成為鐵案。1906年,《東方雜誌》刊登了一篇名為《歷史上黃白二種之競爭》的雜文,介紹了匈人擊潰哥特人、羅馬人的歷史,並宣稱這是黃人在武力上勝過白人的例證。  事實上,「匈人即為匈奴」的說法,是18世紀的法國學者德·奎尼最先提出的,他在《匈奴通史》中,通過比較中西方史料,提出了匈人與匈奴同源的假說。
  • 匈奴=匈人=匈牙利?不過是一場「認祖歸宗」的鬧劇
    ▲「雖然沒有確切的史料,但我們相信這是真的」說這種話也不怕被學界噴死實際上,對於北匈奴在被驅逐後到底去了哪裡,「上帝之鞭」阿提拉建立的匈人帝國是匈奴這個遊牧民族最後的榮光嗎,現代的匈牙利和匈人又有什麼關係的問題,因為文獻的缺失,遊牧民族發展的不穩定性,即使用最先進的DNA技術都很難考證。
  • 被漢朝打敗的匈奴,向西逃竄變成匈人,滅掉歐洲帝國?
    弗朗茨·李斯特其次,在公元10世紀左右,有一波匈人衝擊歐洲,這些匈人的頭髮和眼睛都是黑色的,這和東方的匈奴人非常像。這些匈人就是今天匈牙利人的祖先。而匈奴人呢,這會兒正想找機會擴大地盤,怎麼可能放過這麼好的機會。於是在公元400年,匈奴軍隊又開始向西大規模入侵西哥特,這就導致一個連鎖反應:匈奴人向西打哥特人,西哥特人沒辦法就只能再向西打羅馬人。
  • Q&A|為什麼我們會把匈奴、匈人、匈牙利人混為一談?
    這群匈奴人跑啊跑,一路跑到了歐洲,捎帶手滅亡了羅馬帝國,最後在匈牙利落了腳,否則匈牙利怎麼對得起國名裡的那個匈字呢?由此得出的推論更是膾炙人口:因為漢朝打敗了匈奴,匈奴滅了羅馬,想必漢朝也是比羅馬要強上不少的。既然羅馬帝國是歐洲有史以來疆域面積最大的帝國,千百年來,歐洲各國的權力遊戲基本圍繞地中海展開,而地中海在那個時候成了帝國的內湖。
  • 匈人到底來自何方?讓歐洲人心驚膽戰的「上帝之鞭」
    就在羅馬帝國還在為哥特人的戰事而頭痛不已時,匈人已如同噩夢一般悄然而至。395年,匈人首次大規模入侵東羅馬帝國,他們的首要目標是色雷斯,但是同時還有一支匈人軍隊通過亞美尼亞,直接進攻了東羅馬帝國富庶的東部省份敘利亞,甚至威脅到了安條克。此時距離匈人的一代雄主阿提拉出生還有11年的時間,但是此時匈人就已經足夠令羅馬人生畏。在398年,匈人這才滿載而歸的離開了東羅馬。
  • 匈人、匈奴人和匈牙利人有關係嗎?
    長期以來,有不少國內書籍一直津津樂道於匈人是匈奴,被漢朝打敗然後跑到西方去打敗羅馬,由此得出結論認為漢朝更勝羅馬一籌云云。那麼所謂的匈人究竟是不是中國歷史上的匈奴,或者和匈奴有無聯繫呢?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匈人就是北匈奴」的說法受到了世界各地學者的強烈質疑,他們主要依據的是近年來的考古發現和語言學研究成果,即:消滅西晉的匈奴人高鼻多須,並且按照《晉書》記載,劉淵、劉曜、赫連勃勃等匈奴皇帝的身材均十分高大,西方典籍記載的匈人體型則相當矮小,且低鼻少須,出土的匈人男子頭骨普遍被人為拉長,這一風俗與匈奴全然不同。
  • 巔峰時期的羅馬軍團:根本不會害怕阿提拉與他的匈人大軍!
    儘管曾經在歐洲盛極一時的匈人帝國,並不是東方漢晉歷史上匈奴人。但總是架不住有人將兩者直接對等了,並得出羅馬亡於匈奴而漢朝笑到最後的史盲結論。然而,若是類似的情況在200-300年前出現,那麼匈人可能根本不是羅馬先民的對手!
  • 【匈牙利人來自哪裡?】歐洲匈人和亞洲匈奴的關係
    ,這本書將會是漢語學界第一本詳細介紹匈人歷史的專著。另外,主流觀點還認為遊牧文化的經濟不能自理,所以遊牧世界普遍要求「於南方開邊市」,而且正是在與農耕世界的戰爭與交往中,遊牧文化產生了帝國模式。雖然這種觀點遭到不少學者,尤其是蒙古學者的反對,但它的確可以解釋許多現象。
  • 我讀︱馬背上的匈人王阿提拉,動搖了羅馬帝國的根基
    在與哥特人相持作戰一段時間後,狄奧多西與其談判並於公元382年10月達成協議,同意特溫基人、格魯森尼人及其同盟的小部分匈人佔領多瑙河以南,但他們必須被編入羅馬軍隊。此時,大部分匈人繼續在多瑙河地區對抗哥特人。匈人從哪裡來?這是一個飽受爭議的話題。19世紀末,中國學者洪鈞出使俄國,接觸到西方史籍,後著《元史譯文證補》一書,記敘了匈奴進入歐洲的過程。
  • 一樁荒唐的婚約:羅馬公主竟求嫁匈人王阿提拉?
    這樣做,有可能讓阿提拉認為,把霍諾裡婭送出拉文納,說明帝國打算不惜一切代價以避免與匈人之間發生衝突。如果阿提拉把對霍諾裡婭的懲罰看作是羅馬帝國在示弱,那麼他很可能因此萌發進犯羅馬的念頭。老謀深算的加拉·普拉西提阿告訴瓦倫提尼安,安撫不一定能締造和平,有時還可能導致戰爭。最終,瓦倫提尼安妥協了。他可以反對自己的姐姐,卻無法置母親的勸告於不顧。
  • 一段與奸詐的羅馬將軍的友誼:匈人王阿提拉與埃蒂烏斯亦敵亦友的一生
    當時,西羅馬的主力部隊正在與汪達爾人作戰,因此加拉·普拉西提阿沒有冒險對付埃蒂烏斯,以免匈人介入而致使義大利發生動蕩。當然,她也清楚地意識到,埃蒂烏斯是唯一有能力調遣帝國以外軍事力量的人。公元430年,和五年前一樣,埃蒂烏斯又一次從維護帝國安全的使命中撈了一大筆錢。在他的要求下,加拉·普拉西提阿任命他為整個西羅馬的最高軍事指揮官。對於加拉·普拉西提阿而言,這簡直是莫大的恥辱。
  • 匈人王阿提拉:橫掃歐洲,卻死於新婚床上,看一代梟雄的狂傲與落幕
    他們在那邊被稱為匈人,橫掃歐亞大陸各個民族與政權,建立強大而野蠻的匈人王國,引發歐洲民族大遷徙,促使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但經過歷史學家與考古學家從出土文物、頭骨等比對與考證,證實了匈奴與匈人其實關係不大。那麼,與匈奴同樣殺戮成性、令人聞風喪膽的匈人王國,究竟是怎樣一個民族?它的發展、頂峰和沒落的過程又是如何?
  • 劉衍鋼:古典學視野中的「匈」與「匈奴」(下)
    阿提拉死後,中歐諸族不再服從匈人統治,相繼起來反抗,匈人連遭慘敗,霸權徹底瓦解。艾爾納克被東哥特人擊敗後率殘部南遷入東羅馬帝國境內,接受皇帝馬爾西安(Marcian)庇護。此後艾爾納克及其部眾一直作為東羅馬皇帝的忠實臣民為帝國效力。關於東羅馬安置艾爾納克部眾的地點,古典史料的記載較為含混,但可以肯定位於多瑙河下遊南岸。較通行的觀點是:位於多瑙河與特斯(Theiss)河交匯處。
  • 歐洲的匈人真的是匈奴後裔嗎?
    但實際上,在當今的史學界,依然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歐洲匈人與匈奴之間的關係,相反,隨著考古學的進一步發展,反而越來越證明匈人實際上更可能是個冒牌貨,而至於真正的匈奴後裔,現在史學界越來越認為可能是匈尼特人,一支橫行在中亞的神秘部族。一、匈人不是匈奴?
  • 尋找匈奴西遷的蹤跡 ——試論匈人、匈奴同族說
    即公元91年北匈奴在金微山之敗後向西遷徙,到匈人見於西方記載之間存在著兩百多年難以考證的歷史。因此,證明匈奴起源說的關鍵,就在於理清這二百多年中北匈奴人的走向。並儘可能的結合相關史料,考證其西遷的最後去向。文章在確認這一去向的基礎上,對接西方文獻關於匈人起源的相關信息,試圖找出匈人即匈奴的關鍵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