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過了熱鬧的小年,進行了勞累的掃除,「化學人生」繼續為您奉上《新春特刊》——
今天是臘月二十五,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豆腐」與「頭福」諧音,因此過年吃豆腐也代表著祈「福」。傳說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從其悠久的歷史之中可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而這其中也蘊含了化學的奧秘——
傳統製作豆腐,常用鹽滷或石膏點滷。
這是由於:豆腐的原料黃豆富含蛋白質,而蛋白質是由胺基酸所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在蛋白質的表面上帶有自由的羧基和氨基。
把黃豆浸在水裡,泡脹變軟後,磨成豆漿,再濾去豆渣,煮開。
由於這些基團對水的作用,使蛋白質顆粒表面形成一層帶有相同電荷的水膜的膠體物質,使顆粒相互隔離,不會因碰撞而粘結下沉,形成了「膠體」溶液(一種介於溶液和懸濁液、乳濁液之間的混合物)。
要使膠體溶液變成豆腐,必須點滷,也就是要使蛋白質發生凝聚而與水分離。
點滷用的鹽滷主要含氯化鎂,點滷用的石膏則是硫酸鈣,都屬於電解質溶液,在水裡會分成許多帶電的小顆粒——正離子與負離子,由於這些離子的水化作用而奪取了蛋白質的水膜,從而導致沒有足夠的水來溶解蛋白質。
另外,鹽的正負離子抑制了由於蛋白質表面所帶電荷而引起的斥力,這樣使蛋白質的溶解度降低,而顆粒相互凝聚成沉澱,就會使分散的蛋白質團粒很快地聚集到一塊兒,成了白花花的豆腐腦。
再將其中的水分壓出,,豆腐腦就變成了豆腐。也就是凝聚的豆類蛋白質。
除石膏、滷水外,現在還有一種常用的凝固劑,化學名為葡萄糖酸-δ-內酯。
這種物質能緩慢水解為葡萄糖酸,後者會釋放出氫離子,也就是降低了pH值,而一定程度上中和蛋白質的負電荷,使其容易聚集。受到以疏水相互作用為主的影響,蛋白質同樣能形成網絡結構,得到凝膠。也就是爽滑可口的內酯豆腐
小小的一塊豆腐,
不僅積澱了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也蘊涵了化學知識的神奇原理。
接下來,
「化學人生-新春特刊」
還將為您送上更多
有趣的化學知識,
有愛的新春祝福。
(化學人生編寫,轉載請先聯繫並註明來源出處,但歡迎朋友們轉發分享哦^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