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磨豆腐,化學原理說清楚

2021-03-05 化學人生

度過了熱鬧的小年,進行了勞累的掃除,「化學人生」繼續為您奉上《新春特刊》——

今天是臘月二十五,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豆腐」與「頭福」諧音,因此過年吃豆腐也代表著祈「福」。傳說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從其悠久的歷史之中可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而這其中也蘊含了化學的奧秘——

傳統製作豆腐,常用鹽滷或石膏點滷。

這是由於:豆腐的原料黃豆富含蛋白質,而蛋白質是由胺基酸所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在蛋白質的表面上帶有自由的羧基和氨基。

把黃豆浸在水裡,泡脹變軟後,磨成豆漿,再濾去豆渣,煮開。

由於這些基團對水的作用,使蛋白質顆粒表面形成一層帶有相同電荷的水膜的膠體物質,使顆粒相互隔離,不會因碰撞而粘結下沉,形成了「膠體」溶液(一種介於溶液和懸濁液、乳濁液之間的混合物)。

要使膠體溶液變成豆腐,必須點滷,也就是要使蛋白質發生凝聚而與水分離。

點滷用的鹽滷主要含氯化鎂,點滷用的石膏則是硫酸鈣,都屬於電解質溶液,在水裡會分成許多帶電的小顆粒——正離子與負離子,由於這些離子的水化作用而奪取了蛋白質的水膜,從而導致沒有足夠的水來溶解蛋白質。

另外,鹽的正負離子抑制了由於蛋白質表面所帶電荷而引起的斥力,這樣使蛋白質的溶解度降低,而顆粒相互凝聚成沉澱,就會使分散的蛋白質團粒很快地聚集到一塊兒,成了白花花的豆腐腦。

再將其中的水分壓出,,豆腐腦就變成了豆腐。也就是凝聚的豆類蛋白質。

除石膏、滷水外,現在還有一種常用的凝固劑,化學名為葡萄糖酸-δ-內酯。

這種物質能緩慢水解為葡萄糖酸,後者會釋放出氫離子,也就是降低了pH值,而一定程度上中和蛋白質的負電荷,使其容易聚集。受到以疏水相互作用為主的影響,蛋白質同樣能形成網絡結構,得到凝膠。也就是爽滑可口的內酯豆腐

小小的一塊豆腐,

不僅積澱了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也蘊涵了化學知識的神奇原理。

接下來,

「化學人生-新春特刊」

還將為您送上更多

有趣的化學知識,

有愛的新春祝福。

(化學人生編寫,轉載請先聯繫並註明來源出處,但歡迎朋友們轉發分享哦^_^)

相關焦點

  • 民俗丨二十五 磨豆腐
    俗語說「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為什麼是做「豆腐」呢?在古代「豆腐」與「頭富」諧音,寄予了人們新年要富貴的心願。有人說,「豆腐能治中國人的鄉愁。」春節盛宴即將開始,菜單上怎能少了傳統年味豆腐。另外,說起「磨豆腐」,實際上是人們準備春節期間必備「年貨」的開始。農曆臘月二十五,農村有句俗語叫「趕得上殺豬,趕不上磨豆腐」,意思就是磨豆腐要趁早。
  • 春節習俗:二十五磨豆腐
    年前傳統活動安排有迎新年歌謠,各地的基本內容相近,各地風俗不同,配以不同方言鄉音,頗有味道:「二十三,糖瓜粘(祭灶官); 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雞去趕集;二十八,發麵貼花花;二十九,打酒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除夕的餃子年年有。」
  • (臘月二十五)磨豆腐搶「頭富」
    臘月二十五,舊俗共有兩種:一是"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二是"接玉皇"。豆腐是老百姓的吃食,不比珍饈百味,不過飽腹而已。        玉皇則是仙班之首,雖然被孫悟空失了威嚴,但也是神仙裡的皇帝。這兩項習俗粗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
  • 【年俗大科普】臘月二十五 磨豆腐
    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做「明幹卓拉」去廟裡點燃,認為點得越多越吉利。這一節日習俗,在新疆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為盛行。當地群眾在這天吃烤牛羊肉,舉行傳統的體育遊藝活動。5、做豆腐據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明的,南宋牛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詩中寫到:「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有趣的是,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說起來,這「臘月二十五,豆腐的「腐」與幸福的「福」諧音,因此豆腐代表著祈「福」。
  • 臘月二十五,為什麼要推磨做豆腐?
    「二十五磨豆腐」過年的老話俗語每句都有一定的說法和來歷。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二十五、磨豆腐這一習俗的來歷。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在古代「豆腐」與「頭富」諧音,寄予了人們新年要富貴的心願。有人說,「豆腐能治中國人的鄉愁。」春節盛宴即將開始,菜單上怎能少了傳統年味豆腐。另外,說起「磨豆腐」,實際上是人們準備春節期間必備「年貨」的開始。
  • 【中國傳統文化】 春節習俗(一):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Grinding tofu is an ancient traditional craft.On the 25th day of the twelfth lunar month, there is a custom of making tofu by grinding,the legend says the Jade Emperor will descend and taste the soybean curd residue to experience an austere life.磨豆腐是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
  • 話年俗 臘月二十五,糊窗戶磨豆腐
    」;另一項是「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據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詩中寫到:「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時至今日,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
  • 邢臺北國超市◇年貨盛宴 ┃ 「二十五,磨豆腐」,豆腐還可以這樣做……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南宋朱熹有首《豆腐》詩:「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關於臘月二十五磨豆腐的習俗,傳說是因為灶王爺上天后,各家各戶為了防備玉帝再派人下界查訪,吃豆腐以示清苦,從而躲過玉帝的懲罰。「豆腐」是「都福」的諧音,也表達了人們對新年的祈福啦。
  • 俗語:「二十五,做豆腐」,讓你一年都幸福!
    臘月二十四,忙完掃房子,又到了臘月二十五。再有五天就是大年三十了,年味是越來越濃。       可是,你知道臘月二十五有哪些習俗嗎?你別說,還真不少。一、做豆腐有句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這在以前,一到臘月二十五,家家戶戶做豆腐。
  • 俗語:「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還有六項習俗,你準備了嗎?
    導語:俗語:「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還有六項習俗,你準備了嗎?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還有很多俗語是關於過年期間的習俗的,就比如農老一輩人說的「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意思就是在臘月二十五家家戶戶就要開始做豆腐了
  • 民俗 |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這「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實際上也是準備春節期間必備「年貨」的開始。豆腐的「腐」與幸福的「福」諧音,因此豆腐代表著祈「福」。據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在過去,豆腐是過年時的必備食品。所以到了臘月二十五這天,人們將浸泡過的黃豆,用石磨磨碎,揉沫過籮去渣,煮沸點漿成塊,豆腐做成後切小塊放入加鹽的清水裡保存,供春節期間食用。這也就有了「二十五,磨豆腐」的說法。
  • 天下三苦——打鐵,撐船,磨豆腐!你知道是為什麼嗎?
    在原先的農業老社會,什麼都是靠手工完成的,所以說有一門手藝,是在社會上最好的辦法。天下三苦——打鐵,撐船,磨豆腐!你知道是為什麼嗎?小編今天就給你們說說為什麼了?小編覺得首先這三樣是一天天不亮就要幹,一直幹到黑,相對比其他工作要辛苦好多,再說這三樣工作都比較枯燥。
  • 臘月二十五的習俗
    臘月二十五的習俗臘月二十五是中國農曆的十二月(又稱臘月)二十五的俗稱;中國春節傳統習俗之一。
  • 世間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
    在傳統的行業裡,有一句順口溜:世間有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說的意思是世界上最辛苦的工作就是撐船打鐵磨豆腐。世間三苦之一:磨豆腐磨豆腐聽上去並沒有那麼辛苦,那麼它為什麼會是世間三苦之一呢?主要是因為需要不停的推磨子,要把黃豆磨成漿,還要經過好幾道工序才能製造成豆腐。
  • 失落東北:磨豆腐的啞巴舅舅
    小表舅家在農場磨豆腐,在當時卻是了不起的買賣。故兩家間走動,以母親去小表舅家居多。母親那時人小,又是女孩家,小表舅家留吃飯,姥姥從來不讓她上桌。不上桌就沒有新悶的大米飯,連新蒸的豆腐都沒有,只有一塊烤地瓜和一碗撒了鹽的豆腐渣——固然熱乎,但畢竟也還是豆腐渣。當時,小表舅比母親矮半頭,還是個啞巴。
  • 做豆腐,過大年!泰興人你還記得小時候過年做豆腐的場景嗎?
    今天我們就去看看,泰興人的年豆腐是怎麼做的?泡好豆子便正式進入到磨豆子的過程了,過去,是通過石磨手工磨出來的,現在有了打磨機,倒是省時省力,浸泡好的黃豆,按比例倒入打磨機,磨好的漿經細棉紗布過濾,濾出的漿水細滑。
  • 豆腐白
    臘月二十五,古有推磨做豆腐的風俗。
  • 豆腐 家常 不簡單
    他的一生,如果說有兩樣最值得驕傲,對後世影響最深的事,一個是編纂了《淮南子》,另一個就是發明了豆腐。而對大多數人而言,劉安無心插柳弄出來的豆腐遠比那本他和他的門客煞費苦心鼓搗出的哲學著作更有意義。家常,卻不簡單有句老話,叫做世上有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在過去的三百六十行中,人們通常把撐船,打鐵,磨豆腐稱為最苦的三個行當。
  • 世上最全的「豆腐」種類
    今天是農曆二十五,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據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詩中寫到:「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當時淮南一帶盛產優質大豆,這裡的山民自古就有用山上珍珠泉水磨出的豆漿作為飲料的習慣,劉安入鄉隨俗,每天早晨也總愛喝上一碗。一天,劉安端著一碗豆漿,在爐旁看煉丹出神,竟忘了手中端著的豆漿碗,手一撒,豆漿潑到了爐旁供煉丹的一小塊石膏上。不多時,那塊石膏不見了,液體的豆漿卻變成了一攤白生生、嫩嘟嘟的東西。八公中的修三田大膽地嘗了嘗,覺得很是美味可口。
  • 年俗趣話:「吃豆腐」,我只服湖北人!
    今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五,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關於臘月二十五磨豆腐的習俗,傳說是因為灶王爺上天后,各家各戶為了防備玉帝再派人下界查訪,吃豆腐以示清苦,從而躲過玉帝的懲罰。關於豆腐的起源傳說很多,其中流傳最廣的是淮南王劉安在八公山上燒藥煉丹的時候,偶然以石膏點豆汁,從而機緣巧合地發明了豆腐。豆腐的諧音「豆腐」諧音「頭富」,取富貴之意,即頭一個富;「豆腐」也可看做「都福」,表達了人們對新年的祈福;「豆腐」還有「逗夫」之意,夫妻之間玩點遊戲,謂之「逗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