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是巧合!但不是我們一般認為的那種神秘的巧合,例如有某種力量專門把月球放在了這個位置,而且月球在這個位置有利於地球生命的誕生、或者是更有利於人類的出現;
是專門為人類設計的。
不是這種神秘的巧合,而巧的是,人類正好出現在了這個時期,正好看到了太陽、地球和月球之間就存在一種特殊的關係。
月球目前距離地球的位置,剛好讓它在天空中看起來和太陽的視直徑(角大小)基本上一樣大。
大約為0.5°,這是多大呢?你伸出自己的手臂,把小拇指放在天空中,它的一半所佔的角度大約就是全天區360°的0.0014倍,也就是0.5°。
為什麼月球和太陽看起來一樣大呢?也就是在發生日全食的時候,它剛剛好能遮住太陽的盤面,看起來不大不小,正合適。
因為太陽、月球、地球之間目前的距離存在這樣這樣一種關係,太陽的真實直徑大約是月球的400倍,太陽確實很大,但是太陽和地球的距離恰好又是月球到地球距離的400倍。
這樣就造成了它們兩個看起來一樣大。那麼這種特殊的關係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這就要從地球月球這個系統的形成說起。
在太陽系大部分的行星以及質量比較大的天體都有自己的衛星,其中小行星帶以外的世界,尤其是四顆氣體巨人它們擁有著太陽系絕對數量的衛星。
而太陽系內部的四顆巖石行星只有地球和火星擁有自己的衛星。目前我們認為衛星的形成無外乎這四種方式:
在形成行星的過程中,太陽系原始物質也形成了一些質量較小的天體,它們後來進入了大行星的軌道成為了一顆衛星。它本身就屬於太陽系的原始物質,是氣體巨行星衛星的主要來源。
另外一種是來自於太陽系外的天體,進入太陽系後被太陽系的行星捕獲,形成衛星。
其次就是在行星周圍的吸積盤中,也就是行星環中形成一些比較小的天然衛星。
最後一個就是通過天體撞擊以後,產生大量的碎片,然後在行星軌道上形成衛星。這是太陽系巖石行星衛星的主要來源。
那麼月球呢?很明顯就是屬於最後一種,火星的兩顆衛星也是這麼來的,證據呢?阿波羅11號採集回來的月球樣本,表明月球和地球地殼的物質來源相同,以及月球密度較小也證明了月球來自於地球地殼物質。
新視野號對火星的研究,以及2016年的一篇論文也指出火星的衛星也來自於古來的撞擊,並且有證據表明當時還裝出了火衛三,但最終又落回了火星,目前只有兩顆衛星倖存。
所以說目前比較普遍認同的月球起源方式是大約40億年前地球與一顆和火星大小相近的行星發生了碰撞導致的。
碰撞造成了大量的物質碎片,它們大部分落回了地球,在長達數百萬年間地球整天遭受著隕石的吸積,也有一部分物質在軌道上凝聚成了月球,同時月球表面也遭受了大量的撞擊,並留下了一張麻子臉。
現在月球和地球特殊的距離造成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比較特殊的天象,就是日食,認為全食、偏食和環食。
這三種不同的天象是由月球和地球的相對位置、距離的變化造成,當月球處在近地點的時候,又恰好經過了地球和太陽的連線,那麼月球就會遮擋著太陽,讓某些特定區域的人看到全食。
當月球沒有嚴格與地球和太陽處在一條直線的時候,月球這時經過太陽和地球中間的時候,半影投在地球上,那么半影經過地區的人就能看到偏食。
當月球恰好經過太陽和地球的連線,但沒有處在近地點的時候,月球看起來就比太陽的盤面小一些,因此我們就會看到環食。
這是現在月球、地球和太陽因為特定距離所發生的日食天象。但是並不一直是這樣,在月球剛誕生的時候,如果地球上當時有人的話,會看到不同的天象。
大約40億年以前,月球距離地球非常近,我們會看到一個巨大的月亮,此時地球的自轉也非常快,每天大約只有6到8個小時,每年要經歷1500天。
這時在地球上總是會看到日全食,沒有所謂的偏食和環食,因為月球的盤面非常大, 它總是會從不同的角度遮住太陽,使得全球的白天陷入黑暗。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月球的潮汐引力導致了地球自轉速度的減緩,但同時地球又把自己的自轉動量傳遞給了月球逐漸的月球在遠離地球。
知道今天地球今天自轉一圈需要23小時56分4.09秒,而月球現在距離地球已經足夠遠,平均距離38萬公裡,且以每年3.8釐米的速度遠離地球。
按照這樣的速度,5.7億年後,地球將經歷最後一次日全食,也就是到那個時候月球在天空中的視直徑明顯會小於太陽,它再也不能完全遮住太陽的盤面。
再過數億年,偏食這種現象也會徹底消失,導致我們只能看到日環食。和火星目前看到的日食是一樣的。
所以說,月球自從誕生以後和地球的距離一直在發生著變化,變化的距離按照一定的物理規律在發展。
而巧合的是,目前正變到了和太陽看起來一樣大的時候,人類卻意外的出現,被我們看到這種特殊的距離。
你說這是不是一種巧合!如果沒有人類,誰還會在意月球會不會剛好遮住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