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球體感是掤勁產生的源泉。
太極拳,掤勁拳。掤勁是太極拳的靈魂。太極拳的運動形式非圓即弧,即它的顯著特徵是弧線運動,是一個無形的,多變的、運動中的球體轉動軌跡的一部分。
太極拳運動中要求的球體感的本質是膨脹,膨脹產生了太極拳特有的掤勁。太極拳的掤勁是運動中的掤勁,滾動中的掤勁,弧線中的掤勁,螺旋中的掤勁,纏繞中的掤勁。
只有一個多元轉動中的球體的軌跡,才能具備所有的這些條件。因此、太極拳的掤勁是獨有的,是其它門類的拳種所不具備的。因此,球體感是掤勁產生的源泉。
二、在太極拳運動中,人體應諸處有球體感。
在太極拳運動中,人體的各個部位無時無刻地在做相互協調的運動,這正是「一動無有不動」的含義。在運動中又要求中正、圓潤、寬闊、博大、協調、對稱。要做到這些,有一個要領,那就是周身要具備球體感。
這樣說對初學者來說可能覺得有些含糊,我們可以具體一點:凡是身體表面具有開合、轉動等功能的部位都應該有球體感——
上肢:腋下;大、小臂之間;手掌間;手背間;五指間(尤其是虎口);兩膊之間;兩手之間。
軀幹:兩肩裡合,含胸塌腰,尾閭內收可構成胸前的球體感;開胸,兩肩向後,脊柱前弓可構成背後的球體感。
下肢:兩腿間松胯圓襠應有球體感;大、小腿之間應有球體感;腳尖上翹裡合與小腿間應有球體感。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更加細微之處的球體感,讀者可在練習中自行體會。
三、球體感應具有的特徵:
1、立身中正,圓潤順達,是太極拳習練者動作外形應具有的顯著特徵。許多人的拳架總是容易出現諸如夾肘、架肩、尖襠、僵直、稜角等等的毛病,總是看起來不那麼舒服,就是因為肢體間缺少一種球體感,如果你在拳架的訓練中具備了這種球體感,那麼您的肢體運動便一定屈伸有度,舒展流暢,在別人的感觀裡就不會出現諸如前俯後揚、左歪右斜等等的毛病。
2、博大寬闊,動如車輪,是太極拳在運動中的又一特徵。由於肢體運動中的球體感產生了一種充分膨脹,使你的肢體運行路線顯得圓潤、寬大,有磅礴之氣。
3、不欠不貪、力撐八面,是指太極拳在力的運用上具有的顯著特徵。具備了球體感便可以使我的力限定在一個範圍之內,掤、捋、擠、按;採、列、肘、靠,進、退、顧、盼、定便有了一個度。攻,不容易貪之、守,不容易欠之。可以達到力撐八面的效果。
4、攻防無跡,化打合一,則是指太極拳在實戰運用中因具備了球體感而產生的獨特效果。由於肢體具備了球體感,你的運行軌跡便一定是具備了6個方向的弧線運動,這種6個方向的弧線運動使得對方的大腦無法作出準確的判斷來適應你,從而處於被動的狀態。而且這種球體感,使你的化和打在同一個弧線中完成,更準確地說是沿著一個球體的外沿弧線完成了來和回,化和打,一氣呵成,沒有停頓,太極拳高手正是這樣借對方的力來加重打擊對方。這正是太極拳可以以弱勝強,四兩拔千斤的奧妙所在。
5、多變性。太極拳中的球體感畢竟只是一種感覺,它的本質是膨脹。因此在行拳走架的過程當中,身體各部位的球體感是在不斷地變化的。大小、方向、角度等等。你周身的太極拳球隨時可託、可按、可擠、可收、可抱、可壓、可搓、可輾等等。當然,這些要靠雙手和身體的協調來完成。
6、互逆性。球體感的轉換和變化還應該是有規律的。雙手的上託變為下按時,球體感應從上方變為下方;雙手從左捋變為右捋時,球體感應從左方變到右方;雙手合抱時,有一個球體在中間,變雙手外分時,中間一個大球變成了兩邊的兩個小球;含胸時胸前有一個球,變開胸時,這個球從前邊變到了後邊。這些我們不妨稱它為球體感的互逆性。
四、如何才能練出球體感來
五弓齊備。
太極拳如果要形成球體感,那麼任何時候你的手臂不能完全伸直;你的腿也不能完全蹬直,你的胸脊也不能完全挺直,傳統意義上的五張弓必須是永遠存在的,即使是在發力的一瞬間,你的五弓的形態仍然不能發生形變,換言之,假如任何一張弓一旦發生了形變,這裡的球體感也就不復存在了。太極拳的攻防技擊中講究沾粘點的變化,也就是說,太極拳的化、打、拿、摔等等技巧的運用常常是在滾動中完成的。滾動者,球也。上肢的球體感使你在任何時候都屈蓄有餘,進退有度,收發自如;兩腿間也只有在具備球體感的情況下,才能夠松胯圓襠,虛實變化,重心穩固。
內撐外包。
比較明顯的是兩臂之間和兩腿之間所形成的球體感。這隻無形之中的球是實心的,在任何外力的作用下都是不可變形的,因此這隻無形的球在你的雙臂雙手間,在你的雙腿間跨下便有一種強烈的外撐力,越用力抱它,它的外撐力就越大;為了保持這個球體在你的懷中和胯下的存在,你就要用雙臂和雙腿來用力的合抱它。這就是所謂的內撐外包。它可以使你拳架看起來寬闊博大,中正圓潤。
節節貫穿。
球體感的產生對身體各部位尤其是上、下肢有比較嚴格的要求。以上肢為例,兩手之間的開合必然要帶動兩肘、兩肩之間的開合。但要注意兩手間的開合決不能用兩肘、兩肩的開合來催動和代替。也就是說手要先走,肘可隨之(但要保持曲度),肩可伸展以策應(兩腋下大臂與身體的夾角基本不作大的改變)。這時,你的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是同時在做著旋轉和伸展的運動,這就叫「節節貫穿」。不能大臂一掄,肘、手僵直,大臂伸直了,你的球體感也就消失了。節節貫穿」可以使你在轉關換勢時自然保持球體感的存在與轉換,是產生和保持球體感的必要條件。
相吸相系。
相吸相系是指兩手之間的協調關係。球體感的形成必須有兩手之間的協同配合,特別是我們的球體感是處於運動中並且在不斷的轉化之中,兩手的開合同步非常重要。不同的開合形式將形成不同的球體感。如果一個開合動作兩手不能協調,左手到位了,右手尚未到位,或是一隻手運動了,另一手在靜止,那麼這時的球體感就找不到了。兩手協調才有球體感的存在,兩手協調才可以打出諸如通背勁,對稱勁、雙分勁、雙合勁等等勁別,反之,這些勁別也只有在具備了周身球體感的前題下才會具有高的質量。他們是相輔相成的。
周身協調。
太極拳形成球體感的最後一個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要求周身的高度協調。太極拳理中有一句話叫「一動無有不動」,講得就是協調。周身協調了,按照一定的要求,產生球體感的部位就可能多,周身欠協調,動作一變形,球體感就減少了或者沒有了。周身協調是要靠大量的訓練,日積月累才能得到的,而產生球體感則是周身協調的最終結果。
太極拳運動中具備了球體感是太極拳訓練的高級階段,尤其是身體的各個轉動開合部位諸處成球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但這也是太極拳數百年來長盛不衰的魅力所在。太極拳愛好者對自己應該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這個目標除了強身健體之外,還有的就是不斷地去探討、掌握太極拳的真諦,去研究和繼承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在太極拳運動中具備球體感可以視為這種目標的具備化。
具備了球體感,那麼您就具備了外形美、氣勢美、內在美,不僅好看,而且管用。但這有一個前提,必須以科學訓練為前題,必須符合我們在文中提到的要求,必須符合太極拳理、拳法的要求。這是否一定要經歷一個非常漫長的時日呢?不見得。有明師指點,自己又勤學苦練,多思多悟,有3-5年也就夠了。只要目標明確,方法得當,敢於吃苦,肯動腦筋,每一個人都可以很快地達到太極拳的高級境界。
太極劍 孫氏太極
武當十三式 陳氏養生功
陳氏老架一路 陳氏技擊用法
長按下面的二維碼關注後,即可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