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分析諾曼第軍隊對伊利島的圍堵

2020-12-22 歷史繡春刀

引言

起義軍還獲得多次勝利,儘管敵軍人多勢眾,但他們憑藉靈活的戰術多次阻斷敵軍前 進的步伐。諾曼第軍隊的圍堵導致伊利島和外界徹底斷絕聯繫,糧食的供給也被切斷,成 為名副其實的「孤島」。伊利島上有一座修道院,裡面的修道士們飢餓難忍、痛苦不堪,向威廉的軍營發去消息,聲稱如果他們可以拿回屬於自己的財物,那麼他們會設法為諾曼第軍隊開路。

諾曼人接受了修道士們的提議,吉爾伯特·德·克雷爾和紀堯姆·德·加雷納接受此項任務。因為這些修道士們的背叛,諾曼人得以進入伊利島, 他們屠殺了上千英格蘭人,包圍避難所,倖存的起義者也繳械投降。但是,赫裡沃德英勇無比,他拒絕投降,從隱蔽的小路離開伊利島,由於地形複雜,諾曼人根本不敢追捕。 赫裡沃德跨越多個沼澤地,來到林肯郡的低洼處。在那裡,英格蘭漁民將每日所捕獲的魚運送到附近的諾曼第哨所。這些漁民接待了赫裡沃德和他的同伴們,並將他們藏在了船上的一堆稻草下。船隻照常停在哨所邊,哨所的首領和士兵們認識這些漁民,因此並未做任何防範,他們像往常一樣準備食物,在自己的帳篷裡安靜地吃飯。

就在此時,赫裡沃德和他的同伴手持斧頭,向他們撲過去,沒有任何防備的諾曼人死傷慘重。其中部分諾曼人僥倖逃脫,他們逃離哨所,赫裡沃德等人則奪取了他們留下的馬匹。關於赫裡沃德這位偉大的英格蘭愛國將領,還有說不盡的英勇事跡。他神出鬼沒,招募新兵,到處給諾曼人軍隊設埋伏,從不向敵人妥協,當時的一位作家說道:「他不願讓自己的同胞枉死,一定要為他們報仇雪恨。」 赫裡沃德手下的武裝隊伍,對他忠心不二,其中最勇敢的人有他的兄弟溫特 、他的親戚蓋裡、阿爾弗裡克、戈德溫、利奧芬、託基爾、兩位同名的西沃德,其中一位西沃德被稱 為「紅毛」。

這支隊伍的任何一位都足以對抗三位諾曼人,而赫裡沃德一人則可以對抗七個敵人。赫裡沃德聲名遠播,贏得了一位名叫阿爾弗特拉德的女子的 愛慕。這位女士家財萬貫,當初諾曼第攻佔英格蘭時,她的家族很早便歸順國王威廉。她因為赫裡沃德的驍勇善戰而仰慕他,但是因為擔心他的安危,於是極力勸說赫裡沃德不再徵戰,歸順於國王威廉。赫裡沃德深愛著阿爾弗特拉德,為了她,他最終同意與威廉休戰講和。但是,赫裡沃德卻並未如願過上平靜的生活,諾曼人很快來找他的麻煩,而這樣的行動很有可能得到了威廉的默許。赫裡沃德的居所幾次受到突襲,一日晚飯後,他在家中的院子休息,突然一 群武裝人員闖進來將他圍住,這群人中還有幾位英格蘭人。

此時,赫裡沃德沒有穿鎖子 甲,隨身的武器也只有一把劍和一把半長的矛,這些都是英格蘭人慣常的裝備。赫裡沃德聽到響聲之後,驚跳起來,看到闖進來的眾多武裝人員,他神情自若地斥責道:「國王威廉已經與我講和,你們卻仍然惦記我的性命、覬覦我的財產,你們不是叛徒又是什麼?既然這樣,那就儘管來吧!我要讓你們嘗嘗我的厲害!」 話畢,赫裡沃德將半長的矛用力刺向其中一位騎士,他的力氣之大以至於武器直接透過鎖子甲刺穿了對方的胸膛。雙方開戰,赫裡沃德身上多處負傷,仍然拿著短矛艱難應戰,半長的矛毀壞,他便拿起劍繼續作戰,後來這把佩劍受到敵人頭盔的撞擊而斷成兩截,赫裡沃德就拿著手裡剩下的那一截頑強抵抗。

根據傳言,15位諾曼第士兵倒在他的腳下,而他自己也被長矛刺傷四處。儘管身負重傷,他仍有力氣半跪在地上,用力拿起 地上的一塊盾牌,並拿它猛擊諾曼第騎士拉烏爾·德·道爾的面部,致其喪命,而他自己也再無法支撐,當場死亡。叫阿塞林的首領將赫裡沃德的頭砍下,他表示此生從未見過如此英勇的戰士。後來,在英格蘭人,甚至諾曼人間流傳的故事中,人們講述道,如果英格蘭能出現四位和赫裡沃德一般勇敢的人,那麼諾曼人根本不可能攻佔英格蘭;如果赫裡沃德沒有因為受到突襲而死,那麼將來的某一天,他一定會將諾曼人趕出英格蘭境內。 1072年,曾經給英格蘭五郡人民帶來希望的伊利避難所被徹底剿滅。

很久以後,當地 居民仍然能在這片沼澤地上發現過去的戰壕、木製堡壘的殘垣斷壁,他們稱之為「赫裡沃德的堡壘」。那些最後投降的起義者們或是被砍去雙臂,或是被挖去雙眼,然後被釋放;還有一些起義者被關押在英格蘭各地的堡壘。斯蒂甘德被勒令永久遁世隱居;達勒姆主教埃格文此前取走教堂的財物以支持愛國運動,如今他被控告「偷拿教堂聖物」,被囚禁在阿賓登,幾個月之後,他因飢餓而死;另外一位主教埃格瑞克, 被控告「侵犯國家安全和非法致富」,被關押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不過,埃格瑞克主 教生前受到英格蘭人民愛戴,死後更是被奉為聖徒。一代又一代的英格蘭人為他禱告,一 個世紀之後,仍然有人來到他的墓前拜祭。

伊利修道院的修道士們此前背叛起義者,如今他們也受到了懲罰。40名武裝人員佔領 修道院,將其作為軍事哨所。每天早晨,修道院的修道士們在教堂大廳中向駐紮在此的軍隊發放生活用品和軍餉。修道士們抱怨他們和國王的協議未被遵守,軍人們則回應道,他們之所以住在這裡,是為了更好地守衛伊利島。為了擺脫這些軍人的壓榨,他們答應向諾曼第王室支付七百銀馬克,這也是修道院的所有財產,這筆錢最終交到了劍橋郡的子爵皮科特手中。然而,皮科特在稱重時,卻發現修道院上繳的錢分量不足七百銀馬克,於是,他以欺騙國王的罪名審判修道士們,勒令他們再多繳納三百銀馬克作為補償, 以示忠誠。

最終,修道院前後一共繳納一千銀馬克。此後,國王派特使前來,擄走了修道院僅剩的值錢物品,並對修道院的土地進行盤點,打算徵用其作為封地。修道士們滿腹牢騷卻無處發洩。他們常常提及伊利修道院本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教堂,如今卻深受苦難和壓榨,然而沒有人為他們掉過一滴眼淚,更沒有人願意為維護他們而拿起武器戰鬥。在剿滅伊利島的起義者們之後,諾曼人軍隊從水陸兩路向英格蘭北部前進,他們四處搜捕,以防再有起義發生。軍隊第一次越過特威德河,來到蘇格蘭領土,以追捕所有逃難到此的英格蘭人,不過仍有不少英格蘭難民僥倖逃脫,蘇格蘭國王馬爾科姆最終也未將他們交於諾曼人軍隊。

此前,國王馬爾科姆曾在諾森伯蘭郡發動過一次反抗諾曼人的起義。如今,馬爾科姆看到諾曼人軍隊治軍嚴明,隊伍壯大,心生畏懼,於是帶著和平的願望去拜訪英格蘭國王威廉。他以友誼為名與威廉握手言和,並表示威廉的敵人也是他的敵人,心甘情願地讓蘇格蘭成為英格蘭的附屬國,而自己則成為威廉的封臣。威廉就這樣切斷了英格蘭人的所有外援,他心滿意足地從蘇格蘭回到英格蘭,並受到 達勒姆主教沃切爾的接待。沃切爾本是洛林人,他來到達勒姆大教堂,接替前任主教埃格文。埃格文被罷黜,判處永久隱居,埃格文的悲慘下場讓英格蘭人民對沃切爾心懷仇恨,儘管達勒姆本在海拔較高的山地,易守難攻,但是新上任的主教仍然提心弔膽,整日擔心自己受到諾森伯蘭人的報復。

據記載,威廉在他的要求下,在最高的山丘, 為他建了一座堅固的堡壘,以供他和其他教士居住。沃切爾在溫徹斯特接受聖職,並由一隊諾曼人騎士護送到約克郡。英格蘭人戈斯帕特 裡克花重金買下泰恩河以南的領地,成為諾森伯蘭郡的公爵。他前來迎接這位洛林出身的主教,並提議護送他前往達勒姆任職。然而,戈斯派屈克曾經參加過 格蘭愛國運動,因此縱使他對主教萬般殷勤,也難以抹去這一「汙點」。

同一年,威廉奪去戈斯派屈克的爵位,只因為他曾經在諾曼人攻佔英格蘭時,保衛過約克郡。和過去埃爾德雷德主教一樣懷著傷心和悔恨的心情,戈斯派屈克離開英格蘭,前往蘇格蘭定居,在那裡,他的家族生活富足,受人尊重。諾森伯蘭郡的統治權則到了瓦爾塞奧夫手裡,他是西沃德的兒子,和戈斯派屈克一樣,他同樣參加過英格蘭起義運動,保衛過約克郡,他悲慘的命運也即將來臨。

相關焦點

  • 西方史:分析亨利一世出徵諾曼第公園
    引言亨利一世出徵諾曼第公國,在離莫爾坦三法裡的坦什布賴堡壘一舉獲得勝利,羅貝爾公爵及其親信則淪為俘虜。值得一提的是,被俘虜的 羅貝爾公爵的親信中,竟然有英格蘭前任國王埃德加。埃德加此前放棄英格蘭王位, 放棄自己的前途,定居在諾曼第,並和羅貝爾公爵成為至交,甚至陪同其前往聖地。
  • 西方史:簡析克羅爾蘭德修道院的附屬教堂教士的遭遇
    一些英格蘭難民在戰爭中失去 一切,移民至此,他們告訴赫裡沃德,他的父親已經去世,他父親的遺產被諾曼人侵佔, 他的老母親受到諾曼第人的侮辱,如今苦不堪言。聽到這樣的消息,赫裡沃德即刻啟 程前往英格蘭,悄無聲息地回到故鄉,並且很快找到了倖存的親戚和朋友。一行人決定以赫裡沃德為首,組成武裝部隊,襲擊諾曼人,並且奪回遺產。
  • 世界歷史:分析國王威廉為壓制民憤所做的措施
    伯克漢斯特德對於英格蘭人來說,並非吉利之地,因為他們就是在這裡向諾曼人軍隊投降的。幾位首領見到了國王威廉和他最親密的朋友蘭弗朗克主教,兩位謙遜溫和,彬彬有禮,態度誠懇;雙方就各自利益進行長談,最終達成一致。聖奧爾本教堂的聖骨被運至會議召開 的場所;聖骨之上平攤著一本祈禱書,翻至《新約》開始的那一頁。
  • 八位參加過諾曼第登陸戰的演員和名人
    2016年6月6日,是二戰諾曼第登陸72周年紀念日。1944年6月6日,盟軍在法國北部海岸成功完成了至關重要的諾曼第登陸戰。雖然盟軍方面遭受重創,但隨之進行的戰役從根本上將德國軍隊驅逐出了法國國境。可你是否知道下面這八位參加過諾曼第登陸的名人?詹姆斯·杜漢(James Doohan)
  • 西方史:論諾曼人軍隊勝利後與英格蘭人民之間的意志差別
    引言威廉幾次徵戰成功,諾曼人軍隊士氣大漲。此時,英格蘭人民意志消沉,不可能發起新的愛國運動,按照諾曼人的說法,英格蘭境內總算有了難得的「安寧」。但是,威廉未能高枕無憂,因為,勒芒人起義反對他的政權,他不得不立刻返回諾曼第以平定叛亂。勒芒在地理位置上位於諾曼第和安茹之間,因為各種原因輪流成為兩個公國的附屬。
  • 西方無法圍堵的國家,為何只有中國?原因主要有三點
    所以正是因為如此,我們看到,西方近代崛起後,就不願放棄自己的地位,所以不斷聯合在一起,圍堵那些潛在的競爭對手。尤其是近代以來,很多強國都被西方圍堵下去,最終走向衰弱,甚至滅亡。但是唯獨中國除外,為此很多人不明白了,西方無法圍堵的國家,為何只有中國呢?原因主要有三點。西方強大後,幾乎將世界的大帝國,都打趴下,或者直接滅亡。尤其是奧斯曼帝國,都被打垮。
  • 西方傳教士筆下的清初軍隊
    明末清初有許多西方傳教士在中國活動,他們用第三方視角為我們今人打開了一扇觀察古人的窗口,茲將《韃靼徵服中國史》中有關軍隊訓練的部分章節抄錄如下,以饗讀者。韃靼人離不開武器和打仗。在皇帝親自指揮的十萬軍隊中五萬騎兵立即突破和打敗中國軍隊。這些騎兵勇敢,鬥志昂揚,突破防守,無往不利,此外他們數量多,由堅定的人駕御,所以軍隊難以抵擋,中國人等更難對抗,中國人沒有阻擋的矛子,也沒有密集的軍隊,更沒有相等於韃靼的騎兵。韃靼人用短馬鐙御馬,他們馬匹的裝備一般既不奇特也不華麗,但經久耐用,適合用於他們的戰爭方式。
  • 都認為「諾曼第登陸」死傷慘烈,看了數據,不知大家作何感想
    在眾多的影視作品中,「慘烈」成為了人們對諾曼第登陸的第一印象。那麼,盟軍在諾曼第戰役期間總共投入了近300萬兵力,最終到底傷亡了多少士兵呢?第二個登陸地點是諾曼第。德國同樣安排了不少駐守軍隊。為了減少德軍在諾曼第的防禦力量,盟軍搞出了一個假的第一集團軍群,將巴頓任命為司令。巴頓向各部隊下令,隨時做好向加來進發的準備。甚至他們還故意讓德軍截獲了己方電報,營造出了重點進攻加來的態勢。
  • 美軍圍堵伊朗油輪惹禍!快艇狼群殺進海峽,開火攔截大批西方油輪
    近期,美國再次對伊朗油輪出手,並且又一次殃及西方陣營內的大批油輪。據卡達半島電視臺英文網5月18日報導,美軍大批戰艦在公海圍堵5艘伊朗油輪的舉動惹下大禍,包括英國在內的美歐國家多艘油輪在阿拉伯半島紅海水域遭神秘快艇狼群開火攔截,地理位置與荷姆茲海峽同等重要的紅海曼德海峽一時間變成「致命航道」。沙特和阿聯領導的阿拉伯聯軍表示,伊朗支持的葉門胡塞武裝是襲擊海峽過往船隻的「元兇」。
  • 西方史:分析新上任的安茹伯爵與亨利一世之間的關係
    格羅斯特公爵羅貝爾打破此前和史蒂芬達成的和平協定,從諾曼第發來消息加以挑釁,表示不再效忠於史蒂芬。根據當時的一位作家所述:「羅貝爾之所以採取這樣的態度,是因為他諮詢了幾位宗教人士,尤其是後來 他收到了教皇發來的密函,勒令他務必遵從效忠瑪蒂爾達的誓言。」英諾森二世收回 了支持史蒂芬成為英格蘭國王的敕書,事情發展至此,似乎只有戰爭才能解決問題。
  • 硬幣上的戰爭:諾曼第登陸戰加拿大軍隊如何打出了第二高的戰損
    1944年6月6日,也就是D-day,盟軍發起「霸王行動」,諾曼第登陸戰役開始。霸王行動中,一共有5處海灘作為登陸地點,除了大家熟知的奧馬哈海灘外,還有寶劍海灘、朱諾海灘、黃金海灘、猶他海灘。登陸前準備中的加拿大軍隊面對這個「Very Easy」模式的開局,加拿大軍隊卻生生打出了排名第二的傷亡,D-day的朱諾海灘到底發生了什麼?
  • 美國欲將部分駐德軍隊轉派波蘭 銳評:意在加緊對俄「圍堵」攻勢
    美國總統川普近日在白宮與到訪的波蘭總統安傑伊·杜達召開聯合記者會,宣布美國將把部分從德國撤出的軍隊部署至波蘭。隨後,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格魯什科表示,俄羅斯將密切關注美國駐歐洲軍隊最終部署情況,必要時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確保俄國防和安全方面的合法利益。
  • 西方史:分析羅曼人與英格蘭人之間的政治較量
    後來,窮苦的英格蘭人後代對諾曼第的富人已經不再具有太大威脅,英格蘭人如果私自狩獵,被抓住之後只會被關押一年時間, 之後他需要找到12位有償還能力的擔保人,來擔保他以後不會再在任何一個獵場或森林狩獵,保證他不再出現在任何一個禁獵區或者禁漁區,並會永遠為了維護國王的指令和國家的和平而努力。
  • 二戰期間,盟軍在諾曼第登陸,德軍去哪了?
    諾曼第登陸是二戰時期盟軍發起的一場大規模登陸作戰。將近300萬盟軍士兵通過英吉利海峽登陸法國諾曼第,從而拉開了盟軍在西線戰場上的大反攻序幕。諾曼第登陸的過程非常順利,盟軍在登陸過程中發生的戰鬥與預期中大體一致,盟軍也確實做到了在90天(D+90)內抵達塞納河。那麼問題來了,諾曼第登陸時,德軍去哪了?有人認為,諾曼第登陸時德軍已是強弩之末,所以無力抵抗300萬盟軍的攻勢。這種說法雖然聽上去頗有道理,但卻不符合客觀事實。
  • 西方史:簡析從黑斯廷斯戰役到諾曼人攻佔切斯特
    威廉假意 辭,表示要和所有並肩作戰的戰士們共同分享榮譽和財富,稱王時機還未成熟,可以稍作等待;威廉還說,他來英格蘭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為了整個諾曼第,如果註定他 要成為英格蘭的國王,那麼距離即位也尚需時日,因為英格蘭並未完全平定,反抗聲還在 四處響起。
  • 西方史:分析羅德率領英格蘭將士驅逐諾曼人所帶來的後果
    引言羅德曾經率領英格蘭將士,先後兩次將諾曼人趕出英格蘭,如今竟然答應將英格蘭最重要的防禦堡壘交於諾曼第公爵,日後他恐怕要為自己的輕率付出慘重的代價。 回到巴約城堡後,威廉召集所有諾曼第男爵,舉行會議。不久之後,哈羅德將弟弟烏爾夫諾特留下,帶著侄子離開諾曼第。威廉公爵 一直送他到岸邊,饋贈他大量禮物。威廉此時內心喜悅,因為哈羅德已經立誓助他一臂之 力,這塊通往英格蘭王位之路的絆腳石已經被剷除。
  • 讀這本極簡英國史,讓孩子明白英國的歷史也是一部戰爭不斷的歷史
    備受關注的英國超長待機女王,伊莉莎白的王宮最近不消停,遭群眾圍堵抗議,300萬人圍觀,這次的關注點是安德魯王子。關注英國女王,是因為我一直對英國的歷史很感興趣,英國的歷史不像華夏文明一樣源遠流長,從有記載的第一任國王諾曼第王朝的威廉一世至今,也就一千多年。
  • 英國第一王朝「諾曼第王朝」的建立
    但是對於整個歐洲史,我們總感覺是混亂的,一個統治者可能兼任好幾個國家的國王頭銜,大家整天打來打去,相互結盟,又馬上說話不算數,去聯手別的國家。所以從今天開始,我們會從英國入手,為大家把整個歐洲的歷史梳理清晰。
  • 西方國家為何不遺餘力地抹黑蘇聯?
    2019年6月6日是諾曼第登陸勝利75周年的紀念日,由美英法主導的慶典活動邀請了包括曾經戰敗國德國和義大利的國家元首出席活動,唯獨落下反法西斯戰爭的中流砥柱國家——俄羅斯(蘇聯)的國家元首普京。西方國家抱團慶祝,大肆宣揚美英軍隊的歷史性作用,而對蘇聯扭轉二戰局勢,解放大半個歐洲的功績避而不談,一方面是往自己臉上貼金,滿足自身虛榮心;另一方面是對俄羅斯別有用心,妄圖通過抹殺蘇聯的功績,以達到削弱俄羅斯從反法西斯戰爭中獲取的國際地位和話語權這一不可告人之目的。為此他們不惜和曾經的「敵國」尬聊諾曼第,可謂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 二戰1944年6月6日諾曼第暴風雨來臨之前抉擇隆美爾神話的終結
    1944年6月6日盟軍在毫無預兆的情況突然打響了諾曼第登陸戰役,諾曼第登陸戰役是二戰時期人類歷史上最大一次兩棲登陸作戰行動,也是二戰中西線盟軍一次決定性戰役,諾曼第戰役的打響也意味盟軍在西線戰場的全方面開闢,東線的蘇軍的部隊就不用在孤軍奮戰了,諾曼第戰役和義大利戰役是有本質上區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