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春,正在比利時留學的張充仁離開聖安德烈修道院沒多久,就收到陸徴祥修士的來信,要他去見《20世紀報》漫畫周刊的主編喬治・雷米(筆名埃爾熱)。後經魯汶大學負責中國留學生事務的戈賽神父介紹,張充仁認識了埃爾熱。
埃爾熱熟悉天文地理、風土人情,又善於表達自己的思想,兩位同齡人談得分外投機。張充仁和埃爾熱都喜歡繪畫,都曾在教會學校讀書;只是埃爾熱出道更早,他18歲就到《20世紀報》工作,而張充仁21歲オ進《時報》;他倆都曾在攝影室當過學徒,都做過插圖畫家,都負責編過畫刊,不同的是張充仁後來進了美術學院接受正規的藝術教育,而埃爾熱則依靠自己的天賦和勤奮自學成オ。共同的信仰、相似的興趣和經歷,使他們很快成為無話不談的知心好友。
張充仁詳細地講述了中國的歷史、風俗習慣、生活狀況,以及中國受日本侵略後的處境,從而引導埃爾熱去了解、研究和發現真實的中國。張充仁說:「中國是一個大國,中華民族熱愛和平,從不侵害他國,也不願被別國侵略。現在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完全是想吞併中國所造成。」埃爾熱說:「這些情況,我們歐洲人是不知道的。」他倆商量,由埃爾熱編好故事,經張充仁過目、修改,然後連環漫畫起畫稿,交張充仁修飾。
《丁丁在遠東》又名《藍蓮花》,是《丁丁歷險記》漫畫叢書中的一冊。事隔六十多年後的今天,我們會發現除丁丁、小狗白雪等主角外,故事情節、場景、人物等等,都是地道的「中國貨」。考慮到日後學成回國恐遭日特暗害,張充仁沒有在書上公開署名,把自己的名字隱入圖畫中,如在《丁丁在遠東》第40頁,日本裝甲車前日本軍人頭上的「張充仁」字樣;第45頁左上角的「充仁」字樣;第46頁第幅右角寫有「張充仁」的招牌……可見,張充仁為在畫面留下他的印記,是費了一番心思的。
另外,畫面上還多處出現「打倒帝國主義」「取消不平等條約」等口號,表達了張充仁的心聲。而埃爾熱也將張充仁化身成一個小男孩「張」,畫進《丁丁在遠東》中,作為丁丁在中國的患難之交。
漫畫故事中人物一般是虛構的,而張充仁卻是埃爾熱一生創作的二十四本《丁丁歷險記》中唯一一位真實人物!這本《丁丁在遠東》是埃爾熱和張充仁合作的結晶,也是中比兩國藝術家友誼的見證。
1935年底,《丁丁在遠東》的連環漫畫終於發表完畢,獲得了巨大成功。它不僅揭露了日本侵華的真相,也改變了歐洲人眼中中國人留辮子、長指甲、纏小腳、抽鴉片的野蠻落後形象。「中國張」的大名在歐洲婦孺皆知,並影響了幾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