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身邊的小狗米盧與他幾乎從來形影不離,但偶爾也會因為一些意外而短暫分開。在丁丁逃出麥加,駕駛飛機一路東航迫降在印度叢林中,在印度又逃出瘋人院,追趕火車的過程中,身手矯健的丁丁如鐵道遊擊隊般攀上了飛馳的列車,像騎上奔騰的駿馬,車站和鐵道線上只剩下了孤零零的小狗米盧。招惹了神牛的米盧攤上了大事兒,被憤怒的教徒們抓到蓋帕佳瑪邦將要成為神的祭品。丁丁歷險記系列中在這裡第一次出現了一個神的形象--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溼婆神。
印度教的三大神之一:溼婆神。
米盧差點變成溼婆神的祭品。
印度這個與中國毗鄰的南亞大國,對於大多數中國人而言其實是陌生的。很多人覺得那裡是唐僧前去取經的地方,是批量生產歌舞電影的地方,是吃飯離不開咖喱的地方,是遍地瑜伽術士和苦修僧人的地方。這些印象確實都在印度部分成立,但也都不足以描述這個人口已經接近或者超過中國的龐大國家。印度就像那片土地上具有代表性的動物--大象一樣,古老而笨拙,遲緩而神秘,也同樣具有龐大的體量,以致於只能觸摸到它的一個小小局部,因而它具有千般矛盾的面貌:隱忍而又奔放,貧窮而又奢華,溫和克制而又窮兵黷武,聰明伶俐而又愚蠢蒙昧。
印度的天竺遺址。
製作印度咖喱的原料。
印度大城市孟買夜景。
現在把佛教和印度相關聯,其實已經只有遙相憑弔的寄託,而早已不具備現實意義。
從中國的唐朝以來,世界的佛教中心就已經一直是中國,而現在叫做印度的那片土地上--無論古時叫做天竺、德裡蘇丹、莫臥兒還是其他--這個被西方人稱為Buddhism的宗教,早已衰微到幾乎可以忽略。
如果以現在的印度疆域而言,佛教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也就是如來佛釋迦牟尼都不是印度人,而是出生在尼泊爾。近年來尼泊爾官方多次對印度某些宗教界人士的言論提出質疑,正是基於這一事實。
如今所謂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其實如果按照信徒數量,佛教並不具備位列三甲的資格,在佛教曾經盛行過的印度,佛教徒已經數量極為稀少,而信徒人數位列世界第三的,是印度教。這種幾乎只在印度本土流行的宗教,10.5億信眾的數量已經覆蓋了如今人口大約13億的印度境內除穆斯林外的絕大多數人口。
印度的佛教寺廟。
印度教廟宇。
印度的國旗由橙、白、綠三色組成,這象徵著印度境內的宗教(而非民族)團結。居於上方的橙色代表在印度居於絕對優勢的印度教,居於下方的綠色代表伊斯蘭教,二者中間的白色代表林林總總的所有其他宗教,當然其中也包括佛教,白色當中就凸顯了一個佛教的象徵--阿育王法輪。這個具有24根軸條的法輪象徵著一天的24個小時,歲月永恆天佑印度。
而這個圖案出現在印度國旗上,居然還是出自於一個中國人的意見。
1947年印度獨立,當然需要設計全新的國旗。印度新政府很快確定了象徵宗教團結的橙白綠三色旗,同時為了紀念國父甘地,在中央的白色上增加了紡車的圖案--紡車是甘地在不合作運動中自己紡布的標誌物。當時印度與中國關係很好,印度政府把這一方案拿給中華民國首任駐印度大使,清華大學前校長羅家倫看的時候,羅家倫提出紡布機代表落後的手工業,不宜作為國家象徵,不如去掉團案中的機架,僅保留紡輪,又可以抽象演化為印度歷史上的輝煌時代--孔雀王朝時的阿育王法輪,豈不既有存續傳統之意,又有緬念國父之情。印度政府欣然採納了這個建議,就有了如今印度國旗的樣子。這恐怕也是唯一的一面由中國人參與設計的外國國旗。
印度國旗。
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清華大學由教會學校轉為國立大學的首任校長,中華民國首任駐印度大使羅家倫。
當然,在丁丁到來的1934年,這面旗幟還遠未誕生,那時的印度還是英國在海外最引以為傲的殖民地。米盧在溼婆神像下的獻祭儀式終究沒有完成,警察杜邦和杜幫假借溼婆神的名義拯救了它。對於印度的普通民眾而言,溼婆神的一言一行絕對是不容置疑不可忤逆的聖諭。那這個溼婆又是何方神聖?
溼婆的靜態法相。
2014年11月9日,印度總理莫迪宣布增設一個政府部門--瑜伽部。為一種運動可以專門設立一個部來管理,在世界上絕無僅有。
現在在中國城市裡遍布街巷的健身房中,基本都有瑜伽課程,這也是被無數城市白領,特別是女性所青睞的運動之一。在瑜伽教程中也多以呼吸吐納、伸展彎曲之類的陰柔姿態為主要練習方式。
瑜伽這種運動的起源,是與印度教密不可分的,如今已經開枝散葉到上百種流派的瑜伽,源自於2400年前的婆羅門教(也就是現在印度教的古代形式)哲人帕坦伽利的一本著作《瑜伽經》。這位帕坦伽利,在印度傳說中正是溼婆神派到人間開辦舞蹈班的使者。因此瑜伽修煉的很多體態身姿都是與溼婆相關的,最典型的就是一種叫「舞王式(Natarajasana)」的體式,這是獻給舞蹈之王溼婆的姿態。溼婆本人是印度傳說中的瑜伽之王。他在喜馬拉雅山脈創造了840萬種瑜伽體式,代表他的840萬個化身--印度教義中,一個人從生到死會經歷840萬個姿勢。
溼婆經常以舞蹈的形態出現。
瑜伽站姿中的舞王式,獻給瑜伽之王溼婆的姿態。
當然,印度教中的大神溼婆如果只是瑜伽之神,就實在太大材小用了。瑜伽只是溼婆的業餘愛好,溼婆的本職工作是掌管世間萬物的毀滅與重生。
儘管Siva被翻譯為「溼婆」,但這個神祗與「溼」和「婆」都無關聯,而是一個至陽至剛的形象。
溼婆的一種稱為林伽的常見形象就是一個巨大的男性生殖器。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描述了一段匪夷所思的印度母親河恆河的來歷:溼婆和妻子烏瑪交媾,一次就達百年之久,禮成之際精液撒向人間,形成了恆河在印度大地上滋養萬物。如今印度教徒以恆河為聖河,恆河水為聖水,在恆河沐浴視作完成聖禮,也與這個傳說不無關係。
故事當然荒誕不經,但印度人對溼婆神力的頂禮膜拜可見一斑。也正因如此,印度教中一個強大的分支就是溼婆教,以溼婆為至高無上的大神,尊崇溼婆偉大的生殖能力。至少在表面看來這種崇拜還是有一定效果的,印度已經距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僅有半步之遙。
印度的溼婆林伽祭壇,造型模擬男女交媾。
印度教徒恆河沐浴,聖水滌身的盛況。
印度商店中的林伽:溼婆的象徵。
從幼年閱讀哈努曼神猴的故事,婆羅多仙人的傳說,到工作中了解班加羅爾的東方矽谷,加爾各答的科技騰飛,再到休閒時看過的那些寶萊塢電影,印度在我心目中一直是個神奇而魅力十足的地方。雖然相對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對印度的關注較少,但是跟隨丁丁在漫畫中再次來到印度,還是引起了自己無限的好奇心。希望有機會可以到那片土地親身體驗,像丁丁在那裡的經歷一樣,從英國茶點的優閒到叢林穿越的刺激。那個地方一定有格外的吸引力,使得丁丁第一次在故事結尾沒有離開,而是留在他歷險的地方繼續盤桓。不過,他馬上就要到一個我最熟悉的地方去了。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努曼。此書成書早於中國的《西遊記》一千年以上,孫悟空的形象顯然是由此借鑑而來。
搭救邦主的丁丁在印度受到了隆重的禮遇。
丁丁的印度造型玩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