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臺灣設自由經濟示範區 掌聲背後有挑戰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臺媒:臺灣設自由經濟示範區 掌聲背後有挑戰

  中新網3月28日電 臺灣《經濟日報》28日發表社論說,在眾人期盼下,臺灣行政機構27日公布了「自由經濟示範區」的規劃方案。雖然目前方案僅有框架梗概,尚無具體內容,但仍然可看到臺當局的企圖心。不過自由經濟示範區成功與否的關鍵,不僅在於方向與格局,更在於未來的執行與落實。

  文章稱,按照臺灣行政機構方案,自由經濟示範區共有五大推動策略,包括促進人、物、金流自由、開放市場、提供投資租稅誘因、便捷土地取得以及建置優質營運環境。同時為求時效,將分兩階段推動。第一階段以現有的「五海一空」(蘇澳港、基隆港、臺北港、臺中港、高雄港、桃園機場)自由貿易港區為核心,而第二階段,則須待「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法」通過後,方能展開。

  文章稱,這二個階段分別有其亮點,也有其困難。其中第一階段的特色,除延伸、擴大了自由貿易港區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放寬開放大陸物品之進口限制。而第二階段需要修法方能推動的自由化項目,才是自由經濟示範區的真正亮點及困難所在。

  文章稱,回顧臺當局當初提出自由經濟示範區計劃之目的,其中之一是擴大對陸資、陸貨的開放,進一步促進兩岸經貿關係的正常化。從這個角度觀察,第一階段的自由經濟示範區,嚴格來說比較接近招商引資政策,而非自由化的示範。自由貿易港區無論如何擴大,畢竟受到土地大小的限制,在短期內會有增加投資、創造就業之效,但自由經濟示範的功能則相對有限。

  文章稱,本階段令人期待的自由化,將會是對大陸農工產品的解禁。方案中規劃將與農業加值結合,以期在開放後配合臺灣優質農業加工技術後出口,爭取國際市場,提升臺灣農業品競爭力。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正確的方向,更能藉由成功結合、互蒙其利的結果,化解產業界對開放大陸農工產品的擔憂,是第一個令人期待的示範項目。

  文章稱,第二階段將會是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深水區,因為凡是需要修法才能推動的事項,通常開放的效益固然顯著,卻也是爭議性較高的問題。對於臺當局的野心,我們應該給予掌聲。但對於過去反對意見,如何在自由經濟示範區中加以化解,以避免重蹈覆轍,才是真正的挑戰。

相關焦點

  • 臺媒批蔡當局刻意淡化RCEP影響:臺灣變亞洲經濟孤島
    來源:海外網原標題:臺媒痛批蔡當局刻意淡化RCEP影響:臺灣變亞洲經濟孤島圖源:法新社海外網11月17日電 亞太15國15日籤署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臺媒直指臺灣經濟面臨被邊緣化,然而民進黨當局仍故作鎮定地宣稱「損失不大」,島內輿論痛批:這是酸葡萄心理,臺灣已成為亞洲經貿體系中的「孤兒」。
  • 臺媒痛批蔡當局刻意淡化RCEP影響:臺灣變亞洲經濟孤島
    來源:海外網圖源:法新社海外網11月17日電亞太15國15日籤署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臺媒直指臺灣經濟面臨被邊緣化,然而民進黨當局仍故作鎮定地宣稱臺灣《經濟日報》17日也發表社論直指臺當局所謂「影響不大」的邏輯漏洞:民進黨當局宣稱對RCEP出口雖佔總出口約70%,但其中約四分之三為零關稅,所以RCEP對臺灣影響不顯著,現階段應以努力以加入CPTPP為目標。如果依此邏輯,臺灣對CPTPP出口僅佔總出口四分之一,其中同樣約有四分之三產品免關稅,臺灣應該更沒有加入CPTPP的必要。
  • 蔡英文大肆吹噓臺灣經濟,臺媒一針見血:全靠兩岸貿易
    據臺媒11月1日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當天在臉書上發文誇耀臺灣經濟的好表現,再次超越了預測。她聲稱,最近世界各地陸續公布2020年第三季經濟成長率,其中臺灣的經濟成長率來到3.33%,比預期更好,也穩居「亞洲四小龍」第一名。不僅如此,蔡英文還吹噓,經濟能維持正成長,要歸功於臺灣人團結防疫、社會上百工百業認真打拼。
  • 臺灣經濟成長今年趕超大陸?臺媒:清醒點 千萬別夜郎自大!
    華夏經緯網綜合臺媒報導:臺灣媒體集體又興奮了!這一回「臺灣之光」在英國散發出「耀眼」的光芒。英國經濟學人集團出版的雜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在最新一期周刊中,公布2020年「年度國家(country of the year)」,以「臺灣以抗疫有成」為名,將其列入「5國」名單之列。專欄中還指出臺灣今年經濟成長可望超越中國大陸,重返過往榮光。被英國列入「光榮榜」,綠媒紛紛在轉載新聞,並稱臺灣之所以能被點名,主要是在於防疫、經濟和所謂「抗中」表現。
  • 徹底解決臺灣問題?臺媒:假如我們是大陸,現在就是最好時機!
    而想要徹底解決臺灣問題,有臺媒表示:假如我們是大陸,現在就是最好時機,那為何會這麼說?大陸與臺灣島內之間,進行和平談判的前提是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如果臺灣肆意挑戰大陸的底線,據不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大陸可能會考慮使用武力解放臺灣。使臺灣回歸大陸是民心所向,這個問題不管花多少年的時間都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 聊點臺灣腔:兩岸經濟有來往,臺灣福氣又安康
    今年,臺灣經濟發展遭遇了不少挑戰,臺灣產業界人士難免擔憂。疫情以來,島內民生問題凸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連續10個月同比下降,反映了臺灣民眾的消費不振。根據臺當局統計部門的數據,臺灣放無薪假的職工人數自從疫情暴發就一直居高不下,工資收入得不到保障,有錢的人不敢花,沒錢的人沒法花,消費需求自然下降。
  • 臺媒質問真要關閉中天新聞臺,放棄言論自由?蔡英文僅揮手不回應
    據臺媒報導,中天新聞臺執照為期6年,將在今年12月11日到期。對於中天新聞臺換照申請案,先前外界盛傳將所謂「留校察看」,17晚還傳出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主管陳耀祥「遊說」委員「有條件通過」以降低政治衝擊。但18日委員會負責審查的7位成員卻態度一面倒傾向撤照,最終確定對中天新聞臺做出不予換照處分。
  • 蔡英文吹噓臺灣經濟成長「四小龍之首」,臺媒指出全靠兩岸貿易
    蔡英文今天在臉書上發文誇耀臺灣經濟的好表現,再次超越了預測。她聲稱,最近世界各地陸續公布2020年第三季經濟成長率,其中臺灣的經濟成長率來到3.33%,比預期更好,也穩居「亞洲四小龍」(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地區、中國臺灣地區)第一名。
  • 臺媒:臺灣瀕臨缺電風險 豈可保證不漲電費?
    臺媒:臺灣瀕臨缺電風險 豈可保證不漲電費?以臺灣電力供需而言,今年夏天一度面臨限電邊緣,在可預見的未來也沒有大幅提高電力供應的條件。蔡英文的說法當然會受到企業界的挑戰。  對現代人類而言,電力的重要性幾乎等同於陽光、空氣、水。猶記得1997年7月29日全臺大停電,當時正值酷暑,家家戶戶紛紛走到戶外乘涼。新竹科學園區因這次大停電損失20多億元臺幣,股市開盤即告重挫。歷經此次大停電,臺灣民眾對電力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 臺媒曝美國貿易代表署官網現「中華民國國旗」 網友:臺灣就喜歡自嗨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灣的「國際定位」問題一直讓島內各界頗為頭大,此前不斷有島內媒體曝出國際個別組織或部門在「臺灣」名稱標註上引發爭議和分歧。這次,臺媒又盯上了美國推動貿易政策部門「美國貿易代表處」(USTR)的官網。
  • 深夜「突發」:臺灣「邦交國」+1?!
    臺灣又有「外交大突破」了?島內網友:國際大笑話!「邦交國有望+1?」繼7月島內媒體歡呼「臺灣外交取得重大進展」後,8月3日,又有臺媒說臺灣「外交」有「大突破」。對此,有島內網友不客氣地說:真是國際大笑話。
  • 臺媒社論:蓬佩奧並非愛臺灣而是害臺灣
    原標題:臺媒社論:蓬佩奧並非愛臺灣而是害臺灣參考消息網11月17日報導臺灣《中國時報》11月16日發表題為《蓬佩奧 愛臺灣還是害臺灣》的社論稱,蓬佩奧並非愛臺灣而是害臺灣。全文摘編如下: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日前宣稱「臺灣從來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但當天民進黨當局只能以所謂「重申立場」來保持距離。即使獲得川普政府的所謂支持,民進黨當局還是無法跨越「一中」紅線,證明其所謂「反中」「仇中」路線已經失敗,如何面對美國選後新局,民進黨當局已沒有模糊空間。
  • 臺媒:臺灣中天新聞臺12日零時起將「關臺」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新聞網」)11月18日,偏藍媒體中天新聞臺換牌照一案有了結果,臺當局「通訊傳播委員會(NCC)」7名「委員」以7:0通過否決中天新聞臺更換牌照。此舉隨後引發島內民眾不滿,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國民黨籍「立委」鄭麗文曾炮轟民進黨當局「吃相非常難看」。
  • 臺媒:高雄人自嘲「死城」誰來救救高雄經濟
    據臺媒8月8日報導,臺灣一名網民發表「高雄是一座死城」的文章,內容提到高雄最近不少餐飲業關門大吉、平均薪資低、物價卻和臺北差不多,特別替高雄叫屈「臺灣本島所有縣市,虧欠高雄最多」,因為「錢就臺北收,汙染就高雄受」,讓他不忍上網發問「誰來救救高雄的經濟?」
  • 臺媒:解放軍軍機今日下午再進入臺灣西南空域...
    臺媒:解放軍軍機今日下午再進入臺灣西南空域 20小時內三度「擾臺」】根據臺灣媒體《自由時報》周五(10月16日)最新報導,解放軍1架運8反潛機昨晚6時許進入臺灣西南空域遭廣播驅離,繼大陸軍機上午8時許進入,剛剛下午1時43分再次進入臺灣西南空域,20小時內3度「擾臺」。
  • 臺媒:解放軍軍機連續第6日進入臺灣西南空域...
    臺媒:解放軍軍機連續第6日進入臺灣西南空域 本月至今臺軍廣播驅離39次】根據臺灣媒體《自由時報》周四(11月19日)最新報導,解放軍軍機「襲擾」臺灣西南空域頻繁,昨天無視全臺搜救飛行員蔣正志,進行「襲擾」,今天早上7時許仍持續進入臺西南防空識別區。
  • 福建GDP總量首超臺灣,臺媒怎麼看?
    福建GDP總量首超臺灣,臺媒怎麼看?島內媒體低調報導了這一「歷史性時刻」,並援引島內經濟學者的說法認為,福建「超越臺灣是遲早的事」。據人民日報客戶端5月26日消息,全國人大代表、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23日在北京接受記者專訪表示,福建著眼大局大勢,注重落實落細,發揮獨特優勢,著力做好「通」「惠」「情」三篇文章,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取得新進展。
  • 指著湖北醫護誇臺灣!臺媒「造假」伎倆又暴露了
    【文/觀察者網 童黎】指著大陸醫護人員的照片說是臺灣的 ,然後講述一段島內防疫的感人故事……臺媒的「造假」伎倆又暴露了!觀察者網查詢發現,從主持人到「嘉賓」,這檔島內節目堪稱「槽點滿滿」、「漏洞百出」,甚至為了掩蓋錯誤對外屏蔽了視頻。
  • 一些臺灣人被稱為「井底之蛙」,臺媒「功不可沒」
    新竹縣議員邱靖雅受訪時感嘆,島內媒體的國際觀相當狹隘,對大陸的報導也太偏頗,並質問「臺灣是不是瘋了?」 臺灣的媒體是什麼調性,筆者有深切體會。版面、螢屏上的島內新聞,要麼是選舉、藍綠鬥法,要麼就是雞毛蒜皮的社會事件;優質的國際新聞幾乎沒有,最多是一些日韓明星的八卦。臺灣的電視節目看久了,真會讓人發瘋。
  • 臺灣真實的經濟水平怎麼樣?
    「那時候我就知道,宣傳這個東西有很多虛擬的東西在裡面。」羅大佑說。不吹不擂,從側面來說,臺灣的經濟在那個時期還真的是非常的優秀。再說一個例子吧。香港導演王晶在做客《圓桌派》的時候,主持人竇文濤問他:「80年代的香港,有著亞洲好萊塢的地位,但這些年為什麼香港電影越來越式微呢?你覺得這裡面真正的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