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的石頭戰爭,巴勒斯坦投石戰和以色列的反擊

2020-12-08 老槍與戰線

向以色列馬加奇坦克投石的巴勒斯坦兒童

此前我曾在幾篇文裡使用過這張照片,小孩和巨大的坦克之間形成鮮明對比,象徵意義很強。也有讀者留言讚揚小孩的勇敢和反抗精神。但是我們也知道現在不是神話時代,一石頭過去坦克四分五裂那是不可能的,所以這種反抗實際殺傷為零,也就只有象徵意義了。

如果僅僅是一個小孩的自發抵抗,又被偶然拍下來了,那可能確實應該誇一聲小英雄。可要是我能拿出很多呢?

這是不是有點不對頭啊?都是孩子的自發行為,你信?向坦克和畫面上沒有拍到的伴隨步兵投擲石頭是風險很高的行為,一個底層小兵一時控制不住情緒或者手指頭馬上就是震驚世界的屠殺手無寸鐵無辜兒童的大新聞。那麼誰把這些孩子拱上去的?而那些端著相機或者扛著攝影機跟著拍攝的人又是種什麼心理?他們又在希望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呢?

中東地區,特別是耶路撒冷這一帶自古就有投石的傳統。當初史前時代放羊的大衛一石頭飛過去就砸趴了巨人歌利亞。到耶穌基督時候,一群壞蛋拖了個妓女來他面前,要用石頭打死,耶穌就說了「沒罪的人上來投第一塊」。話音沒落一塊石頭飛出來把那女人打個頭破血流,耶穌回頭一看,「媽,您來湊什麼熱鬧啊……」

中世紀時候一樣投石,據某朝聖者的筆記,他們那一隊1483人,挨到黃昏才敢進加沙城,早了要吃和平教小孩的石頭。在土耳其統治時期向人投石的情況似乎稍有收斂,當時主流輿論不贊成投石,因為土耳其人在民族滅絕方面頗有心得,向他們投石他們較真了要出橫禍。

到了近代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投石再度興盛。不單是巴勒斯坦人投,猶太人也在投。以色列成立之後,投石始終持續,但比較零星,一是純屬個人行為,二是這種做法得不償失。當時中東戰爭連綿不絕,以色列兵看到揚手扔東西就直接開槍,誰知道你扔的是石塊還是手榴彈呢?對於巴勒斯坦人來說,不管投什麼對面都是槍子招呼,那還不如真投個手榴彈呢。

1983年後在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出現了有組織的投石,到1987年12月的「巴勒斯坦第一次大起義」形成普遍規模,當時明確要求使用石塊(也包括燃燒瓶)而不是槍炮作為武器。

使用石塊是基於以下考慮:首先投石是一種明確的反抗態度,也是一種情感的宣洩。其次石頭在現代戰爭中完全無地位可言,根本無法看作進攻武器。當時的一些國際人權組織和相關人士聲稱投石屬於非暴力抗議,而巴勒斯坦人也接受了這種觀點。一些巴勒斯坦村莊認為他們如果對以色列人投石而不是開槍,那麼以色列人就不會用槍炮還擊,更不會派出坦克和推土機夷平村莊。另一方面起義者的石塊和以色列軍隊的真槍實彈坦克大炮形成鮮明對比,更有利於凸顯以色列人恃強凌弱的惡行,獲得人權組織的認可,也喚起國際社會對巴勒斯坦人的同情。

理想的狀態當然是以色列人也認同投石是非暴力行為,幹挨打不還手。不過以色列人還手也不怕,只要開槍開炮那必然出現死傷,那就是殘酷鎮壓手無寸鐵的和平抗議者。不管怎麼搞,輿論都會對巴勒斯坦人有利。

投石開始後以色列人果然按捺不住使用武器,巴勒斯坦人慘遭殺害,接下來就是抬棺遊行之類的戲碼。以色列軍隊經營了幾十年的為自衛不得已使用武力的克制形象在幾周內給扒個精光,現在和神話時代剛好掉了個個兒,以色列成了歌利亞,大衛嗎自然就是那些勇敢的小孩。

如前所述,投石既然是普遍性的,當然不會僅有小孩參與。成人對坦克投石當然有,但拍出照片來在對比上不如小孩投石對比鮮明,令人印象深刻。所以常見的公開發布照片上也就是一群群孩子英勇挑戰巨型坦克。

婦女向坦克投石

青年向坦克和裝甲車投石

投石的孩子大多是出於「自願」,據說這些孩子非常不喜歡被成人視為稚童,更願意被看作「青年黨」(shabab),如果被以色列人打死那就是殉道者。但我們也知道孩子的思維是不成熟不健全的,容易受環境和他人影響,也沒有全面思考的邏輯能力和知識儲備。在本國法律中,前面那些英勇的小孩有個統稱叫「無行為能力人」,所以這個「自願」是加了引號的。

2000年時,以色列利庫德集團領袖,著名的艾里爾·夏隆訪問阿克薩清真寺,又引發了「第二次大起義」。這次哈馬斯方面上了機槍、迫擊炮和火箭彈,但群眾投石作為傳統藝能仍保留了下來,其作用仍如前述。實際上全民投石活動一直延續至今,只要巴以問題沒有解決,那麼恐怕還會一直延續下去。

接下來我們要說說投石戰爭中的武器。

第一當然是手擲。從地上隨便撿起一塊石頭,不管是卵石、碎石還是半截磚頭,憑臂力向目標甩過去,是最早能上溯到南方古猿時代的人類家藝。當年我曾經看過一本歷史書,開篇對石頭進行過深情描述。你腳下任何一塊完全天然毫無人工痕跡的不起眼的石頭,可能都有過不尋常的歷史,你的某位祖先曾經隨手撿起它,對著猛獁象、劍齒虎或者某個同類狠狠甩過去。

手擲完全依賴使用者的體力和經驗,如果你平時沒有在投石技能上加點的話,出門隨便撿塊磚找個靶子試試,精度和投擲距離往往低於預期。兒童由於生理限制,投擲威力就更小了。

第二種是投石索,這種東西出自史前時代,結構簡單,威力巨大。兩根帶子一個皮兜,裡面裝上石塊,一隻手提起來高速旋轉,鬆開一端的帶子,加速後的石塊沿切線飛出。

這種武器製作很簡單,不講究的話任何帶子,只要能兜住石頭都行,有手就可操作。古羅馬帝國時期,投石兵也是常見遠程兵種,不過據說正規部隊投的是鑄造的鉛球。我國歷史上投石索在正規戰場名聲不顯,一般是邊遠地區牧人用來防身和趕羊,這可能是因為我國複合弓成熟過早的緣故。

投石索可有效增加兒童投石威力

有手就可投擲,威力與肢體健全者相同

投擲物似乎是鋼筋,也可以投燃燒瓶,彈藥適應性極強

自由引導投石

投石引導人民

第三種是彈弓,就是一個叉子一根皮筋那種彈弓,我們小時候也玩過。彈弓靠彈性蓄能,威力中等,精度較高,並且對使用者技能要求低於投石索。

有撒放器的現代大威力彈弓

傳統木杈彈弓

彈弓可有效提升婦女投石的威力和精度

彈弓的缺點是發射彈藥的尺寸受限,因此在實戰中出現了放大後供多人使用的大型彈弓,彈藥為軸承鋼球。

大型彈弓需要多人平衡拉力

需要事先挖坑以提供射角和拉伸距離

一個準備中的彈弓發射陣地

第四種是投石機,這是火炮發明前的重要攻城火力。主要包括西方使用的扭力式、東方使用的人力式以及相對近代的配重式。

哈馬斯制投石機,似乎是最簡單的人力式

投石機是石頭戰爭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火藥武器前的軍事技術巔峰。不過某轉發者給這套照片起的標題是「恭喜你們回到八世紀」,確實有種反著點科技樹的感覺。

那麼面對投石攻擊,以色列人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大規模投石攻擊開始的時候,以色列軍隊基層和行政官員對此完全缺乏準備,幾乎立刻出現了過激反應。在加薩走廊,投石者馬上遭到M16自動步槍實彈掃射。此後軍方發布了標準程序,包括對人群之外的空地發射實彈恫嚇、對人群發射催淚彈、對攻擊者下肢發射橡皮子彈或實彈以及在100米外發射可散塑料彈頭子彈(70米內仍可致命)等。

持橡皮子彈發射槍的以色列特警

發射橡皮子彈的M4步槍及彈藥

實戰中的橡皮子彈發射槍

此外還購入了用來實彈射擊的小口徑民用步槍,但其實這純屬自欺欺人。因為再小的子彈也是子彈,同樣能給人帶來傷亡,和使用標準口徑軍用武器沒有本質區別。

美制魯格10/22民用半自動步槍

該槍發射.22 LR(5.7毫米)子彈

當時還出現了一種音譯為「Hatzatsit」(或者是「Hacacit」)的巧妙設計。這種東西大概是某位吃了投石虧的以色列技術人員的報復性發明,實際上就是個現代化的射石機。Hatzatsit的具體構造從沒對外公布,但大體上相當於老式打穀機或者某種氣壓型發球機的原理。碎石裝入上部的漏鬥,下面有個外接電源帶動的強力風扇,滑下的碎石被氣流吹動,沿著導流槽高速飛出。隨著輸入功率增大,碎石的速度和射程隨之增加。

Hatzatsit

這東西的巧妙之處在於其發射的也是石頭,如果打出事來大可抵賴,誰知道哪來的石頭打的?你喊喊看它答應你嗎?Hatzatsit被安裝在M3半履帶裝甲車上,當然也可能有其他不為人知的載具。

Hatzatsit載車,裝備了防投石的鐵絲網

彈藥盒裡裝滿了碎石「彈藥」

Hatzatsit只在實戰中使用過一次或者兩次,倒不是這個設計有什麼問題,相反它太成功了。一次射擊後現場血流遍地,倒了幾十個人,個個被打出瘀傷和骨折。實際上它把以色列軍隊嚇到了或者噁心到了,如果要殺人直接用槍更加方便也更加便宜,打出大面積殘廢這確實過了。所以Hatzatsit被立刻收回倉庫束之高閣了。

雖然官面上有規定,但基層士兵往往難以控制情緒,殘暴行為仍層出不窮。而德魯茲邊防軍和猶太定居者組成的自衛隊更是不分青紅皂白對人群開火,巴勒斯坦投石群眾遂出現慘痛損失。雖然這本是巴勒斯坦上層希望看到的效果,但死傷過多還是受不了,於是巴勒斯坦人的戰術也相應改變。

新戰術僅以10至20名年輕人組成投石隊,而大多數群眾不再投石。他們的任務是聚集起來,在以色列人和投石隊作戰時沉默圍觀,以給以色列士兵製造心理壓力。這些勇敢者組成的投石隊遂遭到更為集中的打擊,除了快速射殺外,以色列軍隊很快學會分割包圍並活捉這些投石青年。被抓捕的投石者往往遭到以色列士兵殘酷的報復毆打,最初的木頭警棍被發現在毆打中容易破裂,很快被換成塑料或玻璃纖維材質。1988年1月的一項命令授權士兵打斷襲擊者胳臂和腿上的骨頭,發布5天後加沙的Al-Shifa醫院就收治了200例膝蓋、手肘、顱骨骨折的患者,很多人的雙手也被砸碎。以色列士兵在對俘虜實施私刑時往往也是使用石頭,既是出於報復心理,也是為了避免留下現代器械的痕跡。

此外硬幣還有另外一面,以色列人也在投石。猶太教極端正統派,也稱哈雷迪教派向巴勒斯坦人、以色列警察以及一切他們認為不符合教規的人投石,以色列警察也投石還擊,據說在巴勒斯坦人起義期間哈雷迪派停止了對內投石行為。此外被佔領土上的猶太定居者也在有組織地向巴勒斯坦人投石,目標也包括他們認為鎮壓巴勒斯坦人不力的以色列軍隊。以色列青年甚至埋伏在巴勒斯坦兒童上學路線上對他們投石攻擊,以至於某些地區兒童上學需要聯合國維和部隊護送。

就像這樣

而以色列軍隊對於兩種投石的處置是完全不同的。同樣是對以軍的攻擊,巴勒斯坦人一定會遭到窮追猛打甚至射殺,而以色列人即使被抓,也往往輕判,甚至可以用社區服務代替刑罰。至於以色列人投石攻擊巴勒斯坦人,在場的以軍常視若無睹。2018年10月12日一對巴勒斯坦夫婦駕駛的汽車在檢查站遭到投石攻擊,汽車失控,妻子Aisha Muhammad Talal al-Rabi被石塊擊中頭部而死。來自雷赫林定居點的五名以色列青年因此被捕,其中四人於2019年1月獲釋,最後一人被控過失殺人罪,但由於未成年,也在2019年5月釋放。相應的以色列取消了Aisha的丈夫和親屬進入以色列工作的許可證。

據說巴勒斯坦當局和人權機構拍攝了很多以色列人投石攻擊,而以色列兵袖手旁觀的視頻資料並在網絡上發布,不過就如Hatzatsit一樣,外界基本上是看不到的。至於為什麼看不到?2020年都過了,川大統領都沒辦法的事兒,我想不會有人一派天真地問這個問題吧。

就像這樣

最後盤點一下綿延不斷的投石戰的階段性成果。

在6年的起義過程中,12萬巴勒斯坦人被抓捕,1162 至1409人(不同統計渠道數字出入)被殺,其中半數未滿16歲。傷者沒有全面的統計資料,只知道第二次起義頭三個月就有10603人受傷。

著重需要講的是那些投石少年和兒童們。據統計約有23000至29000人遭到過以色列軍警的毆打,其中三分之一未滿10歲。對271名被殺小孩進行的調查,其中90%被射擊時並沒有實際投擲石塊的行為。

在2000年至2008年間,共有6500名巴勒斯坦少年和兒童因投石等行為被捕。其中大部分未滿12歲者不可逮捕和拘留,這些孩子在繳納400-500美元後保釋。如再有同樣行為,錢被沒收,孩子處1年左右監禁,有時也會採用拘禁其父母或摧毀住宅的方法以示懲罰。2005年至2010年間有853名12歲以上的少年因投石被起訴,除一人外均被判有罪。多數處兩個月以下監禁,只有極少被判服刑6個月至1年,但有70%人在監禁期間遭遇過暴力對待。

而對成年人的處罰則嚴厲得多,以色列刑法將投石視為重罪,三年起步。對汽車投石者,無需證明意圖如何,最高刑期10年;對人投石者,無需證明意圖如何,最高刑期20年。

那麼付出如此代價之後,巴勒斯坦人的戰果如何呢?也以6年起義過程統計,共有127名以色列人在各類襲擊中喪生。但據說直接被投石擊斃的僅14人,其中包括一名嬰兒和三名被誤認為以色列人的阿拉伯人,受傷者數量不明。至於滿手沾滿投石戰士鮮血的以色列國防軍,據說沒有一人死於投石攻擊,同樣也沒有任何坦克或者裝甲車輛被飛來的石塊擊毀。

當然並不是沒有以軍士兵死於石下,目前已知1989年2月24日,一名傘兵在納布盧斯市場和當地居民的衝突中被房子上扔下的水泥塊打死;2018年5月一名士兵在al-Am'ari難民營進行抓捕活動中被樓上扔下的一大塊大理石打中頭部而死。按我國的分類,他們算是死於高空拋物。

正文之後老槍打算說說自己對巴勒斯坦人投石戰的看法。

首先投石是一種反抗,被壓迫者當然有反抗的權力。我國漢朝時候民謠就有「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的說法,不平就要鳴,有壓迫就有反抗,這個誰都不能說不對。

但是投石算正規的鬥爭嗎?實質上這是一種投機。它是建立在兩個設定前提下的,一是以色列人一直以「納粹大屠殺受害者」的身份自居並獲取相應的政治利益,在出手上不會毫無底線。否則直接拉上幾個旅的裝甲兵和步炮兵火力全開,打死幾萬投石戰士也要不了一上午。其次就是投石必然能夠刺激到以色列人進行流血報復,這才能以巴勒斯坦底層民眾的流血和死亡換來國際社會的同情,並且對以色列人形成壓力。

那麼巴勒斯坦上層算達到目的了嗎?其實也是達到了,以色列人聲名掃地,背負了很大的輿論壓力。但以色列背後有人,國際社會也就是道義譴責、送些救濟糧食和藥品,實質制裁那是沒有的,王師更是不要指望。並且巴勒斯坦人又管不住自己的所有派別,下面花活不斷,結果以色列人也有悲情牌可打。那些迫擊炮轟定居點、火箭彈打邊境城鎮、人肉炸彈炸居民之類的壯舉都是巴勒斯坦人親手給以色列人遞的牌。

而在對內方面,我認為投石戰完全是得不償失。它迴避了嚴酷的國家戰爭和民族戰爭,將其降格到街頭運動或者說暴亂的水平。因為其最終收益依賴於賣慘,所以底層巴勒斯坦民眾的愛國熱情也好民族感情也好,都是被白白浪費掉了。只有鮮血慘狀和死傷數字才能刺激外界傳媒的眼球,那麼其實把刑事犯拉來讓以色列兵打死效果也一樣,但實際受到傷害和損失的都是國家最需要依賴的那批忠實民眾。

另一方面,街頭運動式的投石戰持續不絕,民眾在這種低級的反抗中滿足於情感宣洩。大規模抗議變成全民狂熱或者說全民狂歡,投石開始時鳥聚而來,以色列開槍星散而去。嚴肅的鬥爭退化成了鬧劇和表演,民眾也隨之退化成了散漫的烏合之眾。

合戰

煙幕準備

藉助煙幕對峙

遠程火力攻擊

白兵戰

自由射擊

個人Show時間,包括各種造型

比如這種

或者這種

還有這種

前線失利

敵火來襲

戰線崩壞

出現傷亡

家人之慟

抬屍遊行——然後轉至合戰部分,開始下一輪循環

國際社會也逐漸對此習以為常,天天發生的事兒上不了熱點。因此一個孩子去砸坦克,一群記者跟著,就等著以色列人發瘋把這孩子碾成肉餅子,流量就來了。但流量是媒體得了,普立茲獎是記者拿了,而以色列的血債並不差這一筆,巴勒斯坦人的悲情同樣不少這一件。國際輿論譴責也好,震驚也罷,以色列嵬然不動,過幾天新的熱點出來大家又都忘了。血固然流了,但也就是給外界的媒體狂歡提供了點調味料,僅此而已。

這些人背負著巴勒斯坦復國的希望

是巴勒斯坦人民鬥爭成敗的關鍵所在

任重且道遠

這就又說到孩子了。看看前面的照片,這些孩子沒有一個衣不蔽體的,這不是潘冬子或者吳瓊花那種完全走投無路的苦孩子,巴勒斯坦國家或者政治派別給他們指的路也不是一條能改天換地報仇雪恨的路。他們投石既打不死以色列兵也打不掉以色列坦克,唯一創造價值的機會就是可能一死,死了很多人能撲上去吸血。想想這些孩子吧,假設是1987年第一次起義時那批,到現在也是三十多四十歲的人,正是年富力強,在其他國家就是國民的中堅力量。而這些孩子在這種全民投石環境下成長起來,除了投石術技能滿點外加滿腔仇恨憤怒之外,掌握了多少知識?學習了多少生產和生活技能?能不能夠承擔國家的管理和建設?連當正規軍人都未必夠格,因為現代軍隊就沒有投石兵這個兵種。

人可以永遠憤怒下去,國家也可以嗎?

小孩失手被擒

一代如此,兩代如此,長此以往國家將會怎樣?一般正常國家都把青少年看作國家未來的希望,甚至戰爭年代都會加以保護。像巴勒斯坦這樣持之以恆濫用、消費或者說糟蹋青少年的,說實在話,少。

所以說呢,除非真是世界格局大變,天亡以色列,否則巴勒斯坦人靠著投石,不管是自立還是自強,那都是一個沒戲。就算是天遂人願真亡了以色列,靠著街鬥玩散了的人心,耽誤了幾十年的教育,要把國家拖回有序恐怕也不是一兩代人能做到的。

總之我是很不看好他們的。

啊,對了,其實我只是想寫篇文介紹一下「Hatzatsit」。因為圖片和文字都太少,又沒前因後果的,所以加了些東西。其實你們只看關於「Hatzatsit」介紹的部分就好了,其他的都不重要。

相關焦點

  • 大國下博弈下的中東戰爭: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建國
    OPEC和石油美元體系,又跟中東戰爭有什麼關係嗎?        在唯物辯證法中,事物的發展是由內因和外因共同決定的,五次中東戰爭的內因大致就是圍繞著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矛盾產生的。從阿拉伯視角出發,儘管阿拉伯人自身之間矛盾不斷,但他們更不歡迎異教徒猶太人的到來,進攻以色列是捍衛阿拉伯國家領土完整的正義之戰。而從以色列視角出發,這是一場猶太人重歸故裡,結束千百年漂泊的立國之戰。
  • 蓬佩奧不承認巴勒斯坦是主權國家,稱誰追查以色列戰爭罪就制裁誰
    1948年5月14日和15日的午夜之交猶太人在古代猶太人國家所在的巴勒斯坦地區宣布建立以色列國。然而僅僅就在一天之後的16日凌晨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五個阿拉伯國家就集結了4萬多軍隊向以色列發起進攻。第一次中東戰爭就此爆發。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時才剛建國一天的以色列甚至還沒來得及組建自己的軍隊。
  • 蓬佩奧:巴勒斯坦不是國家,誰調查以色列戰爭罪,美國就追究誰
    以色列為什麼號稱中東小霸主?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美國的大力支持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眾所周知,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的鐵桿盟國,因為有美國猶太財團的巨大影響力,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對以色列都青睞有加。在對以色列外交政策上,民主黨和共和黨往往能夠達成高度一致意見。
  • 中東戰爭究竟在打什麼?以色列的誕生與崛起(上)
    這兩個民族圍繞這片名為巴勒斯坦(迦南)的土地,在1948年到1982年之間爆發了五次大規模衝突,史稱中東戰爭。中東戰爭的起源要從3000年前說起,讓我們繼續把聖經的故事講完。2、猶太人的復國淵源公元前11世紀末,以耶路撒冷為都城,他們建立了以色列王國,經過不斷發展,在所羅門執政時期,以色列國力到達巔峰,在商業、軍事、宗教上都盛極一時,成為了中東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但是好景不長,在所羅門死後,以色列王國走向了分裂和衰落,分別被亞述和巴比倫徵服。
  • 巴勒斯坦曾經提出加入以色列,以色列為何拒絕了?
    在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各國開始著重發展經濟,為了防止戰爭的再次爆發聯合成立了聯合國,再加上各國之間保持的相對克制,世界基本趨於和平,但是仍然還有一些地區和國家常年處於戰亂之中,其中,中東是戰爭爆發最多的地區,主要是因為巴以之間的矛盾一直無法妥善的解決,導致以色列以整個阿拉伯世界為敵
  • 糾結的以色列:宗教、民族和戰爭
    1948年5月14日,最後一批英國軍隊撤離巴勒斯坦,猶太領導層正式宣布以色列國獨立。以色列國宣告獨立後僅僅11分鐘,美國率先承認了這個新生的國家。幾小時後,五支來自埃及、敘利亞、外約旦、黎巴嫩和伊拉克的阿拉伯軍隊入侵以色列,第一次中東戰爭正式爆發。
  • 五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是如何在夾縫中生存並成為中東強國的?
    在二戰結束後,當各國都在逐漸恢復因戰爭而造成的損失時,在中東卻依然爆發戰爭。並且在這裡曾經爆發了五次中東戰爭,這五次戰爭中都有以色列的參與,讓人好奇的是,以色列是如何在夾縫中生存並如今成為中東強國的呢?
  • 千年流浪|血性建國,四次中東戰爭煉成小霸王,還原真實以色列
    以色列歷經四次中東戰爭,打出中東小霸王的稱號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在以色列建國第二天,當時幾個阿拉伯聯軍就起兵60多萬人去攻打以色列,但要知道這時候的猶太哪裡有什麼實力,軍隊都沒有建設完畢,國內就一些民兵;於是以色列民兵儘管浴血奮戰,卻依舊抵擋不住聲勢浩大的阿拉伯聯軍,於是猶太人又要再一次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
  • 巴勒斯坦的土地到底是巴勒斯坦的還是以色列的?
    巴勒斯坦人說這塊土地是巴勒斯坦的,以色列人說是他們的——事實就是存在兩種對立的說法,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爭端難以用講道理的方式解決,雙方各有各的立場,不要在事實面前講對與錯。在人類沒有出現之前,地球上的土地只屬於地球。
  • 世仇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中東永遠無法解開的死結
    導讀:在中東這塊土地上,每天都爆發著各種衝突與戰爭,二戰過後爆發熱戰最多的地區就屬中東,而在這裡有塊不到3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存在著當今世界最悽涼、也是最冷酷的鬥爭,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土地生存之戰,雙方從1947聯合國界定的巴以土地分裂決議開始,彼此就處於戰爭狀態,差別就是以色列越打越強,巴勒斯坦越打越沒有希望,由於雙方都是生死存亡之戰,彼此沒有退後的餘地,也就釀成了今天中東永遠無法解開的死結
  • 以色列與真主黨爆發衝突!新一輪"中東戰爭"一觸即發?
    近來,以色列在黎巴嫩邊境的所作所為有些讓外界吃驚,因為在以色列本土根本沒有遭到任何攻擊的情況下,以方卻派出了戰機和無人機,對周邊鄰國(敘利亞)的軍事據點發動了一連串空襲,雖說以軍強調稱這針對的是與伊朗有關的目標,但作為主權完整國家,無論是敘利亞還是黎巴嫩都無法接受這種單方面的空中入侵行動。
  • 一夜之間,中東局勢發生巨變,伊土約旦相繼對以色列發出戰爭信號
    不過很快,以色列的吞併計劃就引發中東國家強烈反彈,首先是5月19日深夜,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突然對外宣稱,停止履行與以色列及美國籤署的所有協議,反對以色列吞併約旦河西岸地區。緊接著,5月20日,伊朗最高領導人阿里·哈梅內伊公開發聲,支持任何與以色列作戰的國家,因為過去幾十年的衝突已經證明,以色列不會遵守任何條約,反而會不斷侵佔他國領土,除非採取武力手段。
  • 以色列巴林建交,中東和平又向前邁出一步
    另據巴林通訊社報導,哈馬德在三方通話中強調,必須根據「兩國方案」和聯合國有關決議,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實現公正和持久和平。巴勒斯坦領導層11日晚發表聲明,「強烈拒絕和譴責」巴林在美國撮合下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聲明說,巴林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協議是「對巴勒斯坦事業的背叛」,這一步「極為危險」。
  • 以色列為何能在歷次中東戰爭中都取得了勝利
    無疑,以色列首先能夠立國,五次擊敗阿拉伯聯軍是由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支持。尤其是美國不遺餘力的支持是分不開的。而阿拉伯國家也不是全部都反對以色列。而聯合起來與以色列打仗的國家心不齊。導致以色列越打越厲害。造成五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全部敗北。而以色列則是在阿拉伯地區徹底站穩了腳跟 。
  • 如果巴勒斯坦人向以色列妥協,那麼兩個國家可以和平相處嗎?
    在數次中東戰爭之後,巴勒斯坦的實力已經完全無法和以色列抗衡,巴勒斯坦人沒有能力戰勝以色列,而近年來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所作所為,也讓人們開始抵制以色列,因為人性中都存在著支持弱者的一面。現在的阿拉伯世界,實際上沒有幾個國家對巴勒斯坦人進行積極支持,反倒是伊朗和土耳其對巴勒斯坦進行積極援助,而這兩個國家也都是有目的的,都是為了爭當「中東大國」,為了在中東地區擴大本國的影響力。說點現實的話,現在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抗衡,就是螳臂當車,因此,只能向以色列妥協。
  • 以色列軍隊有何特點,為何能屢屢在中東戰爭中獲勝
    1948年5月14日,英國宣布結束其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當晚,以色列國在特拉維夫宣布成立;次日,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合兵4萬進入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不宣而戰,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 意在攪亂中東局勢!美國大力支持以色列,巴勒斯坦領土不保
    文|阿小水 審|樂一巴以問題是穩定中東局勢的關鍵。以色列和巴基斯坦的衝突問題因宗教、歷史、文化因素而產生,大國幹預也加劇了局勢的複雜緊張。為此,國際社會為巴以關係做出過諸多努力,包括國際組織的斡旋和調停,召開國際會議,籤署和平協議等。但由於美國在巴以問題上的偏袒行為,巴勒斯坦反美情緒高漲,導致中東問題越演越烈。吞併背後的美國野心以色列的吞併行為,因為得到了美國強有力的支持。
  • 以色列發出戰爭動員令,數萬精英部隊摩拳擦掌,中東各國風聲鶴唳
    有分析指出,在各國高官均深居簡出並閉門謝客的當下,蓬佩奧抵達中東新冠疫情重災區之一的以色列,旨在一石謀「四鳥」:強調美以牢不可破的盟交,顯示美國對以色列的安全責任,協調推進「世紀交易」和平方案和挑撥中以關係。
  • 錫安主義運動與第一次中東戰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錫安主義在英國、德國、美國得到了顯著發展,尤其是美國的猶太移民已經高達300萬,並成立了「美國錫安組織」,這給之後美國對中東的影響打下了先行基礎,一戰結束後美英開始就中東猶太問題進行長達十幾年的鬥爭,1917年英國外長貝爾福發表《貝爾福宣言》並寫信給世界猶太復國主義聯盟副主席、羅斯柴爾德家族族長L·W·羅斯柴爾德,宣布贊同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國家的訴求。
  • 過早慶祝帶來的局勢逆轉: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如何翻轉戰局?
    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世界的聯軍在一開始勢如破竹,但就在自己勝券在握的時候,阿拉伯世界選擇了觀望, 在觀望的時候阿拉伯世界開始了自己的內部整合,每個人都想在擊敗以色列之後分得最大的一塊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