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舌尖上的中國2》播出《秘境》。昨天的看片會上記者發現,早在網上以「舌尖」名義打廣告的華子魚其實在今晚這一集裡才出現。對此,總製片人無奈表示,如此「被廣告」,我們也無力控制。
《舌尖2》開拍之初所定下的主旨是展現尋常美食,總導演陳曉卿接受採訪時曾表示,「我們在這個片子裡面,更想通過食物來探討中國人和食物的各種微妙的聯繫,真的沒有美食推薦的用意在裡面。在片子裡呈現的也不一定就是最好吃的,可能會有更好吃的東西。」但以《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程度,這一創作本意在商業社會難以正面立足。於是很多觀眾發現,《舌尖2》片中所拍攝的美食在市場熱銷,尤其是在非常短的時間裡上了電商的貨架。數據顯示,《舌尖上的中國2》播出兩集後,貴州魚醬廠的一年存貨都賣光了,四川臘肉七天賣出一萬份,臭豆腐銷量增至750份兒,空心掛麵兩天賣了1156份……
記者此前發現,尚未在《舌尖2》中出鏡的華子魚早已以「舌尖」名義在幾家生鮮網站上打出廣告,熱銷半月有餘,這就難免令人質疑,節目組與電商之間的商業合作關係。對此,《秘境》的兩位拍攝導演解釋道,在拍攝之初他們強調嚴格杜絕植入廣告,因此即便拍攝某一當地小飯館都儘量避免店門臉的正面鏡頭,更是特別留意不讓商標出鏡。華子魚的提前洩密源頭是他們的拍攝對象。《舌尖2》總製片人朱樂賢無奈表示,雖然拍攝時,這些受訪對象都曾承諾過在節目播出前不將訊息用於商業用途,但事實上,這種口頭承諾是不具備法律約束力的。後來他們得知,編導們前腳走,他們的拍攝對象就積極聯繫廣告推廣了,有的甚至以《舌尖》的名義打出橫幅來宣傳促銷。
在《舌尖2》中的眾多出鏡美食裡,華子魚之所以被生鮮電商選中大肆宣傳,因其難得。這種來自內蒙古的達裡諾爾湖鹼水魚,因其獨特的生存環境,加之限量捕撈產量較少,因此如不身臨當地,極難有機會吃到。然而,除華子魚外,本集《秘境》中出鏡的食物大都是百姓餐桌上的尋常美食,如烤羊肉、饢、沙蟹醬。導演解釋,所謂「秘境」其實是指「飲食的末梢地區」,也就是那些受現代文明影響較小而得以保存食物原味的地方,並非稀有食物。比如饢,在大城市是新疆餐館裡再普通不過的一種麵食,只有當鏡頭伸向它的起源地,走進極端的沙漠環境裡,它才真正具有美食的符號意義。
《舌尖上的中國2》並不意在推銷珍稀食材,在創作者眼中,比視覺口感更重要的是,這些獨特食物背後的多樣生活以及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生態關係。J187
幕後故事
食物的相逢見證人的離散
《舌尖上的中國2》上周第五集《相逢》播出後,最打動人心的是食物背後的故事,尤其是象山石浦漁民張士忠與家人跨越60年的悲歡離合,更感動了許多人。
76歲的漁老大張士忠,更願意別人叫他許郎秀,或是「老許」。他的一生,都住在浙江象山列島一處僅0.8平方公裡的漁山島。節目播出後,記者專訪了「老許」,聽他講述《舌尖2》背後的故事。
「漁山島的祖輩從福建遷居而來,所有村民清一色講閩南語。我們兄弟姐妹6人都在漁山島出生,一家人靠海吃海,打魚為生。」張士忠回憶說。
歷史變遷改變了人的命運。1949年,國民黨部隊一路敗退至東海岸,部分軍隊曾經駐紮在漁山島,直到1955年3月漁山島才被解放。
1955年2月的一天,外婆告訴張士忠,漁山島上的人都不見了。一夜之間,島上包括張士忠家16口在內的93戶487人,一起被帶去臺灣。由於張士忠當時在石浦鎮讀書,和外婆、舅媽留在了石浦。
半年後,張士忠跟著解放軍回到漁山島,當時漁民離開時的情景仍歷歷在目:「很多漁民家的東西幾乎都沒有動,還有些人家桌上的飯菜都來不及收,筷子還插在菜裡,只是發黴了,看樣子走得很匆忙。」
「外婆讓我留下來繼續跑船,還讓我隨了娘家姓。就這樣,『許郎秀』變成了『張士忠』。」張士忠說,兩岸恢復通信後,去臺的哥哥姐姐們在信中依然稱他「郎秀胞弟」。
張士忠收到來自臺灣的第一封信是在20年後,是二哥託一個德國華僑偷偷帶來的。「信中說,他們先是到了基隆,後轉移到臺東的富崗新村。」他告訴記者,從那時起,富崗新村就被稱為「小石浦村」,至今還保持著漁山島的生產、生活習慣。
通過德國華僑,張士忠陸陸續續給臺灣的親人寄去了一些石浦海鮮。「他們都非常想念家裡的味道,其中就包括漁山島的淡菜。」
上世紀80年代後期,兩岸開放探親,去臺村民陸續返鄉看望親人。1988年,作為第二批返鄉同胞,張士忠的哥嫂四人回到了石浦。
「闊別30多年,所有回來認親的人都是帶著眼淚的。」張士忠的大兒子張匡京回憶道,見面後,大姑媽一直拉著父親的手,不停地用閩南語叫著「阿弟、阿弟」。
那次重逢,他們一起回到漁山島,在老家門口拍了很多照片。令人遺憾的是,張士忠的父母,卻再沒有機會重歸故土。
2013年夏天,張士忠在石浦遇到了一個象山長大的80後年輕導演,老漁民特有的爽朗個性讓他對小夥子一見如故。張士忠的故事吸引了這個年輕人,他跟著張士忠從石浦拍到了臺灣,不僅拍下了張士忠親手準備家鄉特產的過程,也拍下了一頓等待了幾十年的海峽團圓飯。
這個小夥子就是《相逢》的導演陳碩。「歷史對於旁觀者是一段故事。對於親歷者,卻是切身的喜悅和感傷。」這是陳碩最喜愛的《相逢》的一句文案,也從側面詮釋了他對《相逢》更像「歷史劇」的理解。
節目播出後,老人隔海相望、鄉愁滿滿的落寞背影,看哭了許多觀眾。網友「你_是愛是暖是希望」這樣寫道:「一頓團圓飯是半個世紀的等待,今日一別不知此生何時才能再相見,食物的相逢見證了人的離散。」
新華社記者 齊湘輝 段菁菁
關聯閱讀
「舌尖體」掀起一輪造句熱
隨著《舌尖2》的播出,網友們把這部紀錄片解說詞的特色語境調侃為「舌尖體」,掀起一輪造句熱。比如,片中就把那個很平常的曬魚乾表達為「陽光以最明亮最透徹的方式,與鮮嫩的魚肉交流,這是達悟人與上天和大海的約定」。至於人們常說的雨後春筍,則被描述成「春雷喚醒土壤中的生命,高寶良敏銳地覺察到,這是大自然發出的信號」。
仿效這些文藝範兒十足的金句,網友們寫出的舌尖體則帶有些許調侃的味道。比如嗑瓜子的舌尖體是:「瓜子,無疑是太陽和向日葵的愛情結晶,唇齒與手指的默契配合,讓這溫暖熱情的果仁瞬間迸出又隨即粉碎,只留下質樸的香氣和空虛的果殼……」也有描述家常美食的:「疙瘩湯,把西紅柿切碎下鍋翻炒,化為濃鬱鮮香的番茄汁,普通的麵粉加水輕輕一攪,變成雪粒一樣細膩潔白的小疙瘩,與紅番茄、綠蔥段、黃蛋花默契配合,造就了軟糯鮮香的非凡味道,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也充分補充家人所需。在工作的匆匆腳步之餘,這一碗代代心傳的疙瘩湯,恐怕是最普通又最美好的家常滋味。」
「舌尖體」多少有些諷刺的味道,網友們調侃的其實是作為一部紀錄片,《舌尖2》的解說詞過於追求語詞的炫麗,過多的形容誇飾。昨天,在《舌尖2》劇組,製片人朱樂賢回應說:「我們給解說詞定下的風格是『用淺白的語言表現深邃的思想』,另外就是要融入知識性,讓信息量更豐富,而不只是『好吃,好吃』。現在看來,一些話的確是有點詩意了。但談到美食,咱們不能總是『入口即化』,『爽脆彈牙』吧?」《相逢》一集導演陳碩則在一旁陶醉地補充說:「我覺得這沒什麼不好,對於愛好美食的人來說,講吃的就像講你對一個人的情感。」J187 (記者金力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