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作者專屬活動#
文 | 肆玥
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這是一句讓孔子備受爭議的話:
老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受到父親的約束,也看不出來啥)就看他的志向如何。老父親不在世了,就看他的實際行為怎麼樣。能夠三年不改變老父親的為人處世的原則,就可以算是孝子了。
要理解這句話,我們必須回到孔子的時代,因為那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是子承父業。
一家人做什麼工作行業,就只有那一家人會,比如鞋匠家,就世世代代幾百年修鞋。因為這是個手藝活兒,如果家族後代不從事這個行業了,那麼街坊鄰居也就沒地兒修鞋了,關鍵是父輩的手藝也要失傳。
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背景下,於是便有了孔子所說的這句話。
這些話放到我們今天,也許很多育兒專家要跳出來,手叉著腰為孩子們說話,什么子承父業啊,為什麼要讓孩子按著家長的意志去生活呢?
孩子應該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思維,要發現孩子自己的天賦和熱愛,而不是成為一個一生都在完成父母還沒有完成的心願的工具。
對對對,專家,您說得對。
現在都2222年了,您專家的建議真的不能再中二了。
事實上,孔夫子的話我們需要從另一個深入一點兒的層面去理解。
所謂「父之道」,這裡不僅僅是簡單是子承父業,更是治家治國的思想。
還是再回顧一下孔子的生活背景,春秋兩百多年,弒君三十六,滅國五十二。諸侯國的王位就不用說了,即便是平常家的大夫、臣子家裡,子弒父,弟殺兄的場景比比皆是。
孔子面對這樣一個社會形勢、自然是有感而發。
比起傳承父親的某個手藝,孔子更想說的是,在父親去世之後,你如果接替了他的位置,掌了權,也不要著急忙慌地改弦更張。
一定要有相應的實驗階段,多考慮事情的方方面面,不僅要看社會的接受程度、還要考慮自己可承受的代價。
等過個三五年,積累好一定的經驗後,再開始改革。
看得出,孔子的治家治國之道是很保守,很穩健了。
過去這種保留父輩治家治國的思想,放在我們今天,其實就是傳承父輩所留下來的家風、家訓和價值觀。
不難想像,放在我們今天,誰都知道現在社會發展速度實在太快了,新興行業日趨激烈,你要是還子承父業,那基本上是混不下去的。
這裡所謂的「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之「父之道」的含義便是,我們至少要在父輩離開之後的三五年裡銘記父輩所流傳下來的家風、家訓和價值觀。
這樣,以便於我們在這三五年裡,觀察事態的變化,再去探索新產業的發展,從而穩健地行走在江湖。
END
作者介紹
肆玥,一隻閒不住的懶蟲,寫生活所感;一個放肆的丫頭,行讀書所思;一個越來越沒能耐的超現實派理想主義者;一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重度焦慮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