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易經》的理解,跟專家們都不同,卻跟孔子一模一樣

2020-12-23 騰訊網

我們在前天2020年11月22日所寫的《為什麼說,自西漢以來,人們對於易經的象,都理解錯了》一文中,我們已經根據《繫辭》的論述,明確論證了孔子所說的象,就是周文王把社會生活中的萬事萬物,歸納總結為六十四類事務之後,又對六十四類事務,擬定了具有象徵意義的六十四個卦象和卦名;再對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都擬定了具有象徵意義的卦爻辭,來作為人們行為的指導方針,這就是整部的《易經》的象。

說白了,所謂《易經》中的象,就是這麼兩種:一,用具有象徵意義的卦象和卦名,來象徵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務,即卦象和卦名的象,象徵了具體的事務;二,用具有象徵意義的卦爻辭,來作為人們在實際生活中的指導方針,即卦爻辭的象,象徵了人們對事情的正確做法。

所以說,《易經》真正的價值,就是能夠指導人們的行為,這是一種文化思想的體現,這才是孔子喜歡並讚嘆《易經》,對《易經》「居則在席,行則在橐」的真正原因。

周文王就是從「殷尚鬼」的巫祝卜筮,走進了「周尚禮」的文化思想,用「德義」的文化思想來指導人們的行為,這是人類社會從非理性走向理性的巨大飛躍。

如果,周文王沒有被商紂王拘囚的話,相信周文王一定會用清楚明白的詞句,寫出一部能夠清楚明白的用於指導人生的經典。

但由於不得已的原因,周文王只能用具有象徵意義的卦象和卦名,來象徵社會生活中的具體的事;用具有象徵意義的卦辭和爻辭,來象徵具體生活中的具體做法,並明確告知怎樣做才是吉怎樣做才是兇,以達到指導人們行為的目的。

周文王正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為了避免被商紂王猜忌,就這樣把一部用文化思想來指導人們行為的書,硬是偽裝成了一本卜筮用的《易經》,而且憑著周文王高超的寫作水平,這部《易經》居然還真的可以用來卜筮。

《易經》就是通過這樣的寫作,同時具備了文化思想和卜筮這兩種功能,《易經》的本意就是作為人生指導手冊來寫的,同時又可以用來卜筮,這就是孔子在回答子貢的疑問時說:「易,我後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

孔子在《繫辭》第十章明確說: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佔。

「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就是指《易經》可以作為人們生活工作的指導手冊。「以卜筮者尚其佔」就是指《易經》還真的可以用來卜筮。

正因為周文王是用象徵的方法擬定了六十四個卦象和卦名,又用象徵的方法擬定了六十四卦辭和三百八十四爻辭,而卜筮的原理,恰恰就是用具有象徵意義的辭句,來預示事物的結果,所以這些具有象徵意義的卦爻辭,既可以用來指導人們的行為,也可以用來預示事物的結果,周文王的《易經》就是通過具有象徵意義的象,把用於指導人們行為的德義和卜筮,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了。

所以,《易經》中所有的象,都逃不出這三個方面:

一,卦象和卦名的象,用來象徵社會生活中的某一類具體事務。

二,卦辭和爻辭的象,用來象徵人們在具體事務中的具體行為,以及相應的吉兇後果。

三,卦辭和爻辭的象,還可以在卜筮中,用來象徵事物的進程和結果。

以上,是我們對於《易經》的象的理解,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在古往今來的所有解釋《易經》的人當中,只有我們的理解跟孔子對《易經》的理解是一模一樣的!其他的文人學者及當今的學術界,全部都是跟我們和孔子的理解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下面,我們就舉四個具體的例子,讓大家來看看我們對《易經》的理解,跟古往今來的文人學者們對《易經》的理解,有什麼不同之處。

例一,我們認為,離卦的卦象和卦名,象徵了生活中的依附、歸附、依從這一類事務。

九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兇。

我們對離卦九三爻辭的理解為:如果出現了有所偏離的歸附,例如有人做事情偏離了政策,或者依附了非法組織,就要像敲打瓦盆並且拖長了聲音來叫喊一樣的警示他,如果不進行敲打警鐘來警示,就要闖大禍了,闖了大禍再感嘆就來不及了。

所以孔子的象辭說:日昃之離,何可久也。表示人們本來就應該歸附著禮儀正道來做事情,如果偏離了道德禮儀、法律規範等正道,怎麼可能長久呢?為了確保長久,就要敲打警鐘讓他重新歸附到正道上來。

但是,徐芹庭的《白話易經》對九三爻辭的講解為:九三處於下離的終點,在前明將盡,後明(外離)未生之時,所以有日已傾斜的象徵。

東漢荀爽的解釋為:初為日出,二為日中,三為日昃,以喻君道衰也。

九家易的解釋為:鼓缶者,以目下視,離為大腹,瓦缶之象,謂不取二也。歌者口仰向上,謂兌為口而向上,取五也。昃者向下也,今不取二,而上取五,則上九耋之陽稱大也。

徐芹庭對九家易之說,又作如下按語:離三爻至五爻互兌,兌為口,六三適在其間,兌口向上,故三入欲取五。

例二,我們認為,益卦的卦象和卦名,象徵了生活中的增益、增加這一類事務。

六三,益之,用工事,無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用工事,傳世本作用兇事,我們在以前的文章中已經考證過了,根據帛書和戰國楚竹書的《易經》,這六三爻辭應作用工事,具體的理由依據請看拙作《易經 益卦的六爻到底說了什麼?必須配合易傳來讀解》。

我們對益卦六三爻辭的理解為:用工程建築的方法來實現增益,雖然前期只有投入沒有產出,但這是無咎的。搞工程建築這類事情,講誠信守信用非常重要,不能偷工減料,要規規矩矩的中正而行,不能出現質量等問題,還要按規定向主管的王公匯報相關情況。

所以孔子的象辭說:益用工事,固有之也。表示用工程建築來有所增益,這種事情本來就很多的,如大禹治水和都江堰,就是利用水利工程來增加糧食產量的。

但是,三國虞翻對益卦六三爻辭解釋為:坤為事,三多兇,上來益三得正,故益用兇事,無咎。公謂三伏陽也,三動體坎,故有孚。震為中行,為告,位在中,故曰中行。三公位,乾為圭,乾之三,故告公用圭。

例三,我們認為,大過的卦象和卦名,象徵了生活中過分、過頭這一類事務。

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

我們對大過卦九二爻辭的理解為:枯樹發新芽,老頭子娶了大姑娘,象徵了過分的得了便宜,當然是無不利的。

所以孔子的象辭說:老夫女妻,過於相與也。表示老夫少妻,有人得到了本來不應該得到的便宜,這是過分的便宜了這個人。所以,在阜陽本《易經》中,就有這樣的卜辭:卜病者不死,戰鬥適強而有勝,有罪而遷(古文遷的省略字)徙。

但是,徐芹庭對九二爻辭的講解為:根據象數學家的觀念,巽為陽,從二爻至五爻互乾為老夫,外卦兌為少女,故有此象。

例四,我們認為,隨的卦象和卦名,象徵了生活中隨從、跟隨這一類事務。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我們對隨卦六二爻辭的理解為:隨從了小人就肯定失去了丈夫,象徵了一個人去做了小人的事情,就失去了大丈夫的人品。

所以孔子的象辭說:系小子,弗兼與也。表示既要做小人又要做大丈夫,那是不能兼得的。

但是,南懷瑾先生對隨卦六二爻的講解為:本卦本爻爻辭的釋,是從它旁通相錯的艮(山)巽(風)蠱卦,與它反覆相綜的震(雷)兌(澤)歸妹卦,交互綜錯的現象而立論。而且易象的本義,往往錯綜互用而不分。自蒙卦建立以艮為童蒙,隨卦的初爻到四爻正反都是震象,震為夫,故稱「系小子,失丈夫。」

三國虞翻對隨卦六二爻解釋為:應在巽,巽為繩,故稱系小子。謂五兌為少,故曰小子。丈夫為四,體大過老夫,故稱丈夫。承四隔三,故失丈夫。三至上,有大過象,故與老婦士夫同義。體鹹,象夫死,故每有欲嫁之義也。

通過以上的對比,相信大部分的讀者網友,都能夠看出來我們對《易經》的理解,跟其他人對《易經》的理解,到底有什麼不同了。

我們對《易經》的理解,是對整句卦爻辭的字面意思作出理解,然後對整句卦爻辭的象徵意義再作出理解,我們所把握的是整句話的意思和象徵含義。

也就是說,我們是用歸納總結抽象綜合的思維模式,來把握整句卦爻辭的意思,再來理解整句卦爻辭的象徵意義。

至於兩漢以來的文人學者,乃至當今的學術界,他們卻是用具體分析越分越細的思維模式,拼命去分析卦爻辭中的單詞是怎麼來的?比如去分析漁網是怎麼從離卦的卦象中來的?他們挖空心思的去分析爻辭中的日昃、鼓缶、兇事、老夫、少女、小子、丈夫等這些單詞,是怎麼從卦象中得來的?

他們之所以會產生不同於我們的理解,就是因為他們的思維模式跟我們是相反的,所以他們的思考方向也就跟我們完全相反了。

他們就是在思維模式和思維方向上背道而馳了,所以二千多年來的易學,都是在尋找每個單詞的象、卦氣這樣的牛角尖裡越鑽越深了。

我們在以前的文章中反覆講過,歸納總結抽象綜合的思維模式,以及在抽象思維的基礎上再進行邏輯推理,是中國上古道家文化的兩大法寶,如果沒有得到這兩大法寶,面對具有高度歸納抽象的《易經》、《老子》、《陰符經》等經典,當然就會在錯誤的理解上越走越偏了。

如果用我們對《易經》的理解,對照孔子在《繫辭》中,對中孚九二爻辭「鳴鶴在陰」等十八個卦爻辭的理解,就完全可以發現,我們跟孔子的理解方法是一模一樣的,也跟孔子在帛書《易傳》中的理解方法是一模一樣的,所得出的分析結論也是一模一樣。

這句話,是我們白紙黑字寫在我們的文章中的,我們對這句話絕對負責,我們不怕當今學術界的任何一位專家教授前來進行學術答辯,就怕他們不來!

我們就敢說,在古往今來的二千多年中,能夠用孔子一樣的方法來理解《易經》的,又能得出跟孔子一樣的結論的,普天之下唯有我們一家。

對於《易經》中每一卦每一爻的解釋,還有對全部《繫辭》和帛書《易傳》的解釋,乃至對《老子》、《陰符經》的全文翻譯和解釋,我們將在以後的文章中一一講述。

相關焦點

  • 易經極簡史:《十翼》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孔子?
    孔子晚年特別喜歡《周易》,「韋編三絕」的典故也正處於此,說孔子因為翻閱《周易》次數太多,連穿竹簡的牛皮繩都斷了好幾次。 子貢都不理解老師為何天天要讀周易,他問孔子,老師你不說那些沒有智謀的人才去佔卜算卦,怎麼你現在也看算卦的書?
  • 《易經》的象,是整句卦爻辭的象,要用整句話的意思來理解
    《易經》之所以難讀,是因為這本書中的很多文字句子,雖然字都認識,但難以理解其中的意思,總讓人看得莫名其妙,即使能夠明白其中的一二句,如果再聯繫上下文的話,則又覺得前言不搭後語,就算是看《易傳》中的內容,也會讓人覺得似乎懂了道理,但道理與道理之間又難以連貫通順。
  • 結合帛書,來正確認識《易經》《易傳》《繫辭》之間的關係
    我們只能說,並不是孔子寫了兩套《易傳》,是因為在古時候,同一本書籍,由於抄寫者的不同,就出現幾個不同的版本。《易經》和《易傳》也是如此,因為抄寫者以及流傳的不同,才有了傳世的版本和帛書的版本,以及楚竹書等其他版本。如果按這位網友的理解,那周文王又寫了幾本《周易》?老子又寫了幾本《老子》?可見,這樣的問題是要鬧笑話的。
  • 孔子釋易——易經因孔子而升華
    孔子說:「吾百佔而七十當,唯周梁山之佔也,亦必從其多者而已矣。」子贛問孔子是否相信佔卜,孔子回答說自己平時佔卜的準確率大概在70%左右,只有對周朝梁山崩塌事件的佔卜沒有依據自己的佔卜結果,而是選擇和大多數人一樣的意見。
  • 探究《易經》‖ 孔子《十翼》
    《易經》分成「經」跟「傳」兩大部分。「經」比較簡單,就是卦象、卦名,還有周文王寫的卦辭、爻辭。「傳」比較豐富,我們把它叫做《十翼》。翼就是翅膀,就是給《易經》加上了十隻翅膀,讓它更加有價值,更加有內涵。《十翼》實際上只有七種,不過其中有三種分上、下兩部分,所以稱為《十翼》。
  • 孔子和《易經》之間的事情
    孔子作為儒家聖人,我們都清楚其為中華文化傳承做出了偉大的貢獻。我們今天說熟知的《論語》就是其弟子根據孔子周遊列國以及平日的言行進行記錄整理而成,成為了一部儒學大作。但孔子的文學貢獻可不僅在於《論語》而已,最主要還是在於對五經的整理編著,《周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這五部經典也成為了歷代儒生必要研習的核心書籍。其中,《周易》被稱為五經之首,並且孔子將其列為其弟子的必學教材。那麼《周易》一書同孔子之間有何等淵源,能讓孔子對其有如此的看重?
  • 理解了孔子的四個聖人之道,即可理解太極生兩儀的真正含義
    被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經》,歷來就是一本頗有爭議的書,在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有人認為《易經》也是儒家經典,必須跟《詩經》、《尚書》一起燒掉,而秦始皇的宰相李斯等人,認為《易經》只不過是一本卜筮之書,這才讓《易經》逃過了秦火一劫,可見在那個時候,人們對於《易經》是本什麼樣的書,就已經很有爭議了。
  • 《易經》的核心就是象,必須依靠《繫辭》才能理解象的含義
    在我們的這篇文章中,就不一一列出歷代的各派各宗對於象這個概念的解說了,因為其內容過於繁複龐大。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歷代以來研究《易經》的文人學者,對於象的任何一種觀點,都離不開孔子《易傳》的範圍。可見,田何實為西漢初期傳授《易經》的第一人,也是唯一的傳授《易經》之人,自田何傳易,才有了後世的各派各宗。可嘆的是,至今還有極少數網民,自己不懂得歷史,也沒有認真讀過《易經》,就在我們文章的評論區裡,說什麼孔子也不懂《易經》,孔子也只懂了一半等等,真是無知又自欺。
  • 北大教授:反對孔子就是反對中國文化,孔子創立《易經·十翼》!
    李教授認為:那些炮轟孔子的各類人物,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應該好好的讀讀這本小冊子!事實上,反對孔子就是反對中國傳統文化!孔子曰:「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在接近五十歲的時候,知道了自己這一生所肩負的使命,即孔子所謂的「知天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像「天命」這樣形而上的大哲學概念,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解釋。
  • 小孩進入樹林探險,意外碰到女巨人,長得跟同學一模一樣
    小孩進入樹林探險,意外碰到女巨人,長得跟同學一模一樣 2020-11-15 15:
  • 失傳千年的《易經》,在貴州老人家發現!專家:這字怎麼看不懂?
    當看了老人拿出的幾本書後,在場的所有專家們愣了神,完全不知道這本書的意義,也不知道書上到底是什麼意思。《連山》上的文字是水族的水書專家們一臉不解地詢問謝朝海老人,老人連忙跟專家說,這是水書,是水族的文字,字形跟甲骨文很相似,由「水書先生」時代流傳下來,專用於記載水族宗教、天文、地理和哲學等領域的信息,能看懂的人很少,看不懂是很正常的。
  • 我們為什麼不能讀懂《易經》?讀懂易經讓你輕輕鬆鬆過一生!
    易經說一個門學很深刻並不等於無法清楚地解釋它。相對論是困難的,量子論深是困難的,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技術是困難的。如果沒有特殊的學習和培訓,是無法獲得這些內容。閱讀此類內容的普通人與閱讀聖經沒有什麼不同。但是,那些經過系統學習和專業培訓的人可以理解和掌握它。這才叫深奧。
  • 孔子「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與義相對,可能與我們理解的不一樣
    01 孔子在易經中的「仁」和「義」讀《易經●繫辭傳》:「《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大意是說,《易經》的道理,在廣和大兩方面都涵蓋。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每一道都有兩個方面,故一共有六爻。
  • 孔子為什麼對易經那麼感興趣?
    《易》又稱《周易》或《易經》。據說是周文王被商紂王抓起來關進牢房,百無聊賴之際推演出來的,可能是想給自己算上一卦,看看什麼時候能減刑出獄。所以,最初的《易經》只是一本古人用來佔卜算命的書。因為,古人不懂科學,對大自然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認為那都是天神的主意,但天神的心思普通人又無法猜得透,於是就藉助「卜筮(shì)」之法,來預測吉兇,決定自己的行動。「卜」是指用龜甲預測的方法,「筮」是指用蓍(shī)草預測的方法,合稱「卜筮」。舉個例子,某古人某日要出去賣羊,他想預測路上是否會遇上狼,或者能否順利賣掉羊,他首選用蓍草來預測吉兇。
  • 《易經》是怎麼寫成的?用孔子《繫辭》來還原大過卦的創作
    這十二蓋取,可絕對不是某些學者權威們所認為的,是根據卦象的啟示而發明了相關的事物!我們一直以來都痛斥這樣的觀點,因為古代的外國人,從來都沒有看到過卦象,難道就沒有發明漁網馬車等事物了嗎?我們之所以一直都在講十二蓋取非常重要,因為十二蓋取就是打開《易經》的金鑰匙,只有正確理解了十二蓋取,才能正確理解整部《易經》,若是把十二蓋取誤解為發明創造,那恐怕永遠都無法理解《易經》了。
  • 論語所記載孔子五種不同的說話姿勢
    【原文】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孔子在鄉下與老鄉們呆在一起的時候,是很謙遜樸實的樣子,好像很木訥不善言辭一樣。
  • 《易經》背後的三位聖人,伏羲、文王、孔子,代表了易經成書的三個偉大時代
    我們說,八卦出自伏羲時代,但並非伏羲一人所畫,它是上古時期中國人智慧的結晶,是當時人們對事物包括自然現象認識的總結,體現了一種樸素的唯物觀。而伏羲作為這一時期智慧的代表,理所當然也就成為了《易經》八卦之母。  伏羲時代的八卦叫伏羲八卦,也叫做先天八卦。  八卦到底代表了什麼?好多人都有這樣的迷惑。
  • 印度女學者為何說:美洲瑪雅文明語言和中國漢語一模一樣
    而人們不單單只是在學習上這麼做,就連對大自然的探知同樣也會做到上下而求索,尤其是人們好奇的美洲瑪雅文明,一直都是科學家們探索的東西之一。02印度女學者伊爾娜依拉美作為印度學界的後起之秀,她曾經說過,美洲瑪雅文明的語言和中國漢語一模一樣,這句話引起了人們的質疑。
  • 印度的奇特村落,兩百多個人長得一模一樣,專家卻用五個字解釋
    奇葩村落裡村民長得一模一樣這個村子的名字叫哈拉貢南村,是印度一個城市南部的一個小村莊,這個小村子不大,一直到2017年,也只有200多人,但是卻引起了專家的注意,但是引起專家注意的卻不是他們的村莊人口數量,而是他們的面貌,引起了人類遺傳學專家的注意,到底,他們的面貌有什麼奇特的地方呢,難道不是和我們普通的人長得一樣麼,難道不是兩個眼睛一個嘴巴嗎
  • 封神演義:姬昌被囚的七年只做了一件事,從此跟伏羲孔子並列成聖
    司馬遷說過: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殊不知,周易的大成與孔子有著很大的關係。最初,孔子對《易經》是不屑一顧的,認為只是一部佔卜之書。但偶然翻了幾頁發現,其中大有文章。為此,孔子精讀易經,將系竹簡的牛皮繩翻斷過多次,也就是成語『韋編三絕』的由來。孔子多次讀易經,十分後悔。發現對此書認識有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