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背後的三位聖人,伏羲、文王、孔子,代表了易經成書的三個偉大時代

2021-02-13 風水易經智庫

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位聖人,代表了《易經》成書的四個偉大時代,「四大聖人」不僅對《易經》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且在養生方面也給後人留下了很多啟示... 

關於伏羲的故事

  關於中國人的起源,有這樣一個傳說,伏羲和女媧在黃河與渭水交匯的太極河邊交尾,誕生了中國人。其實,伏羲是中國古代第一個首領。伏羲,又名包犧,也稱皇羲,他生活在遊牧業時代。

  關於伏羲的形象,也有各種各樣的傳說。

  伏羲的相貌十分威儀,散髮披肩,身披鹿皮,面色發青,目光深沉、睿智,他是青龍的象徵,是一個智聖的形象。

  伏羲還是公認的《易經》》的創始人。

第一,伏羲是中國預測學的鼻祖,是佔卜文化的源頭。

  伏羲是我國的第一個智聖,他非常善於觀察,《易經》中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就是說伏羲很神,他因為善於觀象(天象地理),還善於察地理,了解宇宙的信息,所以他很善於預測,能知生死,而一個智者必須是善於預測的,他因此也被奉為中國古代預測學的鼻祖。

第二,伏羲是中國符號文化之父,《易經》八卦之母。

  伏羲時代是中國的符號文化時代,那時候,人們以符號記事,這些符號被認為是象形文字的上源,伏羲畫八卦是符號文化時代的一個重要標誌。

  關於伏羲畫八卦,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話說上古時候,在黃河與渭水交匯之處,也就是太極圖的誕生之處,有一天,伏羲看見一隻龍馬浮出水面,他驚奇地發現這隻神馬的背面竟有奇怪的圖象,於是伏羲就照著畫了下來,這個圖象就是後來大家所熟悉的八卦。當然這只是個傳說,那麼伏羲又是怎樣畫的八卦呢?

  我們說,八卦出自伏羲時代,但並非伏羲一人所畫,它是上古時期中國人智慧的結晶,是當時人們對事物包括自然現象認識的總結,體現了一種樸素的唯物觀。而伏羲作為這一時期智慧的代表,理所當然也就成為了《易經》八卦之母。

  伏羲時代的八卦叫伏羲八卦,也叫做先天八卦。

  八卦到底代表了什麼?好多人都有這樣的迷惑。

  神秘的八卦被視為《易經》的象徵,它由陰爻「--」、及陽爻「-」組成,原本是古天文學運動的標誌,《易經》說它是「天地定位」。陰爻陽爻的重大意義在於,它是中國陰陽文化的開端,是陰陽規律高度濃縮,對於中醫學及養生學方面都有很多重要啟示,對此我在後面的章節中會有專門的講述。

  八卦分別代表天(乾卦)、地(坤卦)、水(坎卦)、火(離卦)、山(艮卦)、澤(兌卦)、風(巽卦)、雷(震卦)八種物質,用以推演自然及社會現象,它是古人從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觀察並總結出來的物質符號,奠定了我國樸素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基礎。

  伏羲是了不起的智者,八卦的發明,陰爻、陽爻的排列,被後世很多學者視為二進位的基石,甚至為計算機的發明提供了思維模式的基礎。

第三,伏羲對於中華的養生學也是有很大貢獻的。伏羲把火種引入了廚房,使我們中國人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日子,開創了烹飪養生的先河。

  正是由於伏羲的這些重大貢獻,他被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在今天的陝西天水、河南洛陽都供奉有太昊伏羲紀念館及陵墓。 


關於周文王的故事

  周文王,周姬昌(公元前1213~公元前1117年),歷史上又稱為西伯,是商紂王時期周方國的領袖。由於他廣施仁政,大力發展生產而使周方國日愈強盛,竟達到可與商紂王相抗衡的程度,《論語》記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並因此引起了商紂王的忌恨,於是被紂王囚於羑裡城(當時殷都的監獄,在今天的河南安陽)。

  周文王被囚後,每日只是埋頭研究八卦,兇殘的紂王為了測試周文王的預測能力,便把他的兒子伯夷考殺了,做成肉羹讓手下人送去監獄讓周文王吃,周文王知道是紂王試探他,便強忍悲痛,把肉羹吞了下去,邊咽邊說:太好吃了!手下人向紂王報告後,紂王仰頭大笑,說:都說姬昌是高人,我看非也,連自己親兒子做成的肉羹都說好吃,這樣的廢物有何用,不如讓他回去,還可顯示我的仁明。於是周文王被放回周方國(同時周方國將帶來的大批美女、財物獻給了紂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紂王囚姬昌」。我到安陽時,曾經去參觀了文王被囚的監獄,也看到了他吞兒子肉羹後吐的「吐兒塚」。

  周文王脫身後,領導周方國發展生產,積極進行軍事準備,為其子周武王滅紂奠定了基礎。這是後話。我先來講講「文王拘而演八卦」的故事。 

演八卦和六十四卦

  周文王被囚七年,他在先天八卦的基礎上創造了後天八卦,也叫文王八卦,大家來看一看:

  跟伏羲的先天八卦相比,文王八卦進一步把八卦引申為構成宇宙萬物的八種基本物質,用以推演無窮無盡的物質。就是《易經》》記載的「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

  八卦又稱為經卦,把八個經卦互相疊加進行排列組合,就組成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又叫重卦。六十四卦的發明,大大增強了其反映宇宙及萬物複雜性的力度,從而使《易經》》運用的普遍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我們從下面的六十四卦圖看,它展現了一個陰陽消長轉化的過程,蘊含了陰陽氣化的原理,與太極圖的產生也有很深的淵源。 

為(易經》注入了自強不息的內核

  周文王被囚七年,忍辱負重,飽受昏庸殘暴的紂王的虐待,不但沒有就此消沉,反而磨鍊出堅強的意志和自強不息的氣魄,在脫身回國後,他領導國民奮發圖強,在不屈中崛起,為後來以弱勝強滅商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同時也成就了《易經》》自強不息的精神。

  周文王時代正值我國商朝鼎盛之際,這是《易經》》的重要成書時代。商朝的社會歷史及周朝的興起、周滅商的歷史事實、奴隸制早期封建制的急劇變革,在《易經》的爻辭裡都有清晰的體現。《易經》》的千古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可能就出自周文王這個時期,正是周文王領導國民不屈不撓、歷經十年奮發而崛起的最好寫照。文王為《易經》注入了自強不息的內核,而自強不息也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魂魄,成為了道德養生的精髓。 


關於周公的故事

  周公,名姬旦,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親弟弟,周成王的叔叔,他是輔佐周國三代國君的大功臣。

  周公以仁德著稱,被後世尊為「德聖」,他輔佐文王發展周國,文王死後,他協助武王滅商,武王死後,又全力輔佐成王興盛西周。

  周公對於《易經》》也有非常突出的貢獻:

第一,撰寫了《易經》)的文字。

  周公對《易經》)最大的貢獻是「作爻辭」。周公所處的西周時代,是中國的第一個盛世,在政治、經濟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易經》)中的許多內容就是以這一時期的社會生活為背景的。我的一部歷史小說《千古王朝》,描述的就是這段歷史。

第二,奠定了《易經》的仁義觀。

  周公,在歷史上被視為仁德的化身,孔子就十分崇拜周公,每每做夢會夢到周公。對此,我講幾個史書記載的故事來證實。

  據《史記》記載:周公文武雙全,武王滅商時,周公肩扛大旗護衛於左右,衝鋒陷陣;武王即位,周公輔佐武王繼承文王的遺志;武王重病,周公齋戒祈禱願代武王去死;成王即位,年幼小,周公攝政七年,成王長大後,周公北面稱臣,還政於成王;在周公攝政的七年間,用三年平息了叛亂,頂著說他要篡政的惡言輔佐年幼的國君,把西周政權鞏固下來,對西周的穩定和發展發揮了重大的作用。這些事跡無不反映了周公無私無畏的崇高品德。

  「周公握髮吐哺」的典故:《史記·魯周公世家》說:「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就是說周公禮賢下士,求賢若渴,勤政到了顧不上吃飯、顧不上洗頭的程度,只要一聽說有賢士來訪,便吐下嘴中的飯食,或握起正在梳洗的長髮急忙去見賢士,擔心因為自己接待賢士遲慢而失掉了人才,表明了周公的仁德和勤政。正如曹操《短歌行》所說:「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武王伐紂誓師時,遇上大風颳斷了帥旗,就在眾人大驚失色時,是姜太公及周公挺身而出鼓舞了將士們的鬥志,姜太公折斷了佔卜的蓍草,腳踏碎了佔筮的龜甲,怒喝道:「枯骨朽草,有何懼哉!」後來行軍途中遇上山崩石滾,眾人驚懼,周公又挺身而出說:此次不行,更待何時!除掉商紂這樣的暴君正是上天的願望,天怒正是表明要我們討伐暴君。於是隊伍又前進了,最終打敗了紂王,奪取了勝利。滅紂後,大家都建議殺光紂王的下屬,周公又堅決反對,從而安定了人心,周公還散鹿臺之財給百姓,又贏得了百姓的擁戴。

  另外,周公制禮作樂,奠定了中國早期的禮樂制度,對西周社會的穩定及和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讓孔子佩服得五體投地。

  這麼多關於周公的歷史故事,無不體現了《易經》「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的仁義觀。正是周公的仁德和禮樂,奠定了《易經》「厚德載物」的道德風範。可以這樣說,周公是歷史上道德養生的第一個典範。 


關於孔子的故事

  孔子名孔丘,字仲尼,人稱孔夫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春秋時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易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者,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 

孔子對《易經》的貢獻

第一,發現《易經》並將其列入六經。

  「韋編三絕」的故事:《史記·孔子世家》說:「讀易,韋編三絕。」韋是指熟牛皮,韋編,就是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連起來。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寫不了多少字,所以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熟牛皮繩之類牢固的繩子編連起來才能閱讀。像《易經》這樣的書,需要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因此也是相當重的。孔子為了深入研究《易經》,並給弟子講解,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繩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但即便如此,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經》的文與質了〈「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居則在席,行則在囊」的故事:據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周易帛書》記載:「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孔子愛好《易經》),在家則把書放在床頭,出門就背在皮囊裡。

  孔子把《易經》)列入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並將其作為教材,從此,《易經》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為了中國人思想文化的主幹,影響中國幾千年。

第二,高舉《易經》義理大旗。

  「名觀其義耳」的故事:據《周易帛書》載:一天,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問孔子:「老師,你算命嗎?」孔子回答:「我不算命,我研究的是《易經》的哲理。」(子貢問:夫子信其筮乎?子曰:我觀其義耳。。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孔子高舉《易經》》義理而不是佔筮,引領了《易經》發展的主流。

  什麼叫義理呢?與其對應的還有一個概念叫象數,在此我一併給大家作個介紹:

  義理:《易經》說:「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顧也;艮,止也;兌,說也。」指哲理,社會科學的關係更密切,為孔孟儒家所推崇。

  象數:《易經》說:「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指物理,和自然科學的關係密切,為老莊道家所推崇。

第三,參與《易經》的寫作。

  孔子時代是《易經》寫作的一個重要時代,目前普遍認為,《易經》)非一人所寫,但其中肯定有孔子及其弟子撰寫的大量內容。因為孔子把《易經》作為教材列入「六經」之一,他當然會對《易經》)有所闡發及補充,孔子死後,子貢及其它弟子在教授六經的過程中,也不可能不對《易經》進行適當的補充。

第四,進一步奠定了《易經》》的仁義觀。

  《易經》的「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與《論語》中的「仁者愛人」密切相關,一脈相承。這是後世仁德養生的理論基礎。 

孔子的養生故事

  「鮮」的故事:孟春三月的一天,孔子與學生一起郊遊,大家在河中釣魚,孔子讓兒子架上吊鍋,裡邊燉上了新鮮的羊肉。魚釣上來後,學生們興高採烈地把一條條活蹦亂跳的魚兒剖開洗淨放到鍋裡,孔子和弟子們就吃了起來,子路說:「老師,這湯太好喝了,您怎麼想起用羊肉燉魚啊?」孔子說:「羊和魚在一起最出美味,這個,鮮,字不就是由羊和魚組成的嗎?」弟子們點頭說是,孔子又說,以後可記好了,要多吃鮮味的食品。孔子主張「味要鮮而少厚」的烹飪原理,對健康很有好處。

  「不時,不食」的故事:冬天,顏回和子貢各自都帶來了菜送給老師,子路帶來的是乾春筍,顏回帶來的是自己種的蘿蔔,孔子收下顏回的蘿蔔,卻沒有收子路的春筍,子路不滿,問孔子為何不收春筍,孔子只說了四個字「不時,不食」。就是不是這個時令的菜不吃,孔子吃季節菜的主張對我們今天的養生仍然具有很強的借鑑意義。

  「如喪家犬」的故事: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師徒一行來到宋國商丘,遭到宋國奸臣司馬魋氏陷害,幾乎被殺,後來子路扛著大刀護衛著孔子衝出了宋國,到了鄭國城門外,不見了顏回,孔子正焦急著,顏回終於來了,師徒正慶幸生還,一個老農見了孔子狼狽的樣子,笑孔子活像一隻喪家之犬,孔子聽了自嘲道;我真像一隻喪家之犬嗎?還真像,真像,哈哈....孔子仰天大笑。孔子樂觀豁達的心態可見一斑,這種樂觀的心態也是其養生的一個方面吧?!

相關閱讀:

易經背後的四位聖人是誰?

|感恩關注 隨喜轉發(點擊右上角按鈕分享)

風水易經智庫

微信公眾號:okfsscom

★ 啟迪智慧,預見未來,智庫囊團,護佑成功。

★ 人生感悟 | 禪語妙意 | 頭條風水 | 易經智慧 | 取名改名 | 命理雜談 | 心靈雞湯 | 奇妙探玄 | 右腦補洞 | 風水培訓等更多精彩內容,請按左上角「返回」點擊平臺下方菜單 。


親,長按上圖識別二維碼,或用手機二維碼功能,掃一掃上面二維碼圖案就能關注我們。

⊙重要聲明:本圖文內容,或視頻及觀點僅供參考,本圖文及視頻來源於網絡,如涉及版權請直接聯繫小編刪除。聯繫小編:okfss@qq.com 好料推薦及投稿。

聯繫我們:易學風水行業合作聯繫私人微信ID:ZGFSXY,平臺資源共享,業務合作,專業風水師,命理師推介合作。聯繫我們:專業風水布局勘測,命理運程測算,佔卜,取名改名,楊公風水,玄空風水培訓聯繫私人微信ID:ZGFSPX 。

相關焦點

  • 《易經》由3位聖人傳承至今,孔子只是其中之一,剩下兩位是誰?
    易學界有一句話叫「易更三聖」,是說《易經》從發明到大成,有三位偉大的思想家起了重要的作用。這三個人就是始畫八卦的上古祖先伏羲氏,推演周易精微的周文王,發揮和傳承易學的精義的孔子。這三個人在易學的創立和發展史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 易經裡面的「四大天王」
    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位聖人,代表了《易經》成書的四個偉大時代,「四大聖人」對《易經》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並後人留下了很多啟示……【關於伏羲的故事】 關於中國人的起源當然這只是個傳說,那麼伏羲又是怎樣畫的八卦呢?我們說,八卦出自伏羲時代,但並非伏羲一人所畫,它是上古時期中國人智慧的結晶,是當時人們對事物包括自然現象認識的總結,體現了一種樸素的唯物觀。而伏羲作為這一時期智慧的代表,理所當然也就成為了《易經》八卦之母。伏羲時代的八卦叫伏羲八卦,也叫做先天八卦,如圖所示:
  • 《易經》的起源與發展《一》
    易經三聖《易經》的產生年代、目前說法不一,據學者們考證,應該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說是七千年前,而成書的年代則是在商末周初。而關於《易經》的起源,傳統上則一般認為,《易經》起源自河圖、洛書。這裡關係到一個古老的傳說,說是在遠古時代,黃河出現了背上畫有圖形的龍馬,洛水出現了背上有文字的靈龜,聖人伏羲因此而畫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囚禁在羑裡,又根據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繹出了後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並進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並作卦辭和爻辭。《易傳》是春秋時期的孔子所作。
  • 封神演義:司馬遷說『文王拘而演周易』,難道周易不是伏羲所創?
    總而言之,姬昌用了七年,對伏羲留下的八卦進行了質變級的補充。也就是後來所稱的《易經》。這個過程就是司馬遷所說的:文王拘而演周易。然而,《易經》並不是全部的《周易》內容。姬昌也不能說是周易的作者。而且,上述內容誕生的時期,道家思想根本沒有出現。所以說,《易經》道家也沒有什麼關聯。而到了春秋時期,又有一位聖人對《易經》產生了興趣。
  • 為什麼說中國歷史其實有六部《易經》
    一、盤古、伏羲、女媧史前三《易》中的爻位思想爻位在《易經》中顯示的是不同時期某人不同位置從具象到抽象的社會關係。中國古人由此構建起社會秩序並組織協同生產。好比今天公民法定的「權利與義務」關係。從盤古《連山》圍獵一人一位的單爻「I」,到伏羲畫卦連山、洛書、河圖三《易》融合用「丿+乀」代表族群合抱的復爻「乂」,最後在文王作《周易》時將復爻「乂+乂「兩兩重疊顯示多民族及社會生產關係多元組織交叉的重卦,說明《易經》中爻位關係從「I>乂>爻」的逐步升級而成。而陰陽兩爻在女匽一爻多義的《歸藏-易》中顯示為「一」與「∧」的形狀。
  • 封神演義:姬昌被囚的七年只做了一件事,從此跟伏羲孔子並列成聖
    總而言之,姬昌用了七年,對伏羲留下的八卦進行了質變級的補充。也就是後來所稱的《易經》。這個過程就是司馬遷所說的:文王拘而演周易。然而,《易經》並不是全部的《周易》內容。姬昌也不能說是周易的作者。而且,上述內容誕生的時期,道家思想根本沒有出現。所以說,《易經》道家也沒有什麼關聯。而到了春秋時期,又有一位聖人對《易經》產生了興趣。
  • 易經極簡史:《十翼》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孔子?
    世歷三古。」 是說《易經》的成書經歷了「三古三聖」:遠古聖人伏羲始作八卦,中古聖人周文王推演出六十四卦並作卦爻辭,近古聖人孔子編寫《易傳》。 孔子晚年特別喜歡《周易》,「韋編三絕」的典故也正處於此,說孔子因為翻閱《周易》次數太多,連穿竹簡的牛皮繩都斷了好幾次。 子貢都不理解老師為何天天要讀周易,他問孔子,老師你不說那些沒有智謀的人才去佔卜算卦,怎麼你現在也看算卦的書?
  • 歷史《易經》重要傳承人
    伏羲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創造了八卦,從而衍生了易經,《易·繫辭》記載伏羲發明八卦的如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 「豪不過三,富不過六,窮不過九」,易經的智慧之談,讓人受益
    《易經》原是上古卜筮的學術,但到了商、周之際,經過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範圍,進入[天人之際]的學術領域,由此《周易》一書,便成為中國人文文化的基礎。《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
  • 易經是什麼?易經的起源與發展您了解嗎?
    這幾天給北京三名居的代理培訓,常常被問到易經是什麼這個問題,今天就此問題做個分享:
  • 易經是什麼?
    解析:1、嚴格說來《易經》和《易傳》構成了《周易》;而《周易》、《連山》、《歸藏》又構成了《三易》。《連山》是夏代的易學,《歸藏》是殷代的易學,《周易》是周代的易學。可惜,《連山》、《歸藏》已失傳。2、《易經》又稱本經,簡稱《易》,成書於西周初至晚周,距今約三千年前。《易經》由卦辭及爻辭組成。共有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
  • 從華夏文明的起源,談《易經》中的智慧,揭秘《易經》的佔卜預測
    河圖——遠古時代黃河源頭出現背上畫有圖形的龍馬;洛書——洛水出現了背上有文字的靈龜,伏羲氏據此演化出了八卦。「八卦」為華夏文字的起源,文字時代應從「易」的起源時算起,「伏羲始作八卦」是華夏文明的起源。《易經》的出現、創作、傳承以及成書的過程,歷經了上古(伏羲、女媧生活的新石器時期)、中古(夏、商、周)和近古(春秋戰國)三大非凡的歷史時期。
  • 追問孔子,韋編三絕悟到啥
    易,人更三聖,事歷三古。上古伏羲畫卦,中古文王作卦辭,下古孔子贊十翼,三聖治易。孔子晚而習易,孜孜不倦,竟至韋編三絕,精研伏羲八卦之卦象及文王所系之卦辭(周公爻辭),撰述十翼,成為解讀易經的最大門派。把易經這部生產生活的行為手冊、制定方針政策的參考書,演繹成了以尊君子除小人為主線的勸說文,以吉兇悔吝來嚇阻人的佔卜書。讓易經滑向迷信的深淵,把人們阻斷在科學的門外。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時代,拯救國學,汲取精華,重樹自信,撥亮前程,需對文化之源的易經重新認識,展示它對自然對社會的認識水平和給我們的啟示。
  • 孔子釋易——易經因孔子而升華
    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記載「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可見孔子學易已經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甚至「讀之韋編三絕」,將編竹簡的牛皮繩都給翻斷多次。孔子曾慨嘆說:「假吾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由此可知孔子對《周易》一書的喜愛程度和重視程度。
  • 《易經》的源流和如何讀懂《易經》的古注
    《易經》是上古時代太昊伏羲氏所作,那個時候沒有文字,於是伏羲氏發明了陰陽兩畫,以畫八卦,用來通達神明的德性,也顯現萬物和神明一樣的德性。八卦後演變成六十四卦,把萬事萬物的變通之理,都涵蓋其中。伏羲氏做易,有畫沒有解說詞,到了周朝,文王寫了卦辭,周公旦寫爻辭,把六十四卦分為上下兩篇,也稱上下經,後人稱為《周易》。雖然《周易》辭很簡單,但義理很難了知,非通達智慧之人以下,很少有人能解說得清楚的。現很多人把《易經》當做佔卜,算命的書,其實是把《易經》的當做大材小用了。
  • 《易經》揭示了三個秘密,能提示商業秘密?李嘉誠、馬雲都贊同
    "周易"是佔卜言論辯證哲學書積累的帳戶,大約成書於西周,被稱為"全部通過第一,名人堂的來源。"該書主要闡述了天地世間沒有關於社會萬象更新變化的古老文化經典,其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易經》揭示了三個秘密,竟能提示商戰奧秘!
  • 孔子和《易經》之間的事情
    孔子作為儒家聖人,我們都清楚其為中華文化傳承做出了偉大的貢獻。我們今天說熟知的《論語》就是其弟子根據孔子周遊列國以及平日的言行進行記錄整理而成,成為了一部儒學大作。但孔子的文學貢獻可不僅在於《論語》而已,最主要還是在於對五經的整理編著,《周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這五部經典也成為了歷代儒生必要研習的核心書籍。其中,《周易》被稱為五經之首,並且孔子將其列為其弟子的必學教材。那麼《周易》一書同孔子之間有何等淵源,能讓孔子對其有如此的看重?
  • 理解了孔子的四個聖人之道,即可理解太極生兩儀的真正含義
    被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經》,歷來就是一本頗有爭議的書,在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有人認為《易經》也是儒家經典,必須跟《詩經》、《尚書》一起燒掉,而秦始皇的宰相李斯等人,認為《易經》只不過是一本卜筮之書,這才讓《易經》逃過了秦火一劫,可見在那個時候,人們對於《易經》是本什麼樣的書,就已經很有爭議了。
  • 想要讀懂《易經》,關鍵在「易」字上
    《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中華民族的文明之源,成書跨越千年,由三位聖人:伏羲、周文王和孔子共同完成。孔子之後的上千年時間,更是作為儒家經典之首,研究者不計其數。很多人都看過《易經》,但是能看懂的卻不多。根據老唐的調查,《易經》之所以難懂,大抵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由古文寫成,過於晦澀。我們拿第一卦——乾卦舉例。
  • 讀懂《易經》,這10句話的解析基本搞定,值得收藏品鑑
    鄭博士解析:1、嚴格說來《易經》和《易傳》構成了《周易》;而《周易》、《連山》、《歸藏》又構成了《三易》。《連山》是夏代的易學,《歸藏》是殷代的易學,《周易》是周代的易學。可惜,《連山》、《歸藏》已失傳。2、《易經》又稱本經,簡稱《易》,成書於西周初至晚周,距今約三千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