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3分鐘
獲得1個國學知識
第七期:《十翼》作者
東漢史學家班固有云:
「《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
是說《易經》的成書經歷了「三古三聖」:遠古聖人伏羲始作八卦,中古聖人周文王推演出六十四卦並作卦爻辭,近古聖人孔子編寫《易傳》。
《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晚而喜《易》。」
孔子晚年特別喜歡《周易》,「韋編三絕」的典故也正處於此,說孔子因為翻閱《周易》次數太多,連穿竹簡的牛皮繩都斷了好幾次。
子貢都不理解老師為何天天要讀周易,他問孔子,老師你不說那些沒有智謀的人才去佔卜算卦,怎麼你現在也看算卦的書?
孔子告訴他,我跟史巫、算卦的不一樣,我看的是《易經》裡面的德。
孔子對《周易》的閱讀琢磨,並沒有停留在佔筮上,他融進了自己對宇宙萬物、社會人倫的理解。
為了方便人們更好地學習《易經》,孔子在研讀《易經》之後,就創作了《易傳》,對《易經》所包含的哲理作了進一步的理論解釋,哲學易也就此誕生。
所謂《易傳》,即《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繫辭》上下、《序卦》、《說卦》和《雜卦》,也就是我們上一期說過的「十翼」。
這十篇文章對於《易經》的傳承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重大作用。於是,有人說孔子最大的貢獻不是《論語》,而是《易經》。
但「十翼」到底是不是孔子所作,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有觀點認為:
彖傳與象傳其年代應該在秦漢之間;
繫辭與文言其年代應該在西漢史遷到昭宣之間;
說卦、序卦與雜卦則是較晚的作品,在昭宣之後。
《十翼》究竟出自誰手難以論定,但學界有個共識:「十翼」的所有文字肯定不是全部都出自孔子之手。
參考資料:
《周易應該這樣讀》 魯洪生教授主講
一聽就懂的《易經》課 尹紅卿主講
《國學指要》傅庚生編 傅光續編
本文由學國學網整理、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