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極簡史:《十翼》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孔子?

2020-12-23 騰訊網

每天3分鐘

獲得1個國學知識

第七期:《十翼》作者

東漢史學家班固有云:

「《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

是說《易經》的成書經歷了「三古三聖」:遠古聖人伏羲始作八卦,中古聖人周文王推演出六十四卦並作卦爻辭,近古聖人孔子編寫《易傳》。

《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晚而喜《易》。」

孔子晚年特別喜歡《周易》,「韋編三絕」的典故也正處於此,說孔子因為翻閱《周易》次數太多,連穿竹簡的牛皮繩都斷了好幾次。

子貢都不理解老師為何天天要讀周易,他問孔子,老師你不說那些沒有智謀的人才去佔卜算卦,怎麼你現在也看算卦的書?

孔子告訴他,我跟史巫、算卦的不一樣,我看的是《易經》裡面的德。

孔子對《周易》的閱讀琢磨,並沒有停留在佔筮上,他融進了自己對宇宙萬物、社會人倫的理解。

為了方便人們更好地學習《易經》,孔子在研讀《易經》之後,就創作了《易傳》,對《易經》所包含的哲理作了進一步的理論解釋,哲學易也就此誕生。

所謂《易傳》,即《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繫辭》上下、《序卦》、《說卦》和《雜卦》,也就是我們上一期說過的「十翼」。

這十篇文章對於《易經》的傳承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重大作用。於是,有人說孔子最大的貢獻不是《論語》,而是《易經》。

但「十翼」到底是不是孔子所作,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有觀點認為:

彖傳與象傳其年代應該在秦漢之間;

繫辭與文言其年代應該在西漢史遷到昭宣之間;

說卦、序卦與雜卦則是較晚的作品,在昭宣之後。

《十翼》究竟出自誰手難以論定,但學界有個共識:「十翼」的所有文字肯定不是全部都出自孔子之手。

參考資料:

《周易應該這樣讀》 魯洪生教授主講

一聽就懂的《易經》課 尹紅卿主講

《國學指要》傅庚生編 傅光續編

本文由學國學網整理、撰寫

相關焦點

  • 探究《易經》‖ 孔子《十翼》
    《易經》分成「經」跟「傳」兩大部分。「經」比較簡單,就是卦象、卦名,還有周文王寫的卦辭、爻辭。「傳」比較豐富,我們把它叫做《十翼》。翼就是翅膀,就是給《易經》加上了十隻翅膀,讓它更加有價值,更加有內涵。《十翼》實際上只有七種,不過其中有三種分上、下兩部分,所以稱為《十翼》。
  • 《十翼》真是孔子韋編三絕所著嗎?只有七篇文章,為何稱十翼
    學習《周易》,愛好「易學」的朋友們都知道孔子讀《易經》致使韋編三絕的典故。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孔子晚年時期,喜歡鑽研《易經》,並對《易經》進行了評價和論述,先後寫下了《彖辭》、《繫辭》、《象辭》、《說卦》、《文言》當然還有司馬公沒有羅列的《序卦》和《雜卦》七種文章,對《易經》進行註解和評論。孔子喜歡《易經》到什麼程度呢? 因為翻閱《易經》,把穿竹簡的的牛皮都翻斷了三次。這些著作被合稱為《十翼》,也就是《易傳》。
  • 孔子的「十翼」,是易學起飛的十隻翅膀
    之前文章提到易經大致形成的三個階段,讀者們非常感興趣,也提出不少自己看法。在形成階段中,孔子及其門徒承上啟下,集門派智慧為易經做傳,史稱「易傳」,又稱「十翼」,代指學習易學的十隻翅膀。為什麼說孔子的「十翼」是學習易經的入門必讀資料呢?
  • 孔子和《易經》之間的事情
    孔子作為儒家聖人,我們都清楚其為中華文化傳承做出了偉大的貢獻。我們今天說熟知的《論語》就是其弟子根據孔子周遊列國以及平日的言行進行記錄整理而成,成為了一部儒學大作。但孔子的文學貢獻可不僅在於《論語》而已,最主要還是在於對五經的整理編著,《周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這五部經典也成為了歷代儒生必要研習的核心書籍。其中,《周易》被稱為五經之首,並且孔子將其列為其弟子的必學教材。那麼《周易》一書同孔子之間有何等淵源,能讓孔子對其有如此的看重?
  • 孔子釋易——易經因孔子而升華
    孔子在年輕時曾對易經不屑一顧,不知天道,只想憑藉自己的個人才能闖蕩天下,徵服世界,卻在骨感的現實面前一次次碰壁,惶惶然若喪家之犬。但在經歷了人生的顛沛流離和種種不如意後,對易經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到老年時對易經愛不釋手。
  • 孔子為什麼對易經那麼感興趣?
    《易》又稱《周易》或《易經》。據說是周文王被商紂王抓起來關進牢房,百無聊賴之際推演出來的,可能是想給自己算上一卦,看看什麼時候能減刑出獄。所以,最初的《易經》只是一本古人用來佔卜算命的書。總之,最初的《易經》就是教你如何算命的書。孔子本來不信鬼神,是個樸素的唯物主義者,但到了晚年,突然對《易經》發生了興趣。這一點,和偉大科學家牛頓有點類似。牛頓先生自從被蘋果砸中腦袋之後,突然「腦洞大開」,發現了好幾條偉大的定律,成為科學史上大師級人物。但牛頓到了晚年,醉心於神學和鍊金術,開始追隨上帝。孔子本來不大相信鬼神的,年輕的時候,沒有去學《易經》。
  • 《易經》的源流和如何讀懂《易經》的古注
    《易經》是上古時代太昊伏羲氏所作,那個時候沒有文字,於是伏羲氏發明了陰陽兩畫,以畫八卦,用來通達神明的德性,也顯現萬物和神明一樣的德性。八卦後演變成六十四卦,把萬事萬物的變通之理,都涵蓋其中。伏羲氏到了孔子出現後,以傳十篇來解說《易經》,起名叫《十翼》。
  • 北大教授:反對孔子就是反對中國文化,孔子創立《易經·十翼》!
    北京大學著名的李教授認為孔子的偉大性絕不是秦漢以後封建統治者的盲目樹立可以解釋的,因為秦漢以後,比孔子思想博大的思想家很多,但是孔子有一項成就,足以讓其偉大性蓋棺論定,那就是中國文化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易經·十翼》的超級人文性。
  • 原來孔子易經應用這麼厲害,不說大家還不知道呢
    我們都知道孔子是儒學大家,他的學術和思想被後學世代稱頌,他的千古著作《論語》,是人們世世代代學習必修書籍,給人們指明了許多的治學方法和做人道理,至今仍被我們推崇和應用。可以這樣說,他對中國文化的貢獻無與倫比。
  • 追問孔子,韋編三絕悟到啥
    上古伏羲畫卦,中古文王作卦辭,下古孔子贊十翼,三聖治易。孔子晚而習易,孜孜不倦,竟至韋編三絕,精研伏羲八卦之卦象及文王所系之卦辭(周公爻辭),撰述十翼,成為解讀易經的最大門派。卻為後人畫了一個走不出的圈、一個精神上線。對禮樂崩壞的社會根源的認識是民的問題、小人的問題,開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世方案,不敢啟迪民思,只需民從。把思辯挖根的諸子他家排向邊沿。
  • 拙讀《論語》第一百六十七篇:孔子對《易經》的評價
    主流譯文:孔子說:「給我增加幾年,五十歲時去學習《易經》,就可以不犯大的過錯了。」拙的譯文:孔子說:「假如多給我幾年,五十歲就去學《易經》,就可以沒有大的過失錯誤了。」拙的體會:本篇主要講孔子對《易經》的看法。在他看來,《易經》這本書的哲學思想能給他老人家極大的智慧,能指導他的人生,以致不會犯錯。
  • 《易經》《繫辭傳》第一章
    《繫辭傳》序《易經》被尊為萬經之首,講盡世間變化。
  • 易經是什麼?易經的起源與發展您了解嗎?
    這幾天給北京三名居的代理培訓,常常被問到易經是什麼這個問題,今天就此問題做個分享:
  • 封神演義:姬昌被囚的七年只做了一件事,從此跟伏羲孔子並列成聖
    從某種意義上說,《周易》的作者,不是西伯侯姬昌、也不是伏羲。而司馬遷所說也並沒有錯。那麼周易的作者到底是誰呢?本文咱們儘量用簡短的文字,系統地說一說《周易》的前世今生。簡單來說,就是所謂『易更三聖』。在華夏先民生活的上古時期,長期與自然鬥爭,為炎黃民族留下了寶貴的血脈。
  • 法天象地,開物成務,易經入門之如何認識易經
    現在所說易經主要指的就是《周易》,廣義上則還包括了解釋《周易》的十翼內容。但佔卜只是易經的外衣而非內核,周武王伐商便是在天文、佔卜所示都不利的情況下逆流而上並最終取勝,春秋時鬥廉提出「卜以決疑,不疑何卜」,孔子說「不佔而已矣」,戰國時期荀子說「善易者不卜」,而孟母以「在中饋」教子,春申君以「狐濟水」說秦,都已是直陳義,無勞佔卜了。
  • 易經學習筆記:傅佩榮詳解易經64卦第一集
    易經買了不少本,就是沒有搞通過一本。一方面是基本功不夠,還有一方面就是寫書的人沒有照顧我這種理工科學生。易經很難,主要是文辭古怪,有些道理難以理解。記得大學時選修易經,得了97分的高分,也不知道老師為何這麼給我面子。今年特殊情況,在家必須做點事情。除了給幾個孩子講講數學外,抽點時間搞些自己的東西。傅佩榮老師的詳解易經曾經聽過不少,但沒有系統學習過。
  • 易經應用|探源《易經》的流派——明義理、解象數
    《易經》成書於周朝,伏羲氏畫出先天八卦,周朝的周文王演繹八卦,周文王的兒子周公將其發揚擴充,而成書《易經》,經乃卜筮之書;《易傳》成書於戰國中後期,以孔子為代表的易學家對它做了哲學、政治學方面的新詮釋,寫成《易傳》,也叫《十翼》,發揮《易經》思想而自成體系的哲學著作。
  • 易經演化時間與內容結構
    ——節選自太極博弈原理之易學入門指迷易經演化時間關於易經的演化時間,學界上是有很多爭議的地方,但大多無從稽考,故存而不論,經對比後,筆者總結了較為主流的說法至此,原本只有圖案的八卦就有了文字的記載,看的人容易明白,易經的文化得以傳播開來,此時期起了重要的作用,故《易經》亦稱為《周易》。春秋末期,孔子在晚年喜歡上易經,根據自己對易經的理解,寫了十篇研究易經的文章,稱後世稱之為為《易傳》或《十翼》,「翼」有附翼、輔佐之義。
  • 為什麼說中國歷史其實有六部《易經》
    中國第四部易經《歸藏》的主創者。《貨》書研究顯示,作為帝堯的二女兒,她嫁給了帝舜的患難兄弟典龍(曾因古人文史用字極簡,讓後人誤將娥皇、女匽兩姐妹分別嫁給舜龍兩兄弟的事實合併述說而引發岐義及周朝時的婚姻制度而誤將其推測為隨姐一同嫁給了帝舜)。女匽隨夫來到上海沙岡,並由海邊的「貝」為一側發起了「象形+會意」的拼接造字。
  • 歷史《易經》重要傳承人
    易經是我國五千年文明文化綱領,是我國文明傳承的根基,也是世界公認的人類文明智慧結晶,那麼易經從產生到傳承到今天都是那些先賢哲人引導的呢?還有一位最重要的人物便是春秋時期的孔子,在文王周易後添加了易傳,是我們今天認識易經的重要思想導讀。背後人們稱作十翼。上面說的三位,是易經的最主要的創造者。後面的是易經的重要傳承和發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