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孔子是儒學大家,他的學術和思想被後學世代稱頌,他的千古著作《論語》,是人們世世代代學習必修書籍,給人們指明了許多的治學方法和做人道理,至今仍被我們推崇和應用。可以這樣說,他對中國文化的貢獻無與倫比。
但是你知道麼,孔子還有一個十分拿手的本領,歷史上很少提及,那就是易經的應用。不說不知道,說出來讓你驚訝萬分。韋編三絕,這個成語你知道吧?這可以說是孔子學習易經的寫照。特別是他寫的《易傳》,也就是《十翼》七種十篇,把易經提升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當然,他本人對易經的運用運用更是出神入化,令人嘆為觀止。下面我們就看兩個孔子運用易經預測的事例。
根據王充寫的《論衡》上記載,魯國將要攻打越國,魯國佔了一卦,得鼎卦,鼎卦四爻有折足之意。子貢預測後認為,魯國有兇險,為什麼呢?因為鼎足折斷,行軍打仗用足,足折斷,所以是兇。孔子預測後認為非常吉利,他說,越國依水而居,行用舟而不用足,所以說是吉利。魯軍果然戰勝越軍。
第二個事例,東漢明帝永平年間會稽人鍾離意擔任魯相,上任後拿出自己的13000文錢,交給戶曹孔,用於修理孔子的車子。鍾離意親自進入廟中,擦拭桌子坐席配件和鞋子等。他的兒子張伯清除廳堂下的雜草,從土中得到七枚玉壁。張伯把其中的一枚藏在懷中,把其餘的六枚交給鍾離意。鍾離意讓主薄把壁放在桌子上。孔子講學的房裡,床頭懸掛著一個罈子,這個罈子是孔子的罈子,背後有丹書,大家都不敢打開,鍾離意說,孔子懸掛這個罈子,應該是用來啟示後代的賢人。於是就把它打開了。看到裡面放著一個用素絹書寫的文書,上面寫著:後四世修習我的著作的人是董仲舒,保護我的車乘,擦拭我的鞋子,打開我的罈子的人是會稽人鍾離意,玉壁共有七枚張伯暗藏其中一枚。鍾離意立刻招來張伯詢問,張伯嚇得連忙磕頭,交出了那枚玉壁。
上面兩個事例,特別是第二個事例,簡直是太神奇了,孔子預測這麼久遠的年代後的未來,預測的這麼精準,真是達到令人不可思議的地步。這就是真真正正的大師,試問古往今來能達到這種地步的易學大家能有幾人?
除去孔子在儒學方面的貢獻和成就,他的易學成就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為易經的發展和實踐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