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孔子易經應用這麼厲害,不說大家還不知道呢

2021-01-19 老鐵易話

我們都知道孔子是儒學大家,他的學術和思想被後學世代稱頌,他的千古著作《論語》,是人們世世代代學習必修書籍,給人們指明了許多的治學方法和做人道理,至今仍被我們推崇和應用。可以這樣說,他對中國文化的貢獻無與倫比。

但是你知道麼,孔子還有一個十分拿手的本領,歷史上很少提及,那就是易經的應用。不說不知道,說出來讓你驚訝萬分。韋編三絕,這個成語你知道吧?這可以說是孔子學習易經的寫照。特別是他寫的《易傳》,也就是《十翼》七種十篇,把易經提升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當然,他本人對易經的運用運用更是出神入化,令人嘆為觀止。下面我們就看兩個孔子運用易經預測的事例。

根據王充寫的《論衡》上記載,魯國將要攻打越國,魯國佔了一卦,得鼎卦,鼎卦四爻有折足之意。子貢預測後認為,魯國有兇險,為什麼呢?因為鼎足折斷,行軍打仗用足,足折斷,所以是兇。孔子預測後認為非常吉利,他說,越國依水而居,行用舟而不用足,所以說是吉利。魯軍果然戰勝越軍。

第二個事例,東漢明帝永平年間會稽人鍾離意擔任魯相,上任後拿出自己的13000文錢,交給戶曹孔,用於修理孔子的車子。鍾離意親自進入廟中,擦拭桌子坐席配件和鞋子等。他的兒子張伯清除廳堂下的雜草,從土中得到七枚玉壁。張伯把其中的一枚藏在懷中,把其餘的六枚交給鍾離意。鍾離意讓主薄把壁放在桌子上。孔子講學的房裡,床頭懸掛著一個罈子,這個罈子是孔子的罈子,背後有丹書,大家都不敢打開,鍾離意說,孔子懸掛這個罈子,應該是用來啟示後代的賢人。於是就把它打開了。看到裡面放著一個用素絹書寫的文書,上面寫著:後四世修習我的著作的人是董仲舒,保護我的車乘,擦拭我的鞋子,打開我的罈子的人是會稽人鍾離意,玉壁共有七枚張伯暗藏其中一枚。鍾離意立刻招來張伯詢問,張伯嚇得連忙磕頭,交出了那枚玉壁。

上面兩個事例,特別是第二個事例,簡直是太神奇了,孔子預測這麼久遠的年代後的未來,預測的這麼精準,真是達到令人不可思議的地步。這就是真真正正的大師,試問古往今來能達到這種地步的易學大家能有幾人?

除去孔子在儒學方面的貢獻和成就,他的易學成就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為易經的發展和實踐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相關焦點

  • 孔子釋易——易經因孔子而升華
    孔子在年輕時曾對易經不屑一顧,不知天道,只想憑藉自己的個人才能闖蕩天下,徵服世界,卻在骨感的現實面前一次次碰壁,惶惶然若喪家之犬。但在經歷了人生的顛沛流離和種種不如意後,對易經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到老年時對易經愛不釋手。
  • 孔子、易經中早已承認,科學家不反對還在研究中
    但是,一般民間都把祖先的亡魂與鬼神混在一起,究竟祖先去世後去了那裡,這裡暫不討論。孔子對於鬼神的態度,在《論語》中也有「敬鬼神而遠之」這句話,這裡又說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孔子他並不否認鬼神的存在,而是認為先要把人做好,才有資格或者再來研究鬼神的問題也不遲。
  • 易經極簡史:《十翼》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孔子?
    是說《易經》的成書經歷了「三古三聖」:遠古聖人伏羲始作八卦,中古聖人周文王推演出六十四卦並作卦爻辭,近古聖人孔子編寫《易傳》。 孔子晚年特別喜歡《周易》,「韋編三絕」的典故也正處於此,說孔子因為翻閱《周易》次數太多,連穿竹簡的牛皮繩都斷了好幾次。 子貢都不理解老師為何天天要讀周易,他問孔子,老師你不說那些沒有智謀的人才去佔卜算卦,怎麼你現在也看算卦的書?
  • 孔子為什麼對易經那麼感興趣?
    《易》又稱《周易》或《易經》。據說是周文王被商紂王抓起來關進牢房,百無聊賴之際推演出來的,可能是想給自己算上一卦,看看什麼時候能減刑出獄。所以,最初的《易經》只是一本古人用來佔卜算命的書。因為,古人不懂科學,對大自然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認為那都是天神的主意,但天神的心思普通人又無法猜得透,於是就藉助「卜筮(shì)」之法,來預測吉兇,決定自己的行動。「卜」是指用龜甲預測的方法,「筮」是指用蓍(shī)草預測的方法,合稱「卜筮」。舉個例子,某古人某日要出去賣羊,他想預測路上是否會遇上狼,或者能否順利賣掉羊,他首選用蓍草來預測吉兇。
  • 孔子這麼厲害,當時為什麼不去效忠周王室?
    那既然孔子這麼厲害,在春秋時期的地位如此崇高,他為什麼不去輔佐效忠周王室呢?孔子周遊列國,奉行周禮,但卻沒有去當時的周國遊歷,這又是為何呢?今天筆者就跟大家分享春秋時期周王朝的分封制和文化觀念。再有就是當時的文化理念了,可不要把現在的文化理念用在春秋古時,不是你覺得誰牛逼厲害,就去投奔誰,誰就能收你,信任你並給你大官做的。此處舉一個春秋時的例子:就說在春秋時期,魯國當時有個大夫叫季孫氏,他有一個叫陽虎的家臣獨掌大權。
  • 《易經》終於揭開了,一個人走財運的三大徵兆,現在知道還不算晚
    那是因為我們被固有的思維蒙蔽了,對很多東西都懷疑不相信,老是感覺有人要騙你,請問你有什麼東西被人騙?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之前我也是這種人!直到後來我親眼看到我的髮小,他這幾年一步步地發展起來,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們都是同住一個地方,為什麼差別這麼大?
  • 易經為什麼不能夜裡讀!一個是夜讀易經鬼神驚!另外兩個原因呢?
    儘管在如今,科學思想非常之普及,中國人對於《易經》的態度,是相當奇怪,可以說是一種曖昧的感情。但是在古代,我們的祖先,對於《易經》可以說是推崇備至。就如唐朝時太宗打江山時的秘書長虞世南(也是唐太宗的宰相)說過這麼一句話:「不讀易不可為將相」。
  • 《易經》背後的三位聖人,伏羲、文王、孔子,代表了易經成書的三個偉大時代
    關於伏羲畫八卦,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話說上古時候,在黃河與渭水交匯之處,也就是太極圖的誕生之處,有一天,伏羲看見一隻龍馬浮出水面,他驚奇地發現這隻神馬的背面竟有奇怪的圖象,於是伏羲就照著畫了下來,這個圖象就是後來大家所熟悉的八卦。當然這只是個傳說,那麼伏羲又是怎樣畫的八卦呢?
  • 北大教授:反對孔子就是反對中國文化,孔子創立《易經·十翼》!
    李教授認為:那些炮轟孔子的各類人物,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應該好好的讀讀這本小冊子!事實上,反對孔子就是反對中國傳統文化!孔子曰:「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在接近五十歲的時候,知道了自己這一生所肩負的使命,即孔子所謂的「知天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像「天命」這樣形而上的大哲學概念,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解釋。
  • 孔子和《易經》之間的事情
    孔子作為儒家聖人,我們都清楚其為中華文化傳承做出了偉大的貢獻。我們今天說熟知的《論語》就是其弟子根據孔子周遊列國以及平日的言行進行記錄整理而成,成為了一部儒學大作。但孔子的文學貢獻可不僅在於《論語》而已,最主要還是在於對五經的整理編著,《周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這五部經典也成為了歷代儒生必要研習的核心書籍。其中,《周易》被稱為五經之首,並且孔子將其列為其弟子的必學教材。那麼《周易》一書同孔子之間有何等淵源,能讓孔子對其有如此的看重?
  • 易經:一個真正厲害的人,為人處事往往具備這兩個特徵,不要小瞧
    易經:一個真正厲害的人, 為人處事往往具備這兩個特徵,不要小瞧《易經》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最古老的經典,也是民間流傳極為廣泛的一本書籍。孔夫子晚年極為推崇此書,有「韋編三絕」一說。在孔子的時代,書都是由竹簡寫成,牛皮繩編起來的。孔子讀《易經》的時候,牛皮都斷了許多次。
  • 《易經》透露了3條秘密:家族富裕並不是靠勤勞,原來是我弄錯了
    《易經》透露了3條秘密:家族富裕並不是靠勤勞,原來是我弄錯了當我三十歲的時,《易經》成為了人生之路必讀的書本了。為何?由於我親眼看見我的好朋友,他們家近些年一步一步發展趨勢起來,隨後我不明白為何大家都住在相同地區。為何區別這麼大?
  • 易經應用|探源《易經》的流派——明義理、解象數
    《易經》成書於周朝,伏羲氏畫出先天八卦,周朝的周文王演繹八卦,周文王的兒子周公將其發揚擴充,而成書《易經》,經乃卜筮之書;《易傳》成書於戰國中後期,以孔子為代表的易學家對它做了哲學、政治學方面的新詮釋,寫成《易傳》,也叫《十翼》,發揮《易經》思想而自成體系的哲學著作。
  • 原來這麼多年,我們都誤讀了孔子
    要說文化界的一哥,非孔子莫屬,絕對實力扛鼎。有人這麼評價他:天不生孔丘,萬古如長夜。作為教育界的祖師爺,孔子頂著聖人的光環,被後人頂禮膜拜,享受萬千榮光。可是你知道嗎?身高九尺,個子極高,被人稱為「長人」,趕馬、拉車、射箭樣樣在行,酒量大,力氣大,無疑,孔子這是繼承他那大力士一般老爹的優良基因。孔子餵過牛馬,當過倉庫管理員,會計,錢糧出納算得很是精準,太宰問孔子怎麼這麼有能耐,孔子絲毫不避諱自己的卑微出身:吾少也賤,故能多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 易經:天道左旋,地道右旋。古人如何知道天地在旋轉的?真厲害!
    易經:天道左旋,地道右旋。古人如何知道天地在旋轉的?真厲害!似乎在孩子的世界中,天地都是巍然不動,穩穩噹噹。因此,有些孩子學到哥白尼的「日心說」,發現整個世界都晃動起來;之後就默認為,我國的古人一定和西方的亞里斯多德一樣,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靜止不動。事實上,稍有國學基礎的人,都知道這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要想做到「家和萬事興」,《易經》的中道思想你不能不知道
    這種思想到了春秋末年又由孔子繼承了下來,這一點大家看《論語》自會明白。孔子的孫子子思著《中庸》,又將這種中道思想發揚光大,流傳至今。2. 《易經》的中道思想從歷時性上看,乃是一種「時中」。所謂「時中」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恪守中道思想要與時俱變,要順應歷史潮流;不能同逆歷史潮流,不能同歷史發展趨勢對著幹。比如孔子的一生就是最好的證明。
  • 易經「數往者順,知來者逆」,古人是如何知道天地規律的?真厲害
    易經一直以來在人們的心中都是神一樣的存在,因為在很久很久之前,古人竟然知天地的運行規律,就比如「天道右旋,地道左旋」,古人那時候就已經知道天地在旋轉了,並且還知道地球在圍繞著太陽旋轉,再加上易靜中這一句「數往者順,知來者逆,陰順陽逆,易逆數也」,就更百思不得其解了!
  • 六、《易經》之善為易者不佔
    「善易者不卜」的原文如下:【原文】「善為詩者不說,善為易者不佔,善為禮者不相,其心用也。」出自荀子的《荀子·大略》。【翻譯】荀子認為善於學《易》的人不以《易》進行佔卜。荀子對《易》的這種以德代佔的態度,是繼承了孔子對《易》的基本態度。孔子晚年好《易》。他曾說自己學《易》不是「安其用」,即不是用以卜筮,而是「樂其辭」,重在「觀其德義」,理解《易》中的哲理。荀子善為《易》者不佔的態度,正與此相同。孔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學派,思想高度統一,對於《易經》他們的看法完全一致,都是重哲學輕佔卜。
  • 《易經》揭開財運的三條秘訣:財富並不等於努力!原來是我想錯了
    《易經》揭開財運的三條秘訣:財富並不等於盡力!原來是我想錯了嗨,大家好,今日我有必要要做個決定,要在我40歲之前,看懂《易經》這本書!為什麼呢?由於我親眼看到我的髮小,他這幾年一步步地發展起來,我百思不得其解,咱們都是同住一個當地的,為什麼不同這麼大呢?
  • 《易經》提醒:一個人走運前,會有3大徵兆,現在知道還不算太晚
    現今,當我們提到《易經》的時候,是不是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本算命佔卜類型的書籍呢?古人曾這樣評價《易經》:包羅萬象,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虞世南更是說:「不懂易經的人,不可為帥才。」自強不息,堅持自我我們都知道,清華大學的校訓中,就有一句是「自強不息」,這一句的出處就是《易經》中。這個世界一直都很不公平,有的孩子一出生就是在貧苦的家庭裡,而有的孩子卻是含著金湯匙長大的。只有銳意進取,努力拼搏,心中含著一股勁,這樣才能改變命運,成為自己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