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沒有鬼神?孔子、易經中早已承認,科學家不反對還在研究中

2020-12-16 Buddha花雨滿天

【孔子承認有鬼神,只是未多討論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鬼神問題,在中國文化裡佔據著很重要的地位,有人說中國人沒有固定的宗教信仰,但是實際上鬼神的觀念,就是中國過去的宗教思想。但是,一般民間都把祖先的亡魂與鬼神混在一起,究竟祖先去世後去了那裡,這裡暫不討論。孔子對於鬼神的態度,在《論語》中也有「敬鬼神而遠之」這句話,這裡又說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孔子他並不否認鬼神的存在,而是認為先要把人做好,才有資格或者再來研究鬼神的問題也不遲。連人都沒有做好,連做人都稀裡糊塗一輩子,還想進一步去了解鬼神這麼高深的事,想得太遠了,不切實際。正如淺近的道理還沒搞明白,就去學習高深的學問,多半是白費力氣。人道都沒做好,何必談論天道呢?這裡,實際上等於孔子消極地承認有鬼神。

若我們反思下,孔子如果不承認有鬼神,作為老師,孔子大約會這麼批評季路,也就是子路,「何來鬼神,焉能問之?」哪裡有鬼神,憑何這麼發問呢?實際上在這裡孔子認為學生們的程度還不夠,暫不討論鬼神的問題。所以他答覆子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易經的道理精氣為物,遊魂為變

「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繫辭》上

註:周易《繫辭》上下二傳,相傳是孔子所著。

有沒有鬼神、靈魂的存在?國學大師南懷瑾做了如下開示:

這不是物質的,不是唯心亦不是唯物。外國人現在對靈魂的研究有一個名稱叫「超電磁波」,超越了現代物理科學的範圍,原子、電子、核子都不能了解它的,這就叫靈魂。在我們是認為有的,但它是「精氣為物」,心物一元的。什麼是精?什麼是氣?如何構成物質方面的東西?「遊魂為變」,物質以外,我們的身體是物,宇宙中這個物理世界都是物。可是唯物學家,認為世界一切唯物,還有另一半,他只認出了一面,沒有搞清楚。他們把精神,也向唯物方面拉。西方哲學中有認為一切都是唯心的,也只認了一半。

「一切唯心造」拿不出證據,科學講證據,可是「精氣為物」講物質的道理,「遊魂為變」講精神的道理,這幾句話又產生一個大問題了。這裡承認有鬼神,這個鬼神是心物一元的功能殘餘力量所形成,所以曉得鬼與神,鬼是鬼,神是神,以道德為標準分為兩種。何以知道鬼神的現象?孔子提出證明,鬼與神都有,可是我們的這位老師,他只告訴我們原則。《易經》有那麼大的學問,包羅萬象,至於怎麼樣有鬼神,他沒有講。他大概來不及寫稿子了,還是要我們自己去摸。

——南懷瑾《易經雜說》

同時《中庸》中說「誠者物之終始」。意思是「誠是具體的、有過程的,萬物有它的結束,就有它新的開始。而且《周易》六十四卦,最後一卦為「未濟」,《序卦》說:「物不可窮也,故受以來濟終焉。」即是說(事物是生生不絕的,因此用未濟為終)。宇宙沒有結論,人生沒有結論,歷史沒有結論,宇宙永遠發展下去沒有停止。所以從這裡可知道人死也不是結束,究竟是變鬼、變神,儒家中沒有具體說明,佛家中有六道輪迴的觀念,人在輪迴中生生世世沉淪苦海,地獄、餓鬼、畜生、人道、天道、阿修羅道,六道輪迴之外還有羅漢、菩薩、佛等聖人法界,宇宙中的未知遠遠超出人類的想像。

【唯物論還是唯心論,科學不反對鬼神

在哲學問題上,有唯物主義論和唯心主義論,一般來說「精氣為物」代表了精氣化物的物質過程,「遊魂為變」代表了唯心一方面的過程,從《易經》中可以看到,宇宙不僅僅是唯物的,也是唯心的,可以說是心物一源的。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一致承認有鬼神,但是,各個宗教承認有鬼神的理論卻都不同。唯心哲學也承認有鬼神。唯物哲學是不承認有鬼神的,科學家們不反對有鬼神,只是保持懷疑的態度,正在追尋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有佛陀等出世的聖人,擁有超越人類的智慧,洞悉了宇宙的真相,為我們道出了真諦。

例如偉大的科學家,牛頓並不是到晚年發現了科學上的缺陷,才幡然醒悟——哇,原來我一直以來都是錯的,原來神真的存在!然後跑到教會懺悔,這樣信了神。其實在他那個時代,他從一生下來,就接受神學教育,打小就信神。他不是從研究科學轉而去信神,而是信了神的基礎上,去研究了科學。科學巨匠愛因斯坦最後信了上帝,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科學界也對有關靈魂、鬼神的研究很熱衷,譬如有「靈魂學」、「神秘學」等。運用科學儀器,如紅外線照相機等,已經有不少發現和記錄。譬如人體會發出一種肉眼看不見的光;人坐過的地方,當這人離開後七八個小時,用特種照相機還可以照到這人的影子。

靈魂不是一種物質,是一種超物質、超電子的東西,假如有一天科學界的靈魂學,能夠以科學方法證明靈魂的存在,那麼我們的認知將會發生更大的變化,更能接近和理解宇宙的奧秘。

相關焦點

  • 北大教授:反對孔子就是反對中國文化,孔子創立《易經·十翼》!
    北京大學著名的李教授認為孔子的偉大性絕不是秦漢以後封建統治者的盲目樹立可以解釋的,因為秦漢以後,比孔子思想博大的思想家很多,但是孔子有一項成就,足以讓其偉大性蓋棺論定,那就是中國文化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易經·十翼》的超級人文性。
  • 孔子為什麼對易經那麼感興趣?
    《易》又稱《周易》或《易經》。據說是周文王被商紂王抓起來關進牢房,百無聊賴之際推演出來的,可能是想給自己算上一卦,看看什麼時候能減刑出獄。所以,最初的《易經》只是一本古人用來佔卜算命的書。因為,古人不懂科學,對大自然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認為那都是天神的主意,但天神的心思普通人又無法猜得透,於是就藉助「卜筮(shì)」之法,來預測吉兇,決定自己的行動。「卜」是指用龜甲預測的方法,「筮」是指用蓍(shī)草預測的方法,合稱「卜筮」。舉個例子,某古人某日要出去賣羊,他想預測路上是否會遇上狼,或者能否順利賣掉羊,他首選用蓍草來預測吉兇。
  • 易經為什麼不能夜裡讀!一個是夜讀易經鬼神驚!另外兩個原因呢?
    這意思就是,《易經》應該是出將入相的必修課程,可見在其心目之中,易經有多麼的重要。孔子也喜歡讀易經,有個成語叫做「韋編三絕」,就是說孔子讀易經讀到痴迷,將書簡上的牛皮繩子都讀斷了好多根,孔子對於易經的總體評價只有四個字,叫「潔淨精微」。讀《易經》是有一些講究的,並不似其他書籍,想何時讀都可以。
  • 這個世界其實是有鬼神存在的
    其實世界上是有鬼神存在的,我們人都是肉眼凡胎,認為看不到的就是沒有。現在有很多電視臺和科學家,都不承認鬼神之說。認為科學家就是權威,科學家都是對的,過份的相信科學,推崇科學,為我獨尊,也是一種迷信。世界上有很多科學家解釋不了的東西,解釋不了說明人的知識不能解決,就不要肯定。
  • 孔子為什麼不相信鬼神的存在?
    儒家追求「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極高明的境界並不非要在多高的地位上獲得,而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便可達到。所以,中國人總是在最平凡中的生活中體驗道德生活,體驗大道。這一點禪宗的「擔水砍柴無非妙道」,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還有一個故事,其實更為鮮明地體現了孔子的鬼神觀。
  • 學習孔子常讀《易經》,有4點好處,窺探古人智慧永遠不晚
    有人說《易經》是講算卦的書,宣揚了封建迷信,這是誤解,是沒了解它的片面說法。《易經》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產物,是中國古代先民的智慧結晶,在《易經》中沒有「批八字」、「看手相」的內容,有的卻是對中國古代君子提出的要求,是君子的生存指南,而這本書裡的有價值的部分,仍可以古為今用。
  • 易經極簡史:《十翼》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孔子?
    《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晚而喜《易》。」 孔子晚年特別喜歡《周易》,「韋編三絕」的典故也正處於此,說孔子因為翻閱《周易》次數太多,連穿竹簡的牛皮繩都斷了好幾次。 子貢都不理解老師為何天天要讀周易,他問孔子,老師你不說那些沒有智謀的人才去佔卜算卦,怎麼你現在也看算卦的書?
  • 孔子的奧卡姆剃刀:折射出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異
    宗教是幾乎每個民族都會有的產物,可以說,代表著一個民族的世界觀和哲學觀,中國從孔子開始的宗教觀念和態度,其中折射出了中西方思想中的巨大鴻溝,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文明的走向。孔子的奧卡姆剃刀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譯成現代文就是:樊遲向孔子請教,什麼是智(知),孔子說:「專心致力於老百姓應該遵從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就可以說是智了。」
  • 《易經》早已算好生命周期,需要注意兩個年齡
    許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活得時間久一點,從古至今,都不缺乏研究如何長壽之人,他們希望自己能夠擁有更長的壽命。但是人到底能夠活多久?為什麼有的人活得時間長有的人活得時間短?人到底可以活多久?西方科學家根據體力、情緒以及細胞,稱可以活到150歲。
  • 如何判斷別人講解的《易經》對不對?《繫辭》中這段話就是試金石
    這十二蓋取,在《易經》的研究中可是大大的有名,因為自孔子以來的二千多年中,還沒有一個文人學者,能夠用同一個原則、同一個道理、同一個說法來解釋十二蓋取的,所以十二蓋取被稱為是《易經》研究的第一大難題,是一個千古之謎。自兩漢以來直到現在,各種各樣註解注釋《易經》的書籍,稱得上是汗牛充棟,如果加上當今網絡上介紹和講解《易經》的文章,更是不知其數。
  • 孔子釋易——易經因孔子而升華
    不過這個時候孔子還沒有出生(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所以對這次事件孔子也應該作了自己的佔算,但最後採納了大多數前人的意見。可見孔子不但喜歡易經,70%的準確率也已經算得上是一個佔卜高手了。三國時期的易學高手管輅(lù)是當時類似半個神仙一樣的人物了,也自稱「輅卜亦不悉中,十得七八」而已。
  • 孔子為什麼提倡敬鬼神而遠之
    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學生樊遲問什麼是明智?孔夫子說:管理民眾的要義,是敬禮鬼神,但是又跟它保持距離,這可以說是智慧。首先是「敬」,《論語》云: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孔夫子的這個處世哲學大有來頭,一個是他自身看待事物的陰陽之變,這在《論語》中多處可見,畢竟他老人家是修訂易經的。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是,這種治國理念來自於上古的高陽帝顓頊的「絕地天通」,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天和地不要搞在一起,斷絕來往。
  • 易經揭秘:宇宙中最堅不可摧的神秘力量,可能就存在於每個人體內
    易經與科學宇宙中有一股最為強大的神秘力量,堅不可摧,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在探索,這股神秘力量就是「強互作用力(強核力)」「強互作用力(強核力)」是一種非常厲害的基本作用力。它能夠把宇宙中一些最小的粒子結合在一起。
  • 《易經》並非迷信而是超科學,與迷信的區別有5點,看完漲知識了
    而迷信則是宣揚看不見、摸不著、無法證實、無憑無據的鬼神及前生後世等,凡事宣揚鬼神之說,妖鬼邪靈之類的,都是迷信而不是易經。易經與迷信理論的支撐點不同易經有較完備、系統、全面的理論體系作為支撐,事歷三古,人歷三聖,形成了以伏羲八卦、周易、易傳等典籍為主的知識體系;而迷信完全沒有任何理論支撐,都是一些傳說、神話、故事等等。
  • 孔子和《易經》之間的事情
    孔子作為儒家聖人,我們都清楚其為中華文化傳承做出了偉大的貢獻。我們今天說熟知的《論語》就是其弟子根據孔子周遊列國以及平日的言行進行記錄整理而成,成為了一部儒學大作。但孔子的文學貢獻可不僅在於《論語》而已,最主要還是在於對五經的整理編著,《周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這五部經典也成為了歷代儒生必要研習的核心書籍。其中,《周易》被稱為五經之首,並且孔子將其列為其弟子的必學教材。那麼《周易》一書同孔子之間有何等淵源,能讓孔子對其有如此的看重?
  • 古今相比,人的壽命有沒有什麼差別?《易經》中是如何解釋的?
    然而,有一個問題出現了,「天年」到底是多少年,自古以來,無數科學家都在解密著這個人類生命的「第一話題」! 從古至今,人們對於長壽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研究,想要從中窺視長壽的秘訣,但是基本上可以說是沒有太大的成效的。 有的人還說,在這生命的輪迴之中,冥冥之中早就已經將我們什麼時候出生,以及什麼時候離開算得很清楚,那麼人的壽命到底是多少歲呢?
  • 諸葛亮到底有沒有借到東風?《易經》中的記載,可破解真相
    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真的有這麼神嗎,東風都可以借到。要知道在古代,天文雖然一直被研究,但其實進度一直很慢,那時候沒有天文望遠鏡,只能通過肉眼的觀察和經驗來揣摩。那諸葛亮借東風是諸葛亮運氣好老天爺給面子嗎?
  • 易經、二進位與64位基因組合一脈相承!
    從該校網站顯示的2019年博士招生目錄中可以看到,"易經與預測"被列為中國哲學下的研究方向之一。如下圖所示。《易經》是解釋世間萬物變化的古老經典,承載著中國幾千年的智慧和文化的精華。《易經》對各國、各地區的文學、哲學、宗教、軍事、科學等領域都有很大影響。中國古代偉大的聖人、哲學家孔子不信鬼神,但他晚年卻對《易經》無比喜愛。
  • 《易經》到底值不值得研究?對現代人來說,學習《易經》有什麼意義?
    ——朱熹《觀書有感》 《易經》就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活水,懂得了《易經》,也意味著懂得了真正的中國文化。 這就回答了標題中的第一個問題,《易經》到底值不值得研究?答案是肯定的,作為群經之首,《易經》是中國文化的總源頭,當然值得研究。
  • 《易經》早已算好生命周期,這兩個年齡段需注意
    20年後,泰爾其爾發現一天中人的器官敏感程度、體溫、血壓也存在周期性變化,並稱之為「生物節律」。20世紀中,有科學家「生物鐘」的概念,人的壽命取決於他的「生物鐘」循環次數。《易經》中長壽的奧秘在古代,雖然人的平均壽命偏低,對人體的認識也有限,但是老祖宗依然憑藉自己的智慧摸索出了一些規律,《易經》中就有體現。書中曾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