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相比,人的壽命有沒有什麼差別?《易經》中是如何解釋的?

2020-12-15 騰訊網

據張介賓的《類經·卷一·攝生類一》中記載:「百歲者,天年之概。」

當我們在祝福老人家的時候,常常會說長命百歲,這實際上就是古人們所認為的人類壽命的極限,因此像「百年之後」等便是表示去世的意思。

相信對於很多人,特別是年紀比較大的人來說,能夠盡享天年是一種追求,也就是說,幾乎是每個人都想要儘可能活久一些,至少也要把自己的壽命活完。然而,有一個問題出現了,「天年」到底是多少年,自古以來,無數科學家都在解密著這個人類生命的「第一話題」!

到底為什麼有的人活得時間長,而有的人活得時間短呢?

從古至今,人們對於長壽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研究,想要從中窺視長壽的秘訣,但是基本上可以說是沒有太大的成效的。

有的人還說,在這生命的輪迴之中,冥冥之中早就已經將我們什麼時候出生,以及什麼時候離開算得很清楚,那麼人的壽命到底是多少歲呢?

古今壽命差別原因

古代有句話說:人到七十古來稀。從這一句話我們也可以看出,在古代的時候,人們活到70就已經是非常了不得的了,更別說百歲老人了。說明在古代70歲已經算是一種生命極限,也是很多人心中高壽的年齡。

然而,如今的社會中,七十歲的老人並不少見,甚至百歲老人都不至於到「古來稀」的地步。

那麼,為什麼古代人普遍活得時間會比較短呢?

首先,由於古代時人類發展的比較落後,再加上各種戰爭的爆發,導致很多人因為食不果腹而餓死,為了生計甚至很多的老人都要做一些賣力氣的活,而老人家又哪裡經得起這種折騰。

此外,古代的醫學是遠沒有現代發達的,因此在古代的時候,可能一個很小的病就會要了人命。而一個人要一輩子不生病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生病醫生解決不了的話,就只能靠身體硬撐了,因此古人的壽命才會普遍短一些。

久而久之,古人們便會認為七十歲的老人是「古來稀」了,這樣想想的話也確實如此。

尋求長生不老

長生不老之術至今沒有實現的可能,但是中國人卻是對此追求了長達千年的時間?特別是古代的修士以及帝王,為了追求長生,可能連自己的命都搭了進去。

在尋求長生不老的人物之中,秦始皇便是帝王中的一個代表。

作為首個統一了中國的帝王,秦始皇自然是想讓自己的統治得以延續下去,他想帶領大秦走向更大的輝煌,可是卻一直擔心自己沒有長壽的壽命,因此他便追求了長生不老之術。

當時他致力於尋找那些能夠製造長生不老藥的奇人異士,為他研製仙丹服用。然而,即便如此他也沒有逃過天命,最終還因為仙丹的毒害而去世。

在歷史的記載中,有活了數百年的奇人,也有得道成仙,得以長生的記載存在,但是這向來都被認為是人們幻想的結果罷了,並非真實存在的故事。

如今,有確鑿的文獻記載的,史上最長壽的人是法國的婦女讓路易絲·卡門,享年122歲零164天。而歷史上最長壽的男人則是日本的泉重千代,享年120歲零237天,大抵都在120歲左右。

那麼人的壽命,是不是真的有固定的期限呢?

實際上,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時候,就有令人們普遍信服的結論了。

通過研究表明,動物的壽命可以通過細胞的分裂判斷其長短。我們都知道,人類的一生的,細胞是在不斷的衰老,並且不斷的分裂再生的,也正是因此人類才會成長與衰老,而細胞的分裂也是有一定的極限的,當細胞分裂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動物就會產生死亡現象。

據研究發現,細胞最多可以分裂的次數基本是固定的,而由此也可以推測人類的壽命極限就是150歲左右,而最少也能夠活到120歲。

然而,這是在理想條件下的結果,而人類的一生中,所做的很多的事情都可能會導致壽命的縮短,再加上各種疾病以及意外,因此至今沒有發現有能夠順利活到150歲的人。雖然在理論上人類最少也能活到120歲,但大多數人的生命總是在行進到大半時便戛然而止。

而實際上,人類的壽命除了極限之外,還有周期的存在!

老祖宗早已算好生命周期,《易經》中給出答案

在《易經》中提到了兌卦以及艮卦,它們所代表的的數字分別是7和8,而在研究之後發現,很多人的生命周期都與7和8這兩個數字有關,並且推斷出來73與84這兩個年齡為生命周期?

經過數千年的數據研究發現,可以得知有很多老人都在這兩個年齡段去世。因此,一些人在經過研究之後都認為,7或者8就是生命循環的一個周期,而7的周期是7到84歲,8的周期則是8歲到73歲。

另外,跟據世界衛生組織所公布的數據中表明,中國人的男性的平均壽命為71歲,而女性的平均壽命為74歲。而在世界衛生組織於2019年公布的各國平均壽命之中,是日本人的評論壽命壽命最長,為83.7歲。這個結果令人驚訝的與《易經》中推斷出來的生命周期非常相近,因此在這兩個年齡的老人要更加的注意休息。

如今對於《易經》還有很多人在進行深入的研究,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加驚人的信息出世,這也讓人不由得非常佩服老祖宗的智慧,多年前的書籍竟然至今仍有值得學習的知識,令人令人嘆服!

小結

經過專家們的研究成果可以表明的是,人類壽命的長短,在一方面受到了社會經濟條件以及衛生醫療水平的制約,因此在不同社會、不同時期會有很大的差別,而另一方面又由於人類的體質、遺傳因素、生活習慣以及生活條件等等的個體差異,因此個體的壽命長短相差時很懸殊的。

現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的科學手段已經相當的成熟了,已經能夠幫助人們去避免一些重大疾病的出現,並且對很多的疾病進行有效的醫治.

但是,在易經中所提到的兩個周期時,最好還是要做到更加的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要學會愛惜保養自己的身體,平時多加強鍛鍊,這才是對生命負責的表現。長壽的秘訣,其實就藏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之中,而這也是在易經中所領悟出的生命的真諦。

除了這兩個周期之外,其他的時間也要保持鍛鍊,並且最好是有規律的,進行適當的鍛鍊,以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事實上,「衰」和「老」並不是相同的意思,只要是生命便會慢慢的變老,這哪怕是掌握了科技的力量的人類也無法阻止變老的進程,但是「衰」卻不同,一般來說,一個人會隨著年老而衰,但是我們也可以通過鍛鍊與保養儘可能的延緩變衰的進程,也就是表示我們可以儘可能地延長我們的壽命。

同時,除了堅持鍛鍊之外,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也要堅持健康規律的生活,並且要時刻保持好的心態,這對於長壽而言都是有好處的,並且生活起來也更加的有滋味,你覺得呢?

參考資料:《類經·卷一·攝生類一》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人的壽命是多少歲?易經:早已算好生命周期,需要注意兩個年齡
    一是我們現在的居住環境和飲食有了很大的改善,二是我們的醫療條件比古代可以說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但是,不管人的壽命是多少歲,你有沒有想過,每個人都有一個生命的周期,比如說什麼樣的人長壽?人到了多少歲是個坎?有沒有固定的周期呢?
  • 人的壽命是多少?《易經》早已算好生命周期,這兩個年齡段需注意
    20年後,泰爾其爾發現一天中人的器官敏感程度、體溫、血壓也存在周期性變化,並稱之為「生物節律」。20世紀中,有科學家「生物鐘」的概念,人的壽命取決於他的「生物鐘」循環次數。《易經》中長壽的奧秘在古代,雖然人的平均壽命偏低,對人體的認識也有限,但是老祖宗依然憑藉自己的智慧摸索出了一些規律,《易經》中就有體現。書中曾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 什麼是易經?解釋的人很多,但這個解釋才算靠譜——零基礎學易2
    學一門學問之前,總要弄明白學的這個是什麼?當別人問及的時候,才能說出個條條道道。尤其是學易經,這個更不好說清楚,因為很多人已經先入為主的把易經和佔卜劃為等號了,然後再和封建迷信連在一起。其實易經最初的作用就是用於佔卜,以開民智。
  • 文言基礎知識:詞義的古今差別
    漢語歷史悠久,古今漢語的差別是顯而易見的。古今漢語的不同,突出地表現在它的詞彙上。翻開一篇古文,我們看不懂或看不甚懂,主要的障礙是它的詞彙,是我們對其中一些字、詞的含義和用法不甚了了。詞彙,包括基本詞彙和一般詞彙。一些屬於基本詞彙的詞,如「人、手、山、水、勝、老、南、北、耕、織、百、十」等,古今沒有什麼兩樣,不是我們閱讀文言文的障礙。不過,這部分詞為數極少。
  • 《易經》中的「易」是什麼意思?和時間有什麼關係?
    古往今來,對於「易」之釋名,有很多解釋。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所說:「易,晰易,蠣艇、守宮也。象形。」從象形角度而言,「易」嫩賜的象形字,蜥賜能隨著自然的變化而變化,假借為「變易」之易,象徵宇宙萬物的變化。孔穎達在《周易正義序》中指出:「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
  • 中國古代鴛鴦一詞最早用來比作什麼 古今詞義肯定是有差別的
    中國古代鴛鴦一詞最早用來比作什麼 古今詞義肯定是有差別的時間:2020-12-04 12:31   來源:唯美村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古代鴛鴦一詞最早用來比作什麼 古今詞義肯定是有差別的 中國古代鴛鴦一詞最早用來比作什麼?
  • 人的壽命是多久?2000年前易經早算好生命周期,需要注意兩個年齡
    人生七十古來稀,在中國古代,人的平均壽命很低,一般在30歲左右。47歲即謂「晚途」相信許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活得時間久一點,從古至今,都不缺乏研究如何長壽之人,他們希望自己能夠擁有更長的壽命。在20世紀的時候,有一位奧地利的科學家發現人體中的許多秘密,他認為人體細胞都是有周期性,比如說一個人的情緒是28天,而細胞的再生一個周期也是25天左右,體力周期也有一個固定的天數。
  • 人的壽命是多少歲?《易經》早已算好生命周期,需要注意兩個年齡
    甚至有一些君王為了能夠得到長生,而去尋求所謂的靈丹妙藥、長生之法。在古代,人類的平均壽命不到40歲。《易經》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裡面有天文,地理,數理,哲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家,軍事,商家,歷史,醫學…等等學科理論。
  • 如何擺脫困境?《易經》給出了三個步驟,助你從失落中走出來
    《易經》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典籍,只不過用一種特殊的形式來理解這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的關係。其中,有很多思想對我們今天仍然有著很深遠的現實意義,能夠指導我們為人處世,幫我們解決人生中的困惑。今天和大家分享易經裡的三句話,希望能夠在事業和生活上對大家有所幫助。
  • 「人睡三覺,命比紙薄」:人的壽命有多久?2000年前周易早有暗示
    其實老祖宗說的真的很有道理。人在生氣的時候,有時為了發洩自己心中的不快,所以通常會悶聲不說話。而悶聲不說話的最好的方式就是睡覺,不過這時候往往是睡不著的,因為睡的是氣覺。這樣的氣覺對人身體的很多器官傷害很大,對身體不好,長時間以來對人的身體也是沒有好處,自然壽命不會長遠。不睡餐覺。
  • 易經:人生中,有一個反覆出現的坎,能突破的人,將來會有亨通
    易經:人生中,有一個反覆出現的坎,能突破的人,將來會有亨通人到了30歲,便會發覺,日常生活並不是一帆順風的。你解決了1個難點,順當一陣子,又會產生新的難題,循環往復。這後面的規律性,《易經》屯卦有揭示:人生中,有一個反覆產生的坎,那就是屯難,能突破的人,將來會有亨通。
  • 《易經》揭秘「發財技巧」:世界上沒有窮人,只有不會賺錢的人
    《易經》揭秘「發財技巧」:世界上沒有窮人,只有不會賺錢的人錢,到底重要在哪裡?英國作家毛姆在《刀鋒》這本書中寫道:錢,能夠帶給人最寶貴的東西就是——不求人。有一段俗語想來大家都聽過:錢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的。
  • 《易經》裡的卦象該如何解釋,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否利大於弊?
    然後接著說一段話說,「利牝(pin)馬,之貞」,也就是算這一卦,是為了一個賣馬的人去賣母馬。如果賣馬的人去賣母馬,有利。說「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說你賣馬走得很遠,你有一個很遠的路程,但是你先會失去生意,找不見市場,以後你會有所收穫。「主利」。這也是一個吉卦。「西南得朋,東北喪朋。」
  • 易經忠告:走路時有這2種表現的人,往往沒真本事,看看你有嗎?
    《易經》告誡:有這兩種行為走路的人往往沒有真本事,要敬而遠之,看看你有沒有?第一種,快速前進,匆忙行走的人一個人走起路來匆匆忙忙的,動作很快,這種人都是平時很忙,也沒什麼耐心的人。這種人一般沒有上進心,每天都是在混日子,他們也沒有任何追求和目標,不會去思考要怎麼解決問題。他們在生活中也會遇到更多的挫折和困難,甚至對於自己朝九晚五的「鐵飯碗」也不會堅持,久而久之,事情的進度也會越來越慢,錯失的機遇也會越來越多,所以,如果你是這種人,想改變的話,可以從自己走路的方式入手。
  • 《易經》中的「象」具體是什麼?與時間有什麼關係?
    《易經》文本中,未出現「象」字,幾乎所有「象」都是在《易傳》之中才得到闡明。但這並非說《易經》中沒有「象」,恰恰相反,「象」是在佔築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某種程度上而言,它是《易經》和佔問者、佔築者三者溝通的基礎,也是過去、現在、未來三者相契相通的津梁。
  • 如何判斷別人講解的《易經》對不對?《繫辭》中這段話就是試金石
    這十二蓋取,在《易經》的研究中可是大大的有名,因為自孔子以來的二千多年中,還沒有一個文人學者,能夠用同一個原則、同一個道理、同一個說法來解釋十二蓋取的,所以十二蓋取被稱為是《易經》研究的第一大難題,是一個千古之謎。自兩漢以來直到現在,各種各樣註解注釋《易經》的書籍,稱得上是汗牛充棟,如果加上當今網絡上介紹和講解《易經》的文章,更是不知其數。
  • 《易經》,不是封建迷信,只是解釋了我們生活的自然規律
    中國人的智慧,主要來源於我們可以舉一反三的能力,使我們即使從一滴水中也能看到整個海洋,這對我們未來的生活有很大的啟示和幫助。過去,我們的祖先特別喜歡研究自然規律、宇宙星辰,總結生命故事。因此,我們有了《易經》這樣偉大的作品。《易經》被公認為儒道之源,對中國人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 財運亨通的人長什麼樣子?易經:通常有這五個特徵,快看看你有沒
    《易經》裡,寫盡了生命一屈一伸,陰陽平衡,宇宙變化,人生為人處世之道。尤其是,《易經》還透露出,具有這五個面相的人,必定財運亨通!快來看看吧!中華文化有悠久的歷史,數千年的沉澱,勤勞又智慧的老祖先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用他們的所經歷過的,所跨過的,所取得的教訓,結合成了一句句有著教育意義的語言。
  • 《易經》的源流和如何讀懂《易經》的古注
    後代研究,總共有三易,一個叫《連山》,一個叫《歸藏》,一個叫《周易》,現研習的就是《周易》了。伏羲氏做易,有畫沒有解說詞,到了周朝,文王寫了卦辭,周公旦寫爻辭,把六十四卦分為上下兩篇,也稱上下經,後人稱為《周易》。雖然《周易》辭很簡單,但義理很難了知,非通達智慧之人以下,很少有人能解說得清楚的。
  • 易經忠告:與人交談時,關係再好也少說自己這3件事,太有道理了
    有智慧的人,為人處世,都是從學會說話開始的,而《周易》也是一本可以教人如何說話的書籍。《易經》中提到,與人聊天時,男人儘量少說自己這「3件事」,運勢自然變好。但是高有什麼用呢?高要能下才好。山頂上面是平地。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周易》中的智慧是深刻的,但它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因此,很多人都說《周易》不僅是一本奇書,更是一本解答人生問題的「答案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