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談一下卦象。我們先看周易頭兩卦,乾卦和坤卦,篇幅所限只講幾個卦象,以便於大家理解中國《易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不管是有利的還是不利的影響。
乾卦和坤卦後來在《易傳》中,乾卦代表天,代表陽。坤卦代表地代表陰。到孔子時代以後,天尊地卑、男尊女卑這兩卦出現了重大分化。可是大家看一下它的卦辭,這兩卦最初它只是早年算卦的一個佔筮記錄,所以它早年沒有吉兇之別。
我們看一下它的卦辭。乾卦卦辭這樣寫,說「乾,元亨利貞」,「元」就是元初、奠基,「亨」就是亨通。「利貞」就是算卦結果有利、主利。也就是一個吉卦。
大家再看坤卦,它的卦辭,《易經》上是這樣寫的:說「坤,元亨。」,跟乾卦一模一樣。然後接著說一段話說,「利牝(pin)馬,之貞」,也就是算這一卦,是為了一個賣馬的人去賣母馬。
如果賣馬的人去賣母馬,有利。說「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說你賣馬走得很遠,你有一個很遠的路程,但是你先會失去生意,找不見市場,以後你會有所收穫。「主利」。這也是一個吉卦。
「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在甲骨文裡「朋」就是一串貨幣,說你在西南這個地方賣馬,由於那個地方人的購買能力強,你能賺錢。「東北喪朋」說東北地方人的購買能力差,那個地方可能本身也產馬,所以你到那個地方賣馬你賺不了錢。然後「安貞吉」,說你得這一卦總體是安的是好的,卦象是吉利的。
請大家注意它的卦辭。乾卦和坤卦基本上都是吉利之卦,並沒有尊卑兇吉的差別,但隨後發生分化。到周代後期春秋時代孔子作出禮制文化,把它原來的佔筮記錄另作禮學的解釋,於是就有了這兇吉不同的另外的分辨和解釋。
於是孔子講天尊地卑,《易》的《彖傳》,也就是兩漢時代的人物在作《傳》的時候就講「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把乾掛標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然後「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也就是坤卦順承乾卦的一個卑微地位。
大家注意,這都是後人隨著社會形勢改變,對它的另外的變態的解釋。
舉個例子,老子代表的是氏族部落文化商代文化,它推崇人類小國寡民的那個時代,代表人類母系始祖社會的思想。因此老子跟孔子對男尊女卑,天尊地卑的解釋剛好相反。
大家看老子怎麼講?老子講「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請注意「始」這個字和「母」這個字都是代表女性,也就是陰反而佔據優勢。老子又講,「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in),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這是對道的最高讚許。
說這一段是想說明什麼?是想說明後人對《易經》的解釋,對天尊地卑、男尊女卑的解釋,隨時代的不同而不同,隨時代生存結構和生存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大家注意,《易經》後來的哲理解說,也就是《易經》傳的部分,跟《易經》最初作為佔筮記錄的含義大相異趣。
我們下面再看既濟卦。何謂既濟卦?在六十四卦中,最後兩卦就是這兩卦。所謂「既濟」就是完成的意思,所謂「未濟」就是未完成的意思。第六十三卦叫既濟卦,大家看這一卦,它當年的卦辭也就是算卦的卦辭,叫「亨」,通達;「小利貞」就是算卦的結果,小吉小利。「初吉終亂」,最初是有利的,最終是不利的。這叫既濟卦。
大家再看未濟,也叫火水未濟。上面是一個離卦,底下是一個坎卦,它的卦辭是這樣的,說「亨」,也就是貫通。然後「小狐汔濟」,說一隻小狐狸要越過山東的濟水,「濡其尾,無攸利」,說把小狐狸的尾巴打溼了,小狐狸最終沒有過了濟水,所以這一卦不利。
這一卦叫既濟,就是完成的意思。到六十四卦,最後一卦叫未濟,說沒有完成。然後又從第一卦乾卦開始進行循環。
大家懂了嗎?這叫周。老子講「周行不殆」。也就是中國易經,由於它一開始建立的就是辯證思維,所以它是一個圓形的運行方式。圓形循環的這麼一個思維模型,是典型的辯證思維模型,到最後一卦,它講又沒有完成,於是又從首卦開始重新運行。這個辯證思維方式貫通中國整個哲理系統。
所以中國古代從老子到後世所有文人不斷地講,下面這些話,叫「周而復始」、「周行不殆」。《易經·斷辭》中講,「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它說太陽走到中間就一定會偏西落下,月亮最圓滿的時候,一定是月亮開始逐步要從盈到虧的開端。它說天地不斷轉換,「與時消息」,隨著時間而消長,它又講「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這是《易經·繫辭》中的話。又講「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大家看,這都是典型的辯證論證方式,它構成中國基本思維模型和基本宇宙觀,都受到《易經》卦象循環的影響。
我們下面看兩個很有名(的卦),叫泰卦和否卦。泰卦和否卦後來被引申出非常複雜的涵義。我們看看《彖傳》中所說的話,它說泰卦是這樣說的,說「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這段話什麼意思呢?
它說你如果得到這一卦,「天地交而萬物通」,自然界都會很順利,「上下交而其志同」,君臣之間關係通達。然後「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裡很有原則,外裡很圓滑。「內君子而外小人」,內裡是一個剛健的君子,外面表現出很平和的日常狀態。「君子道長,小人道消」,這是泰卦。
大家再看否卦,我不講它的卦辭,我只講它的《彖》部分的表述:它講「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也就是君臣民之間不通,政不通人不和,國家都要崩潰。「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裡很陰柔、很陰險,表面上表現得很像個人模人樣,「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這兩卦早期實際上只是一個算卦的卦辭,但它到了兩漢時候做成傳,做成自然人際關係的哲理表達,卻判然有別。
大家注意這個時候,它的陰陽卦,也就是乾卦和坤卦,上下的這個乾坤變化已經代表了非常多的含義,它居然可以分別代表天和地、內和外、剛和柔、君子和小人。而且大家注意,它的下面的內卦是優勢卦,它的上面的陰卦、外卦是弱勢卦。
所以內卦是泰卦,內卦代表君子。而否卦,內卦代表小人,也就是下位卦,不具優勢。請大家注意,隨後的情形會為之一變。我們再往後看,我在這裡首先想讓大家明白,到兩漢戰國以後,中國早年《易》作為算卦的卦辭或者爻辭,已經通達為一種變態的複雜的非常廣泛的其他解釋。而且這些解釋引申的那些原則和它的邏輯關係混亂。
我們下面再看。我在這裡講這麼幾個卦,大家先看鼎卦,大家注意這一卦為什麼叫鼎卦?其實這個卦的名字叫火風鼎,它上面的卦象是離卦,代表火,下面的卦象是巽卦,代表風,我在前面講過,所以叫火風鼎。大家注意它為什麼叫鼎卦?是因為這個卦象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具象的鼎的樣子。大家看,古代的銅鼎上面是一個是煮東西的釜,下面有三條腿,然後在底下扇風燒火。
大家看鼎卦,它上面是一個離卦代表釜的部分,加熱集中熱量的部分。下面一個巽卦,而且巽卦下面兩個陰爻,剛好像鼎的三腿的具象描寫,所以下面煽風點火,熱量集中在上面煮肉。所以它是一個非常具象的卦象。
你算卦得到這一卦,它會說,「五味雜陳,一鼎調和」。意思是說,你在這個鍋裡面填入了肉、香料、鹽、水,亂七八糟的東西,你最初嘗不是味道,你慢慢拿火候燒它,最後會出一鍋香噴噴的肉。
它告訴你最初是很亂的,你是分不清吉兇的,你得慢慢的熬時間熬火候,最終得出一個吉卦。這完全是具象類比推導關係。
我們再看,這一卦叫鹹卦,也叫澤山鹹,澤上面是個兌卦,代表澤。下面是個艮卦,代表山。既然叫澤山鹹,我們應該想像代表水、代表山,可這一卦為什麼叫鹹卦呢?「鹹」是什麼意思?在這裡它已經不是那個「鹹陽」的「鹹」的含義了,它在字形上和「感」這個詞非常像,「感情」的「感」,就是在鹹的下面加一個心,所以這個地方的「鹹」是「感「的通假。
它的卦突然變了,上面這個澤上面這個兌卦不代表澤了。在這個地方代表少女。下面的這個艮卦不代表山了,在這個地方代表少男,表達為少男追少女。因為少男追少女是一個合理的符合中國觀念的一個組配關係,因此稱之為正常的艮卦。
大家再看,這一卦叫蠱。蠱卦叫山風蠱,上面是一個艮卦代表山,下面是一個巽卦代表風。它為什麼是「蠱惑人心」的「蠱」?「蠱」在中國古代是一種毒蟲,它可以侵入人的神經系統,使人神經離亂,精神失常。這叫「蠱」。大家注意這一卦在這個地方,艮卦不代表山,代表少男,巽卦突然也不代表風了,在這個地方代表長女。
因此這一卦是長女追少男。由於中國古代認為男人年齡大追年輕的女人正常,一個老女人追年輕的男人是蠱惑人心,因此這一卦叫蠱卦。
大家再看,這一卦叫漸卦,叫風山漸。它上面是一個巽卦,本來代表風,下面是一個艮卦,本來代表山。按前面的講法,這一卦應該是少男追長女。是不是這樣?可它突然又轉回來了,上面的巽卦就代表風,它下面的艮卦就代表山。這一卦的解釋是「山中有木,風吹林成」之謂。它又轉回來了,你完全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而且大家注意,在鹹卦和蠱卦中,上位卦是優勢卦,下位卦是劣勢卦,下位追上位,跟前面講的泰卦和否卦,它的內外上下關係又顛倒了。我想說明什麼?我想說明中國的《易經》在中古時代以後不斷層累,以至於各個符號的指謂已經沒有了針對性,它竟然可以任意指謂、任意替代。
發展到唐宋以後,易學家籤名開始用卦象表示名字,易學已經把卦象複雜到這樣的程度,上萬中國字都可以歸在這六十四卦象中。
要知道人類的任何符號是必須有明確針對性的,你用的任何一個詞一句話,你首先必須定義,然後才能討論,思想才會清晰,否則永遠無從知悉你的思想內涵。
概括言之,易經是華夏文明的奠基者,易經的發展脈絡表達著人類不同時代的生存狀態,後世的層累延展造成了解釋的隨意性和任意性,從而造成嚴重的思想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