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發布了一篇「南陽數一數二的初中,為何一落千丈?……」的文章,文章發布後,受到了很多網友對這一情況的關注,文章發布後,有粉絲私信我南陽多數中學打造的「培優班、宏志班」究竟如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今天我們就再次就這個話題,和大家進行較為深度的討論!
實際上「培優班和宏志班」並非當前社會的專屬,早在千年之前,晉武帝提出了「國子學」的概念,到了隋朝,發展成為「國子監」,所謂國子監,就是天子門生,一般是網羅天下英才,到京城統一學習,目的就是擇優入仕,成為了天下學子都夢寐以求的學府,而到了近代,從新文化運動開始,在進步人士新思想的感召下,以自由、民主科學的思想,許多進步人士,開始創辦新式學堂,擇優報送。到了當代,新中國成立後,經歷了種種變化,掃盲班等一系列的提高全民素質的教育方式成為了教育主導,而選拔人才的方式,主要還是通過「高考」,後來由於歷史原因,中間一段時間,進行了接班制度,直到78年後,再次恢復高考,與此同時,在經濟浪潮下,以「少年班」、「培優班」為主導的拔尖思路成為很多人關注的熱點和亮點,但在後來的實踐過程中,「培優班」和少年班,又被逐漸取消,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義務教育普及成為了社會教育方式的主流!
培優班、宏志班出現的原因
實際上,培優班、宏志班,從本質上說,是應試教育的產物,以「擇優」選拔為目的的「中招與高招」考試,是形成培優班的關鍵因素,在此基礎之上,以「分數、名次」為主導的名校概念,也催化了「培優班」的形成!
而與此同時,全社會和家長對「名校」的廣泛關注和追捧,在全民關注「分數、升學率」的炙熱目光下,學校成敗的關鍵便是「分數與升學率」,而在此基礎上,「優質生源」「擇優選擇」便成為各個學校的「重中之重」了,因為多數人都明白:學習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是由基礎+方法+努力程度+態度,而形成的,往往一個學校想把差生培養成為優等生,所需要花費的力氣、精力和時間,往往比培養一名優等學生花費的精力要多幾倍,所以,提高學校成績和名次最好的辦法,就是多招一些「優等生」。
而要保持「優等生」的成績,那麼時間和方法往往與一般學生的方法有所不同,往往「宏志班」的學生的課業壓力都明顯高出普通班一節,原因就是,在當前的考試機制下,題海戰術、模擬考試是長期以來提高成績最快的方法之一!
除此之外,在「中國式關係」和種種原因的影響下,「走後門入學」、「花錢入學」,基本上不能稱之為秘密,在這種現實情況下,學生出現的兩極分化現象也屬正常,所以為了去分化和所謂給優勢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那麼「培優、宏志」的出現,也並非難以理解。
「培優班、宏志班」究竟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
實際上,這個問題,很難說出「利」與「弊」的關係,就如「高考」一樣,如許多學者和專家所說:高考不是選拔人才最好的途徑,但確是當前選拔人才最好的方式,白巖松有句名言:沒有高考,你拼得過富二代嗎?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可言,但當前,至少高考還是相對最公平的選拔方式!
所以關於培優班,在我看來,其實在當前的教育體制下,也並非有著「不可」之處,當然很多人提出「素質教育」的國家號召,但從根本上說,素質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是選拔「心理、生理」全面發展的新時代精英,是選拔「品學兼優」的精英學生,並不是要培養「不愛學習、不努力奮鬥」的學生,如果沒有「精英」、「優等」而言,那麼社會發展又如何推動呢?與此同時,當今社會競爭無處不在,學校的競爭,在社會的大環境相比,要公平很多!
在我看來,南陽的「培優班」之爭,並非「方式」之爭,關鍵在於對某些學校的教育關註上,雖然「培優班」是學校的一面旗幟,但從教育者的本質來說,老師的更多精力應該放在那些普通班上,因為從教育的本質上說:因材施教,劣嚴優松,才是好的教育方法,嚴格要求差等生的學習習慣,規範差等生的學習惰性,用寬鬆的方法對待優等學生,讓精英學生充滿自信,這才是教育者的關鍵!
當然,關於「宏志班、培優班」的觀點,只能是我的一些看法,你有哪些更全面的想法和觀點,歡迎留言、評論、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