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緊急放假,不如抓好常態防疫——多所高校緊急放假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
每年的寒假,都會出現人員大規模流動,堪稱是「春運」的預演版。據統計,2018年全國各類在校大學生為4002萬,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如果加上教職工以及各種保障、周邊人員,估計總數會超過4100萬。
而高校的分布廣泛,幾乎所有的地級市,都有高校存在。加之冬季又是病毒的高發區季節,所以,一旦寒假開啟,從四面八方出發又散入到四面八方的高校學生,就是流動的不安全的因素。
但能否因為各地病毒防控的需要,就採取放假的方式,來控制疫情擴散呢?
個人以為,如果不是處在中高風險區,大學完全沒有必要採取緊急放假的方式,而要在科學認識防疫的前提下,採取充分的措施應對:
1.防疫的本質,是一種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大學生在校更有利於良好的衛生習慣的保持。
客觀說,病毒看不見摸不著,要想徹底嚴防死守,是不可能的——即使核酸檢查,也有一個轉陽期。唯一的辦法,其實就是做好個人的防護,特別是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毫無疑問,大學生在校期間,肯定更有利於保持良好的習慣。
2.放假分散容易造成病毒傳播,減少流動、聚集應該是防控病毒的關鍵措施。大學生放了寒假,一旦返鄉,那就不可避免要在密閉空間呆很長時間——疫情風險就會呈幾何倍數增長。反而是在防疫的關鍵時刻,在全民接種疫苗還沒有完成的時候,減少流動是才是正確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