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在如今,科學思想非常之普及,中國人對於《易經》的態度,是相當奇怪,可以說是一種曖昧的感情。但是在古代,我們的祖先,對於《易經》可以說是推崇備至。就如唐朝時太宗打江山時的秘書長虞世南(也是唐太宗的宰相)說過這麼一句話:「不讀易不可為將相」。這意思就是,《易經》應該是出將入相的必修課程,可見在其心目之中,易經有多麼的重要。
孔子也喜歡讀易經,有個成語叫做「韋編三絕」,就是說孔子讀易經讀到痴迷,將書簡上的牛皮繩子都讀斷了好多根,孔子對於易經的總體評價只有四個字,叫「潔淨精微」。
讀《易經》是有一些講究的,並不似其他書籍,想何時讀都可以。一般來說,最好不要在晚上閱讀《易經》,為什麼呢?
第一個原因是,老一輩的人有傳說,《易經》是可以闢邪的,你一讀易經,就可以對一些不正的鬼神造成傷害,晚上是人休息而鬼神出沒的時間,在這個時間裡讀《易經》難免會打擾人家,結下梁子就不好了,所以,老一輩的人告誡我們,易經最好不要晚上讀。
第二個原因是,晚上讀《易經》不容易睡覺,會失眠。為什麼呢?因為易經啊,其中的內容,正如孔子所說,潔淨精微,看似很簡單,卻是內容很廣博,你發現一個問題解決掉了,馬上就跳出來另一個問題,每解開一個問題,腦子裡就像是打開了一個結,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感,這樣的感受,會不斷的刺激你繼續研究下去。所以孔子才會出現「韋編三絕」的情況。夜晚讀易經,越研究越沒完,一不小心就天亮了。對這個狀況,古人還寫了一句總結性的小詩:「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說的是,研究周易研究得入迷,都不知道春天已經過去好久了。
那麼第三個不能夜裡讀易經的原因是什麼呢?
在《五經解》中,對《易經》有過批判,說易經啊,「其失也,賊。」意思是什麼呢?如果學習易經的人,學不成還好,如果真能學到一點精微,那麼心正還好,心不正的話,就是賊頭賊腦,旁門左道,比如說明朝的姚廣孝,就是易學的高人,但是他別的不幹,整天就攛掇朱棣奪大侄子的皇位。所以,《五經解》中,對於易經才判了一個,其失也,賊。就是說學易經的人,心不正,就是賊了。那晚上陰氣大,晚上讀易,很容易生出一些不好的心思,可能就會將易經讀偏了。因此前輩們告誡我們,易經最好的在白天讀,不要在晚上讀。
最後總結一下,這世上的學問,有兩種,一種叫做顯學,一種叫做秘學。比如孔子的儒學,就是顯學,顯學的優點就是普世性的,任何人都可以學,而且學了沒有什麼副作用,讀書做官一板一眼,缺點就是實用性比較差,你學二十年的儒學,最多也就是學富五車。而周易及其系統下的學問,則屬於秘學,秘學就是不能普世的,為什麼不能呢?因為有副作用,所以黃石公在傳張良天書的時候,才會反覆考驗其心性,因為傳的就是秘學。學壞了,是會對世間造成極大影響的,不可以輕易傳授。
而在如今,文化漸漸開明,對於老祖宗留下的東西,無論是顯學還是秘學,都不必過於誇大,至多不過是拿過來看看其中究竟是個什麼名堂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