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百家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現在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可以說,孔子的思想在春秋後的2000多年裡一直影響著中國的人文思想。
那既然孔子這麼厲害,在春秋時期的地位如此崇高,他為什麼不去輔佐效忠周王室呢?
孔子周遊列國,奉行周禮,但卻沒有去當時的周國遊歷,這又是為何呢?
今天筆者就跟大家分享春秋時期周王朝的分封制和文化觀念。
周武王推翻商紂王建立周朝,但是武王僅在位兩年就去世了,王位傳給了兒子成王。
成王在位時又趕上武庚之亂(紂王的兒子),偌大的國土,當時條件根本治理不了,周朝君主就創造性的發明了分封制,把大國劃分成若干小國分封給自己的兒子、親戚、親信功臣。
初時,可能不覺得有什麼,但是土地是一定,經過幾十上百年的分封,土地分封完了,也不能給人家要回來,所以就陷入窘境。
再有就是當時的文化理念了,可不要把現在的文化理念用在春秋古時,不是你覺得誰牛逼厲害,就去投奔誰,誰就能收你,信任你並給你大官做的。
此處舉一個春秋時的例子:
就說在春秋時期,魯國當時有個大夫叫季孫氏,他有一個叫陽虎的家臣獨掌大權。
掌權後,陽虎大喊著要為魯國國君整肅那些跋扈的大夫,為了拉攏人心,他專門去拜訪孔子(孔子多居於魯國),孔子卻避之唯恐不及。
為什麼呢?因為陽虎的身份是魯國大夫、季孫氏的家臣,按照周禮規定,他只能效忠於季孫氏,而他卻標榜為國君整肅大夫,那就是僭越。
這就是孔子所謂的「陪臣執國命」。陽虎這麼做,不僅得不到知禮之士的贊成,反而受到士大夫的批評。
春秋時期的文化觀念和秦漢之後的觀念大不相同,周朝的分封制要求每個人逐級效忠,周天子只能得到諸侯的效忠,文人士大夫只能效忠於諸侯,這樣一級級的效忠制度是當時的文化觀念。
你想要跳級效忠,那不好意思,你就是大逆啊。別說收你了,不但不能收你,還得罵你啊。
當然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當然是周王室的羸弱,周朝持續八百年之久,但是早在春秋中期,著名的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後,諸侯再也不理會周天子的烽火,導致戎狄入侵,無人屏擋,周幽王被殺與驪山,其後眾諸侯擁立太子宜臼為王,就是周平王了。
之後又是「平王東遷」,周朝從鎬京遷都到洛邑,周天子王權開始衰落,不能擔當共主的責任,諸侯勢力不斷坐大。到的最後在戰國末期被秦所滅。
所以周王室在那時候內憂外患,勢力幾乎被擠壓到最小,已經無力、也無法振興了。
孔子周遊列國,從55歲到68歲,孔子帶著他的若干親近弟子,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在魯國周邊遊歷。奉勸諸侯奉行周禮,宣傳自己的主張,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但沒有得到支持。
後回到魯國,也沒有得到魯國國君的賞識,一直到死去,死前對著子貢留下了名傳千古的話語:
夏人葬於東階,周人於西階,殷人兩柱間。昨暮予夢坐奠兩柱之間,予始殷人也。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所以不能說他沒有去效忠周王室,而是當時的環境不允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