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而老子是道學的創始人,老子比孔子大約17歲,按年齡老子算孔子是前輩,在《莊子.天道.外篇》當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孔子想把自己寫的書藏存到西邊的周王室去。
子路出主意說:「我聽說周王室管理文典的史官老聃,已經引退回到家鄉隱居,先生想要藏書,不妨暫且經過他家,先問問意見。」
孔子說:「好。」
孔子於是前往拜見老聃,老聃對孔子的要求不予理會,孔子於是引述《六經》加以解釋。
老聃中途打斷了孔子的解釋,說:「你說得太冗繁,請簡述其要。
孔子:「要旨就在於仁義。」
老聃:「請問,仁義是人的本性嗎?」
孔子:「是的。君子如果不仁就不能成其名聲,如果不義就不能立身社會。仁義的確是人的本性,離開了仁義又能幹些什麼呢?」
老聃:「再請問,什麼叫做仁義?」
孔子:「中正而且和樂外物,兼愛而且沒有偏私,這就是仁義的實情。」
老聃:「噫!你後面所說的這許多話幾乎都是浮華虛偽的言辭!正是因為性情已經發生遷腐,才需要強調兼愛!正是因為已經存在自私的現象,才需要強調無私。先生你是想讓天下的人都失去養育自身的條件嗎?那麼,天地原本就有自己的運動規律,日月原本就存在光亮,星辰原本就有各自的序列,禽獸原本就有各自的群體,樹木原本就直立於地面。先生你還是仿依自然的狀態行事,順著規律去進取,這就是極好的了。又何必如此急切地標榜仁義,這豈不就象是打著鼓去尋找逃亡的人,鼓聲越大跑得越遠嗎?噫!先生擾亂了人的本性啊!」
二人不歡而散,孔子藏書的目的也未能達到,畢竟道不同不相為謀。
孔子的儒學強調克己復禮,而在老子看來,如果你沒有產生過私心惡念,就不存在克己復禮,禮一直就在,何必克己才有,所以自然不同意把他的書藏於皇室流布後人。
而在孔子看來,人是有七情六慾的,如果不時時要求自己,很容易變成宵小之群。
以我私觀,儒學更適合民眾,就像如今律法,雖多條框,但分工明細,更容易實行,而道家之意太過深妙高遠,常人難能企及,但論哲學意義,道家又比儒家更為涵遠,道之妙,言語難述,奧妙在其中無窮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