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想把自己的書藏存到周王室,為什麼會被老子拒絕呢?

2021-01-09 文章之事

眾所周知,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而老子是道學的創始人,老子比孔子大約17歲,按年齡老子算孔子是前輩,在《莊子.天道.外篇》當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孔子想把自己寫的書藏存到西邊的周王室去。

子路出主意說:「我聽說周王室管理文典的史官老聃,已經引退回到家鄉隱居,先生想要藏書,不妨暫且經過他家,先問問意見。」

孔子說:「好。」

孔子於是前往拜見老聃,老聃對孔子的要求不予理會,孔子於是引述《六經》加以解釋。

老聃中途打斷了孔子的解釋,說:「你說得太冗繁,請簡述其要。

孔子:「要旨就在於仁義。」

老聃:「請問,仁義是人的本性嗎?」

孔子:「是的。君子如果不仁就不能成其名聲,如果不義就不能立身社會。仁義的確是人的本性,離開了仁義又能幹些什麼呢?」

老聃:「再請問,什麼叫做仁義?」

孔子:「中正而且和樂外物,兼愛而且沒有偏私,這就是仁義的實情。」

老聃:「噫!你後面所說的這許多話幾乎都是浮華虛偽的言辭!正是因為性情已經發生遷腐,才需要強調兼愛!正是因為已經存在自私的現象,才需要強調無私。先生你是想讓天下的人都失去養育自身的條件嗎?那麼,天地原本就有自己的運動規律,日月原本就存在光亮,星辰原本就有各自的序列,禽獸原本就有各自的群體,樹木原本就直立於地面。先生你還是仿依自然的狀態行事,順著規律去進取,這就是極好的了。又何必如此急切地標榜仁義,這豈不就象是打著鼓去尋找逃亡的人,鼓聲越大跑得越遠嗎?噫!先生擾亂了人的本性啊!」

二人不歡而散,孔子藏書的目的也未能達到,畢竟道不同不相為謀。

孔子的儒學強調克己復禮,而在老子看來,如果你沒有產生過私心惡念,就不存在克己復禮,禮一直就在,何必克己才有,所以自然不同意把他的書藏於皇室流布後人。

而在孔子看來,人是有七情六慾的,如果不時時要求自己,很容易變成宵小之群。

以我私觀,儒學更適合民眾,就像如今律法,雖多條框,但分工明細,更容易實行,而道家之意太過深妙高遠,常人難能企及,但論哲學意義,道家又比儒家更為涵遠,道之妙,言語難述,奧妙在其中無窮無盡。

相關焦點

  • 孔子為什麼總被老子「懟」,道不同不相為謀,我們該學習誰呢
    老子在洛邑做周王室收藏吏,孔子問禮於老子,在此期間表達了想把自己的「仁義之書」著作藏在王室圖書館,結果被「懟」了一頓而拒收。孔子五十一歲時到沛地見老聃(老子和老聃是否為一人存疑),說自己「吾求知於度數,五年而未得也。
  • 孔子這麼厲害,當時為什麼不去效忠周王室?
    那既然孔子這麼厲害,在春秋時期的地位如此崇高,他為什麼不去輔佐效忠周王室呢?孔子周遊列國,奉行周禮,但卻沒有去當時的周國遊歷,這又是為何呢?今天筆者就跟大家分享春秋時期周王朝的分封制和文化觀念。掌權後,陽虎大喊著要為魯國國君整肅那些跋扈的大夫,為了拉攏人心,他專門去拜訪孔子(孔子多居於魯國),孔子卻避之唯恐不及。為什麼呢?因為陽虎的身份是魯國大夫、季孫氏的家臣,按照周禮規定,他只能效忠於季孫氏,而他卻標榜為國君整肅大夫,那就是僭越。這就是孔子所謂的「陪臣執國命」。
  • 孔子雖聖曾被罵喪家之犬,老子無為卻捧在神壇,對比之後立見高下
    01老子史料中老子極為神秘,他一生只做過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周王室衰落以後,他就騎黃牛四處週遊,歷史上再沒有他為官的記載。可他在後世的名聲卻極其響亮,尤其到了東漢時期,隨著道教的興起。老子成了道教的太上老君,被捧上神壇,具有不死之身。
  • 究竟是什麼書?讓孔子都翻爛了好幾次
    很多人做了事、掙了錢就高興了,但是孔子不一樣,他做每一件事情,都把它當做一種學習,不管所做的事情是怎樣的辛苦,那件事情就是一本教科書,他在這本書中學到了智慧。所以第一本書,是生活之書,是我們最容易獲得,也是最需要讀透讀懂的。
  • 孔子問禮於老子再議
    為了了解夏、商(殷)古禮(注意:孔子用的是「道」字),孔子跑到杞、宋等地去調查,雖然有點收穫,但夏商之禮無法找到足夠的證據。再聯繫《論語·八佾》中夏、殷禮文獻不足徵的話,這是研究孔子禮學的另一個好課題。這裡要指出,孔子「之周」和去別的地方問禮於老子,是完全可能的。歷來正統的儒家學者也並不否認孔子問禮於老子之事。
  • 老子、墨子、韓非子都寫了書,為什麼只有孔子沒寫過?
    山東曲阜,孔子列國行像 孔子是古今中外最為特殊的一個思想家。為什麼這麼說呢? 孔子沒有留下自己的著作。老子、墨子、韓非子,他們都各寫了一本書。只有孔子一個字也沒寫過。《論語》不是他寫的,是他的弟子們寫的。為什麼呢?是因為他文筆不好,怕露怯嗎?不是。因為他的主張就是全面回到過去,因此不需要創新。
  • 老子對孔子說了兩句話,孔子30年後才領悟,懂了可免走彎路
    就在孔丘出生的那一年,有一個叫李耳的人,在周王室都城洛陽被任命為守藏室史,就是國家圖書館的館長。他還有一個更加有名氣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的名氣遠播在外,年輕的孔丘對他心嚮往之,他特別想見到老子,想與他探討當下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將自己的學說講給他聽,期待著老子可以認同欣賞自己的主張,用來證明自己的堅持是對的,如果是這樣,接下來的踐行他會充滿了力量,也會更加的堅定了。孔丘29歲,恰時魯哀公贈給他了一輛車和一個僕從,於是,中國思想史上的兩個偉人,孔子和老子在洛陽會面了。
  • 史傳孔子曾向老子問禮,老子為什麼要抨擊孔子,反對儒家教義呢?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矢 。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通過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向老子問禮的過程並不十分愉快。老子見到孔子只是一通惡批,說他驕氣多欲、態色淫志,大周朝已經死了幾百年了,還拿它的空言當寶貝。
  • 老子道家思想與孔子儒家思想,你更接受哪家?
    不過一般人往往不讀這一章,為什麼呢?道理太深。《堯日》有三段,每一段都重要。第一段是孔子匯總《書經》大義,作天道總述。孔子引用了六段《書經》原文,分別出自《虞夏書》、《商書》、《周書》,是整部《書經》的精華。因為引用了六段《書經》的話,可稱「書六言」。孔子說的君子有三個意思。一般情況下指士大夫,士大夫是要出仕做官的,做官有成叫君子。學而優則仕,不仕無義。有時君子又指隱君子,伯夷叔齊當然是君子。
  • 孔子與老子的兩次論道後:第一次孔子3天沒說話,第二次老子遠走
    孔子本來身材高大,此時他俯身看著眼前的這個老頭兒,心裡多少覺得有點滑稽,但還是禁不住俯下身來向老子施禮,就這樣他們的對話在院子裡開始。孔子說:我熟讀先人典籍,自以為研究得很透了,可是我走遍各國,只肯欣賞而不付諸行動。唉,先生總是講道的作用,看來於今也是難行啊。老子沉吟了一會兒,然後說:如果雙方想的不是一回事,道怎麼可行呢?孔子不甘心,又追問:這麼說道是難以行得通嘍!
  • 人文課堂丨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孔子和老子
    也有人,努力想探明一條道路,試圖恢復秩序,重振乾坤。這其中,湧現出許多傑出的人才,而最著名的當屬孔子和老子。孔子,名叫孔丘,生於公元前551年。他是商朝王室和宋國君主的後裔,祖上搬遷到魯國。魯國,在西周初期是周公的封地,而周公則是西周政治和禮儀文化的設計者。孔子身高兩米,天資聰明,他從小就努力學習周公的禮法,一心想恢復「上到周王室,下到諸侯國」的秩序。
  • 孔子,理想主義者的光榮!
    自從周平王為避犬戎之禍,將都城東遷至洛陽,周王朝就開始走下坡路。請教老子面對失序混亂的時局,自幼好禮的魯國人孔子,感到內心困惑,他萌生了考察社會的念頭。孔子最想去的一個地方,就是東周的都城洛陽,他最想見到的一個人,是住在洛陽的李耳,也就是後人更熟悉的「老子」。
  • 天馬行空的憤青「莊子」,怎麼會和神神秘秘的「老子」混在了一塊
    我們現在已經無法知道莊周同志是怎麼熬過那段日子的,但帥氣灑脫的年輕人大概是不能再玉樹臨風了。或者是讀了好多書,或者是想了好多事,當再次出現在歷史中的時候,莊子已經搬家到了黃河以北的濮陽,在那條著名的河「濮水」旁邊住了下來,平時讀讀書,逗逗小朋友,偶爾還跑到濮水去釣魚。
  • 孔子如今是聖人,為什麼戰國時,他週遊幾十個國家卻沒人待見他
    史料記載孔子非常好學,經常把他學到的知識融合到過家家的遊戲中,並且研究出一套獨特的禮儀和流程,以至於誰家有了喪葬禮儀上的事情,都會請孔子過去主持。或許這些經歷對孔子日後創立儒家學派有很大的影響。於是找到了當時的著名的學術大家——老子。向他求教,歷史上稱為「孔子問禮」,當孔子向老子講述自己的困惑以後,老子不但沒有幫孔子解決他的困惑,反而對他進行了一番嘲諷。老子說:「你天天研究周禮,並且希望復興周禮,但是你知不知道從周禮到現在,已經過去幾百年了?當初制定出周禮的人,現在骨頭都變成灰了。
  • 那年,老子對孔子說:你又不是聖人,幹嘛讀這本書?
    像孔子這樣的聖人也有被人吃癟的時候,以至於回到家整整三天都沒有說過一句話,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孔子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誦先王之道,明周、召之跡,以幹七十餘君而不見用,甚矣人之難說也。」老子曰:「夫六藝,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陳哉。今子所修者,皆因陳跡也。跡者履之出,而跡豈異哉?」  孔子歸,三日不談。子貢怪而問之。
  • 《易經》和《老子》為什麼都強調「變」?為什麼要「和光同塵」?
    孔子在《禮運篇》上說:「故用人之智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及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這段話大意是說:「用人的智慧在於去掉人的奸詐。用人的勇氣在於控制人的衝動易怒。用人的仁愛在於去掉人的貪念。
  • 孔子問禮老子之悟
    解釋:孔子面對河流感嘆,逝者如斯,自己年華老去,卻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老子卻說:人生天地之間,本來和自然一體,人的生老病死,和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其實沒什麼區別。自然而生,自然而死,順其自然,就不會迷失本性,心中常想功名利益,心中才會焦慮,才會生出煩惱。  孔子解釋說:我是擔憂仁義不能施行天下,戰亂不能停止,國政不能清明,而匆匆一生幾十年,所以我才會有一種大丈夫生於世間,卻不能建功立業,為民眾做些事情的感慨。
  • 原來老子和孔子是這樣的關係,從紀錄片《中國》看道儒之辨別
    紀錄片第一集從周王朝末期開始講起,這個時期也是中國道家和儒家思想開始的年代。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之所以叫老子因為古代李字同老字,再加上一些神乎其神的傳說,以及他對世人的貢獻,後人一點點就將李耳尊稱為孔子。孔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公認為是道家始祖。孔子姓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儒家始祖。
  • 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三大聖人同在一個時代,這期間發生了什麼?
    在古漢語中「天地人」謂之「三才」,貫通融匯者為「王」,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前5世紀時,全球範圍內均出現了能夠用人文思想,永恆照亮人類心靈和發展之路的聖人,最具代表性的則是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在那個時期究竟發生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