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課堂
春秋時期,是周朝原有的分封制度崩潰的時期,所謂「禮崩樂壞」。沒人再遵守原有的統治秩序,也沒人再尊重禮法。君主不像君主,臣下不像臣下,顛三倒四,胡作非為。
面對這樣的局勢,有人困惑,茫然不知所措;有人竊喜,暗中渾水摸魚。
也有人,努力想探明一條道路,試圖恢復秩序,重振乾坤。
這其中,湧現出許多傑出的人才,而最著名的當屬孔子和老子。
孔子,名叫孔丘,生於公元前551年。他是商朝王室和宋國君主的後裔,祖上搬遷到魯國。魯國,在西周初期是周公的封地,而周公則是西周政治和禮儀文化的設計者。孔子身高兩米,天資聰明,他從小就努力學習周公的禮法,一心想恢復「上到周王室,下到諸侯國」的秩序。
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主要可以用仁、義、禮、智、信這幾個字來概括。
仁,就是人道主義,是儒家思想的本質和基礎。用孔子的話說,仁者愛人。
義,是指道義,也就是道德準則和行事的原則。
禮,就是禮儀、禮法,行為規範。
智,就是智慧,即通過學習和實踐,明了怎樣的行為才符合義,怎樣的做法才算守禮。
信,就是守信用,言既出,行必果。
孔子的政治理念,企圖用儒家思想來恢復西周制度,這並不切合實際。分封制度的崩潰,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所以孔子失敗了。但是,孔子的思想,卻在他死後,為華夏文明的發展,乃至東亞各國的進步,提供了理論指導。
與孔子同時代,還有另一位思想家老子。老子是楚國人,曾長期在洛陽擔任周朝的圖書管理員。孔子曾經去拜訪老子,請教問題。出來之後,孔子對弟子嘆息說:「老子就像龍一樣,深不可測!」
老子所代表的思想,叫做道家思想。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清淨絕智。人不要太有本事,更不要太出風頭。在奔湧的潮流面前,不要去以卵擊石,要學會順應,才能避免傷害。
如果說孔子的儒家希望用一套禮儀制度,讓所有的人各安其位,上下有序,那麼道家卻主張,要順其自然,儘量減少幹涉。道家認為,「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是最理想的政治狀態,因為國家管理的成本低。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理念,在他們生前,都沒能得到貫徹。
但是,在他們死後數百年建立的漢朝,正是用孔子的儒家思想提高文化凝聚力,用老子的道家思想與民休養生息,才締造了一個人心所向的帝國。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閱讀之聲《人文課堂》推出《不可不知的亞洲史》,由楊益解讀亞洲歷史長河中的風雲變化。
《不可不知的亞洲史》以大家比較熟悉的中華文明為坐標,將亞洲各個國家、民族、宗教、文化的發展歷史,和它們之間錯綜複雜的關聯互動,梳理清晰。
楊益,已著作出版《不可不知的朝韓史》《不可不知的德國史》《不可不知的義大利史》《不可不知的非洲史》《不可不知的美洲史》《不可不知的歐洲史》《不可不知的亞洲史》《楚國風雲八百年》《宋國的故事》《張居正全傳》《諸葛亮全傳》《慕容家族傳》《司馬家族傳》等20餘部歷史類作品。
【來源:央廣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