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課堂丨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孔子和老子

2021-01-09 瀟湘晨報

人文課堂

春秋時期,是周朝原有的分封制度崩潰的時期,所謂「禮崩樂壞」。沒人再遵守原有的統治秩序,也沒人再尊重禮法。君主不像君主,臣下不像臣下,顛三倒四,胡作非為。

面對這樣的局勢,有人困惑,茫然不知所措;有人竊喜,暗中渾水摸魚。

也有人,努力想探明一條道路,試圖恢復秩序,重振乾坤。

這其中,湧現出許多傑出的人才,而最著名的當屬孔子和老子。

孔子,名叫孔丘,生於公元前551年。他是商朝王室和宋國君主的後裔,祖上搬遷到魯國。魯國,在西周初期是周公的封地,而周公則是西周政治和禮儀文化的設計者。孔子身高兩米,天資聰明,他從小就努力學習周公的禮法,一心想恢復「上到周王室,下到諸侯國」的秩序。

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主要可以用仁、義、禮、智、信這幾個字來概括。

仁,就是人道主義,是儒家思想的本質和基礎。用孔子的話說,仁者愛人。

義,是指道義,也就是道德準則和行事的原則。

禮,就是禮儀、禮法,行為規範。

智,就是智慧,即通過學習和實踐,明了怎樣的行為才符合義,怎樣的做法才算守禮。

信,就是守信用,言既出,行必果。

孔子的政治理念,企圖用儒家思想來恢復西周制度,這並不切合實際。分封制度的崩潰,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所以孔子失敗了。但是,孔子的思想,卻在他死後,為華夏文明的發展,乃至東亞各國的進步,提供了理論指導。

與孔子同時代,還有另一位思想家老子。老子是楚國人,曾長期在洛陽擔任周朝的圖書管理員。孔子曾經去拜訪老子,請教問題。出來之後,孔子對弟子嘆息說:「老子就像龍一樣,深不可測!」

老子所代表的思想,叫做道家思想。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清淨絕智。人不要太有本事,更不要太出風頭。在奔湧的潮流面前,不要去以卵擊石,要學會順應,才能避免傷害。

如果說孔子的儒家希望用一套禮儀制度,讓所有的人各安其位,上下有序,那麼道家卻主張,要順其自然,儘量減少幹涉。道家認為,「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是最理想的政治狀態,因為國家管理的成本低。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理念,在他們生前,都沒能得到貫徹。

但是,在他們死後數百年建立的漢朝,正是用孔子的儒家思想提高文化凝聚力,用老子的道家思想與民休養生息,才締造了一個人心所向的帝國。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閱讀之聲《人文課堂》推出《不可不知的亞洲史》,由楊益解讀亞洲歷史長河中的風雲變化。

《不可不知的亞洲史》以大家比較熟悉的中華文明為坐標,將亞洲各個國家、民族、宗教、文化的發展歷史,和它們之間錯綜複雜的關聯互動,梳理清晰。

楊益,已著作出版《不可不知的朝韓史》《不可不知的德國史》《不可不知的義大利史》《不可不知的非洲史》《不可不知的美洲史》《不可不知的歐洲史》《不可不知的亞洲史》《楚國風雲八百年》《宋國的故事》《張居正全傳》《諸葛亮全傳》《慕容家族傳》《司馬家族傳》等20餘部歷史類作品。

【來源:央廣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的服裝是如何起源的?孔子與老子的穿衣文化有什麼不同?
    從古至今,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而衣又被排在第一位,可以說中國文化的發展始終與服裝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從我們熟悉的很多成語或者熟語就可見一斑,比如衣食父母,顛倒衣裳,天地玄黃,文質彬彬,冠冕堂皇,衣錦還鄉,經天緯地,孟母斷織等等,這些詞語訴說著一個個生動的歷史典故,更從服裝的視角積累了豐富的時代文化和凝心聚力的民族精神。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傳統文化根基
    【摘要】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發揚。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發展了「和而不同」的交往觀,發揚了「協和萬邦」的天下觀,弘揚了「人心和善」的道德觀,為推動人類攜手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
  • 老子道家思想與孔子儒家思想,你更接受哪家?
    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孔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分別是什麼?孔子與孔子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 人文課堂|孔子真的輕視女性嗎?
    人文課堂孔子他是光芒萬丈的至聖先師,是讀書人頂禮膜拜的素王,但他也是一個真實灑脫的人,《冬穎老師講孔子》還原一個豐富又充滿魅力的孔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閱讀之聲《人文課堂》推出《冬穎老師講孔子》, 更多完整音頻,歡迎移步「雲聽」APP。
  • 文化紀錄片《中國》首播,講述孔子一生
    新京報訊  12月7日,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一集《春秋》,在芒果TV播出。《春秋》給我們展示了一場意義非凡的世紀會面、一次飛揚激昂的思想碰撞、一場奔走疾馳的為民呼告。雖然孔子直至行到水窮處也未能在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然而他的思想卻穿越了千年,直至現在還給予當代人以滋養、以啟迪。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的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
    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始終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之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這深刻指明了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先進性、地域性、歷史性、人民性,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提供了重要依據和支撐。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 原來老子和孔子是這樣的關係,從紀錄片《中國》看道儒之辨別
    道儒在《中國》紀錄片《中國》之前,還沒有哪一部影片能將老子與孔子之間的關係以及論道描述得如此生動傳神。該片目前正在湖南衛視和芒果TV播出第一季,受到了廣大關注和一致好評。紀錄片第一集從周王朝末期開始講起,這個時期也是中國道家和儒家思想開始的年代。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之所以叫老子因為古代李字同老字,再加上一些神乎其神的傳說,以及他對世人的貢獻,後人一點點就將李耳尊稱為孔子。孔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公認為是道家始祖。孔子姓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儒家始祖。
  • 袁義達:中國姓氏對傳統文化和血緣尋根的影響
    一部好的家譜就是一部家族的真實歷史,各民族各姓氏各家譜的總和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姓氏歷史,也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血緣歷史,可見續譜修譜的深遠意義和歷史責任。中國人「家譜與正史、方志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大廈的三根支柱,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文明發展史上堪稱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2009年9月,由孔子第七十七代衍聖公孔德成主編的《孔子世家譜》 最新版本出版了。
  • 人文課堂|子貢是中國間諜的鼻祖?
    人文課堂孔子他是光芒萬丈的至聖先師,是讀書人頂禮膜拜的素王,但他也是一個真實灑脫的人,《冬穎老師講孔子》還原一個豐富又充滿魅力的孔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閱讀之聲《人文課堂》推出《冬穎老師講孔子》, 更多完整音頻,歡迎移步「雲聽」APP。子貢天生儀表不凡,長得帥,還擅長「言語」,被列為孔門「十哲」之一。我們知道,孔子對巧於言辭的人總是不太欣賞,他曾經明確說過:「巧言令色,鮮矣仁。」他認為能說會道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 孔子與老子的兩次論道後:第一次孔子3天沒說話,第二次老子遠走
    一、老子又叫李聃、老聃,出關之前,他在周做的是一個管理藏書的官員,這使他有機會博覽群書,進而形成自己對「貴柔」、「自然」、「無為」和「道」的認識。在當時文化風氣的推湧下,老子像其他的學問家一樣,著書立說,課業授徒,並以他深邃的學術思想,驚動了當時的學人,這當中就包括在魯國廣收弟子的孔子,於是就有了孔子率弟子前往周畿洛邑的求教,史稱孔子問禮於老子。
  • 老子說「四不」,佛陀說「四相」,孔子說「四毋」!道法自然而已
    好高騖遠 容易 看不到 腳下 和 基礎 、根本 。 如果把最淺近的、基礎的都沒有做好,偏要向高遠的方面去求,不是自找苦吃,就是甘願自毀。
  • 嘉祥武氏祠「孔子見老子畫像」:孔子問禮老子和項橐問難孔子組合
    孔子像是漢代藝術中最常見的歷史人物形象。漢代畫像石和壁畫上的孔子形象,是側站立像,身體微前傾,做躬身狀,與孔子相對而立最多的是老子和小兒項橐,孔子的弟子則跟在孔子身後。這類畫像稱為「孔子見老子畫像」「孔子問禮圖」,這與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的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三十四歲的孔子適周向老子問禮有關。在眾多的孔子見老子畫像中,較為有名的是山東濟寧嘉祥武氏墓群前石室後壁承簷枋東段上的孔子見老子畫像。它是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金石學家黃易發掘武氏墓群石刻時發現的。
  • 《孔子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不假外求,操之在我,修己安人
    這是我學習《人文世界的建立》中的第2篇文章《孔子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以及恩師孟老師對本文的導讀後的學後復盤,內容包含文章菁華、個人感悟、踐行清單。 2、百年來對待傳統文化的兩種態度 第一,全面打倒,全盤西化,以新文化運動為代表; 第二,回歸傳統,弘揚文化,近年來的傳統文化熱潮所體現。
  • 從孔子和老子對道不同的理解,解析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內涵
    要想明白這句話的文化內涵,首先要明白這裡的道和死的意義。首先這個道絕不是道理的意思,死也不是死去的意思。理解道和死的意義,要從儒家學說說起,正確的解讀了這兩個關鍵字的意義,才能明白孔子這個名言的文化內涵。區分孔子的」道「與老子的」道「老子的道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孔子問道,老子說此德非彼德
    老子和孔子,道家與儒家,雖有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正統文化實施,也未能平息數千年的爭議分歧,道儒分歧在於:道之德和德之德。老子在《道德經》中堅持:所有的德都是道之德,都是由道所作出規定性的德,都是嚴格遵守道的德。
  • 「作揖禮」入「兩會」 明德書院順勢主流文化新風尚
    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在長期的歷史長河中,作揖之禮的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浩然正氣蕩然天地間,這是人文精神的見面禮。中國自古以來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禮記》中有雲:「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
  • 孔子與老子的對話,字字經典,孔子最後感嘆:你已得道了
    孔子周遊列國,到處宣揚行仁愛、復周禮、施仁政,但諸侯國群起紛爭,個個都想稱雄稱霸,渴望高人獻計獻策富國強兵,而孔子卻告訴他們不要爭鬥稱霸,而要善待百姓,善待其他諸侯國,施行仁政,這讓野心勃勃的諸侯們很不爽。處處碰壁的孔子曾經多次問禮於老子,老子對孔子一味強調仁愛禮樂不以為然。
  • 蒙古國立大學孔院下設18中學孔子課堂在烏蘭巴託揭牌
    蒙古國立大學孔院院長朱軍利在致辭中表示,蒙古國立大學和中國山東大學共同合建的蒙古國立大學孔院2007年6月開始試運營,2008年5月揭牌,是蒙古國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孔院。現有5家下設課堂和11個教學點,60多名總部派遣的志願者和專家教師,在讀學生超過5000名。
  • 學 | 錢穆:孔子論語與中國文化傳統
    一凡關心吾中華民族之生命前途,必連帶關心及於吾民族文化之傳統。凡關心吾民族文化傳統者,又必關心及於吾古聖先師之孔子。吾民族遠自伏羲、神農、黃帝以來,已歷兩千五百年之文化累積;下及春秋晚世,乃有孔子之誕生。故孔子乃是吾民族文化累積兩千五百年以後之一結晶。
  • 孔子學院為何會失敗?中國文化該如何走向世界?
    在改革開放後,中國閉關鎖國的政策被徹底解除,中國開始了解世界,同時也開始讓世界了解中國,而作為中國歷史文化中影響最為深刻者—孔子學說,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我們為推廣漢語文化而輸出的主要思想。按常理來說,在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中國影響力越來越高的基礎上,孔子學院的創辦應該越來越成功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