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傳統文化根基

2020-12-18 人民論壇網

【摘要】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發揚。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發展了「和而不同」的交往觀,發揚了「協和萬邦」的天下觀,弘揚了「人心和善」的道德觀,為推動人類攜手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 傳統文化 和而不同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百年來,人類為實現和平與發展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如何找到和平與發展之路,成為全人類共同的奮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不僅繼承發揚了中國傳統文化,還吸收了不同文明的優秀成果,為新時代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提供了理論支撐。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觀

「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天人合一」強調人要崇尚自然、效法天地。《易經》辯證論述了世界運行的基本規則,提出了天之道「始萬物」、地之道「生萬物」,人之道「成萬物」的觀點。天之道曰陰陽,是萬物之始,涉及到的是世界的原則和規律;地之道曰柔剛,涉及到的是萬物生長,生生不息的規律;人之道曰仁義,涉及到的是人的行動法則,提倡人要堅持努力,永不放棄。天地人三道相互聯繫,各行其責,缺一不可,表達了對「天人合一」的原初見解。《道德經》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文的「法」是指效仿和學習,表達的是天與人之間對立而生,統一而化,異中有同,同中存異的自然運動規律。《莊子·外篇·山木》中提出:「人之不能有天,性也,聖人晏然體逝而終矣!」人不可能支配天,而是天支配天自身和人,這是由事物的本性決定的,只有聖賢能洞察天道的變化,安然處理這一切。孔子在《論語·陽貨》中也提出「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自然並不需要自己言語,也不表達自己,天地的變化和萬物的生長就是天的言語,是天在表達自己。中國古代先賢雖然對「天人合一」的表述彼此略有不同,但他們都認為自然和人之間具有內在統一性。

「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提供了新視角。自工業化以來,人類在社會不斷進步的同時,不得不面臨臭氧層破壞、有毒化學品汙染等一系列問題。無論生活在西方還是東方,日益惡化的生存環境,使人類越來越緊迫地認識到人類自身是個整體,也使人類深刻認識到人類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機統一體,認識到「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它以合理的方式處理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係,體現出崇尚和諧的價值訴求。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和而不同」的交往觀

「和而不同」是中華民族一直以來追求的和諧境界。早在西周末年,就產生了「和同之辨」,先賢意識到當時最大的弊端就是「去和而取同」,並認識到事物的發展需要遵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道理,只有承認不同事物之間的和諧才能更好的發展。孔子在《論語·子路》中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認為差異是君子和小人分歧的關鍵所在。《道德經》中也提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老子認為對立是事物存在的常態,當然對立並不是事物之間的唯一關係,對立的事物往往還彼此間相互依存、互為前提,甚至在特定的條件下還能轉化為其他事物,事物之間雖然存在對立,但並不影響對「和」的共同追求,因為只有在「和」的狀態下事物才能更好地發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提倡以「和而不同」將不同國家凝聚到一起。「和而不同」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財富,是中國的原創,但其內涵同時也具有世界性意義,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文明財富。建立在「和而不同」基礎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承認文明的多樣性,不同的文明和種族不僅不會阻礙人類的共同發展,反而會通過彼此間的溝通交流碰撞出更為璀璨的文明成果,並成為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重要因素。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發揚了中國傳統文化「協和萬邦」的天下觀

中國古人提出的天下大同、天下為公、協和萬邦的天下觀,表達了中國古人崇高的政治理想。中國古人早就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也就是說,「天下」不僅是自然屬性意義上的地理概念,涉及到國土疆域,而且是具有社會屬性的政治含義,涉及到人和社會關係。要達到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的目標,需要有天下為公的責任擔當。《禮記·禮運篇》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也就是說,天下是大家共同所有的天下,在實施政治理想的時候,要把品行端正、德行高尚的賢人選出來,才能讓大家講究信用,相互和睦。這樣才能實現《尚書·堯典》中提出的「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即以崇高的品德,讓家族和睦,安居樂業,社會和睦,萬邦和諧,展現出中國古人的天下胸懷。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先賢都懷有「天下」的胸懷,這裡的天下是指人類的總體,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下觀以其寬廣的格局超越了狹隘的國家觀,顯示出中國古人的雄渾氣魄和非凡智慧。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發揚了「協和萬邦」的天下觀,提倡各個國家之間能夠「和而不同」,相互尊重、攜手發展。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種族和區域的藩籬已經不能阻礙人類的交流,區域間的交往越來越密切,人與人彼此的命運也越來越關聯到一起。習近平總書記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和各國的共同利益訴求,提倡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傳統文化中的天下觀和責任感落實到實踐中,為人類的發展規劃了一個共同奮鬥目標,也為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提供了方向。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人心和善」是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內在道德原則。兩千多年前,中國的思想家們就對人的本性進行了思考,出現了「性善論」和「性惡論」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性善論」認為人性本善,希望通過對人善良本性的肯定,鼓勵人努力奮進,自覺向善;「性惡論」認為人性中有惡的一面,惡的因素是能夠通過後天的學習而去除的,是從反面激勵人不斷進取、去惡成善,可見兩者都是以「善」作為價值目標的。很多中國古代思想家都把「善」作為自己的追求目標,《道德經》中提出「上善若水」,老子認為水施利於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這是最接近「道」的品格,道德高尚的人就應該具有水那樣的品格。孔子在《大學》中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即不斷弘揚每個人內心中的光明美德,使人能夠通過學習,去汙而自新,達到「至善」的道德境界。為了能達到「善」,孟子提出「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有仁德的人才會關愛他人,懂禮德的人才能敬重別人。當人能做到人心向善,家庭才能和睦,社會才能太平,天下才能安定,才能實現和合天下的理想。

「人心和善」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內在道德原則,構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價值基礎。當今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不僅為全球經濟注入了強勁的動力,還提出了關乎全人類前途和福祉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文化根基,也展現出了其世界歷史性意義,為推動人類共同攜手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

(作者為大連外國語大學漢學院講師)

【註: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構建路徑研究」(項目編號:19JD710019)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②金應忠:《試論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兼論國際社會共生性》,《國際觀察》,2014年第1期。

③欒林:《習近平經濟共同體思想研究》,《財經問題研究》,2016年第9期。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文化根源
    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其實就是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全球治理中的拓展與應用,這也是中國領導人基於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入思考,為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給出的「中國答案」。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及相關策略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尤其是有關構建中阿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在阿拉伯世界引起廣泛共鳴。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國際形勢下,中阿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愈發具有重要意義。基於翻譯實踐筆者總結了中阿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分析了中阿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外傳播面臨的現實問題並嘗試性提出了提高對外傳播有效性的對策建議。
  • 順應時勢,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
    疫情暴發後,習主席多次在重大國際場合,明確提出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為人類社會共同應對全球性公共衛生挑戰提供了「中國方案」,豐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內涵。 「合作抗疫為國際社會深入認識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供了重要契機。」陳須隆說,經歷這次疫情,國際社會對這一理念的認同也達到了新的高度。
  • 人類命運共同體: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哲學根基和價值追求一脈相承,基於時代的特殊背景和發展趨勢,它繼承馬克思「真實共同體」構想,確立了符合現實需求的合理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不僅體現了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核心旨向,更煥發了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時代活力,推動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時代創新發展,為馬克思主義的新時代發展開闢了廣闊前景。
  • 全球戰疫進一步深化國際社會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認同
    原標題:全球戰疫進一步深化國際社會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認同   一場波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反映出人類命運的休戚與共、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彌足珍貴。恩格斯說:「沒有哪一次重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
  • 國內外學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的比較及啟示
    傳統文化與意識形態視域下的理論來源  國內學界主要從「傳統文化」和「意識形態」兩大方面梳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理論來源。一是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可以概括為 「順天應人」的時代觀、「和而不同」的文明觀、6 協和萬邦的國際觀、「義利合一」的發展觀與「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
    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中國外交的一面旗幟。中國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首次提出者,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積極實踐者和推動者。當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中國的戰「疫」行動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大國胸懷和大國擔當,是中國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動體現。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之光照亮世界前行之路
    75年後的今天,和平與發展仍然是人類不變的追求。與此同時,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臨重重挑戰。如何維護來之不易的和平成果、推動人類共同發展,成為各國共同面對的時代命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是中國給出的響亮回答。這一順應歷史潮流的中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為各國人民攜手跨越阻礙、共同開創發展繁榮的新未來照亮了前路。
  •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世界歷史意義
    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不斷發展,人類社會之間正以前所未有的緊密方式相互聯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意識不斷增強。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論述的提出,直接表明殖民主義、霸權主義的老路是行不通的,人類社會發展必須引入全新的思維方式,即用合作開放和互利共贏的新理念來解決人類社會發展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
  • 近30位專家學者研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疫情防控中的國際...
    新華社北京5月19日電(記者魏夢佳)由中國人權研究會指導、中國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主辦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疫情防控中的國際合作」國際視頻研討會18日召開。此次會議中,來自中外高校及研究機構的多位專家,分享了在「國家人權機構與新冠疫情」「疫情防控中的國際合作和國際法價值」「文化在疫情防控國際合作中的作用」等議題方面的觀點。他們認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人權保護帶來多方面負面影響,國際社會應當摒棄偏見和歧視並加強合作。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內聖外王
    作者:孫新顏擴而充之,足以保四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阻止全球災難,達到內聖外王的最高境界。知性知天,也就是要由人的善性向上溯源到天,認識到天是人的善性的最終來源,使得人與天相互貫通,這就達到了天理良心、盡心知性,知性知天,養性事天、修身立命、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傳統文化儒家、道家共同推崇的最高境界內聖外王。
  • 中外知名學者聚集「人類命運共同體」
    專家學者認真聆聽論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要堅持文明交流互鑑,建設開放包容的世界,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推動全球治理理念創新發展,積極發掘中華文化中積極的處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當今時代的共鳴點,繼續豐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主張,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 人類命運共同體: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及其世界性貢獻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構想吸收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天下觀、「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價值觀、「天下為公,萬國鹹寧」的公平觀、「以義為先,義利並舉」的義利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然觀等文化理念,蘊含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文化對世界的重大貢獻。
  • 外交部:呼籲各方本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推進外空軍控進程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電(記者許可、鄭明達)就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再次高票通過涉人類命運共同體外空軍控決議,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9日說,這充分證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已深入人心。中方呼籲各方本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推進外空軍控進程,為維護外空持久和平與共同安全切實做出貢獻。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於中外傳統命運論的智能創造和卓識開新。融實而和合是打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種智慧,是化解人類生存厄運的一種武器。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一種熱烈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和天下為一家的情懷。「四海之內若一家,故近者不隱其能,遠者不疾其勞,無幽閒隱蔽之國,莫不趨使而安樂之。」天下四海,現代可以理解為全球或者全人類,不論地處多麼邊遠的國家,都能共享安樂。
  • 人類命運共同體觀念在全球化時代的意義
    內容摘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得到大量事實的支持:人類在同一個全球生態環境下生存,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自然災害會影響地球上的所有國家;人類活動的全球化帶來了更多的全球性問題,如難民問題、毒品走私、恐怖主義問題、傳染性疾病等;全球化背景下人類命運的共同性更深刻地顯示在經濟的全球化上
  • 以國際媒體合作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為全球戰疫提供有力輿論...
    我們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化挑戰為機遇,通過媒體合作實現信息最準確、最及時、最廣泛的傳播,通過道義行動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守正創新、主動作為,生動講好中國抗疫故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疫情發展,要主動回應國際關切,講好中國抗擊疫情故事,展現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同舟共濟的精神風貌。」
  • 「一帶一路與文明互鑑」智庫圓桌論壇:以文化擔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
    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21日電(見習記者 高鑫 記者 楊月 孫釗 宋莉 趙瑛)「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深刻闡明,「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文化擔當如何鑄就?怎樣以「文明互鑑」的力量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落地?
  • 教育國際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力量
    教育國際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力量 2020年03月19日 11:49 來源:《高校教育管理》2020年第2期 作者:張俊宗 字號 關鍵詞:教育國際化;人類命運共同體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的世界經濟與中國」雲端研討會舉辦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通訊員 劉文革) 2020年3月22日,遼寧大學主辦,遼寧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和「世界經濟、國際貿易與東北亞區域合作」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方向等單位共同承辦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的世界經濟與中國雲端研討會」成功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