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老子和孔子是這樣的關係,從紀錄片《中國》看道儒之辨別

2020-12-17 解小影8

道儒在《中國》

紀錄片《中國》之前,還沒有哪一部影片能將老子與孔子之間的關係以及論道描述得如此生動傳神。該片目前正在湖南衛視和芒果TV播出第一季,受到了廣大關注和一致好評。紀錄片第一集從周王朝末期開始講起,這個時期也是中國道家和儒家思想開始的年代。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之所以叫老子因為古代李字同老字,再加上一些神乎其神的傳說,以及他對世人的貢獻,後人一點點就將李耳尊稱為孔子。孔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公認為是道家始祖。

孔子姓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儒家始祖。

論道

紀錄片中描述老子與孔子是亦師亦友的關係,孔子千裡迢迢來到周王朝的都城洛陽向老子虛心求教,說出了自己心中對當下社會諸多現象存在的疑問,也聽到了與自己觀念截然不同的道家思想的表述,表達了自己對過去那個禮制分明,倫理規範的周王朝的嚮往以及想努力拯救如今即將崩塌的社會秩序,使周王朝回歸鼎盛。雖然孔子的儒家思想與老子的道家思想相差甚遠,但二人相談甚歡,並未因為思想觀念的差別而心生疑慮,這些思想大家的宇宙觀、人生觀無不是開放而又包容的。

無為而治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即一切遵循客觀規律,不強求,不硬變,不做過多的幹預,可以有所作為,但不要妄自作為,尊重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頗有一些唯物主義感。老子「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治國理念,認為統治者應當拋棄形式主義,簡政放權,讓官員們自理,讓百姓自治,不做過多的幹預,遵循本質,從而達到「以無事取天下」。在那個民智未開的時代,老子能將自己的道家思想發揚光大並傳承下來,不所謂是一種傳奇。道家思想在那個時代非常有意義,就是放到今天也一樣意義深遠,並且有很多人始終奉為座右銘,一直追隨。但是這種觀念在如今複雜的社會也許並不能簡單地拿來就用,局勢的複雜,人性的多變,註定「無為而治」必須要結合一定的「有為」。

克己復禮

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這裡的禮不同於現在的禮,包含內容非常廣泛,既有傳統意義上的禮儀,又有德、才、秩序、規範、倫理等一些其他意義。禮樂仁政是儒家的治國理念,認為統治者應當施行仁政,愛民,仁愛,規範各種禮制,國君要有國君的樣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本分,不可僭越。

孔子為了追尋心中的目標,恢復周禮,可以說開始了曲線救國。孔子先是開辦私學,這是之前從未有過的。在孔子開辦私學之前,知識只掌握在統治階級和權貴手中,下層人民是沒有機會學習。無學則不禮,為了恢復禮制,孔子言傳身教,希望通過教學,讓更多的人變得有「禮」,以此來恢復周朝鼎盛時期的禮制分明。

而後孔子輔佐魯國國公治理國家,削權貴,墮三都,最終失敗而走。

墮三都

隨後孔子周遊列國,傳道解惑,結束了自己懷才不遇而又輝煌的一生。留下了《詩》、《書》《禮》、《易》、《樂》、《春秋》眾多典籍,他的弟子後又將孔子的言行編撰成著名的《論語》,流芳百世,一直影響著後人。

很多耳熟能詳的成語典故,都出自孔子這一生。如「有教無類」即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貴賤。這不就是我國當今所提倡的全民義務教育麼,可見對後世的影響意義深遠。又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意思是一切不符合禮教的東西都不能看,不能聽,不能談論,更不能去做。諸如此類的還有很多很多,老子和孔子猶如兩顆明亮的星星一般,閃閃發光,開啟了中國思想的新篇章。

-END-

原創不易,求關注哦~

相關焦點

  • 孔子問道,老子說此德非彼德
    老子和孔子,道家與儒家,雖有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正統文化實施,也未能平息數千年的爭議分歧,道儒分歧在於:道之德和德之德。老子在《道德經》中堅持:所有的德都是道之德,都是由道所作出規定性的德,都是嚴格遵守道的德。
  • 紀錄片《中國》開播 首集講述孔子的一生
    12月7日,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一集《春秋》在芒果TV、湖南衛視正式播出。作為《中國》的首篇,《春秋》展示了孔子的理想抱負。片中,崇尚禮制的孔子來到東周都城洛陽,向當時掌管國家檔案典籍的史官——老子請教,共同探討「禮」。
  • 紀錄片《中國》首播!重現關於孔子的理想主義榮光
    在人類思想大爆發的軸心時代,中國大地上雙星閃耀,老子的「道」與孔子的「儒」,成為中國思想的原點。理想主義者孔子用執著的一生,踐行「禮」與「仁」的理念,影響了後世兩千年。12月7日,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聯合出品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一集《春秋》,在芒果TV、湖南衛視正式播出,作為《中國》的首篇,《春秋》給我們展示了一場意義非凡的世紀會面、一次飛揚激昂的思想碰撞、一場奔走疾馳的為民呼告。雖然孔子直至行到水窮處也未能在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然而他的思想卻穿越了千年,直至現在還給予當代人以滋養、以啟迪。
  •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為何特別排斥孔子的仁義思想?
    道儒兩家哲學思想既對立又互補,將久遠照耀在中國哲學文化的上空,也將影響於現在乃至後輩。儒家一般是是一種政治倫理哲學,它主要以宗法血緣為基礎,建樹了一整套政治倫理和人倫秩序的哲學系統。道家學派的創始者是老子,他的道家思想繼承者、發展者是莊子,老子和孔子像是孔子和孟子一生的敵人,主要以反對儒家的仁義禮智當作自己的任務。其實,這並不是道家學派對儒家的孔孟兩位儒家大師有何觀點,事實上,聽說老子曾經引導了孔子。老子和孔子思想異同,一般是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故而道家學派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就非常反對仁的思想。
  • 孔子問禮於老子再議
    為了了解夏、商(殷)古禮(注意:孔子用的是「道」字),孔子跑到杞、宋等地去調查,雖然有點收穫,但夏商之禮無法找到足夠的證據。再聯繫《論語·八佾》中夏、殷禮文獻不足徵的話,這是研究孔子禮學的另一個好課題。這裡要指出,孔子「之周」和去別的地方問禮於老子,是完全可能的。歷來正統的儒家學者也並不否認孔子問禮於老子之事。
  • 《中國》為什麼以春秋作為開端?孔子見老子,有什麼深遠意義?
    紀錄片《中國》12月7日起在湖南衛視和芒果TV雙平臺上線,該片採用電影化拍攝及敘事手法,講述了歷史長河中重要的人物和事件。作為歷史愛好者的三道君,也迫不及待的觀看了該片。第一集《春秋》,這不由讓人很是迷惑了,中國的歷史不說夏吧,至少可以考證的也應該是商呀,為什麼會選擇從春秋開始整部紀錄片呢?又為什麼選擇孔子見老子這一事件作為整部《中國》的開端?
  • 紀錄片《中國》今天震撼首播:回望孔子的一生
    在人類思想大爆發的軸心時代,中國大地上雙星閃耀,老子的 " 道 " 與孔子的 " 儒 ",成為中國思想的原點。理想主義者孔子用執著的一生,踐行 " 禮 " 與 " 仁 " 的理念,影響了後世兩千年。今天(12 月 7 日),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一集《春秋》,在芒果 TV 以及湖南衛視正式播出。《春秋》給我們展示了一場意義非凡的世紀會面、一次飛揚激昂的思想碰撞、一場奔走疾馳的為民呼告。雖然孔子直至行到水窮處也未能在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然而他的思想卻穿越了千年,直至現在還給予當代人以滋養、以啟迪。
  • 紀錄片《中國》今日首播,重現關於孔子的理想之光
    12月7日,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聯合出品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一集《春秋》,在芒果TV、湖南衛視正式播出。作為《中國》的首篇,《春秋》給我們展示了一場意義非凡的世紀會面、一次飛揚激昂的思想碰撞、一場奔走疾馳的為民呼告。
  • 文化紀錄片《中國》首播,講述孔子一生
    新京報訊  12月7日,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一集《春秋》,在芒果TV播出。《春秋》給我們展示了一場意義非凡的世紀會面、一次飛揚激昂的思想碰撞、一場奔走疾馳的為民呼告。雖然孔子直至行到水窮處也未能在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然而他的思想卻穿越了千年,直至現在還給予當代人以滋養、以啟迪。
  • 紀錄片《中國》首播講述孔子一生,為何影響後世兩千年
    紅網時刻12月7日訊(通訊員 羅亞琪)在人類思想大爆發的軸心時代,中國大地上雙星閃耀,老子的「道」與孔子的「儒」,成為中國思想的原點。理想主義者孔子用執著的一生,踐行「禮」與「仁」的理念,影響了後世兩千年。
  • 孔子與老子的兩次論道後:第一次孔子3天沒說話,第二次老子遠走
    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老子見孔子,講了什麼,眾說紛紜,無非就是老子向孔子傳授「至道」的理論。那天老子送孔子返魯,行至黃河之濱,孔子見河水滔滔,滾滾不息,於是不覺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感慨年華易逝,志向難伸。聽孔子如此說,老子道:人和天地一樣,都是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沒有什麼可悲的。
  • 紀錄片《中國》講述孔子一生 為何影響後世兩千年
    12月7日,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聯合出品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一集《春秋》,在芒果TV、湖南衛視正式播出。
  • 孔子是被老子點化,悟透了宇宙之心,自得生存之道
    說不平行的兩條直線才能相交,平行的兩條直線卻永遠沒有交點,一定是在同一平面內,那麼在不同平面內呢,就不是這樣了,不平行的也好,平行的也好,都可以沒有交點。由此,我們悟道,所謂究竟意義上的宇宙之心,指的應該就是說宇宙、世界的一切的一切事物,在根本上,在原本性質上就是一個東西,這就是玄之又玄的道。眾所周知的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就是問道於老子而開悟生存之道的。
  • 嘉祥武氏祠「孔子見老子畫像」:孔子問禮老子和項橐問難孔子組合
    孔子像是漢代藝術中最常見的歷史人物形象。漢代畫像石和壁畫上的孔子形象,是側站立像,身體微前傾,做躬身狀,與孔子相對而立最多的是老子和小兒項橐,孔子的弟子則跟在孔子身後。這類畫像稱為「孔子見老子畫像」「孔子問禮圖」,這與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的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三十四歲的孔子適周向老子問禮有關。在眾多的孔子見老子畫像中,較為有名的是山東濟寧嘉祥武氏墓群前石室後壁承簷枋東段上的孔子見老子畫像。它是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金石學家黃易發掘武氏墓群石刻時發現的。
  • 人文課堂丨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孔子和老子
    面對這樣的局勢,有人困惑,茫然不知所措;有人竊喜,暗中渾水摸魚。也有人,努力想探明一條道路,試圖恢復秩序,重振乾坤。這其中,湧現出許多傑出的人才,而最著名的當屬孔子和老子。孔子,名叫孔丘,生於公元前551年。他是商朝王室和宋國君主的後裔,祖上搬遷到魯國。魯國,在西周初期是周公的封地,而周公則是西周政治和禮儀文化的設計者。
  • 紀錄片《中國》爆火!這些中華歷史故事值得家長和孩子一起看!
    高中地理複習和新課的全部課件在這裡,請使用! 近日,紀錄片《中國》的播出頻繁登上熱搜。節目播出首日微博話題#紀錄片中國#閱讀量高達2.3億,關聯話題四次登上熱搜。
  • 「芒果臺」首播紀錄片《中國》!探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之源
    這次清新脫俗的質感和極具有文化意義的紀錄片《中國》正式走進大眾視野。作為紀錄片史上難得一見的女配音師。特別是孔子拜會李耳(老子)那一段:李耳注視著孔丘漸漸遠去,有一瞬間,他感覺這個年輕人仿佛正在走進浩瀚星空,清風徐來,李耳長久佇立,一動不動..非常有代入感。
  • 孔子問禮老子之悟
    孔子曾拜見老子,問了幾個問題,孔子十分佩服。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  孔子道:「見之!」  弟子問:「老子何樣?」  老子卻說:人生天地之間,本來和自然一體,人的生老病死,和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其實沒什麼區別。自然而生,自然而死,順其自然,就不會迷失本性,心中常想功名利益,心中才會焦慮,才會生出煩惱。  孔子解釋說:我是擔憂仁義不能施行天下,戰亂不能停止,國政不能清明,而匆匆一生幾十年,所以我才會有一種大丈夫生於世間,卻不能建功立業,為民眾做些事情的感慨。
  • 孔子與老子之辯:做君子,還是做孩子?
    ——但他們並不參與這樣的探究。相比之下,尼採和亞里斯多德就會十分熱衷。同樣熱衷於這個問題的,還有來自中國的兩位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和老子。雖然他們的著作和我們業已討論過的那些著作的風格迥然不同,但他們所試圖解決的問題是類似的:他們也都在探索,怎樣的人生是卓越的人生。
  • 從孔子和老子對道不同的理解,解析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內涵
    要想明白這句話的文化內涵,首先要明白這裡的道和死的意義。首先這個道絕不是道理的意思,死也不是死去的意思。理解道和死的意義,要從儒家學說說起,正確的解讀了這兩個關鍵字的意義,才能明白孔子這個名言的文化內涵。區分孔子的」道「與老子的」道「老子的道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