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被老子點化,悟透了宇宙之心,自得生存之道

2021-01-07 樂在經典

時空交錯,流變三疊,千秋偉業,歸於一念。說不平行的兩條直線才能相交,平行的兩條直線卻永遠沒有交點,一定是在同一平面內,那麼在不同平面內呢,就不是這樣了,不平行的也好,平行的也好,都可以沒有交點。由此,我們悟道,所謂究竟意義上的宇宙之心,指的應該就是說宇宙、世界的一切的一切事物,在根本上,在原本性質上就是一個東西,這就是玄之又玄的道。

眾所周知的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就是問道於老子而開悟生存之道的。老子,叫李耳,又叫老聃,是中國道家的始祖。老子的大智慧,孔子早有耳聞,而且非常希望能夠得到老子的點化,來提高自己的道行。孔子當時雖然也是名聞天下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但他認為自己的思想和學問遠不及老子,於是就始終想著有朝一日能向老子來求學問道。

有一天,孔子去拜見老子,老子剛洗完頭,正披著頭髮等著幹。老子凝神佇立,孔子見老子在靜思練功就知趣地退到門外等候。過了一會兒等到老子練完功,孔子就進去了,說我剛才看見先生形體直立不動,猶如枯木,又好像超然物外而遺世獨立的樣子。孔子當時不理解老子為什麼要這樣,老子就告訴孔子說,自己的心回歸到生命的最初狀態。

萬物產生發展的規律看不到。生死興衰也是時隱時現,道無時不在此中起著作用,卻不見它的蹤跡。宇宙浩瀚,乾坤大地,日月星辰;大千世界,森羅萬象,千變萬化。有形的也好,無象的也罷,都是真實的一種客觀存在,這種客觀存在究竟意義上可以理解為非在非不在,即在即不在,在而不在,不在而在,隨緣顯現「在」顯現「不在」的一種宇宙實相,其本質就是宇宙自己的一個心念在千變萬化,我們可以方便的理解,這個能變化的靈體就是宇宙的心,變化出的宇宙萬物就是宇宙的身,所以歸根結底講,世界就是宇宙身心合一的一個東西。

當時,孔子就問老子處於這種境界是什麼樣的感覺,這個時候可見孔子還沒有真正悟道,體會不到老子的境界。老子說,這種境界是至美,至樂的境界。能夠達到的,可以成為是聖人了。老子身心清淨,自然具備大智慧,老子的靜心功夫的關鍵在於能夠讓自己的內心回歸淳樸真我的狀態,這正是所有聖人智者公認從凡轉聖的修養功夫之所在。

而宇宙靈知性的心我們看不到,摸不到,因為它周遍一切,默默常在,那麼,我們看到,摸到的是由靈知性變現出來的宇宙的一切的萬事萬物,所以世界的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宇宙的身,常在無聞。讀到這裡,智者應該開了大悟,原來身即是心,心即是身,非身非心,即身即心,自在現身或現心。

又有一次,孔老夫子對老子說自己研究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經自以為已經很久了,認為自己已經熟悉其中的道理了。之後自己也憑藉實力和七十二個君主講解老子說的道理。但是卻沒有一個君主採納自己的意見。就說弘揚真理太難了,就請教老子,是這些人難以說服,還是道理難以發揚呢。

老子就指點孔子說,幸好你沒遇到真正治世的君主啊。所謂六經都是先王的一些陳舊知識怎麼是真正的道呢。而你所謂的知識和道理,就像是足跡一樣,是先人的足跡,足跡又不是鞋呀,怎麼有用呢。世間沒有絕對,只有相對,所以凡夫就在這種相互對待中輪迴苦惱,而不知所由。

我們平時常常出現身心不和諧的狀態,導致自己的學業、事業、人生等等障礙重重,其實都是因為要麼片面地站在身的角度談心的問題,要麼站在心的角度談身的問題,只看到了二者的對立,往往忽略了二者的統一,所以就出現了身也不健康,心也不健康等種種不自在的問題,所謂不和諧就是這樣一步步開始顯現出來的,從小我到大我。所以處理問題的時候就容易走極端,使得對立統一的定律流於形式。其實對立當下即是統一的,統一的當下即是對立的,對立與統一就是一個東西的一體三觀而已。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是得道了,得到道就能成功,失去道必定失敗。孔子去聽的雲裡霧裡的,此後他三個月沒有出門。就在家靜坐自修,反省自己,然後他再去見老子。孔子說,我懂了,我以前是自己都沒有真懂,自己都沒有真正達到天人合一的境地,咱們能去指導別人呢。因為說是一的話,的確有可分,說是二或無量的話,它當下又是一,所以說身心不二,對立統一。所謂身心合一便是心外無身,身外無心。究竟講都是一個東西,就像做夢的夢人和醒後的夢境,在根本上還是自己而已。

老子這個時候,非常欣慰的點點頭說道,很好很好,孔丘終於得道了。老子教誡孔子的是,說孔子所學的六經,都是些陳舊的知識而已,遠遠不是悟道天地合一,觀察天地萬物觀察事物的發展的規律的。只有真正得了道,才能把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在實際生活中,進而變得非常有智慧,只有這樣,才能學以致用教化天下。孔子最終認識到這裡,所以老子說他得道了。

究竟的道,無所不在,無所不包,都是宇宙世界這一個靈智心在自在變化而已,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這就是究竟的平行,就是宇宙之心。道是規律,是真理,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種客觀存在,所以我們只有遵循,不能違背,否則,就是背道而馳,必然走向滅亡。

相關焦點

  • 孔子問禮老子之悟
    孔子曾拜見老子,問了幾個問題,孔子十分佩服。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  孔子道:「見之!」  弟子問:「老子何樣?」  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  孔子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 白巖松:一個人一旦悟透了這條處世之道,人生自然會順風順水
    那是因為他們不懂得處世之道,光有智商還不夠,還得情商!真正決定一個人命運的不是能力,不是金錢,不是人脈,而是處世之道!白巖松:一個人一旦悟透了這條處世之道,人生自然會順風順水央視名嘴白巖松,他總是能一句話就點透問題的本質,能透過現象看清本質,他就是那種既有能力又能把握處世之道的人。
  • 孔子治學之道
    要獲得人們的理解和認同,就必須循循善誘,全心投入。耐心和克制是必要的方法。如果自以為是、動怒發威,這樣的學校早晚作鳥獸散,關門大吉,難於達到預期目的。因此」不知不慍」不僅體現教師良好的素養,更是教師本能和現實需要。
  • 孔子為什麼總被老子「懟」,道不同不相為謀,我們該學習誰呢
    老子在洛邑做周王室收藏吏,孔子問禮於老子,在此期間表達了想把自己的「仁義之書」著作藏在王室圖書館,結果被「懟」了一頓而拒收。孔子五十一歲時到沛地見老聃(老子和老聃是否為一人存疑),說自己「吾求知於度數,五年而未得也。
  • 老子的怪誕與孔子的全勝,道不同不相為謀(天之篇)雷天大壯易
    文/雷天大壯易據記載,老子為孔子的老師,但其文化思想相去甚遠,本文就講一講你可能並不完全明白的,這兩位聖人之間的「道不同,不相為謀」。老子、孔子兩位年齡相差不大,相傳老子比孔子大20歲左右。兩人所在朝代是周代、春秋時期。
  • 2000多年後,才明白孔子心中的大同之世,老子的小國寡民境界在哪
    孔子的大同之世講到對社會理想生活的嚮往,人們常會想到「大同之世」。在《大道之行》一文中,曾記載了孔子參加魯國年終舉行的祭典時的一悉感嘆,提出了大同之世的社會風氣,小康的概念,原文部分如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 、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 淺談老子的治國之道(下)
    老子說:「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德篇第12章)他強調,人民是國家的根本,對人民要實行仁政,這就是「以民為本」的思想。和諧精神是老子思想的基本理念之一。老子說:「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此有道者乎!
  • 孔子與老子的兩次論道後:第一次孔子3天沒說話,第二次老子遠走
    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老子見孔子,講了什麼,眾說紛紜,無非就是老子向孔子傳授「至道」的理論。那天老子送孔子返魯,行至黃河之濱,孔子見河水滔滔,滾滾不息,於是不覺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感慨年華易逝,志向難伸。聽孔子如此說,老子道:人和天地一樣,都是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沒有什麼可悲的。
  • 孔子見老子如見龍也,如此高的評價,為何又道不同不相與謀呢?
    其實孔子的話雖然是包含了敬佩之意,崇敬之意,但是同樣也表達出來了自己是理解不了老子的道,如果理解了老子的道,又怎麼會覺得老子的言論和境界就像是雲中若隱若現的龍一般,神龍見首不見尾呢?孔子的這番話,實際上並非是單純的對老子深不可測的敬仰之意,他對於老子的肯定是是出於他的不理解,因為自己理解不了,自己的認知不能觸達老子的認知,所以孔子退而求其次地承認:老子真乃是神人,連自己也難以看透。而老子難以看透,也正因為老子的道難以被徹底看透。
  • 老子的怪誕與孔子的全勝,道不同不相為謀(地)
    第二方面是說老子的隱居特性,不喜歡參加社會活動,不喜歡拋頭露面。老子當時帶了很多著名的學生,如:孔子、楊子、文子等等。他帶徒弟的方式與其他人完全不一樣。比如孔子,學生都是一直跟隨其左右,組成學團。老子的「道」是天之道,是講宏大的宇宙觀、世界觀。老子的「德」是人之道,是講我們的人生觀、社會觀。我們學習古學,要明白古文的字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很多字的含義早就改頭換面。先看「德」的甲骨文,是在一條大道上畫了一隻眼睛。
  • ...讀《老子傳奇》33-《道德經》誕生,道德經的十大特性與道之三寶!
    老子:道德學說看似至深至奧,玄之又玄,實則至簡至易,易懂易行。尹喜:怎樣才能易懂易行呢?老子:尹喜,道有三寶,若能執道之三寶,大道不難修矣。尹喜:那三寶又是什麼呢?老子:道之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 老子與孔子到底誰更勝一籌?
    首先,孔子幾次三番求教於老子,第一次孔子赴周問禮於老子,老子不吝受之,之後幾日孔子又向老子請教了許多問題,老子也都悉數解答,又過了幾日孔子便向老子辭行了,臨別之際老子說:「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
  •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老子無欲無求中的進退之道,一生無大災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老子無欲無求中的進退之道,一生無大災「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這句古話如今非常有名,很多人都將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裝裱懸掛在辦公室及家裡,古典和儒雅的氣氛立刻就營造起來。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全篇極為推崇「水」的品質,認為水的屬性和老子說的天地間的「道」一樣。如果能夠弄懂「水」的德性,並且像水一樣行事,便無所不能。古人的智慧就是這樣,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卻要用一生去體會,卻很少有人能夠悟透,而悟透的人,一般都是成就大事的肱股之臣、聖人、大商。
  • 孔子之道|知人之道
    在學而篇的最後一段,孔子則又講了「知人」這個重要的概念。學道是為了明悟本源,不擔心別人不理解自己。「道」在人事之中,學道也是為了知人道,所以會擔心不理解別人。不理解別人,說明自己對於「道」的領悟還不夠透徹。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孔子與老子之辯:做君子,還是做孩子?
    乍看上去,這似乎不過是一個特別細碎的老生常談而已,但對孔子而言,它的含義十分深遠。比如說,他認為孩子不僅要順從父母,還要儘可能與父母同住。「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裡仁第四,19)。更極端的,他認為孝悌應該超越死亡的界線,「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裡仁第四)。
  • 從孔子和老子對道不同的理解,解析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內涵
    要想明白這句話的文化內涵,首先要明白這裡的道和死的意義。首先這個道絕不是道理的意思,死也不是死去的意思。理解道和死的意義,要從儒家學說說起,正確的解讀了這兩個關鍵字的意義,才能明白孔子這個名言的文化內涵。區分孔子的」道「與老子的」道「老子的道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孔子水平跟老子相比怎麼樣?
    有朋友提問:孔子水平跟老子相比怎麼樣?這種比較沒有什麼意義啊?因為他們研究的不是一個領域的東西啊。老子研究的是世界的本源,宇宙的起源,天地的法則以及這種法則下最低限度的「用」,即他的國策建言:無為而治。
  • 老子對孔子說了兩句話,孔子30年後才領悟,懂了可免走彎路
    孔丘29歲,恰時魯哀公贈給他了一輛車和一個僕從,於是,中國思想史上的兩個偉人,孔子和老子在洛陽會面了。孔丘講了自己對周公時期禮行天下社會形態的嚮往,他侃侃而談,將自己以禮、德為基礎,教化人們仁愛之心的主張和盤託出,期待著老子的回應。
  • 《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沒想到孔子與老子還有這樣的故事
    這句話了,但究竟這三個「道」是什麼意思呢?今天喬稀飯就藉助孔子與老子的故事,來和大家一起探索究竟什麼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孔子與老子的對話,字字經典,孔子最後感嘆:你已得道了
    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 孔子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 孔丘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