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水平跟老子相比怎麼樣?

2021-01-09 網易新聞

有朋友提問:孔子水平跟老子相比怎麼樣?

這種比較沒有什麼意義啊?因為他們研究的不是一個領域的東西啊。

老子研究的是世界的本源,宇宙的起源,天地的法則以及這種法則下最低限度的「用」,即他的國策建言:無為而治。老子的《道德經》是春秋戰國學術思想的發源,百家爭鳴,殊途同歸,最終都可以回溯到老子的「道、德」理論上去。

而孔子放棄了老子的「天地人」中間的「天、地」,直接針對「人」進行研究,所以我們現在有些人說儒家學術是管理學、社會學,都對。孔子主要就是研究人與人之間的問題,至於老子那些形而上的問題,他一句話打發了,「敬鬼神而遠之」。不輕,不問,不說。

其實我們很容易從一個最簡單的概念看出兩位智者先師在領域上的區別。

儒道兩家,都講究「得道」,但是他們對「道」這個概念的差異性其實就代表了他們在思想上的差別。

道家的道,是本源狀態,一旦離開這個狀態,就成為「德」。所以道家討論的哲學問題是「選」和「不選」。選,就是德;不選,就是道。

儒家的道,不再關注人類社會之外的事物,只是人類社會最初的倫理狀態,大家都各守本分,就歸於儒家的道。一旦有所作為,就偏離道,而成為各自不同的一些狀態。這種「離經叛道」的行為是需要修正的,修正的方向就是歸於儒家的道。

說白了,就是老老實實呆著,不要皮。

儒家提出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其實就是把儒家的道具象化,落實成了「周禮」,「周制」,發動大家都走回頭路,回歸儒家的道。這當然是不合理的,所以儒家後期為了適應統治階級不斷發生變化,最終異化到了王陽明的心學——其實與先秦儒學已經天隔地遠。

所以儒家的回歸道雖然在邏輯上和道家的「回歸大道」相似,但實際上要回歸的目的地是不同的,假設「周禮、周制」是最合理的「道」生出來的「德」,儒家充其量也就是要大家回歸「德」。因為他將道家的「德」篡改成了自家的「道」。

從精神角度來考慮,孔子的儒家根本就沒有達到老子道家的哲學起源的境界。

這種低層次的「道」,也是對道家最高層面的「道」的回歸,只不過回歸的途徑和目的地不同。而正因為這種目的地的淺層,讓今天的人們能看到先秦儒家的局限,回歸「周禮」就算正道?這明顯行不通的。

但在當時就是這麼思考、研究的。

儒家總的來說還僅僅是人類倫理研究的範疇,與道家研究宇宙本源的「道」相比,不僅層面低,範圍也差很遠。

但你要講孔子的個人營銷能力,也許就在老子之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嘉祥武氏祠「孔子見老子畫像」:孔子問禮老子和項橐問難孔子組合
    孔子像是漢代藝術中最常見的歷史人物形象。漢代畫像石和壁畫上的孔子形象,是側站立像,身體微前傾,做躬身狀,與孔子相對而立最多的是老子和小兒項橐,孔子的弟子則跟在孔子身後。這類畫像稱為「孔子見老子畫像」「孔子問禮圖」,這與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的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三十四歲的孔子適周向老子問禮有關。在眾多的孔子見老子畫像中,較為有名的是山東濟寧嘉祥武氏墓群前石室後壁承簷枋東段上的孔子見老子畫像。它是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金石學家黃易發掘武氏墓群石刻時發現的。
  • 孔子與老子的兩次論道後:第一次孔子3天沒說話,第二次老子遠走
    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老子見孔子,講了什麼,眾說紛紜,無非就是老子向孔子傳授「至道」的理論。那天老子送孔子返魯,行至黃河之濱,孔子見河水滔滔,滾滾不息,於是不覺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感慨年華易逝,志向難伸。聽孔子如此說,老子道:人和天地一樣,都是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沒有什麼可悲的。
  • 老子到底有怎樣的智慧?讓聰明如孔子,都驚嘆「猶如龍邪」
    眾所周知,孔子生前曾三次向老子問「禮」。也就是說,老子跟孔子一樣,歷史上確有其人,而且孔子本人曾親自向他請教過三次關於「禮」的問題。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孔子的這段話出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講的是孔子本人見到老子之後,十分佩服,當弟子問他,老子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時,他感嘆的說道,老子像「龍」一樣,其智慧深不可測。
  • 孔子問禮於老子再議
    為了了解夏、商(殷)古禮(注意:孔子用的是「道」字),孔子跑到杞、宋等地去調查,雖然有點收穫,但夏商之禮無法找到足夠的證據。再聯繫《論語·八佾》中夏、殷禮文獻不足徵的話,這是研究孔子禮學的另一個好課題。這裡要指出,孔子「之周」和去別的地方問禮於老子,是完全可能的。歷來正統的儒家學者也並不否認孔子問禮於老子之事。
  • 孔子問道,老子說此德非彼德
    老子和孔子,道家與儒家,雖有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正統文化實施,也未能平息數千年的爭議分歧,道儒分歧在於:道之德和德之德。老子在《道德經》中堅持:所有的德都是道之德,都是由道所作出規定性的德,都是嚴格遵守道的德。
  • 老子與孔子到底誰更勝一籌?
    (李耳字聃)和孔子(孔丘字仲尼),玩過王者榮耀的朋友們在老夫子時就會聽到這麼一句臺詞「天不生夫子,萬古如長夜」由這句話就可以看出後人對孔子的評價相當之高,但是孔子比起老子我個人覺得兩人差別還是挺大的。首先,孔子幾次三番求教於老子,第一次孔子赴周問禮於老子,老子不吝受之,之後幾日孔子又向老子請教了許多問題,老子也都悉數解答,又過了幾日孔子便向老子辭行了,臨別之際老子說:「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
  • 老子送給孔子三句話,孔子頓首稱弟子,看懂受益無窮
    和孔子相比,老子則要瀟灑的多,他也操天下的心,也是「粗茶淡飯」的命,不過他不會「上趕著」去君王那裡推銷自己的主張,而是騎著青牛,逍遙快活,他的心中之後四個字:順其自然,這天下,到了該好的時候自然會好,要不是過函谷關時被強烈要求留下墨寶,他連《道德經》都懶得寫,後世恐怕也很難有什麼道家了。
  • 孔子雖聖曾被罵喪家之犬,老子無為卻捧在神壇,對比之後立見高下
    引言: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孔子被稱為孔聖人。從歷史來講,儒家思想不是最經典的思想,孔子也不是學術上最牛的人,站在今天我們來看,孔子和老子的差距在哪裡?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周禮,他聽說老子非常有名氣,就跑過去請教。
  • 辨析道家老子與孔子的對話,糾正《老子列傳》的一處錯誤記載
    《史記》對先秦歷史的記載多有簡略、失實之處,下面來分析一下老子與孔子之間發生的歷史事件。《老子列傳》記載: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朽矣,獨其言在耳。然而漢武帝時期的歷史背景,使得司馬遷製造了老子的身世之謎,《老子列傳》則多含混不清之處。這裡的「孔子適周」與老孔師徒之間的對話發生地是存在問題的。《孔子世家》記載: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
  • 孔子見老子,回城後為何他三天不語?
    孔子和老子,都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他們一個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一個是道家學派的鼻祖。二人的思想,跨越了幾千年的歷史,依然在今天發揮著影響。在歷史上,孔子和老子都生活在春秋時代。孔子比老子年幼,因此他也不止一次拜訪老子,與他探討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又發生了哪些故事?
  • 史傳孔子曾向老子問禮,老子為什麼要抨擊孔子,反對儒家教義呢?
    一、孔子向老子問禮的歷史記載《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 成語「白駒過隙」竟然與老子、孔子、莊子有關
    它的出處與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和儒家創始人孔子有關。相傳孔子年輕時,仰慕老子才學。於是勤奮聰明的孔子去到老子家中,請教道學。老子看到眼前這個聰明的年輕人,他被孔子的好學所打動,於是把孔子請進家中,問:「你來找我何事啊?」孔子說:「我想請教道學知識,想問什麼是道?
  • 如何理解《史記》中孔子對老子的「猶龍」之嘆
    怎麼樣才算是做對做好呢?這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都有專門的論述,在《周易》、《老子》、《論語》、《中庸》等經典中,有大量的內容是專門論述這個問題的。總的來說,只有恰當適宜的方法才能把事情做對做好,能夠把事情做對做好的方法才是恰當適宜的方法。從做事情的過程來說,要求所用的方法是恰當適宜的,從事情的結果來說,就是要把事情做對做好。
  •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古人說,孔子到洛陽問禮老子,老子是老頭子,似乎老在孔先,毫無問題。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是兩碼事。我不認為,老子年紀大,《老子》就在《論語》前。孔子見老子,孔子不批評老子,老子卻批評孔子。我們很容易相信,批評人的一定是老師,不但資格老,年紀也一定大。但研究思想的邏輯先後,有個規律,我們不要忘記,「反對」不能無的放矢,「被反對」一般都在「反對」前。學習,要有學習的榜樣,批判也要有批判的靶子。比如《論語》批墨子嗎?不批。《墨子》批孔子嗎?批。為什麼?
  • 孔子與老子的對話,字字經典,孔子最後感嘆:你已得道了
    孔子周遊列國,到處宣揚行仁愛、復周禮、施仁政,但諸侯國群起紛爭,個個都想稱雄稱霸,渴望高人獻計獻策富國強兵,而孔子卻告訴他們不要爭鬥稱霸,而要善待百姓,善待其他諸侯國,施行仁政,這讓野心勃勃的諸侯們很不爽。處處碰壁的孔子曾經多次問禮於老子,老子對孔子一味強調仁愛禮樂不以為然。
  • 老子和孔子4段對話
    孔子曾拜見老子,問了幾個問題,孔子十分佩服。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01第一段對話老子送別孔子,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
  • 孔子問禮老子之悟
    孔子曾拜見老子,問了幾個問題,孔子十分佩服。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  孔子道:「見之!」  弟子問:「老子何樣?」第一語  老子送別孔子,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
  • 跟老子,學咖啡(42a)
    老子一直在翻來覆去的講,道太大了,所以我們人的現有智力水平、感官能力都體察不到她,所以她對於我們人來講,無名無形,她設計了整個世界,建立了運行規律,卻隱藏於萬物之中。世界上迷信宗教的人,就把道比做上帝、真主安拉、老天爺等等,大家都沒見過;那麼迷信科學的呢?現代科學家也就只能估算到137億年前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麼樣?對不起,不知道。為什麼大爆炸?對不起,不知道。
  • 老子的怪誕與孔子的全勝,道不同不相為謀(地)
    第二方面是說老子的隱居特性,不喜歡參加社會活動,不喜歡拋頭露面。老子當時帶了很多著名的學生,如:孔子、楊子、文子等等。他帶徒弟的方式與其他人完全不一樣。比如孔子,學生都是一直跟隨其左右,組成學團。因為這個孔字,老子還曾嚴厲的批評過孔子,在下一章(人篇)中再講。那什麼叫順道而為?上一篇講過,道就是自然而然。老子說: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 老子與孔子,聖人?賢人!及歌功頌德!
    在老子和孔子之後,主導後世的是孔子,所以出了很多小孔子,這些小孔子的著述並不比孔子少,實際的社會影響也不比孔子低,只是孔子主導下的後世社會的思想是崇古及歌功頌德等,所以小孔子們被忽視了,把功勞都算在孔子身上,而過錯算在小孔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