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與孔子到底誰更勝一籌?

2021-01-09 既明社

#2020潮流#說起先賢經典著作就不得不說到《道德經》和《論語》了,它們的作者分別是老子(李耳字聃)和孔子(孔丘字仲尼),玩過王者榮耀的朋友們在老夫子時就會聽到這麼一句臺詞「天不生夫子,萬古如長夜」由這句話就可以看出後人對孔子的評價相當之高,但是孔子比起老子我個人覺得兩人差別還是挺大的。

首先,孔子幾次三番求教於老子,第一次孔子赴周問禮於老子,老子不吝受之,之後幾日孔子又向老子請教了許多問題,老子也都悉數解答,又過了幾日孔子便向老子辭行了,臨別之際老子說:「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孔丘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之後又再受道於孔子,不過已經是十七八年之後了,這時的孔子五十一歲已然聲名大噪,老子見孔丘來訪,讓於正房之中,問道:「一別十數載,聞說你已成北方大賢才。此次光臨,有何指教?」孔丘拜道:「弟子不才,雖精思勤習,然空遊十數載,未入大道之門。故特來求教。」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遊心於物之初。天地之內,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隨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觀其同,則可遊心於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

孔丘問:「觀其同,有何樂哉?」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兇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丘聞之,觀己形體似無用物,察已榮名類同糞土。想己來世之前,有何形體,有何榮名。思己去世之後,有何肌膚,有何貴賤。於是乎求仁義、傳禮儀之心頓消,如釋重負,無憂無慮,悠閒自在。

老子接著說:「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環宇矣而無處不在,周流不息矣而無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論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敗、資助萬物而不匱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時得之而序,萬物得之而形。」

孔丘聞之,如騰雲中,如潛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體,天我合為一體,己皆萬物,萬物皆己,心曠而神怡,不禁讚嘆道:「闊矣!廣矣!無邊無際!吾在世五十一載,只知仁義禮儀。豈知環宇如此空曠廣大矣!

胡適曾評論老子說:」老子的最大功勞,在於超出天地之外,假設出一個『道』。」

美國《紐約時報》曾把老子列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倫敦的大英圖書館廣場有世界十大思想家塑像,老子為其中之一。老子思想早已突破國界,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老子於孔子雖然並列於東方三大聖人,但是我個人還是認為老子更高一籌。

相關焦點

  • 老子到底有怎樣的智慧?讓聰明如孔子,都驚嘆「猶如龍邪」
    眾所周知,孔子生前曾三次向老子問「禮」。也就是說,老子跟孔子一樣,歷史上確有其人,而且孔子本人曾親自向他請教過三次關於「禮」的問題。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孔子的這段話出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講的是孔子本人見到老子之後,十分佩服,當弟子問他,老子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時,他感嘆的說道,老子像「龍」一樣,其智慧深不可測。
  •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古人說,孔子到洛陽問禮老子,老子是老頭子,似乎老在孔先,毫無問題。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是兩碼事。我不認為,老子年紀大,《老子》就在《論語》前。孔子見老子,孔子不批評老子,老子卻批評孔子。我們很容易相信,批評人的一定是老師,不但資格老,年紀也一定大。但研究思想的邏輯先後,有個規律,我們不要忘記,「反對」不能無的放矢,「被反對」一般都在「反對」前。學習,要有學習的榜樣,批判也要有批判的靶子。比如《論語》批墨子嗎?不批。《墨子》批孔子嗎?批。為什麼?
  • 嘉祥武氏祠「孔子見老子畫像」:孔子問禮老子和項橐問難孔子組合
    孔子像是漢代藝術中最常見的歷史人物形象。漢代畫像石和壁畫上的孔子形象,是側站立像,身體微前傾,做躬身狀,與孔子相對而立最多的是老子和小兒項橐,孔子的弟子則跟在孔子身後。這類畫像稱為「孔子見老子畫像」「孔子問禮圖」,這與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的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三十四歲的孔子適周向老子問禮有關。在眾多的孔子見老子畫像中,較為有名的是山東濟寧嘉祥武氏墓群前石室後壁承簷枋東段上的孔子見老子畫像。它是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金石學家黃易發掘武氏墓群石刻時發現的。
  • 孔子、老子與釋迦牟尼誰的境界更高?
    孔子聞之曰:「惜乎其不廣也。胡不曰:人失弓,人得之。何必楚也。」老子聞之曰:「失之,得之。何必人。」釋迦聞之曰:「何弓?何人?何得何失?」 —— 看罷此文,三聖默然。顏回問尹喜曰:「世人造謠,三聖云何不辯?」三問而三不答;復問尊者阿難,阿難曰:「假立名言,妄說諸有,何必辯?」
  • 孔子與老子的兩次論道後:第一次孔子3天沒說話,第二次老子遠走
    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老子見孔子,講了什麼,眾說紛紜,無非就是老子向孔子傳授「至道」的理論。那天老子送孔子返魯,行至黃河之濱,孔子見河水滔滔,滾滾不息,於是不覺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感慨年華易逝,志向難伸。聽孔子如此說,老子道:人和天地一樣,都是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沒有什麼可悲的。
  • 孔子問禮老子之悟
    孔子曾拜見老子,問了幾個問題,孔子十分佩服。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  孔子道:「見之!」  弟子問:「老子何樣?」第一語  老子送別孔子,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
  • 老子和孔子4段對話
    孔子曾拜見老子,問了幾個問題,孔子十分佩服。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感悟:孔子要推行仁義,但是人生短暫,怕不能施行,因此感嘆煩惱。老子卻說:仁義這個東西,順其自然,不要人為推動。03第三段對話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孔丘曰:「水有何德?」
  • 孔子問禮於老子再議
    為了了解夏、商(殷)古禮(注意:孔子用的是「道」字),孔子跑到杞、宋等地去調查,雖然有點收穫,但夏商之禮無法找到足夠的證據。再聯繫《論語·八佾》中夏、殷禮文獻不足徵的話,這是研究孔子禮學的另一個好課題。這裡要指出,孔子「之周」和去別的地方問禮於老子,是完全可能的。歷來正統的儒家學者也並不否認孔子問禮於老子之事。
  • 孔子問道,老子說此德非彼德
    老子和孔子,道家與儒家,雖有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正統文化實施,也未能平息數千年的爭議分歧,道儒分歧在於:道之德和德之德。老子在《道德經》中堅持:所有的德都是道之德,都是由道所作出規定性的德,都是嚴格遵守道的德。
  • 孔子與老子的對話,字字經典,孔子最後感嘆:你已得道了
    孔子周遊列國,到處宣揚行仁愛、復周禮、施仁政,但諸侯國群起紛爭,個個都想稱雄稱霸,渴望高人獻計獻策富國強兵,而孔子卻告訴他們不要爭鬥稱霸,而要善待百姓,善待其他諸侯國,施行仁政,這讓野心勃勃的諸侯們很不爽。處處碰壁的孔子曾經多次問禮於老子,老子對孔子一味強調仁愛禮樂不以為然。
  • 史傳孔子曾向老子問禮,老子為什麼要抨擊孔子,反對儒家教義呢?
    一、孔子向老子問禮的歷史記載《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 從孔子和老子對道不同的理解,解析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內涵
    理解道和死的意義,要從儒家學說說起,正確的解讀了這兩個關鍵字的意義,才能明白孔子這個名言的文化內涵。區分孔子的」道「與老子的」道「老子的道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裡面的意思是說真正的道是不能言傳,不能用語言來描述了,道在哪裡,道在無形之中,道又在萬物之中。
  • 孔子讓你利人,老子讓你體己
    所以,孔子向人們講仁義,讓人克己復禮;老子向人們講道德,讓人自知而明。儒學也好,道家也罷,終極命題無非是世道人心。世事恆常,常的是永遠無常。人心多變,不變的是永遠在變。世道還是世道,人心也還是人心。聖人願意換位思考,考慮對方感受;哲人願意挖掘自性,考慮自身問題。
  • 同時在世的三大聖人: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到底發生了什麼?
    蘇格拉底,柏拉圖奠定了西方研究人與物(科學)關係的傳統,釋迦牟尼系統地發揚了人與神(宗教)關係的傳統,而東方的孔子老子則系統地開創了研究人與人(道德)關係的傳統。思想與文明,和氣候、經濟、自然、環境一樣,有周期性。道教為什麼說老子化胡,就是因為佛教與老子的道德經同出一轍,有太多相似的道理。
  • 辨析道家老子與孔子的對話,糾正《老子列傳》的一處錯誤記載
    《史記》對先秦歷史的記載多有簡略、失實之處,下面來分析一下老子與孔子之間發生的歷史事件。《老子列傳》記載: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朽矣,獨其言在耳。然而漢武帝時期的歷史背景,使得司馬遷製造了老子的身世之謎,《老子列傳》則多含混不清之處。這裡的「孔子適周」與老孔師徒之間的對話發生地是存在問題的。《孔子世家》記載: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
  • 那年,老子對孔子說:你又不是聖人,幹嘛讀這本書?
    像孔子這樣的聖人也有被人吃癟的時候,以至於回到家整整三天都沒有說過一句話,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我們在高中的時候都讀過韓愈的《師說》,《師說》裡面提到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這裡的老聃指的就是老子,我們都知道老子是孔子的老師,《太平廣記·神仙篇·老子》中就曾記載過這樣一段內容:孔子嘗往問禮,先使子貢觀焉。子貢至,老子告之曰:「子之師名丘,相從 三年,而後可教焉。」
  • 孔子為什麼總被老子「懟」,道不同不相為謀,我們該學習誰呢
    老子在洛邑做周王室收藏吏,孔子問禮於老子,在此期間表達了想把自己的「仁義之書」著作藏在王室圖書館,結果被「懟」了一頓而拒收。孔子五十一歲時到沛地見老聃(老子和老聃是否為一人存疑),說自己「吾求知於度數,五年而未得也。
  • 孔子見老子,回城後為何他三天不語?
    孔子和老子,都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他們一個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一個是道家學派的鼻祖。二人的思想,跨越了幾千年的歷史,依然在今天發揮著影響。在歷史上,孔子和老子都生活在春秋時代。孔子比老子年幼,因此他也不止一次拜訪老子,與他探討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又發生了哪些故事?
  • 成語「白駒過隙」竟然與老子、孔子、莊子有關
    它的出處與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和儒家創始人孔子有關。相傳孔子年輕時,仰慕老子才學。於是勤奮聰明的孔子去到老子家中,請教道學。老子看到眼前這個聰明的年輕人,他被孔子的好學所打動,於是把孔子請進家中,問:「你來找我何事啊?」孔子說:「我想請教道學知識,想問什麼是道?
  • 孔子水平跟老子相比怎麼樣?
    有朋友提問:孔子水平跟老子相比怎麼樣?這種比較沒有什麼意義啊?因為他們研究的不是一個領域的東西啊。老子研究的是世界的本源,宇宙的起源,天地的法則以及這種法則下最低限度的「用」,即他的國策建言:無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