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相遇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次相遇:
杜甫見李白,有了「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張良遇劉邦,有了大漢王朝的輝煌;
伯牙遇子期,有了《高山流水》的千古絕唱;
這些相遇,或慷慨悲壯,或文採風流,或雄壯輝煌,然而,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中國文化史上兩個影響至深的聖人相遇,才稱得上千古絕唱。
02孔子和老子
孔子的雖然是儒家聖人,漢以後歷代王朝的「至聖先師」,一生卻過得不怎麼得意,坐著牛車,帶著弟子們到處跑,向君主們推銷自己的「仁治」,卻處處碰壁,最慘的時候甚至連飯都吃不飽,甚至被人當成「喪家之犬」(《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累累若喪家之狗」),卻依然不改其志,甚至樂在其中。
他是理想主義者,雖然不是成功實踐者,卻是開創者,用現代流行的一句話講,就是「吃粗茶淡飯的命,操金鑾寶殿的心」,很難想像,如果不是董仲舒登高一呼,漢武帝立刻拍板,孔子在後世人眼中會不會淪為笑柄。
和孔子相比,老子則要瀟灑的多,他也操天下的心,也是「粗茶淡飯」的命,不過他不會「上趕著」去君王那裡推銷自己的主張,而是騎著青牛,逍遙快活,他的心中之後四個字:順其自然,這天下,到了該好的時候自然會好,要不是過函谷關時被強烈要求留下墨寶,他連《道德經》都懶得寫,後世恐怕也很難有什麼道家了。
很難想像,這樣兩個人如果相遇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03初遇
周景王十年,公元前535年,那一年孔丘17歲,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毛頭小子」,老子則已經36歲,被人們以「子」相稱,已經是個遠近聞名的學者了。那時,老子正好被人排擠免去守藏室史之職,週遊魯國,在魯國巷黨主持友人葬禮,孔丘作為助葬,向老子問禮,這是兩人的第一次偶遇,這次偶遇給孔子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禮記·曾子問》: 「孔子曰: 『昔者吾從老聃助葬於巷黨,及土恆,日有食之』 」
至於問題的具體內容,孔子沒說,老子也沒說,不過,可以確定一點,老子的瀟灑和博學給這位少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他立志成為像老子一樣的人。
04再遇
孔子和老子的第二次相遇,發生在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這件事記錄在《史記》中:
這時的孔子過得非常失意,正是處處碰壁的時候,老子對他說:「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這句話更像是一個長輩對晚輩的勸勉,真正的君子,得勢時就「開寶馬」出行,失意時大不了開破車,這些身外之物有什麼好在意的?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掉自己的傲氣,神態和放蕩的心志,這些都是於你不利的東西;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聽完之後,感嘆道:「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這一次的相遇是對孔子低沉意志和心靈的洗滌,使他重新振作精神,再次出發。
05箴言
臨別之際,老子把孔子送到門外,給了他一件受益終生的禮物,這禮物既不是金銀珠寶,也不是豪華馬車,而是幾句話:
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
當今之世界,聰明的人大多死於好譏笑人的錯處,善於辯論的人多死於好揚人之惡;
作為人子,不要覺得自己高明,為人臣,要時刻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要凌駕於上級之上。
孔子聽後頓首稱弟子。
就是這簡單的幾句話,其中卻包含著老子一生的智慧和道家學說的真理:
第一,不議論別人的是非,禍從口出,病從口入,獨處守住心,群處守住嘴;
第二,遵守規則,擺正自己的位置,古往今來,多少人都是因為沒有擺正位置最後「身死道消」,漢代的韓信,明代的袁崇煥,清代的年羹堯,都是最鮮活的例子;
第三,槍打出頭鳥,要學會明哲保身;
第四,不要賣弄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世界上從來不缺聰明人,也沒有一個真正的傻子,玩小心眼,耍小聰明,最後的結果就是被所有人遺棄。
06後記
孔子見老子的事,歷史上有很多版本,有兩次說,三次說,還有四次說,本文採用兩次的說法,其實,這些細枝末節大可不必深究,重要的是,他倆說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