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送給孔子三句話,孔子頓首稱弟子,看懂受益無窮

2020-12-14 易道傳習社

01相遇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次相遇:

杜甫見李白,有了「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張良遇劉邦,有了大漢王朝的輝煌;

伯牙遇子期,有了《高山流水》的千古絕唱;

這些相遇,或慷慨悲壯,或文採風流,或雄壯輝煌,然而,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中國文化史上兩個影響至深的聖人相遇,才稱得上千古絕唱。

02孔子和老子

孔子的雖然是儒家聖人,漢以後歷代王朝的「至聖先師」,一生卻過得不怎麼得意,坐著牛車,帶著弟子們到處跑,向君主們推銷自己的「仁治」,卻處處碰壁,最慘的時候甚至連飯都吃不飽,甚至被人當成「喪家之犬」(《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累累若喪家之狗」),卻依然不改其志,甚至樂在其中。

他是理想主義者,雖然不是成功實踐者,卻是開創者,用現代流行的一句話講,就是「吃粗茶淡飯的命,操金鑾寶殿的心」,很難想像,如果不是董仲舒登高一呼,漢武帝立刻拍板,孔子在後世人眼中會不會淪為笑柄。

和孔子相比,老子則要瀟灑的多,他也操天下的心,也是「粗茶淡飯」的命,不過他不會「上趕著」去君王那裡推銷自己的主張,而是騎著青牛,逍遙快活,他的心中之後四個字:順其自然,這天下,到了該好的時候自然會好,要不是過函谷關時被強烈要求留下墨寶,他連《道德經》都懶得寫,後世恐怕也很難有什麼道家了。

很難想像,這樣兩個人如果相遇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03初遇

周景王十年,公元前535年,那一年孔丘17歲,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毛頭小子」,老子則已經36歲,被人們以「子」相稱,已經是個遠近聞名的學者了。那時,老子正好被人排擠免去守藏室史之職,週遊魯國,在魯國巷黨主持友人葬禮,孔丘作為助葬,向老子問禮,這是兩人的第一次偶遇,這次偶遇給孔子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禮記·曾子問》: 「孔子曰: 『昔者吾從老聃助葬於巷黨,及土恆,日有食之』 」

至於問題的具體內容,孔子沒說,老子也沒說,不過,可以確定一點,老子的瀟灑和博學給這位少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他立志成為像老子一樣的人。

04再遇

孔子和老子的第二次相遇,發生在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這件事記錄在《史記》中:

這時的孔子過得非常失意,正是處處碰壁的時候,老子對他說:「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這句話更像是一個長輩對晚輩的勸勉,真正的君子,得勢時就「開寶馬」出行,失意時大不了開破車,這些身外之物有什麼好在意的?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掉自己的傲氣,神態和放蕩的心志,這些都是於你不利的東西;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聽完之後,感嘆道:「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這一次的相遇是對孔子低沉意志和心靈的洗滌,使他重新振作精神,再次出發。

05箴言

臨別之際,老子把孔子送到門外,給了他一件受益終生的禮物,這禮物既不是金銀珠寶,也不是豪華馬車,而是幾句話:

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

當今之世界,聰明的人大多死於好譏笑人的錯處,善於辯論的人多死於好揚人之惡;

作為人子,不要覺得自己高明,為人臣,要時刻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要凌駕於上級之上。

孔子聽後頓首稱弟子。

就是這簡單的幾句話,其中卻包含著老子一生的智慧和道家學說的真理:

第一,不議論別人的是非,禍從口出,病從口入,獨處守住心,群處守住嘴;

第二,遵守規則,擺正自己的位置,古往今來,多少人都是因為沒有擺正位置最後「身死道消」,漢代的韓信,明代的袁崇煥,清代的年羹堯,都是最鮮活的例子;

第三,槍打出頭鳥,要學會明哲保身;

第四,不要賣弄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世界上從來不缺聰明人,也沒有一個真正的傻子,玩小心眼,耍小聰明,最後的結果就是被所有人遺棄。

06後記

孔子見老子的事,歷史上有很多版本,有兩次說,三次說,還有四次說,本文採用兩次的說法,其實,這些細枝末節大可不必深究,重要的是,他倆說了什麼。

相關焦點

  • 老子與孔子到底誰更勝一籌?
    (李耳字聃)和孔子(孔丘字仲尼),玩過王者榮耀的朋友們在老夫子時就會聽到這麼一句臺詞「天不生夫子,萬古如長夜」由這句話就可以看出後人對孔子的評價相當之高,但是孔子比起老子我個人覺得兩人差別還是挺大的。首先,孔子幾次三番求教於老子,第一次孔子赴周問禮於老子,老子不吝受之,之後幾日孔子又向老子請教了許多問題,老子也都悉數解答,又過了幾日孔子便向老子辭行了,臨別之際老子說:「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
  • 老子對孔子說了兩句話,孔子30年後才領悟,懂了可免走彎路
    叔梁紇在孔丘三歲時就去世了,失去了父親庇護的孔丘和他的母親更加為家族排擠,母子二人過著相依為命清苦的日子。這兩句話,直到30年之後,孔子被鄭蔡兩國的軍隊圍困於荒野,他和他的弟子們面臨著生命的威脅時,孔子才真正體會到了老子當年對他說的這兩句話的深意,也才真正理解了老子的一片苦心。這句話對孔子有意義,對今天的我們,更是指路明燈,是智慧箴言,有著深刻而實用的現實意義。
  • 嘉祥武氏祠「孔子見老子畫像」:孔子問禮老子和項橐問難孔子組合
    孔子像是漢代藝術中最常見的歷史人物形象。漢代畫像石和壁畫上的孔子形象,是側站立像,身體微前傾,做躬身狀,與孔子相對而立最多的是老子和小兒項橐,孔子的弟子則跟在孔子身後。這類畫像稱為「孔子見老子畫像」「孔子問禮圖」,這與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的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三十四歲的孔子適周向老子問禮有關。在眾多的孔子見老子畫像中,較為有名的是山東濟寧嘉祥武氏墓群前石室後壁承簷枋東段上的孔子見老子畫像。它是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金石學家黃易發掘武氏墓群石刻時發現的。
  • 孔子與老子的兩次論道後:第一次孔子3天沒說話,第二次老子遠走
    一、老子又叫李聃、老聃,出關之前,他在周做的是一個管理藏書的官員,這使他有機會博覽群書,進而形成自己對「貴柔」、「自然」、「無為」和「道」的認識。在當時文化風氣的推湧下,老子像其他的學問家一樣,著書立說,課業授徒,並以他深邃的學術思想,驚動了當時的學人,這當中就包括在魯國廣收弟子的孔子,於是就有了孔子率弟子前往周畿洛邑的求教,史稱孔子問禮於老子。
  • 孔子問禮於老子再議
    為了了解夏、商(殷)古禮(注意:孔子用的是「道」字),孔子跑到杞、宋等地去調查,雖然有點收穫,但夏商之禮無法找到足夠的證據。再聯繫《論語·八佾》中夏、殷禮文獻不足徵的話,這是研究孔子禮學的另一個好課題。這裡要指出,孔子「之周」和去別的地方問禮於老子,是完全可能的。歷來正統的儒家學者也並不否認孔子問禮於老子之事。
  • 孔子弟子稱「子」現象研究
    春秋文獻中,「子」字一般稱以下幾種人:一、貶稱蠻夷戎狄之君,如「楚子」「吳子」「戎子」「夷子」等等;二、貶稱華夏小國之君,如「邾子」「杞子」「滕子」等等;三、尊稱華夏大國之卿大夫,如「季子」「趙武子」「孔子」等等;四,引申第三義,作第二人稱代詞,略含敬意,猶後世之「您」或「你」,如《論語·微子篇》18·6章:「子為誰」;五,兼指男女,如《子路篇》13·18章:「父為子隱
  • 36張國畫看懂孔子鮮為人知的經歷
    孔子一生誨人不倦、學而不厭,為萬世師表,道貫古今;棲棲惶惶、席不暇溫,稱當世木鐸,遺響千年;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使文脈延續,不絕若縷。小編整理了36張國畫,帶你一起看懂孔子鮮為人知的經歷:   【尼山致禱】
  • 孔子與老子的對話,字字經典,孔子最後感嘆:你已得道了
    孔子周遊列國,到處宣揚行仁愛、復周禮、施仁政,但諸侯國群起紛爭,個個都想稱雄稱霸,渴望高人獻計獻策富國強兵,而孔子卻告訴他們不要爭鬥稱霸,而要善待百姓,善待其他諸侯國,施行仁政,這讓野心勃勃的諸侯們很不爽。處處碰壁的孔子曾經多次問禮於老子,老子對孔子一味強調仁愛禮樂不以為然。
  • 秦國的孔子弟子
    一、秦祖,字子南,秦③上邽 (今天水市秦州區)人,與顏、留、閔諸賢同為孔子入室弟子,身通六藝。唐封少梁伯,宋封鄄城侯,明稱先賢秦子。三、壤駟赤,字子徒,秦⑤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人,據說他專門從秦國到魯國向孔子學習禮制,想用文化制度去治理國家。長於讀書。身通六藝,以詩禮化被西垂。唐封北徵伯,宋封上邽侯。明稱先賢壤駟子。
  • 辨析道家老子與孔子的對話,糾正《老子列傳》的一處錯誤記載
    孔子自周反於魯,弟子稍進焉。(魯國的南宮敬叔對國君說:「請讓我和孔子到周都城詢問禮的問題。」……大蓋拜見了老子。孔子辭別離去,老子送別說:「我聽說富貴之人用錢財送人,仁義之人用良言贈人。我不能做到富貴,竊取仁人的稱號,以言贈你:聰明細察卻接近於死的境地,是好議論人的緣故;旁徵博引辯論廣泛卻威脅到自身,是觸發他人惡意的緣故。作為父母的子女不能自私,作為君王的臣屬不能自私。」
  • 孔子和老子的4段對話,蘊含千年人生智慧,我們學會就能受益一生
    前言孔子的儒家思想影響中國數千年,當年孔子拜訪老師老子時,兩人的這4段對話,成為了千古美談。下面就讓我們細細體會二者的對話,感悟人生大智慧!老子畫像(圖片來自網絡)對話一:為人之道老子送別孔子,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
  • 老子和孔子4段對話
    孔子曾拜見老子,問了幾個問題,孔子十分佩服。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感悟:孔子要推行仁義,但是人生短暫,怕不能施行,因此感嘆煩惱。老子卻說:仁義這個東西,順其自然,不要人為推動。03第三段對話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孔丘曰:「水有何德?」
  • 孔子見老子,回城後為何他三天不語?
    孔子和老子,都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他們一個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一個是道家學派的鼻祖。二人的思想,跨越了幾千年的歷史,依然在今天發揮著影響。在歷史上,孔子和老子都生活在春秋時代。孔子比老子年幼,因此他也不止一次拜訪老子,與他探討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又發生了哪些故事?
  • 西方學者評論「東方三大聖人」,老子第一孔子,第二
    自從佛教從東漢時期傳入中國以來,佛教在中國經過長時間的適應性進化,有三個獨特的佛教教派,即宗、達摩宗屬於中國特有的佛教教派,慧能屬於佛教的心腹宗,後來,佛心宗逐漸演變為大眾所熟知的禪宗。當禪宗被達摩世世代代傳下去時,其弟子申修和慧能可以理解佛法。
  • 紀念孔子誕辰2571年|孔子弟子
    1、閔損(前536——前487年),字子騫,魯國人,孔子學生,在孔門弟子中以德行和顏回並稱。2、冉耕(前544——?年),字伯牛,魯國人,孔子學生,在孔門弟子中以德行著稱。3、冉雍(前522——?年),字仲弓,魯國人,孔子學生,其父為「賤人」,孔子曾稱許他的德行,並謂「雍也可使南面」。《荀子》書中亦曾以「仲尼、子弓」並提。
  • 西方學者評出「東方三大聖人」,除了老子和孔子,還有另外一位是誰呢?
    ——《老子》 人們常常會說「三教九流」,其中的「九流」,指的是秦漢時期出現的九種學派,它們分別是: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農家、名家、墨家、縱橫家 、雜家。而「三教」,自然指的是三種教派,它們分別為道教、儒教和中國佛教。
  • 孔子問禮老子之悟
    孔子曾拜見老子,問了幾個問題,孔子十分佩服。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  孔子道:「見之!」  弟子問:「老子何樣?」第一語  老子送別孔子,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
  • 網上沒有的孔子生平
    為了能夠經常回到祖籍地宋國祭拜祖先,孔子娶了宋國人丌官氏之女為妻。孔子添兒子,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於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鯉,字伯魚。這事不靠譜,當時孔子地位很低。鯉魚是魯昭公的,但可能是送給別人,別人又送給孔子的,順便提了句來處。孔子20多歲上班,第一個正式工作是倉庫管理員。孔子開辦私人學校開始收的很多都是姥娘村的,姓顏的比較多。
  • 西方學者公認的「東方三大聖人」分別是誰?全是中國人,孔子第二
    TOP、3 智聖六祖惠能佛教自達摩祖師傳入中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形成了佛心宗、達摩宗、無門宗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佛心宗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禪宗,禪宗自達摩祖師後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時稱「南能北秀」。
  • 孔子,理想主義者的光榮!
    臨別之時,李耳終於打破沉默,「仁人者送人以言」,他緩緩地送給孔丘一段話,這段話的意義,直到多年以後,孔丘才得以真正領悟!周禮崩塌孔丘所處的朝代被稱為「周」,此時,在孔丘生活的黃河流域,人類文明至少已經延續了三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