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大同之世
講到對社會理想生活的嚮往,人們常會想到「大同之世」。在《大道之行》一文中,曾記載了孔子參加魯國年終舉行的祭典時的一悉感嘆,提出了大同之世的社會風氣,小康的概念,原文部分如下: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 、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17),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後來,康有為也藉此提出了「大同太平之世」的變法思想。康有為變法之心,是基於對孔夫子的傳承。反觀孔子提出的「大同之世」,其實和老子提出的「小國寡民」社會風氣如出一轍。都是基於對中國傳統文化《易經》等書的理解而來,只是,站的角度、思維視覺與深度不一樣。基於當時的社會背景,孔夫子代入了自我顛沛流離的生活危機意識,思想焦慮不安中,又一心想得到當時最高統治者的力量與理解,富國民安,在全國推行其思想主張,而在多國之間遊走奔告。
因為,感受了人的「惡」與「貪婪」,孔夫子覺得只有道德教育和制度,可以改變人生,喚醒人內心的善和德。此時的孔夫子像一隻困在籠中的老虎,想要改變人生幾十年命運,但總猜不透想不明白天地的奧秘。
孔夫子眼中如「天上見首不見尾的神龍」老子
同一個時代的「老子」,則在孔夫子眼中如「天上見首不見尾的神龍」,他說出的話,富藏天地哲理,讓他聽了幾日苦思不語。儘管,孔子與老子實際同出一脈。然而,倆人之間卻總似隔了一條江河,多少重樓,或多少看不見的時光。儘管,老子也為國為民而思想。但老子是豁達通透的,也一覽全局,未來時空變化。因此,老子是悠然自得,不喜不愁的。
有人說,老子主張「小國寡民」思想,我國泱泱大國,豈可能為小國?因此,在字意理解方面,統治者和官員們在治國方略方面,更接納孔子的言辭主張,卻不知孔子終極一生的學問目標的實現,終究要真正理解老子曾經和他說過的話,以及老子出關時留給尹喜真人的五千言中來。
因為地域有限,文化交流思想的障礙性,人們對老子五千言,即《道德經》的理解,都是霧裡看花。要讓全國人民都真正理解與奉行老子的思想,回歸健康休養生命與養德的方式,這始終都要回顧反思到中國歷史文化與經濟事件中來。
孔子和老子的治國方略,在漢朝時都有過被應用到國家統治中。在文景時期,漢文帝和漢景帝兩位皇帝都重視學習老子的休養生息政策與精神境界,「以德化民」,使得當時的社會安定,百姓富裕,錢都多得沒處花,串銅錢的繩子都斷了。
獨尊儒術,後又停止用兵,追求長生不老的漢武帝
到了漢武帝時期,一心擴展國力的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武力徵伐四方。在巫蠱之禍中,失去愛子劉據後,漢武帝後悔不已。除了想用儒術追求政治上的成功,漢武帝實際在精神方面是推祟老子思想的。晚年時,認識到自己在政治上範的一系列錯誤,只怕漢朝帝國要毀滅在自己手中,他出了一道「罪己詔」,停止對外用兵。為了長生不老,他又到處尋找長生不老的方法,想煉製丹藥。因為方法過當,晚年的他喜怒無常,脾氣暴躁。有人猜他是中毒而死。
反觀自孔子老子出世以來的兩千多年歷史,許多的歷史事件都以正反兩面性反映了孔子和老子當時的思想言論,論證了老子思想的可救世性。
人急於求成,一心想得到,得「道」,反而有可能失「道」。漢武帝的一生,更像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裡面有著對先賢們思想的探索印證,拔亂反正。他的一生,看起來是風光的,但實際卻是扭曲的,痛苦的。這一切,來自於不斷膨脹的個人慾望。
怎麼去更好地理解老子的精神和休養生息方法?
在我們當代人的眼中,大多數人停留在了表面的理解意思,大抵是「停止戰爭,減輕人民負擔,安定生活,恢復元氣」。實際的方法應用,則大有不同。
隨著新中國的經濟文化大開放,當下社會,人們最焦慮的問題,離不開這幾個:
1. 生不起孩子,養不起孩子,各種經濟花費高;
2. 憂心生病,去醫院看不起病;
3. 憂心孩子教育,生無技能;
人生一世,人們其實都在貪「生」,怕「死」,想健康平安活久點。大多數的人們只知道人慾,不知養天命。
如果,全中國百姓都懂了老子的思想與生活應用法則,人們焦慮的生存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並做到以下:
1. 懂得養生納氣之法,人們可以內視五臟,相當於自己身體的醫生,懂得《黃帝內經》之妙,身心安寧,醫院可以少去了,相應的費用也少了。
2. 讓個人行為趨於聖人之行,內養德行,不妄言妄行,每個人會把積德養德作為一種得到天地滋養的財富,都不會盲目消費攀比了,不會嘲笑看不起貧窮孤寡之人,內心更尊敬他們的德行。對於比自己困難的人,更樂意用自己有的東西給予布施,例如:好的言行、衣食、錢財等;
3. 明白孩子是比自己更善有天性的第二生命,他會自己活出自我的樣式,找到生存之本,父母不需要以自我的欲望綁架他要為你實現什麼;
4. 知世間有陰陽兩界規則,珍愛生命,關愛社會與人民, 不破壞自然環境,順天時而起居。
最後,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回顧《老子》第80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小國寡民,聽著是一個小國。論及精神境界修為,確實是只有一小部分靈魂修養高的人能先做到與證到。或許,只有真正有體會「靜坐」道家養生方式的朋友才能體會到給個人身心的滋養,愉悅,與健康的轉變。關於「道家」提到的三年脫胎換骨的境界,在中國歷史上並不是神話,確實是有人實證的。「道家自然呼吸養生法」在道教中的應用各有不同,但歸於一脈。普通百姓懂得方法,可以強身健體。漢武帝曾一心想煉丹得道成仙,這一切也不是不可實現。只是,一生從興儒術到煉丹,漢武帝都以急功近利的個人私利慾望為主,不能順從天道天養的方式,因此,難以學出成績。
隨後老子提到: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卻不使用。這難以被人理解。實際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道家的修身法則,我們現代的許多美容儀器,護膚品等器具也都確實也隨之會有而,不用。使民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徙。在道家修煉中,修行人將「元炁」視為一個國家的人民,以心比作國王,民散國亡。若以此隱喻一個人對生死,和國家的認識,每個人都要紮根於自我,和國家,才有可能長治久安。當一個人能夠內養元氣,懂得動靜相宜強健身心體魄的方法,自然而然也便會做到縱有代步的工具,但卻不每次都貪圖享樂坐車子。道家三年內證「陽神」,陽神可拋肉體飛升。這些,普通百姓無法體驗與實證,更像聽神話故事。然而,卻不可否認其存在,讓世人對自然生命法則心生敬畏,不做妄為事。
當身體強健,懂得蓄內功的道家武術,自然而然也便變得有武器裝備也不會去使用他們,而讓沒有「道」不懂「道」的國家畏懼,不興風作亂。
「老子讓我們百姓都回到使人結繩記事的原始社會,這不合常規。」曾經,有一個讀多年儒學的朋友說。其實,老子所述的結繩記事,是基於能理解自然社會做事應用規則的人,他們也懂得善用《易經》精髓,以此來推演天地人文事物的發展規律。因為懂得自然推演之術,許多的科學工具,在他們眼中也便失去了利用價值。
作者:沁心明蕊,原名:劉穎萍,字珍一,筆名:萍穎琉璃,老穎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