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見老子如見龍也,如此高的評價,為何又道不同不相與謀呢?

2020-12-23 文史走馬燈

其實孔子的話雖然是包含了敬佩之意,崇敬之意,但是同樣也表達出來了自己是理解不了老子的道,如果理解了老子的道,又怎麼會覺得老子的言論和境界就像是雲中若隱若現的龍一般,神龍見首不見尾呢?

孔子的這番話,實際上並非是單純的對老子深不可測的敬仰之意,他對於老子的肯定是是出於他的不理解,因為自己理解不了,自己的認知不能觸達老子的認知,所以孔子退而求其次地承認:老子真乃是神人,連自己也難以看透。而老子難以看透,也正因為老子的道難以被徹底看透。

但說這句話的時候,孔子的心情也並不是「敬鬼神而遠之」的心態,而是一種對於能夠「自圓其說而自己又不能理解的未知」的一種敬佩,可能他依稀也能夠明白,在認識世界的境界上,自己離老子還是有一定的距離。

那孔子和老子的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1)老子的道是一個更加系統的自然之道,而孔子的道則更偏向於人類社會的規律

我們談及哲學的時候,我們總會問自己的兩個問題:

世界的本源是什麼?——世界觀

人類如何去認知世界的本源?——方法論

這兩個基本的問題,其實就已經將孔子和老子的「道」完全的區別開來了。因為孔子的儒家理論實際上並沒有回答這一個問題,換言之,也就是說,孔子的道實際上是迴避回答「世界是什麼」這個問題的。既然迴避這個問題,那麼孔子也自然不會去思考怎麼去認識這個問題了,從而也就沒有方法論可言了。以下是孔子見過老子之後,對自己的弟子們說的一番感想:

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從這段感想我們也可以看出,孔子的確也發揮了自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精神,孔子說他能夠理解鳥獸的行為,所以他能夠預測它們的下一步動作,這指的是孔子能夠理解這個具象的世界,所以不會產生困擾;而老子所說的那個世界,則是一個「形而上」的世界,是抽象的,是對具象世界的抽象理解。孔子覺得老子能夠自圓其說,那麼這其中或許是有一套抽象的規律在的,只是自己理解不了,所以孔子自愧不如。而老子卻能夠用這抽象的規律,來幫助自己解答他心中的疑問,說明老子的境界或許的確是在他之上了。

此時,孔子便選擇了停止,這是因為他的選擇不同,他選擇了具象的人類社會,所以對於這個世界真正的「道」,他敬而遠之。

(2)特定環境造就不同的「道」,孔子不會放棄自己的道,即使他承認境界低一點

試想一下,如果孔子真的覺得老子道的境界是高於他的,並且心生嚮往的話,孔子就不會再選擇入世了,而是像老子一樣,隱於山林了去理解這自然之道了。畢竟孔子也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樣的話,對於道的追求,孔子也是很堅定的。

但是孔子沒有這麼做,為什麼?因為孔子並非是真的對於老子的道心生嚮往,而是對老子的道心生崇敬,進而對老子產生了一種深不可測的感覺。

那麼為何,孔子不去選擇他認為境界更高的大道,而是去堅守自己認知的小道呢?其原因也正是由於,如果孔子放棄人類社會而選擇遺世獨立的話,他便完全進入到了一個不確定的世界當中,這個世界完全不同於自己的所熟知的具象的世界,他就像是一個嬰兒一般無能為力,而這個道,其實也的確是無為的。那麼,他自身對於人類社會的價值則無法被發揮出來了,這是性格使然,孔子和自然之道是無緣的,所以他選擇了他對於人類社會的執念。

相關焦點

  • 老子與孔子到底誰更勝一籌?
    (李耳字聃)和孔子(孔丘字仲尼),玩過王者榮耀的朋友們在老夫子時就會聽到這麼一句臺詞「天不生夫子,萬古如長夜」由這句話就可以看出後人對孔子的評價相當之高,但是孔子比起老子我個人覺得兩人差別還是挺大的。首先,孔子幾次三番求教於老子,第一次孔子赴周問禮於老子,老子不吝受之,之後幾日孔子又向老子請教了許多問題,老子也都悉數解答,又過了幾日孔子便向老子辭行了,臨別之際老子說:「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
  • 孔子為什麼總被老子「懟」,道不同不相為謀,我們該學習誰呢
    老子在洛邑做周王室收藏吏,孔子問禮於老子,在此期間表達了想把自己的「仁義之書」著作藏在王室圖書館,結果被「懟」了一頓而拒收。孔子五十一歲時到沛地見老聃(老子和老聃是否為一人存疑),說自己「吾求知於度數,五年而未得也。
  • 從孔子和老子對道不同的理解,解析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內涵
    要想明白這句話的文化內涵,首先要明白這裡的道和死的意義。首先這個道絕不是道理的意思,死也不是死去的意思。理解道和死的意義,要從儒家學說說起,正確的解讀了這兩個關鍵字的意義,才能明白孔子這個名言的文化內涵。區分孔子的」道「與老子的」道「老子的道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老子說「四不」,佛陀說「四相」,孔子說「四毋」!道法自然而已
    《老子》書中講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道理,其實「企者」就是好高,「跨者」就是騖遠。 老子說過 四不——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 要 認為 只有 自己 的 見解 對 ,不要 自以為是 ,不 要 自我 誇獎 ,不 要 驕傲 。 在體而言,四 不 同於佛說的離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在用而言,又同於孔子所說的戒四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孔子見老子,回城後為何他三天不語?
    孔子問禮於老子,思想雖不同,但仍讓孔子備受啟發公元前535年,年僅17歲的孔子,在魯國的巷黨向老子問禮。那時的孔子剛剛顯露出自己的才思。一邊是翩翩少年,一邊是英俊的中年男子,兩個人就這樣對談著,開啟了影響我國思想史進程的對話。17年後,孔子再次問禮於老子。
  • 孔子是被老子點化,悟透了宇宙之心,自得生存之道
    說不平行的兩條直線才能相交,平行的兩條直線卻永遠沒有交點,一定是在同一平面內,那麼在不同平面內呢,就不是這樣了,不平行的也好,平行的也好,都可以沒有交點。由此,我們悟道,所謂究竟意義上的宇宙之心,指的應該就是說宇宙、世界的一切的一切事物,在根本上,在原本性質上就是一個東西,這就是玄之又玄的道。眾所周知的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就是問道於老子而開悟生存之道的。
  • 老子和孔子4段對話
    孔子曾拜見老子,問了幾個問題,孔子十分佩服。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01第一段對話老子送別孔子,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
  • 孔子與老子的對話,字字經典,孔子最後感嘆:你已得道了
    一次老子送別孔子,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 孔子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 孔丘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 孔子問禮老子之悟
    孔子曾拜見老子,問了幾個問題,孔子十分佩服。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  孔子道:「見之!」  弟子問:「老子何樣?」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  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  孔子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 老子的怪誕與孔子的全勝,道不同不相為謀(地)
    第二方面是說老子的隱居特性,不喜歡參加社會活動,不喜歡拋頭露面。老子當時帶了很多著名的學生,如:孔子、楊子、文子等等。他帶徒弟的方式與其他人完全不一樣。比如孔子,學生都是一直跟隨其左右,組成學團。老子的「道」是天之道,是講宏大的宇宙觀、世界觀。老子的「德」是人之道,是講我們的人生觀、社會觀。我們學習古學,要明白古文的字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很多字的含義早就改頭換面。先看「德」的甲骨文,是在一條大道上畫了一隻眼睛。
  • 孔子與老子的兩次論道後:第一次孔子3天沒說話,第二次老子遠走
    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老子見孔子,講了什麼,眾說紛紜,無非就是老子向孔子傳授「至道」的理論。那天老子送孔子返魯,行至黃河之濱,孔子見河水滔滔,滾滾不息,於是不覺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感慨年華易逝,志向難伸。聽孔子如此說,老子道:人和天地一樣,都是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沒有什麼可悲的。
  • 那年,老子對孔子說:你又不是聖人,幹嘛讀這本書?
    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染而黑,天之自高矣,地之自厚矣,日月自照矣,星辰固自列矣,草木固有區矣。夫子修道而趨,則以至矣,又何用仁義!若擊鼓以求亡羊(明抄本「羊」作「子」)乎?夫子乃亂人之性也。」  老子問孔子曰:「亦得道乎?」  孔子曰:「求二十七年而不得也。」
  • 嘉祥武氏祠「孔子見老子畫像」:孔子問禮老子和項橐問難孔子組合
    孔子像是漢代藝術中最常見的歷史人物形象。漢代畫像石和壁畫上的孔子形象,是側站立像,身體微前傾,做躬身狀,與孔子相對而立最多的是老子和小兒項橐,孔子的弟子則跟在孔子身後。這類畫像稱為「孔子見老子畫像」「孔子問禮圖」,這與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的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三十四歲的孔子適周向老子問禮有關。在眾多的孔子見老子畫像中,較為有名的是山東濟寧嘉祥武氏墓群前石室後壁承簷枋東段上的孔子見老子畫像。它是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金石學家黃易發掘武氏墓群石刻時發現的。
  • 史傳孔子曾向老子問禮,老子為什麼要抨擊孔子,反對儒家教義呢?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矢 。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通過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向老子問禮的過程並不十分愉快。老子見到孔子只是一通惡批,說他驕氣多欲、態色淫志,大周朝已經死了幾百年了,還拿它的空言當寶貝。
  • 老子的怪誕與孔子的全勝,道不同不相為謀(天之篇)雷天大壯易
    文/雷天大壯易據記載,老子為孔子的老師,但其文化思想相去甚遠,本文就講一講你可能並不完全明白的,這兩位聖人之間的「道不同,不相為謀」。老子、孔子兩位年齡相差不大,相傳老子比孔子大20歲左右。兩人所在朝代是周代、春秋時期。
  • 《莊子》相忘於江湖——老子與孔子論仁義(三)
    《莊子天運第十四》: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則天地四方異位矣;蚊虻囋膚,則通昔不寐矣。夫仁義憯然,乃憤吾心,亂莫大焉。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樸,吾子亦放風而動,總徳而立矣!又奚傑然若負建鼓而求亡子邪?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樸,不足以為辨。名譽之觀,不足以為廣。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為何特別排斥孔子的仁義思想?
    道家學派的創始者是老子,他的道家思想繼承者、發展者是莊子,老子和孔子像是孔子和孟子一生的敵人,主要以反對儒家的仁義禮智當作自己的任務。其實,這並不是道家學派對儒家的孔孟兩位儒家大師有何觀點,事實上,聽說老子曾經引導了孔子。老子和孔子思想異同,一般是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故而道家學派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就非常反對仁的思想。
  • 孔子問道,老子說此德非彼德
    孔子儒家講德,照比老子道所規定之德而言,略顯隨意了一些。《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這或許是老子與孔子見面談話的主題:德是道之德,不是人的品德和品性的德之德。」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人為。六親不和有考慮。國家昏亂,有忠臣。
  • 老子和孔子聊天錄,堪稱人類最高層次的人生哲理
    孔子曾拜見老子,問了幾個問題,孔子十分佩服。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01第一段對話老子送別孔子,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
  • 老子和孔子4段對話,影響中國2500年!
    01第一段對話  老子送別孔子,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隨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觀其同,則可遊心於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  孔子問:「觀其同,有何樂哉?」  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