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老子傳奇》33-《道德經》誕生,道德經的十大特性與道之三寶!

2021-01-09 樊登小讀者之家

大斌小課 丨成長贏丨 發起人 / 張志斌

這是張志斌公眾號的第817篇日更原創文章

我們先來看看《老子傳奇》第33集-道德五千言誕生了!

孔子:

此書簡分為上下兩卷。上卷說道,下卷論德,合稱《道德經》,共八十一章。為師一生,對道德學說之感悟盡在其中。

涵蓋治國、治家、治身之常理。

道德二字為此書的總綱,也是萬事萬物之根本。

道是隱形的,德是顯現的,德不能離道,道更不能離德,無德不能現道。

道為體,德為用,即所謂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道德經的思想,有以下十大特性!

虛無 自然 清淨 無為 純粹

素樸 平易 恬淡 柔弱 不爭

尹喜:師傅的道德學說真是至深至奧,玄之又玄呢!

老子:道德學說看似至深至奧,玄之又玄,實則至簡至易,易懂易行。

尹喜:怎樣才能易懂易行呢?

老子:尹喜,道有三寶,若能執道之三寶,大道不難修矣。

尹喜:那三寶又是什麼呢?

老子:

道之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夫慈 故能勇

儉 故能廣

不敢為天下先 故能成器長

孔子:師父,何為慈啊?

老子:

磁性自然,以仁慈之心善待天下萬事萬物。

以己之慈 感化萬物

萬物受感 自亦歸慈

若天下皆慈 百姓自安 國家自治 慈焉能不勇

孔子:那儉呢?

老子:

儉性清淨,清清靜靜。

無妄為之行 順天應人 合於自然 利益萬物 物物受利 人人受益 儉安能不廣

孔子:不敢為天下先又指的是什麼呢?

老子:

謙卑處下 無智無欲 與物無爭 不炫己長 置身於後 不為人先 此為水性

此性雖不為器用 而無器能與之爭 此不爭之器 無器能比

人之行事 守此三性 執此三寶 事無不成 道無不就

若舍此三性 貪心必生 爭強好勝 爭權奪利 爭相恐後 仁慈皆無

如此相爭 與道遠矣 身雖不死 神實已亡

尹喜啊 你要牢記這道之三寶

尹喜:師父, 弟子謹記師父的教誨!

老子:此道德學說,你要認真參悟,將來必會讓你受用終身。

尹喜:尹喜必不負師父的厚望!必將認真領悟,必將其發揚光大,廣傳於世。

老子:好啦!為師也該出關西去了。

道德經的十大特性分散在《道德經》的各章節中,這點需要大家慢慢品悟。

道之三寶在《道德經》的第六十七章有講。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此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韓鵬傑老師譯文:天下都說我的道大,似乎不像任何具體的東西。正是因為道大,所以不像。如果像,就早已歸為具體事物了。

我有三件最珍貴的寶物,值得永久保持。

一個是「慈」,一個是「儉」,一個是「不敢為天下先」。

有了慈母的情懷,才能真正的勇敢;節儉才能長久持續地發展;遇到利益不爭先,懂得先人後己,才能成器,成長。

現在的人捨棄慈母的情懷二炫耀勇武,捨棄節儉還奢求長久持續的發展,遇到利益爭先恐後、一點都不退讓,這是自尋死路!

擁有慈母的情懷,自然是攻無不克,守無不固。

如果天要拯救誰的話,一定是以慈母的情懷來守衛。

我們現在能看到《道德經》,真的要特別感謝尹喜。

尹喜就是看到《道德經》非常好,希望能把好的東西傳承給更多的人,如果沒有尹喜的善念,也許我們就沒有機會看到這部偉大的著作。

所以,我們大家遇到與他人好的事情時,一定要勇於把這樣的事情多做,也許你無意間做的事情,會幫助很多的人。

《道德經》中的三寶在我們運營樊登小讀者中有什麼具體的體現呢?

慈,我的感受是,我們學會愛孩子。如同每個父母那樣愛所有的孩子,盡我們的力量,看到孩子的長處,激發出孩子本真優秀的自己。我們不帶著偏見,而是帶著滿滿的愛,用我們的專業,讓孩子做更優秀的自己。

儉,為人師,我們要做到以身作則。在帶領孩子的時候,我們要把儉這樣的理念傳遞給孩子們。不只說,還要按這樣的做,並把這個教給孩子們。

不敢為天下先,在利益面前懂得先人後己。如果帶團隊,我們要懂得成就團隊成員;對於客戶,我們要讓他們因為樊登小讀者孩子愛上閱讀,幫助到他們的成長,也可以理解為利他!

《道德經》的智慧,我們需要用心持續的不斷品悟!

對於道之三寶這一話題,你有什麼問題或者想法?歡迎一起在評論區交流哦~

相關焦點

  • 《道德經》:道德經的源起與緣起,老子的領導者記錄(一)
    本文《道德經》之章節屬於新開系列,主要講述中國本土第一大宗教道教與其經典,敬談先哲思想,品論古今人事,作者才疏學淺,只能淺薄俗談,希望大家支持!《道德經》:道德經的源起與緣起,老子的領導者記錄(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一本全面了解《道德經》的思想與智慧,讀《道德經說什麼》
    西安交大韓鵬傑教授精研數十年,以魏晉時期天才學者王弼註解本《道德經》為依據,以獨有的「以經解經」特色,用幽默風趣的講解方式,帶給我們讀者一個立體的《道德經》,並用形象生動的例子和自身厚重的國學素養,進行逐章逐句解讀,重點講解書內《道經》「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尊道貴德」「反者,道之動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道德經》裡老子講的道有很多層面,如果搞混了,你就搞不懂什麼是道了,為什麼?比如說很多人一說「道」,就是玄妙,虛無飄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道是一種什麼神奇力量好像一說到「道」就非常神奇,其實老子並沒有把道講的那麼神秘,為什麼?
  • 唐耀坤文集: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一
    唐耀坤《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據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老子道德經中的常用成語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目迷五色「五色令人目盲」,是說五色紛呈,使人眼花繚亂。出處:《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9、寵辱若驚君王以居下為道,得之則驚喜,失之則驚恐。
  • 《道德經》裡說「道德」,什麼是道?什麼又是德?
    老子開創的只是道家學派,並非道教這一宗教組織。說到道教,就不得不提《道德經》了。《道德經》,又稱《老子》、《道德真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著作,全篇共八十一章。《道德經》分為上篇和下篇,前三十七章為上篇道經,自第三十八章起為下篇德經。
  • 究竟是《德道經》還是《道德經》?解析《老子》的一個千古之謎
    《老子》一書成書於春秋末期,在流傳過程中中出現多個書名,《德道經》《道德經》《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等,簡稱老子文。那究竟哪個名字才更準確?《德道經》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的順序,《道德經》則相反。
  • 解密老子《道德經》:「不敢為天下先」,為什麼可以「成器長」?
    解密老子《道德經》:「不敢為天下先」,為什麼可以「成器長」?這裡是悅讀國學,這一節內容,我們來逐字逐句學習老子道德經的67章。好,先來看第一句: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這裡面有一個詞,是「我道」。我,《道德經》之中,老子以得道者的立場和角度,來闡明觀點的時候,就會用到「我」。比如:「我無為,而民自化」,「眾人查查,我獨悶悶」等等,這兩句當中的我,指的都不是老子本人,而是依道而行的人。或者說,是得道者。同樣,下面的「我有三寶」 也是一樣的。我道,也就是得道者所秉持的大道。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道德經是2500年前春秋時代的老子所著,被稱為萬經之王。我們要學習道德經,除了要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的基本常識,還要先老子其道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在逐章解讀道德經之前,我們今天就先來探討一下老子其道。2000多年來,人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含義眾說紛紜,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中他只得以「或曰……或曰」來搪塞後世的讀者,但是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寫給弱者的,還是寫給強者的?
    歷史學家任繼愈老先生認為,《道德經》是寫給弱者的哲學慰藉。或許是因為他看到了老子在《道德經》中許多以弱勝強、以柔克剛、不爭而大爭的處世大智慧與哲理。但是,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在《白說》書中,說道:我認為,《道德經》是掌權者、君王們的一部經典。白巖松還說,四分之一部的《道德經》就可以治天下,它比「半部論語治天下」還要強。
  • 《道德經》問答67章:老子的「三寶」是否比儒家思想格局小
    老子本章提出「我恆有三寶,市而寶之∶一曰慈,二曰檢,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三寶」是《道德經》中以「我」為主語提出來的的做人原則;儒家則提倡的是以仁、義、禮、智、信「五常」為做人的道德準則。兩者相較,顯然「三寶」不如「五常」的境界高大。是否說明老子的思想格局不如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格局大呢?
  • 老子兵法,閒話《道德經》裡的兵家思想
    講兵法,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孫武的《孫子兵法》,但歷史上一直有不少名人說《道德經》也是一部兵書。唐代後期的一位政治思想家、軍事家王真就寫過一本《道德經論兵要義述》,這是歷史上第一本把《道德經》當做兵法注釋的書。後來者有宋代的蘇轍、現代的章太炎。
  • 被篡改的《道德經》,隱藏著什麼?不言經而言道,讀經之正法!
    甚至於我們就算找到秦本,也有可能與文始真人所傳本有諸多不同之處,甚至於文始真人所傳與太上所授之本都有可能不是字字相同。多方取證,不言經而言道,才是讀經之正法。實際上並不是想拉古人和自己共鳴,而是符合文學傳播理論的,要知道文字一旦被傳抄,其思想就不單單是作者一人的,還有後人的再創作。
  • 為什麼說老子是「辯證法之祖」?《道德經》到底都講了些什麼?
    《道德經》是老子所作,所以又叫《老子》,因為全書大約五千字,所以也有人把它叫做《老子五千言》。《道德經》分為《道經》和《德經》兩大部分。傳統順序是《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但是1973年發掘長沙馬王堆漢墓時,出土的《老子》帛書,卻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也許這是古時候的順序吧。現在我們看到的《道德經》,一共有八十一章,篇幅不長但論述精闢。其含義深遠,思想廣博,從多個方面論述了宇宙的本體,萬物之源,自然規律等等。並將其意義融入自然,現實,社會,國家,民生等等各個方面。可以分為論道,治國,修身,砭時,養生,議兵六大方向。
  • 老子的《道德經》全篇五千言,精髓只有兩個字,卻產生了無窮妙用
    到了唐朝武宗時期老子被定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卻認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老子的《道德經》,可謂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寶庫。幾千年來,很多崇尚道家的人還有很多學者都在研究、學習《道德經》。千人眼中有一千種道德經,不同的人在《道德經》中領悟到的道理也不相同。
  • 《道德經》老子的世界觀(憂恥第十三)
    途中,求診的姐姐說我發布的道德經很有意思,她也關注了我,成為了我的粉絲,並讓我要堅持下去,把道德經的詮釋寫完。有一點點感動,能夠被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大姐認可,真是有些不容易的。交流間,談到了一些往事和時事,讓我更加覺得確實有必要把道德經的解讀認認真真的當成一件事來做好,而不是一時興起的愛好!
  • 真假《道德經》,一字變動,所表達的意思也就「南轅北轍」了
    《道德經》這本書主要講了哪些東西呢?為什麼從古至今這麼的廣受推崇?如果給「老子」一個版權費,那估計「老子」一瞬間就擁有很多財富了,因為古今中外看《道德經》的人實在太多了,可如今我們看的《道德經》是不是「真經」呢?是不是「老子」他老人家當時寫出來的那本呢?今兒論以論。
  • 《道德經》究竟講了些什麼?被後世譽為萬經之王,並奉為寶藏?
    老子生於東周時期,其流傳於後世的著作《道德經》,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要適可而止,不要貪得無厭,也不要追求盈滿,老子有句名言「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3、慈愛這也是老子的「三寶」之一。要對世間萬物無論善惡保持一種慈愛之心,因為萬物皆道所生,德所養。而且所謂善惡只是所佔的角度不同罷了。人間沒有絕對的善與惡,有時就是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