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老子《道德經》:「不敢為天下先」,為什麼可以「成器長」?

2020-12-23 悅讀國學

解密老子《道德經》:「不敢為天下先」,為什麼可以「成器長」?

這裡是悅讀國學,這一節內容,我們來逐字逐句學習老子道德經的67章。

好,先來看第一句: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這裡面有一個詞,是「我道」。

我,《道德經》之中,老子以得道者的立場和角度,來闡明觀點的時候,就會用到「我」。比如:「我無為,而民自化」,「眾人查查,我獨悶悶」等等,這兩句當中的我,指的都不是老子本人,而是依道而行的人。或者說,是得道者。

同樣,下面的「我有三寶」 也是一樣的。

我道,也就是得道者所秉持的大道。

天下皆謂我道大,意思是說,天下人都說道這個概念太過於宏大抽象。

接下來,似不肖。似,好像,肖,不像,那麼似不肖,就是說,好像可以感覺到,但是呢,又的確沒有什麼具體事物和它相像。或者說,不能用具體的事物來比擬。

也就是說,道給人的感覺就是似是而非,不能形象化的用某一樣具體的事物來描述。

夫唯大,故似不肖。

正因為道宏大抽象,所以沒有任何具體的事物和它相似,也就是說,不能用任何具體的事物來比擬大道的這些特性,不能用任何具體的事物來比喻和描述大道。

因為你一描述,本來宏大抽象的道,就變成了具體的事物,就有了形象,就可以名說,本來無色無相無名,就變成了有色有相有名。

有了形象,就有了局限,那麼也就談不上宏大,有了形象,當然就談不上抽象,所以呢,也就不再是客觀存在的道,而變成了我們主觀上的認知了,所以呢,老子第一章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其實也就是這個道理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如果和某一樣具體的事物相似,那麼時間久了,大道也就會變成細小之物了。

這個怎麼理解呢?如果道會和某一樣具體的事物相似,那麼就變得可以感知,既然可以感知了,就談不上宏大;具體化了,就談不上抽象。久而久之呢,我們既可以感知,也可以描述,那麼大道也就成為有形有相之物,而一旦有了名相,就具有了局限性。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我,並不是指老子本人,在道德經裡面,我和吾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這句話裡面的「吾」,就是指老子本人,意思是說,我的觀點,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實行,而「我有三寶」的「我」指的是什麼?指的是得道者,我有三寶,持而保之,就是說,得道者有三件寶物,堅持保有著,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第一就是心懷慈愛,第二是收斂節制,第三是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

慈故能勇。什麼意思呢?心懷慈愛才能堅定而無畏,這個怎麼理解?很簡單,比如說一個母親,她看上去弱不禁風,但是當她的子女遇到危險的時候呢,會奮不顧身的去保護她的孩子,因為心懷慈愛,她才有了堅定而不會退縮,無畏而剛強的這種力量。

再比如,老鷹捉小雞,老母雞為了保護小雞,它會無所畏懼的和老鷹做殊死搏鬥,就是因為慈愛給了它這種無畏的力量。

儉故能廣,意思是說,只有收斂節制才能前景廣大,或者說,收斂節制可以擁有更多,換言之,你只有收斂節制,才能積蓄福報,得到更多,

儉,不僅僅是節省,更多的含義著重於收斂,節制。

於自身,能夠斂藏鋒芒,愛惜財力精力;於為人,不過度,不張揚,適可而止,留有餘地,這樣,前路越來越廣,擁有會越來越多。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是什麼意思呢?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說,不會處處搶先,唯恐落於人後。

成器長。《易經》有云:形而下者謂之器。器,代表的就是事物,「長」的意思是領袖、領導,那麼「不敢為天下先」,為什麼反而可以成為領袖呢?

就是因為,你不敢為天下,不會處處首先考慮自己,你首先考慮別人的利益不受損害,那麼,別人才會推舉你,擁戴你;反過來,如果你處處都在謀私,都在和別人爭爭搶搶,別人只會厭惡你、排斥你,想盡辦法阻止你,更不要說擁護你,敬重你了,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上面,慈故能勇,慈是本源,勇是表現;儉故能廣,儉是本源,廣是表現;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不敢為天下先」是本源,「成器長」是表現。而接下來,老子說: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後且先,死矣。

意思是說:現在,如果捨棄慈愛而一味追求勇猛,捨棄收斂而一味擴張,捨棄謙讓而一味搶先,就是捨棄本源而追求表現,就會陷入絕境。

這其中的道理,我打一個比方,就比如說,我有了錢,才能有買東西的能力,但是如果我只一味的熱衷消費,而不考慮收入,那麼很快會破產。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慈愛之心,用於出戰可以獲勝,用於守衛,更加堅固 ,上天將要救助人們,就會以慈愛來守衛他們。

總結——本章,老子繼續闡述天道與人道的區別,天道有三寶:慈愛,節制和謙讓;而人道往往注重勇武,追求豐富,喜歡擴展,爭先恐後,不甘示弱,但是這些都是人道的一廂情願。

遵循天道,可以無往不利;聽憑人道,則往往陷入絕境。

相關焦點

  • ...讀《老子傳奇》33-《道德經》誕生,道德經的十大特性與道之三寶!
    老子:道德學說看似至深至奧,玄之又玄,實則至簡至易,易懂易行。尹喜:怎樣才能易懂易行呢?老子:尹喜,道有三寶,若能執道之三寶,大道不難修矣。尹喜:那三寶又是什麼呢?老子:道之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 《道德經》作者老子是皇帝嗎
    如果沒有了陰陽就不會存在,沒有了陽自然就不會有陰。人類史上第一個以陰陽理論系統論述為人之道、行事之道、管理之道的學者就是現在道教廟堂之上的祖師太上老君李耳史稱老子。老子生活在中國的春秋時期,春秋是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止共計295年。老子是第一位明確為儒道兩教「教主」的神,老子在著《道德經》時明確了一個問題我堅決不做皇帝。為什麼這樣說?
  • 老子兵法,閒話《道德經》裡的兵家思想
    毛澤東也說過:「《老子》這部書乃是唯心主義的,但包含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它對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的一些現象,特別是戰爭的規律做了概括和總結,所以說它也是一部兵書。」說是純粹的兵法書可能有點片面,但是說《道德經》裡包含了許多兵家思想是有道理的。譬如說《道德經》第六十九章中就有:「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 《道德經》問答67章:老子的「三寶」是否比儒家思想格局小
    老子本章提出「我恆有三寶,市而寶之∶一曰慈,二曰檢,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三寶」是《道德經》中以「我」為主語提出來的的做人原則;儒家則提倡的是以仁、義、禮、智、信「五常」為做人的道德準則。兩者相較,顯然「三寶」不如「五常」的境界高大。是否說明老子的思想格局不如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格局大呢?
  • 《道德經》老子的世界觀(憂恥第十三)
    途中,求診的姐姐說我發布的道德經很有意思,她也關注了我,成為了我的粉絲,並讓我要堅持下去,把道德經的詮釋寫完。有一點點感動,能夠被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大姐認可,真是有些不容易的。接下來,就為大家分享《道德經》老子的世界觀(第十三章憂恥)我們先看一下原文《道德經》憂恥第十三【原文】寵辱若驚 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 寵為下 得之若驚 失之若驚 是謂寵辱若驚。
  • 解密生命,您需要一本簡譯版《道德經》!
    《道德經》言簡意賅,窮究天人之際,解凡人之所感;是以古人云:「言至道無如五千文」。魯迅先生曾言:「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古往今來,中國的帝王將相、哲人學者乃至平民百姓都不斷地從中汲取營養,《道德經》已成為「生命解密」的說明書。現在《道德經》早已走出國門,成為唯一超越《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老子的「以柔克剛」鬥爭策略
    後來,他見周王室衰微,就棄官而去,路過函谷關時,應關尹的請求,著《道德經》五千餘言而去,最後成為隱士。圖片來源於網絡老子在我國古代哲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他在先秦時期創立了道家學派,其思想可以說影響了後來整個中國哲學史的發展。在我國思想史上,他的地位僅次於孔子。
  • 老子《道德經》揭示君臨天下的終極真諦
    1.大道至簡,世人愚痴,熟視無睹因為社會上功利的風氣甚囂塵上,天下熙熙,皆為名來;眾人攘攘,皆為利往。戴著這樣的有色眼鏡看世界,即便是至理明言千古經典,在他們眼中也變成了生意經。很多人看了老子《道德經》中有「絕聖棄智」這樣的話就說老子是反智的,希望老百姓都變成傻子,都是聽話的綿羊,這樣君王就好統治了,所以說老子是古代君主的「走狗文人」。人要魔怔了,什麼話都敢說,什麼人都敢罵,簡直是節操落地,起碼的底線也不要了。自己不懂,捧著一本《道德經》裝有學問,好不容易認識你個字:呀,絕聖棄智?!
  • 老子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老子提出「三寶」,其根本精神是以退為進,不出頭,不搶先。所以老子認為能退守才算勇敢;能收縮才能開展;不出頭搶先,才能走在最前面。如果 違背了這三條原則,就會遭到失敗。老子把柔弱、謙退看作最高原則,重視退讓,輕視進取,把對立統一的關係看死了,終於損害了辯證法。  高亨認為,這一章是老子的軍事論兼人生論、政治論。老子舉出他的三個法寶,即慈愛、節儉、退讓。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道德經》裡老子講的道有很多層面,如果搞混了,你就搞不懂什麼是道了,為什麼?比如說很多人一說「道」,就是玄妙,虛無飄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道是一種什麼神奇力量好像一說到「道」就非常神奇,其實老子並沒有把道講的那麼神秘,為什麼?
  • 從老子《道德經》學習了哪3招?鬼谷子馭人術,天下沒搞不定的人
    老子和鬼谷子是隱士中最高段位的兩個高人,在如今很多的道教建築中,老子和鬼谷子都享有尊位。老子在諸子百家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道德經》被稱為百經之首,儒家、墨家、法家、雜家、陰陽家等學說裡都有《道德經》的影子,因此,老子被稱為諸子百家的引路人。
  • 《道德經》:老子在裡面到底說了什麼?分享10句話為你講解大概
    但是這玄而又玄的《道德經》,又讓很多人對道德經摸不著頭腦,不明白老子在書裡面說了什麼。今天給大家分享10句話,看完你就大概明白,道德經在講什麼內容了。第一句話:《道德經》的來龍去脈《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分上下兩篇。《道經》在前,計三十七章,《德經》在後,計四十四章。
  • 老子《道德經》中的 「炊者不立」是什麼意思?
    「炊者不立」是出現在《道德經》的帛書版中,而並非通行版。老子的《道德經》因為時日久遠,經過世代文人的解注,或者避諱,都會出現更適合當時代的閱讀版本,而最早的版本可能就已經失佚。《道德經》的狀況還算好,因為哲學思想深刻,所有後來者只是在原版上進行理解、增注,幾千年下來變動不是很大。就目前而言,版本雖然多,但是大體也就是通行版、帛書版、竹簡版三大分類。我們現在常見的是源自西漢河上公《老子章句》和曹魏時期王弼《老子注》,王弼版更為流行。
  • 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你瞬間成熟,勝讀十年書
    比如說,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我們瞬間成熟,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勝讀十年書,值得一讀再讀,我們越早知道越好。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所以說,記住老子《道德經》中的這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改變我們的認知,拔高我們的境界,這樣可以讓我們瞬間成熟!2、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三章》釋義: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貫穿或擊敗天底下最堅硬的東西中。
  • 《帛書老子》道德經
    ------------------------------ 《老子》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主也,善人之寶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也,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拱之璧以先駟馬,不若坐而進此。  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為天下貴。
  • 老子《道德經》:和光同塵的人,才是真正自帶「貴氣」
    老子他老人家又想表達什麼意思呢?我們先來看看「和光同塵」的字面意思,即:混合、調和各種光彩,使得不光耀不突出,混同於塵垢。但是,「和光同塵」引申的意思是:做人要不露鋒芒,擦汙納垢,與世無爭。我們知道了「和光同塵」的意思後,再來看看老子為什麼要這麼說?
  • 陳厚為何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在《道德經》中反覆提到他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是指柔軟、示弱的意識。
  • 《道德經》:道德經的源起與緣起,老子的領導者記錄(一)
    本文《道德經》之章節屬於新開系列,主要講述中國本土第一大宗教道教與其經典,敬談先哲思想,品論古今人事,作者才疏學淺,只能淺薄俗談,希望大家支持!《道德經》:道德經的源起與緣起,老子的領導者記錄(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寫給弱者的,還是寫給強者的?
    歷史學家任繼愈老先生認為,《道德經》是寫給弱者的哲學慰藉。或許是因為他看到了老子在《道德經》中許多以弱勝強、以柔克剛、不爭而大爭的處世大智慧與哲理。但是,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在《白說》書中,說道:我認為,《道德經》是掌權者、君王們的一部經典。白巖松還說,四分之一部的《道德經》就可以治天下,它比「半部論語治天下」還要強。
  • 《道德經》:作為人,何為正確?老子用21個字,做出完美回答
    《道德經》第40章共21個字,就表達出了老子最核心的思想——這個世界是如何形成、如何運動的?作為人,何為正確?《道德經》中說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下萬物來自「有」而「有」來自「無」。「有」和「沒有」是相對的,它們中間有明顯的界限,有就是有,沒有就是無。「有」從哪裡來?老子的答案是「有生於無」。有之前必須是無!道就是無——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博之不得,先天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