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你瞬間成熟,勝讀十年書

2020-12-26 琢磨君專欄

文章作者:琢磨君

俗話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因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不在於貧富,而在於認知層次的不同,即思想境界的不同!

認知水平越高的人,看事情越客觀越正確。認知層面越低的人,越是固執、偏見,他們限於認知漏鬥的底部,很難聽到或聽懂認知層次高的人在說什麼,也看不到上層的風景。所以說,在這個時代裡面,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本質上也是認知層次的競爭,我們也需要不斷提高認知水平。

比如說,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我們瞬間成熟,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勝讀十年書,值得一讀再讀,我們越早知道越好。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道德經·第五章》

釋義: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人們常說「蒼天有眼」、「皇天不負有心人」,說得好像老天是有仁愛之心一樣。其中,這些都是人類的一廂情願、自以為是,特別是儒家學者強加給老天的,用來駕馭普通老百姓的。

《太平廣記》中記載了一個老子和孔子的經典對話:

孔子說:「儒家思想的精髓就是宣揚仁義道德。」

老子說:「所謂仁義,就像夜裡咬得人不能睡覺的蚊蟲一樣,只能給人們增加混亂和煩惱罷了。鴻鵠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烏鴉也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來高,地自來厚,日月自來就放射光芒,星辰自來就是排到有序,草木生來就有區別。你如果修道,就順從自然存在的規律,自然就能夠得「道」。宣揚仁義,就如同敲著鼓去尋找丟失的羊一樣。你是在破壞自然規律,敗壞人的天性啊!」老子的這番話讓孔子啞口無言,陷入了深思,三天都沒有說話。

孔子與老子論道,老子問:「聽說你喜歡周禮,為什麼呢?」

孔子思索一會,說道:「因為周公推行周禮之時,天下太平昌盛,今日天下動亂不止,臣民百姓遭苦不止,正是由於周禮不興,禮崩樂壞的緣故。」

老子說:「大河之水能夠倒流嗎?大河之水是不能夠倒流的。只能遵循造化所定的流向。動亂產生於人心,而人心是變化莫測的,天下動亂之所以此起彼伏,屢禁不止,正說明這休止動亂人力難以啟及的道理。

周禮作為人類生活的法則,在一個時期內或許有其用途。周禮卻束縛人的本性,令人無所措手足,有如籠中之鳥。為什麼還要人為地制定那些逆乎自然、扼殺人性的多餘禮制呢?」

以前的我們,總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人在做,天在看,但是後面裁發現:「好人並有好壞,壞人也並不都是受到了懲罰」。以及為什麼好人不長命,而壞人活千年呢?就是因為天地對待世界是平等的,在它們眼中沒有誰對誰錯,以及好人與壞人的區別。

好與壞,善與惡,只是人類社會仁義道德的產物,但是在天地之間並不存在。所以說,我們做事情不要寄希望於天地,而是要自求多福,然後多去順從天地之道,順應自然,而不可逆天而為,即老子所說的「動善時」!

我們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大道應驗在生活中,便可是——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對錯,只有利弊。因此,我們看到那些傑出的帝王,往往都是奸臣和忠臣一起駕馭,因為在他們看來,沒有誰對誰錯,只要能為自己所用便可!

比如說,嘉靖皇帝說:「長江為江,黃河為河,長江水清,黃河水渾,長江在流,黃河也在流。聖人出,黃河清,可黃河那清過?長江黃河都都灌溉了流域內所有田地,哪能因水清水渾就偏廢不用?」

嘉靖皇帝的意思說:像嚴嵩這樣的奸臣就好比汙濁的黃河,像海瑞這樣的忠臣就好比清澈的長江。不能因「黃河」渾濁而偏廢不用,不能因為「長江」水清而偏用專寵,而是要奸臣和忠臣一起駕馭使用,這樣才能更好地平衡朝局,互相制約,各司其職,發揮最大效用。

越是心智成熟的人,越不會黑白分明,而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所以說,記住老子《道德經》中的這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改變我們的認知,拔高我們的境界,這樣可以讓我們瞬間成熟!

2、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釋義: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貫穿或擊敗天底下最堅硬的東西中。

歷史學家任繼愈老先生說:《道德經》是寫給弱者的哲學慰藉。這句話非要有道理的,因為弱者的主要特徵就是柔弱、不起眼,就如這水一樣,但可以穿透堅硬的石頭,水滴石穿。

老子在《道德經》中給大家深刻闡述的「以弱勝強」、「以柔克剛」等自然真理,這些都是對弱者來說特別有用的。比如說,牙齒是堅硬的,舌頭是柔弱的,但是堅硬的牙齒都落完了,而舌頭依然很好的存在著。水雖然表面上看來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毀舍,任何堅強的東西都阻止不了它,戰勝不了它。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幹硬枯槁了。所以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長的一類。弱者代表著柔軟,因此可塑性很強,進步空間也很大,要對自己未來有信心。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告誡人們要「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即: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卻甘願做天下的溪澗。《易·繫辭下》所說:「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即:尺蠖將自己的身軀儘量地彎曲,是為了伸展前進;龍蛇冬眠,是為了保全生命。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雌雄同體」!男人不僅要有剛強的一面,還需要有女性柔美、細膩的一面。正如魯迅所說:「古之成大事者,必是北人南相,南人北相之人」,也如作家維吉尼亞·伍爾芙所說:「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

真正成熟的人,往往懂得為人處世方面的「以柔克剛」,做到不爭不費,以不爭去爭,水低成海,人低為王。《道德經》全篇最後一句話是:「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即: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麼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所以說,弱者不可怕,關鍵看你怎麼轉換缺點為優點,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在自身實力不夠強大的時候,我們需要避其鋒芒,厚積薄發,多積蓄能量,這便是《易經》所說的「潛龍勿用」!

3、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釋義:狂風颳不了一個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長久,更何況是人呢?大自然中普遍存在這「物極必反」的現象,好事到頭了就是壞事,壞事觸底了就是好事。所以,我們不必為眼前的得失而計較,而是要學會淡定從容對待,寵辱不驚,去留無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看待人生挫折和磨難,要正反面去考慮,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痛苦和挫折,對於弱者是萬丈深淵,而對於強者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是成功的墊腳石。因此,我們若是想笑到最後,成為強者,就要忍耐得住眼前的苦難,正所謂是「受不得窮,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以及「忍常人所不能忍,成常人所不能成」!

老子在《道德經》第58章中說道:「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說明了福與禍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互依存、互相轉化的。這句話更是說明了: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當我們遇到人生逆境的時候,要百折不撓,勤奮刻苦,便可化逆境為順境,由苦而甜。正可謂「風雨之後見彩虹」,「人間正道是滄桑」,大器往往都是晚成的,我們不要過於著急!

縱觀歷史的許多帝王將相,他們大都是從苦難中、從弱小中成長而來的。弱者,生如螻蟻,當立鴻鵠之志;命薄如紙,應有不屈之心!生活,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好,也不是很糟糕。唯有自強不息,奮鬥不止,才能苦盡甘來,享受狂風暴雨後的成功與喜悅!

結語:

人生,最大的運氣,不是撿到錢,也不是中獎,而是有一天,你遇到了一個人,或者看了一本書,別人打破了你的原有思維,帶你走向更高的境界,這才是人最大的運氣!我們若能在認知層面儘早突圍,就如找到了「大道」一樣,我們也會越來越幸福、成功、充實!

老子《道德經》中的以上3句話,非常經典,可以讓人瞬間成熟,勝讀十年書,我們越早知道越好!朋友們,讓您瞬間成熟的是那句話呢?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點讚、評論、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人成熟,「勝讀十年書」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那些由智者總結出來的經驗和道理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認識人生。人與人的不同往往就是認知不同導致的層次的不同,認知水平越高的人,看事情越客觀越正確,也就能掌握事發展的規律獲得成功。
  •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人生,有起有落,有順境必然有逆境,有高峰必然有低谷。不論貧富貴賤,誰都有感覺失落與迷茫的時候,誰都有在思想上跌入低谷的時候。所以說,人生低谷時,最需要修心,而我們多讀幾遍《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便會馬上豁然開朗。當你感覺迷茫時,也不妨熟讀幾遍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
  • 當你處在人生低谷時,默念《道德經》這3句話,助你擺脫困境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八章說:「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這是告訴大家一個道理:福與禍並不是絕對的,它們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轉化的!當我們遇到人生不順時,人生低谷時,默念《道德經》這3句話,助你趨利避害,因禍得福,然後好運氣自然來!
  • 《道德經》:老子在裡面到底說了什麼?分享10句話為你講解大概
    但是這玄而又玄的《道德經》,又讓很多人對道德經摸不著頭腦,不明白老子在書裡面說了什麼。今天給大家分享10句話,看完你就大概明白,道德經在講什麼內容了。第一句話:《道德經》的來龍去脈《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分上下兩篇。《道經》在前,計三十七章,《德經》在後,計四十四章。
  • 《道德經》:「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這件事情從側面也說明,孔子一生所講述的,不是如何修道,而是如何做人。老子沒有向孔子闡述什麼是道,卻在出函谷關時,特意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給關令尹,其用意眾說紛紜,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從歷史看來,《道德經》對於開啟人們的智慧,的確起到了很大作用。
  • 老子《道德經》中洩露3條「天機」,只有11個字,卻讓人醍醐灌頂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裡面包含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在《道德經》中,老子透露出3條「天機」,雖然只有短短的11個字,讀懂的人,卻無往不利。
  • 人到中年不見起色,默念道德經這3句話,助你度過難關,迎來福報
    在流傳上千年,被無數偉人讀過的《道德經》裡也希望大家在人走不順時,默念幾遍以下這3句話,然後好運氣自然來!人到中年不見起色,默念道德經這3句話,助你度過難關,迎來福報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其實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說話溝通的重要性。不得不說很多成功的人士在和別人交流的時候更多的是在傾聽,而不會隨意發表自己的意見,他們始終都會遵循著沉默是金人生準則。
  • 老子的《道德經》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被誤讀千年
    是人們關於《道德經》中最熟悉的一句話了吧。這本寫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書,是中國哲學的一大代表,很多人都說中國沒有哲學。但事實恰恰相反,今天我們就以老子的《道德經》的角度講解中國哲學的知識。這便是老子提出的關於道的本義。「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原文如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老子《道德經》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讓人醍醐灌頂
    老子在《道德經》中結合自身對道的感悟,向世人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足以讓人醍醐灌頂。讀懂了《道德經》中的這3條「天機」,勝讀十年書,人生無往不利。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011、動善時;這3個字出自於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屬於「上善若水」所說的7個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 心煩意亂的時候,讀讀《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心自然會靜下來
    心煩意亂的時候,不妨來看看《道德經》中的這三句話,讀過思考之後,希望在以後的日子裡,你能努力綻放成自己喜歡的模樣。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德經》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 《道德經》中經典的「3句話」,道出了人生真諦,令人佩服!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呂覺 不二篇》漢高誘注釋老子去國西遊,函谷關尹喜請為著《上至經》五千言,即此書。《道德經》全書不過五千餘字,其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 被白巖松稱為「生命之書」的《道德經》,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
    而就是老子寫的這本書,讓著名央視主持人白巖松稱其為「生命之書」,那麼其中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呢?今天,就帶大家一起,感悟這豆瓣評分高達9.5的文化瑰寶《道德經》;從古代先哲那裡,學習人生智慧,感悟成功之道。
  • 老子這3句話,令人拍案叫絕,悟懂一句受用一輩子
    老子的《道德經》我們可能會讀懂每一個字,但能夠悟盡其道的卻不多。順應天道,收斂鋒芒,厚積薄發,才是悟道之人的智慧所致。老子這3句話,令人拍案叫絕,悟懂一句受用一輩子。這樣解讀《道德經》未免有些牽強。老子是悟萬物之道的人,《道德經》中更是多次提及天道。若我們僅僅局限於用人心和人性去理解定會有所偏頗。「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活。」這句話其實可以簡單粗暴地理解為「不作不會死。」
  • 「入世讀孔孟,出世讀佛老」,人到中年,建議讀讀道德經這3句話
    想要入世的人,讀仁、愛、禮,讀讀孔孟皆可,而已入世卻迷茫想出世的人,不妨讀讀老子的《道德經》,讓自己的心沉靜下來,困擾已久,積怨已久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今天就跟大家分享《道德經》這三個觀點,尤其是人到中年,若是懂得這三個規則,你就知道自己真正所需、所缺,前途自然會更光明。
  • 道德經:人身處逆境時,了解這3句話,返璞歸真,尋找真實的自我
    老子的《道德經》中的第五十八章:禍兮禍所福,禍兮福所倚,這其中的道理就是,福和禍都不是一定和絕對的,它們是互相依賴的,但是也可以互相轉化。道德經:人身處逆境時,了解這3句話,返璞歸真,尋找真實的自我《道德經》中的三句話,幫助身處逆境的你們,看到光明,找到真實的自我。
  • 《道德經》:一個人,一旦領悟這3句話,人生就會越來越順
    《道德經》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貴雌,其他如功成身退、禍福相倚、上善若水等思想不僅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也是照亮我們前進道路,指引我們人生的大智慧在科技發展迅速、物質生活豐富的當今社會,外國人也在追尋心靈歸處。
  • 《道德經》中的精華所在,讀懂這3種思維,你會越來越成功
    《道德經》可以說是古代的一個文化瑰寶,是老子的經典著作,其思想也影響了千年之後的中國人,被譽為是「萬經之王」。道德經之中,最為精彩的卻是3種思維,而這3種思維,當你讀完以後你會發現自己有了一定的變化。1、挑戰自我思維老子還認為,能了解別人的稱為機智;而能夠認識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充滿智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 「大道至簡,上善若書」,《道德經》15句精髓,值得一生收藏品讀
    道德經:人生以不爭為本,「無事」才為福。《道德經》被奉為哲學鼻祖,在成書之時適逢春秋亂世,其書也是站在戰爭的角度闡述的智慧,而人生如戰場,所有的智慧本源則是相通的,在《道德經》中更是藏著人生處世的精髓。比如有這樣一句: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 《道德經》中的4種思維,難怪白巖松盛讚其為:生命之書!
    《道德經》中就提到過這樣4個頂級思維。思維一:功成身退,天之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勸人功成而不居,急流勇退,結果可以保全天年。
  • 《道德經》中1句話,很多人當作笑話,其實卻是人生致勝大道
    《道德經》中的每個字,每句話,都充滿了智慧,隨便拿出一個字,一句話,都值得玩味,領悟,悟透了,對增加我們的智慧大有裨益。例如,關於為人處世,有一句話,非常簡潔地表明了觀點。懂得這句話的人把它牢記在心,成為一個很智慧的人,為人處世,吉祥如意,不懂的人卻認為是個笑話,人生磕磕拌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