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那些由智者總結出來的經驗和道理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認識人生。
人與人的不同往往就是認知不同導致的層次的不同,認知水平越高的人,看事情越客觀越正確,也就能掌握事發展的規律獲得成功。看那些走在時代前列的人,例如電商教父馬雲、美團創始人王興等,他們能比一般人看得長遠就是認知的作用。
所以說,在這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本質上也是認知層次的競爭,我們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而老子的《道德經》中這3句話就能讓我們瞬間成熟,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勝讀十年書。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句話意思是,天地並不是仁愛的,它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有句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現實生活中並不會真正如此。不然又怎麼會有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的說法呢?對上天來說,沒有好人與壞人,它對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所以只需要順應天時,就能有好的結果。
當然這不是教人學壞,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對錯,只有利弊。
這聽起來很不「正確」但是這就是現實生活。就像乾隆帝他知道和珅是個貪官但依然會重用,因為在他看來只要有利於自己的利益就是可用之人!
越是長大越會發現世界不是非白即黑,更多的是灰色,當你看懂了這個道理就會掌握了成功的秘密。
2、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這句話說: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貫穿或擊敗天底下最堅硬的東西中。
就好比牙齒是堅硬的,舌頭是柔軟的,但是留在最後的往往是舌頭,牙齒則是最先掉光的。水看起來無形卻擁有穿山透石的力量。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不會以強大的武力取勝,他們懂得為人處世方面的「以柔克剛」,做到不爭不費,以不爭去爭,水低成海,人低為王。
所以但我們是弱者的時候不要放棄,要懂得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在自身實力不夠強大的時候,我們需要避其鋒芒,厚積薄發,多積蓄能量,這也是《易經》中所說的「潛龍勿用」!
3、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狂風颳不了一個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天地的狂暴都不能長久,人就更不會了。要明白萬事萬物都有物極必反的道理。所以面對人生的挫折一定要沉住氣,學會忍耐就一定會迎來轉機。同樣的,當我們追求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極致時,也會有有麻煩。白巖松就曾因為對自己要求太高,想把工作做到極致,結果導致了自己抑鬱數年,後來他也是看了《道德經》中的這句話,解開了心結,慢慢走出抑鬱。
物極必反,這就是人生的「道」,所以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要放平心態,方可擁有幸福人生。
我們可以發現,老子的智慧雖然寫在春秋戰國時期,歷史久遠,卻是對現在21世紀的我們依然可以起到指導意義,貫穿古今。
難怪司馬遷曾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紀曉嵐也對《道德經》讚不絕口:「綜羅百代,廣博精微。」
德國啟蒙運動學家康德認為:「斯賓諾莎的泛神論和親近然的思想與中國的老子思想有關」。
不同的人讀《道德經》,也會有不同的理解,每天讀《道德經》的人,人生格局註定會比普通人的更高。
它的哲學性,指導性非常的高,西方哲學家研究的終極問題,你都能在《道德經》裡面找到,並且作出了中國式的解答,凝聚著中國智慧,實力不容小覷。
雖然道德經只有5000多字,但是由於它大多是文言文,簡短卻字字珠璣,因此很多人看它都覺得非常深奧,看的時候大多是一臉懵逼。
所以,小編把自己正在讀的彩繪全注全譯版本的《道德經》誠心推薦給大家。文白對照,閱讀起來無障礙,語言也十分流暢,不會給人一種生搬硬套的翻譯感,給人一種閱讀的舒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