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

2020-12-22 史為今用123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

人生,有起有落,有順境必然有逆境,有高峰必然有低谷。不論貧富貴賤,誰都有感覺失落與迷茫的時候,誰都有在思想上跌入低谷的時候。

哪怕是一代梟雄曹操,他也感嘆過:「人生苦短,去日苦多」;哪怕是宋代大文豪蘇軾,他也說過:「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

一般人,遇到困難和挫折,都會本能地感覺煩躁不安、焦慮憂愁。但這些負面情緒根本解決不了問題,也改變了現狀;唯有那些堅強樂觀的人,才能在逆境中重生,轉危為安。

而這便是佛家所說的「萬般皆由心,禍福由心造」,看人是好人,看事是好事,看境是好境,一切都是自己的心!當我們的心境變好了,外界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福氣也來了。

所以說,人生低谷時,最需要修心,而我們多讀幾遍《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便會馬上豁然開朗。當你感覺迷茫時,也不妨熟讀幾遍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俗話說「人心隔肚皮,做事兩不知」,這個世界上最難看透的就是人心。但是相對來說,能夠知道別人的心思,還不是最難,能夠真正了解自己,才是最最難的。

一個人如果能夠了解別人,把別人看得透透的,別人心裡想什麼,他都能猜得出來,也只能說明他有智慧而已;如果一個人能夠了解自己,把自己都看得很清楚,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那才叫明白人,真正明道了。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有力跟強之間,畢竟還是差一點兒的。有力的人多半很莽撞,有多大力,出多大力,這並不是很好的現象。

強不是這樣,而是該用多少,就用多少;不該用的時候,一點兒力都不用;甚至還可以借力使力,自己不夠,找別人一起來。這才叫作強,那是不容易做到的。

「自勝者強」,還在告訴我們,天底下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

戰勝自己的人,才有資格叫作強者。杜外養內,定下來審視自己的內心,和自己的良心對談,才能發現真我,生出德慧。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只要人有富有的觀念,就說明他很窮。人不窮,怎麼會有富的觀念呢?其實,富不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觀念,因為富跟窮都是人自己的感覺。

有時候你有一千塊錢,就覺得很富有了;有時候有一個億,反而覺得很窮,這都沒有固定的標準,只是人自己的感覺而已。

「知足者富」,其重點也不在富,而在知足。一個內心很滿足的人,才是最富有的,因為他心中沒有窮,也沒有富。

「強行者有志」,這裡的志指的是意志力。

努力去實踐,努力去行道,就要有很堅毅的意志力,不可動搖,這種人才真正有志氣,才叫作強者。

一個人要立志,不要立志做大官,不要立志賺大錢,也不要立志幹什麼,那都沒有用,都是假的,我們要立志行大道。行大道就是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品德修養,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所以我們只要明白了這三點,做到自知、自勝、知足有志,那些困擾我們的人生煩惱也就沒有了,所有不如意的事情,也就不存在了。

就可以達到身心自在的人生境界了: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讀一讀《道德經》,你的格局會提高

《道德經》是老子一生思想的結晶,也是一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之書。

魯迅先生說:「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馬雲的工作包裡總是放著幾本書,別的書換得很快,而其中一本書一直沒換過,是一本最薄的《道德經》。

《道德經》是為人處世智慧全書,內容涵蓋面極廣,包括政治、經濟、軍事、人文、生活等;也是企業管理寶典,所以深受一些企業家喜歡。

我們普通人也可以輕鬆將裡面學到的智慧,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白巖松就是做好的例子,他說《道德經》是自己的生命之書,改變他的命運。

建議大家讀一讀《道德經》,但是很多人在讀的時候都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文言文生澀難懂,總是讀不下去。而這個版本的《道德經》就剛好避開了這個短處。

這套書裡面的文字妙趣橫生,裡面還有讓人哈哈大笑的故事,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乏味。

短短五千字,卻包羅萬象。書中說理透徹,比喻生動,讀懂了這些,對我們處世、修身都有借鑑意義。

豐富的彩圖,家長讀的時候,孩子也可以看,讓孩子接受國學文化的薰陶

一本收藏版的道德經只需要59元,也就是兩包煙錢,卻能讓你學到人生的大智慧!

點擊下圖購買: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看看這3句話,內心就安定了!
    在無常的人生當中,當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謹記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的這3句話,內心就會多一分安定自若,少一分焦躁不安。一、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俗話說「人心隔肚皮,做事兩不知」,這個世界上最難看透的就是人心。
  • 人到中年不見起色,默念道德經這3句話,助你度過難關,迎來福報
    在流傳上千年,被無數偉人讀過的《道德經》裡也希望大家在人走不順時,默念幾遍以下這3句話,然後好運氣自然來!人到中年不見起色,默念道德經這3句話,助你度過難關,迎來福報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其實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說話溝通的重要性。不得不說很多成功的人士在和別人交流的時候更多的是在傾聽,而不會隨意發表自己的意見,他們始終都會遵循著沉默是金人生準則。
  • 當你處在人生低谷時,默念《道德經》這3句話,助你擺脫困境
    老子的《道德經》是一本智慧書,上到萬物起源,下到為人處世,老子對這些問題的本源都想的非常通透。很多人都說《道德經》雖只有洋洋五千字,卻深奧如大海。這就是道德經的高深玄妙之處:微言大義,精真窈冥。其大無外,無所不包而精微精妙;其小無內,無所不備而妙訣妙用!
  • 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你瞬間成熟,勝讀十年書
    比如說,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我們瞬間成熟,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勝讀十年書,值得一讀再讀,我們越早知道越好。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所以說,記住老子《道德經》中的這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改變我們的認知,拔高我們的境界,這樣可以讓我們瞬間成熟!2、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三章》釋義: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貫穿或擊敗天底下最堅硬的東西中。
  • 《道德經》:老子在裡面到底說了什麼?分享10句話為你講解大概
    但是這玄而又玄的《道德經》,又讓很多人對道德經摸不著頭腦,不明白老子在書裡面說了什麼。今天給大家分享10句話,看完你就大概明白,道德經在講什麼內容了。第一句話:《道德經》的來龍去脈《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分上下兩篇。《道經》在前,計三十七章,《德經》在後,計四十四章。
  • 道德經:人身處逆境時,了解這3句話,返璞歸真,尋找真實的自我
    老子的《道德經》中的第五十八章:禍兮禍所福,禍兮福所倚,這其中的道理就是,福和禍都不是一定和絕對的,它們是互相依賴的,但是也可以互相轉化。道德經:人身處逆境時,了解這3句話,返璞歸真,尋找真實的自我《道德經》中的三句話,幫助身處逆境的你們,看到光明,找到真實的自我。
  • 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人成熟,「勝讀十年書」
    而老子的《道德經》中這3句話就能讓我們瞬間成熟,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勝讀十年書。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意思是,天地並不是仁愛的,它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有句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現實生活中並不會真正如此。
  • 心煩意亂的時候,讀讀《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心自然會靜下來
    俗話說,"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人生在世,很難事事順心。不論人生的哪個階段,我們總有心煩的時候。為生活煩惱,為子女擔憂,看不到明天的希望,不清楚人生的意義。心煩意亂的時候,不妨來看看《道德經》中的這三句話,讀過思考之後,希望在以後的日子裡,你能努力綻放成自己喜歡的模樣。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德經》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 老子的《道德經》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被誤讀千年
    是人們關於《道德經》中最熟悉的一句話了吧。這本寫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書,是中國哲學的一大代表,很多人都說中國沒有哲學。但事實恰恰相反,今天我們就以老子的《道德經》的角度講解中國哲學的知識。1、老子與《道德經》老子本名叫做李耳,出生在春秋時期,據說是孔子的老師,他是古代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開始了樸素唯物主義的想法,用儒道釋構成了中國傳統的哲學。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讀《老子傳奇》33-《道德經》誕生,道德經的十大特性與道之三寶!
    老子:道德學說看似至深至奧,玄之又玄,實則至簡至易,易懂易行。尹喜:怎樣才能易懂易行呢?老子:尹喜,道有三寶,若能執道之三寶,大道不難修矣。尹喜:那三寶又是什麼呢?老子:道之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 《道德經》:這三句話,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天道」!
    《道德經》具備老子的一切智慧。孔子則認為老子是一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存在,那麼老子所講的東西,不僅能開啟人的智慧,還能讓人達到一定的境界與層次。千百年來,無數人從《道德經》中受益,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前提是,你要能讀懂它。在《道德經》中,關於道的論述有很多。
  • 《道德經》:最無助的時候怎麼辦?這條天規,教你迅速轉敗為勝
    《道德經》對後世影響極大。人的一生會遇到哪些事情,我們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我們也沒有辦法去猜測,但是遇到困難如何去解決,這就是需要智慧和福氣了,那麼在人生中,最無助的時候你會怎麼辦?其實《道德經》中這條天規你懂了,教你轉敗為勝。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意思是:天道沒有遠近親疏,常常幫助那些遵循客觀法則的人。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道德經》裡老子講的道有很多層面,如果搞混了,你就搞不懂什麼是道了,為什麼?比如說很多人一說「道」,就是玄妙,虛無飄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道是一種什麼神奇力量好像一說到「道」就非常神奇,其實老子並沒有把道講的那麼神秘,為什麼?
  • 老子《道德經》中的 「炊者不立」是什麼意思?
    「炊者不立」是出現在《道德經》的帛書版中,而並非通行版。老子的《道德經》因為時日久遠,經過世代文人的解注,或者避諱,都會出現更適合當時代的閱讀版本,而最早的版本可能就已經失佚。《道德經》的狀況還算好,因為哲學思想深刻,所有後來者只是在原版上進行理解、增注,幾千年下來變動不是很大。就目前而言,版本雖然多,但是大體也就是通行版、帛書版、竹簡版三大分類。我們現在常見的是源自西漢河上公《老子章句》和曹魏時期王弼《老子注》,王弼版更為流行。
  • 《道德經》裡這3句話,領悟透了會受益,網友表示:學到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想必很多人都聽說過,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呢?作為中國人,如果還沒看過《道德經》,一定要抓緊時間去閱讀。這是一本博大精深、蘊含著宇宙奧秘的中國古代哲學,老子的這本《道德經》給了很多人以思考。其中有經典的3句話,蘊含了中國人的生存智慧與處世哲學,領悟透了並在實踐中踐行,將會受益終身!
  • 《道德經》中經典的「3句話」,道出了人生真諦,令人佩服!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呂覺 不二篇》漢高誘注釋老子去國西遊,函谷關尹喜請為著《上至經》五千言,即此書。《道德經》全書不過五千餘字,其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 老子《道德經》中的自然界五大規律
    老子的《道德經》通篇都是對自然界、人生和社會規律的總結。人們認識自然界和社會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掌握它們變化的規律。如果自己把自然界和社會的規律瞭然於胸,就可以面對自然界和社會的變化時從容應對,而不會慌亂。
  • 老子這3句話,令人拍案叫絕,悟懂一句受用一輩子
    老子的《道德經》我們可能會讀懂每一個字,但能夠悟盡其道的卻不多。順應天道,收斂鋒芒,厚積薄發,才是悟道之人的智慧所致。老子這3句話,令人拍案叫絕,悟懂一句受用一輩子。1、「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活。」因翻譯的版本有所不同,很容易被誤解為:「凡事敢做就會死,不敢做才會活」。難道說有勇有謀的會死,苟且偷生才會活?這樣解讀《道德經》未免有些牽強。
  • 老子《道德經》這句話,表面說付出與回報,背後則蘊含大智慧
    俗話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的含義是: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觀點。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區別,不是事情本身有什麼問題,而是每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也正是這種不同,造成了人與人之間有了貧窮和富有、成功與失敗的差別。在說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
  • 老子《道德經》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讓人醍醐灌頂
    《道德經》第25章談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人類的道理大都是遵循天道之道、自然之法。老子在《道德經》中結合自身對道的感悟,向世人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足以讓人醍醐灌頂。讀懂了《道德經》中的這3條「天機」,勝讀十年書,人生無往不利。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