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中的自然界五大規律

2021-01-07 今說老子

老子的《道德經》通篇都是對自然界、人生和社會規律的總結。人們認識自然界和社會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掌握它們變化的規律。如果自己把自然界和社會的規律瞭然於胸,就可以面對自然界和社會的變化時從容應對,而不會慌亂。

本文總結了《道德經》中關於自然界的五大規律,把人生和社會的規律放在以後的文章裡寫。

老子

一,「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這句話意思是,狂風持續不了一早晨就會停息,暴雨持續不了一整天就會停下。

龍捲風總是來勢兇兇,但它從來到離去,往往只能持續幾到幾十分鐘。

自然界的現象往往都是這樣,來得快的,去得也快。

二,「物壯則老」

自然界事物發展的過程都是從開始逐漸到興盛,到達興盛的頂點後開始衰落,最後滅亡。就是說,事物發展壯大到頂點後,就會開始衰老。這就是「物壯則老」。

道德經

比如在我國的北方,每年春季植物都開始長出新芽。到夏天植物的葉子和花長得最繁盛。到深秋的季節,綠葉和花紛紛枯萎凋落。這就是植物物壯則老的過程。

各種動物的生長也是物壯則老的。它們在中年時活力最強,然後就開始衰老,最後死亡。

三,「江海之所以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

江海就是因為處於最低的地方,所以百川才歸附於它,成為百川之王。

低洼之地是最充盈的。巍巍的高山不是世界之王,居於低洼之地的浩瀚大海才是真正的世界之王。

道德經

四,「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水滋潤萬物。動物、植物、人都需要水的滋潤才能生長。水滋潤萬物有功,卻不爭功勞不居於高的地位,而是居於很普通的低洼之地。這表現出水具有上等的德。所以老子講「上善若水」。

水是自然界中很善的東西。

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老子這句話總結了自然界從開始產生時,由簡單到複雜一步步發展的過程。

自然界的每一個事物也都是這樣從簡單逐步到複雜,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道德經

地球上最開始出現的低等植物是藻類,後來經過多年的不斷進化,才演變出現在的各種高等植物。

實際上,人們學習的目的就是要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學習《道德經》也是要學習和掌握老子總結的各種規律。

#國學經典推薦#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中的「無為」,應該怎樣理解?
    《道德經》中的 「無為」是老子自然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如果我們想要學習老子《道德經》的哲學智慧,那麼就得正確解析老子的「無為」思想。只有正確理解老子的「無為」含義,才能從老子《道德經》中體悟出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觀,才能為我們的生活提供積極的指導作用。
  • 老子《道德經》中的八大中華傳統智慧
    2500年前的老子《道德經》,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很多中華文化中的經典智慧。本文介紹其中的八大著名智慧。一,上善若水動物、植物、人的生長都需要水的滋潤。二,適可而止老子《道德經》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做事如果能夠不貪多,懂得知足和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和失敗。貪多反而會一點也得不到。如果過於貪多,不但得不到,還會往裡賠。
  • 老子《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什麼意思?
    老子《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底是什麼意思?「道」到底是什麼?「道」就是規律,是自然界的規律,人生的規律。「名」在這兩句話中有兩個含義,一是名利,二是指人或事物的表象。「道」是內在的、實際存在的東西,而「名」是外在的,是虛的東西,即平常所說的「虛名」。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道德經》裡老子講的道有很多層面,如果搞混了,你就搞不懂什麼是道了,為什麼?比如說很多人一說「道」,就是玄妙,虛無飄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道是一種什麼神奇力量好像一說到「道」就非常神奇,其實老子並沒有把道講的那麼神秘,為什麼?
  • 為什麼說老子是「辯證法之祖」?《道德經》到底都講了些什麼?
    《道德經》是老子所作,所以又叫《老子》,因為全書大約五千字,所以也有人把它叫做《老子五千言》。《道德經》分為《道經》和《德經》兩大部分。傳統順序是《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但是1973年發掘長沙馬王堆漢墓時,出土的《老子》帛書,卻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也許這是古時候的順序吧。現在我們看到的《道德經》,一共有八十一章,篇幅不長但論述精闢。其含義深遠,思想廣博,從多個方面論述了宇宙的本體,萬物之源,自然規律等等。並將其意義融入自然,現實,社會,國家,民生等等各個方面。可以分為論道,治國,修身,砭時,養生,議兵六大方向。
  • 老子道德經中的常用成語
    老子成語,是他的思想及其生活的一部分。古人的思想與經歷,與今人仍還有許多相通之處的,現選出一部分,供讀者體會: 1、玄之又玄 幽昧深遠,不可測知。後泛指事理非常奧妙難懂。出處:《道德經》第五章:「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6、天長地久跟天和地存在的時間那樣長。形容時間悠久。也形容永遠不變(多指愛情)。出處:《道德經》第七章 7、功成身退(功遂身退)大功告成以後,自身引退,不再做官。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寫給弱者的,還是寫給強者的?
    歷史學家任繼愈老先生認為,《道德經》是寫給弱者的哲學慰藉。或許是因為他看到了老子在《道德經》中許多以弱勝強、以柔克剛、不爭而大爭的處世大智慧與哲理。但是,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在《白說》書中,說道:我認為,《道德經》是掌權者、君王們的一部經典。白巖松還說,四分之一部的《道德經》就可以治天下,它比「半部論語治天下」還要強。
  • 《道德經》作者老子是皇帝嗎
    如果沒有了陰陽就不會存在,沒有了陽自然就不會有陰。人類史上第一個以陰陽理論系統論述為人之道、行事之道、管理之道的學者就是現在道教廟堂之上的祖師太上老君李耳史稱老子。老子生活在中國的春秋時期,春秋是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止共計295年。老子是第一位明確為儒道兩教「教主」的神,老子在著《道德經》時明確了一個問題我堅決不做皇帝。為什麼這樣說?
  • 道德經中的道家絕學
    《齊善鴻將道德經》以一個教師的角度編撰,齊教授並不刻意追求逐字逐句的解釋,而是更在意將書中的內容與實際相結合,讓《道德經》不再高高在上,虛無縹緲,更是更加的真實,實用。書中介紹的內容既遵從老子的精神,又能考慮到學生學習的不同階段,循序漸進,可謂是道教小白入門教科書。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中他只得以「或曰……或曰」來搪塞後世的讀者,但是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
  •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老子其實也反對以德報怨?
    今天我們一起來讀《道德經》第七十九章,看看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思想: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在孔子看來,應以美好的德行報答別人的恩德,以公平正直的態度對待傷害自己的人,兩者當區別對待;而《道德經》六十三章中老子的觀點則是,以德行和教養去感化那些怨恨。很多人在讀懂老子思想前,可能會認為這是一種消極、逃避、軟弱的想法,甚至有人質疑,難道老子的意思是被打了還要笑臉相迎?而此章《道德經》可以帶領大家揭開疑惑。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德經中的這一句,一語驚醒多少夢中人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有一本書被人們稱作是智慧的結晶,這本書的名字叫《道德經》,相傳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的時候,遇到了當時的守城將領尹喜,尹喜對老子一直推崇倍至,不願意這樣輕易的放老子的離開,於是老子洋洋灑灑地寫下了幾千字的《道德經》,在這本書中,幾乎每一個字都擁有其深遠的意義,後世更是從這本書當中得到了無窮無盡的智慧
  • 每周一章1分鐘,共讀《道德經》· 第五章
    「老子《道德經》,全球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外文經典。這樣一本風靡西方世界的中文經典,至少應該讀一讀。每周一章「1分鐘」,全球華人共讀《道德經》。附林語堂翻譯的《道德經》英文版,感受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之Tao。」
  • 《道德經》:道德經的源起與緣起,老子的領導者記錄(一)
    本文《道德經》之章節屬於新開系列,主要講述中國本土第一大宗教道教與其經典,敬談先哲思想,品論古今人事,作者才疏學淺,只能淺薄俗談,希望大家支持!《道德經》:道德經的源起與緣起,老子的領導者記錄(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老子的《道德經》全篇五千言,精髓只有兩個字,卻產生了無窮妙用
    到了唐朝武宗時期老子被定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卻認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老子的《道德經》,可謂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寶庫。幾千年來,很多崇尚道家的人還有很多學者都在研究、學習《道德經》。千人眼中有一千種道德經,不同的人在《道德經》中領悟到的道理也不相同。
  • 老子《道德經》中的成語,各個蘊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學會受用無窮
    我國古代哲學經典《道德經》又名《老子》,是春秋時期哲學家老子所著,全書根據版本的不同,字數有很大出入,總的說來在5000字上下。《老子》中共包含成語100多個。有些句子後來形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據統計,大約我們常用的成語出自道德經的有100多個。包括:功成身退、暴風驟雨、虛懷若谷、受寵若驚、紫氣東來、自知之明、知足常樂等等。《老子》中成語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下面,我就以「功成身退」為例來解釋一下這個成語的來歷。
  • 《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尊重自然法則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其實,我們對老子的「無為」有一定誤解。看到 「無為」就以為是無所作為,所以很多人就認為《道德經》的哲學存在消極避世的主張。 什麼是真正的「無為」呢?生命有其成長的規律,不要去過多的操心。
  • 老子的《道德經》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被誤讀千年
    是人們關於《道德經》中最熟悉的一句話了吧。這本寫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書,是中國哲學的一大代表,很多人都說中國沒有哲學。但事實恰恰相反,今天我們就以老子的《道德經》的角度講解中國哲學的知識。1、老子與《道德經》老子本名叫做李耳,出生在春秋時期,據說是孔子的老師,他是古代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開始了樸素唯物主義的想法,用儒道釋構成了中國傳統的哲學。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老子兵法,閒話《道德經》裡的兵家思想
    講兵法,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孫武的《孫子兵法》,但歷史上一直有不少名人說《道德經》也是一部兵書。唐代後期的一位政治思想家、軍事家王真就寫過一本《道德經論兵要義述》,這是歷史上第一本把《道德經》當做兵法注釋的書。後來者有宋代的蘇轍、現代的章太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