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有一本書被人們稱作是智慧的結晶,這本書的名字叫《道德經》,相傳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的時候,遇到了當時的守城將領尹喜,尹喜對老子一直推崇倍至,不願意這樣輕易的放老子的離開,於是老子洋洋灑灑地寫下了幾千字的《道德經》,在這本書中,幾乎每一個字都擁有其深遠的意義,後世更是從這本書當中得到了無窮無盡的智慧。
在《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一直讓很多人感到困惑不已,「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我們知道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擁有其獨特的文化印記,中國古代雖然教人非常三六九等,但對於每一個人的生命,還會有最起碼的尊重。但是老子所說的這句話,似乎並沒有把人的生命當做是一件非常寶貴的事情。這樣的觀點與現在我們的理念截然不同,甚至都可以說是驚世駭俗,那麼這句話的真正意義又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
按照現代人的翻譯,天地是沒有仁者之心,天地也不存在所謂的同情和慈悲,所有人的生命對於天地而言,和普通的芻狗沒有多大區別。聖人同樣也沒有仁者之心,在聖人的眼中,老百姓和街邊的一條狗沒有什麼區別。其實老子之所以會說出這樣的話,並非沒有任何道理,而是完全能夠站在天地的角度觀察世間萬物,並且給予其肯定的評價。用現代化來說,大自然的運行自有其獨特的規律,比如說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在人類看起來或許有些難以接受,但在整個動物界卻是普遍存在的規律。這樣的規律能夠保證所有的物種向前發展,不會因為個別物種的存在,影響到整個自然界的發展。
對於人類來說,殺戮是一件很罪惡的事,因為它完全無視每個生命都是最貴的價值標準。不過在自然界中,優勝劣汰的法則,看起來非常殘酷,但其實是為了一個物種能夠更好的發展下去。因此從天地的角度來看,世間所有萬物的生命其實都是一樣的。而所謂的聖人,正式明白了天地運行的道,因此對所有的百姓也必須一視同仁,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也沒有好壞美醜之別。老子所說的這句話雖然殘酷,但卻一語道破天機,堪稱是一種無上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