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各種場合聽到有人引用老子的這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聽上去很有文化氣息,但是如果不明就裡,在某些場合錯用這句話不免貽笑大方。尤其是如果你將「不仁」解讀為「不仁慈」,那才是真正的曲解老子了!
首先我們現在了解一下這句話,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全句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其中芻狗指的是古時人們用草紮成的用於祭祀的狗,往往在祭祀結束後就會被人們擱置。
很多人在直譯後直接用現代漢語來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解釋為:上天是冷酷無情的。對於上天來說,世間萬物就如同芻狗一般。
但事實上,這樣的解讀完全跑偏了。因為這句話後面緊跟著的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如果沿用前面的說法來解釋接下來的話會得到這樣的答案:聖人冷酷無情,將普天下的百姓視為芻狗。
顯然如果按照上述的解釋,這兩句話並不符合邏輯。冷酷無情的聖人又如何能稱得上聖人?
所以,事實上老子所說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在指引人們去顛覆千百年來的刻在人們腦海中的所謂的神明「主宰」的信仰。這裡的「不仁」並非常規意義上的「不仁慈」,而是一種脫離了人類情感的「淡然」。
因為身而為人,立足於世,我們每個人都很難完全脫離情感。只要參雜了情感,那麼心中的天平勢必會有偏頗。而上天並非如此,千百年來被人們視為主宰的上天並沒有人類的情感,他在對待萬物的時候不偏不倚,萬事萬物於他而言都是只是芻狗。既然只是芻狗,不存在所謂的偏愛。人類所有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不過是順其自然而發的。真正的聖人也能達到這樣的境界,這時候這些聖人在看待平民或貴族,乃至天下之大局都會是一樣的態度:無論貧窮富貴,都不過芻狗而已。
在讀懂了這兩句話後,我們就能讀懂這兩句話後面的「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裡看似更複雜的「道」。
首先,所謂的橐龠,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風箱的前身,同樣也是用來鼓風燒火的。當橐龠/風箱內虛、不屈時是不會有風的,越去鼓動,就越能出風。有時候不動,不代表真的空虛。只不過是動靜、有無不斷交替變化罷了。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明白了什麼叫「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眾所周知,在物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定律名為能量守恆定律,既在同一系統內,能量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
如果將這個天下視為一個大系統,此消彼長再正常不過,萬事萬物不存在極致,也不必苛求極致。當道路走到你認為的接近盡頭的時候,不妨停下來,平衡內心,用中庸之道去看待,或許就能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