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你誤解這句話了嗎?這個解讀顛覆你認知

2021-01-07 吳婉絢

經常在各種場合聽到有人引用老子的這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聽上去很有文化氣息,但是如果不明就裡,在某些場合錯用這句話不免貽笑大方。尤其是如果你將「不仁」解讀為「不仁慈」,那才是真正的曲解老子了!

首先我們現在了解一下這句話,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全句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其中芻狗指的是古時人們用草紮成的用於祭祀的狗,往往在祭祀結束後就會被人們擱置。

很多人在直譯後直接用現代漢語來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解釋為:上天是冷酷無情的。對於上天來說,世間萬物就如同芻狗一般。

但事實上,這樣的解讀完全跑偏了。因為這句話後面緊跟著的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如果沿用前面的說法來解釋接下來的話會得到這樣的答案:聖人冷酷無情,將普天下的百姓視為芻狗。

顯然如果按照上述的解釋,這兩句話並不符合邏輯。冷酷無情的聖人又如何能稱得上聖人?

所以,事實上老子所說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在指引人們去顛覆千百年來的刻在人們腦海中的所謂的神明「主宰」的信仰。這裡的「不仁」並非常規意義上的「不仁慈」,而是一種脫離了人類情感的「淡然」。

因為身而為人,立足於世,我們每個人都很難完全脫離情感。只要參雜了情感,那麼心中的天平勢必會有偏頗。而上天並非如此,千百年來被人們視為主宰的上天並沒有人類的情感,他在對待萬物的時候不偏不倚,萬事萬物於他而言都是只是芻狗。既然只是芻狗,不存在所謂的偏愛。人類所有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不過是順其自然而發的。真正的聖人也能達到這樣的境界,這時候這些聖人在看待平民或貴族,乃至天下之大局都會是一樣的態度:無論貧窮富貴,都不過芻狗而已。

在讀懂了這兩句話後,我們就能讀懂這兩句話後面的「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裡看似更複雜的「道」。

首先,所謂的橐龠,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風箱的前身,同樣也是用來鼓風燒火的。當橐龠/風箱內虛、不屈時是不會有風的,越去鼓動,就越能出風。有時候不動,不代表真的空虛。只不過是動靜、有無不斷交替變化罷了。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明白了什麼叫「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眾所周知,在物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定律名為能量守恆定律,既在同一系統內,能量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

如果將這個天下視為一個大系統,此消彼長再正常不過,萬事萬物不存在極致,也不必苛求極致。當道路走到你認為的接近盡頭的時候,不妨停下來,平衡內心,用中庸之道去看待,或許就能柳暗花明。

相關焦點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本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原文,而且在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那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兩大傳播途徑在這裡按照這兩條不同的傳播途徑,大概可以把受眾分為兩撥人,其中一波是古代傳統文化和思想的愛好者,他們喜歡研究各種古時候的典籍,如《道德經》、《論語》、《莊子》之類。而這句話又正好出自於《道德經》之中,所以自然就會有所了解。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直被誤解,原意是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直被誤解,原意是什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老子《道德經》的開頭兩句,這兩句也是至今一直被誤解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原意是人如果不修為自己,那麼慢慢就會走向滅亡,它不是教你自私自利的,對動詞「為」字的理解上就錯了,後面的理解自然一錯再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既然不是上天踐踏萬物的意思,那麼它究竟是什麼意思?《道德經》作為我們本土道家文化的瑰寶和源頭,我們還是有必要把它弄清楚的。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道德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影響中國人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具著。以前對這句話的理解,一直很模糊 ,現在才感覺有所清晰,試著跟大家分享一下。「芻狗」,就是古代祭祀時所用的用草紮成的狗。
  • 老子的《道德經》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被誤讀千年
    對萬事萬物不幹預,任其發展,他又提出了另一個觀點:無為。然而只在這裡的無為就是指人不用去幹預一切嗎?這裡的無為不是指什麼都不做,簡而言之無為就是無不為。這便是老子提出的關於道的本義。「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原文如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究竟何意?
    老子最主要的哲學觀點之一就是:自然無為,他認為宇宙萬物的存在以及發展都是自然而然的,不會受到任何外在意志的支配。說通俗一點,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發展就像放羊,但沒有牧羊人。這個觀點深深植根於《道德經》,然而《道德經》還有另外一席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為何又說天地在幹預「萬物」呢?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有人一輩子也悟不透
    中國歷史源源又長,中華文化燦爛奪目,在這五千年的文明進程中,留下了太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件,文史愛好者都對華夏幾千年的文明如數家珍,對歷史上那些偉大人物也是引為摯友。對中華文明貢獻最大的諸子百家自然是大家研究和喜歡的對象。
  • 被誅仙誤讀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何意?道德經才是正解
    看過《誅仙》朋友們可能知道:小說中有一句十分霸氣的語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的誅仙迷們,可能都不清楚這句話的意思,或者被書中的解釋給誤導了。更甚者,有的朋友連「芻」字都不認識,談什麼理解整句話的含義呢?閒暇之餘,就來談下這句話,別被《誅仙》給騙了,《道德經》才是正解!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在《道德經》這章想表達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的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的理解為:天地無情,無所謂仁愛還是不仁愛,它把世間萬物都當作祭祀時用芻草紮成的稻草狗一樣,一律平等對待。聖人無情,沒有任何偏愛,把天下百姓都當作祭祀時用芻草紮成的稻草狗一樣,不分親疏遠近,從不厚此薄彼。」這裡的「不仁」指得是「不偏愛」。
  • 《道德經》:「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究竟什麼意思?
    《道德經》裡面有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咋聽起來,好像有點不近人情,所以很容易被人誤解。要想明白這句話什麼意思,首先我們說一下什麼是「芻狗」。一般有兩種解釋:一種就是草和狗;另外一種說是用於祭祀時用的草扎的狗,跟現在花圈的意思差不多。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絕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道德經》第五章乍一看,讓人嚇一跳,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而且還像對待芻狗一樣?老子這句話似乎很無情,很冷酷,哪裡符合我們心目中那個仁慈、平和的老子形象呢?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何以不仁,萬物何以為狗?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原文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要理解這句話的關鍵點是理解 「芻狗」和「仁」的含義。「芻狗」是草扎的狗,上古時候狗是六畜之一,因此,上古的祭祀,用狗肉作祭品,是很普遍的事。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我上中學的時候,當時流行一本小說,裡面就有這麼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從那之後,就經常聽到一些中二的男同學在欺負人的時候說這句話,理由是天地都不仁,我為什麼要對他(被欺負的同學)仁?這樣理解顯然是望文生義了,違背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會傷心的。在這裡我來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本意吧。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引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萬物當春而榮,當秋而殺,而不住其常榮,此天地不仁。百姓得其時則富貴,不得其時則貧賤,而不任其常富貴,此聖人之不仁。「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是體會天地之心的,所以聖人大仁就好像不仁,這跟天地一樣的道理,讓老百姓自己去過自己的生活。這樣,他的存在就好像不存在的一樣。
  • 別再把草狗比作人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或被篡改過!
    #道德經#《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在道家的哲學體系中天地之間的萬物都有自己的「道」,說「道」可能不好理解,我們可以把它稱為「規律」。後來文明進步了,人們不再焚化活狗為死者引路,而用草扎個草狗燒給死者,這草扎的狗被稱為芻狗。同樣在民間祭祀中活狗也被草狗取代。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以道觀之,物無貴賤!
    《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多字,卻給世人留下了不少爭論至今的懸案,如第五章有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的「不仁」一說,就頗為令人驚駭。「天地不仁」蓋屬後義。(《管錐編》)據此,即是以「天地不仁」為麻木無知,而「聖人不仁」則更可以理解為「其不仁也,或由麻木,而多出殘賊,以兇暴為樂。」這是赤裸裸的叢林法則,弱肉強食啊。那麼,《道德經》是在提倡麻木殘暴,讓人回歸動物世界嗎?
  •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聽起來非常霸氣,頗有一種」逆天「之感。如果你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為天地不仁慈、虐待萬物,聖人不仁慈、魚肉百姓,但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
  • 《道德經》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文章作者:琢磨君《道德經》第五章說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意思就是說: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 《齊善鴻講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蘊含著怎樣的人生哲理
    人們說起這個是為了警示人們,多行善事,少作惡念,以免遭到報應。司馬遷在《史記.伯夷列傳》裡面就提到過:「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意思是天道是常常偏向做善事的人的。但是,老子卻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是什麼意思呢?《齊善鴻講道德經》裡面說,天地是沒有人間那種仁慈的,它沒有偏私偏愛,對待萬事萬物和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芻狗是什麼呢?
  • 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真正含義是什麼?多數人理解錯了
    《道德經》是對老子思想的闡述,其中的主要思想就是「道」,講究道法自然,在《道德經》中,有一句話可以說是老子思想的總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呢?多數人理解錯了。很多人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地沒有仁慈之心,將萬物都當成狗一樣驅使。我們很多玄幻小說中也經常看到這句話,大多數小說都是如此理解。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德經中的這一句,一語驚醒多少夢中人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有一本書被人們稱作是智慧的結晶,這本書的名字叫《道德經》,相傳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的時候,遇到了當時的守城將領尹喜,尹喜對老子一直推崇倍至,不願意這樣輕易的放老子的離開,於是老子洋洋灑灑地寫下了幾千字的《道德經》,在這本書中,幾乎每一個字都擁有其深遠的意義,後世更是從這本書當中得到了無窮無盡的智慧